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三、“敘事”的概念化:四個特質及其理論意涵
如上文所述,社會學的敘事研究受惠於語言學轉向、敘事轉向等思潮,吸納了文學、歷史學等學科在多個研究議題上的成果,而敘事的社會理論面向,也吸引著社會學家結合本學科傳統,作進一步的概念挖掘。筆者認為,這些概念化工作圍繞敘事的四個特質展開,分別是:敘事的普遍重要性、具體時間性、內在因果性與潛在反抗性。
(一)敘事的普遍重要性
“生命即敘事”(life as narrative)這一隱喻經常用以說明敘事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Ricoeur,1984)。這並不是說敘事是生活經歷的記錄,而是說敘事性和主體性互為表里,敘事與身份認同(identity)相互建構又相互限制,這種辯證關係建立在兩重批判上。
第一重批判針對“範疇性認同”(categorical identity),即以各類人群的分類範疇,與人口學特征來解釋人們的行動,亦稱為行動解釋的“本質論”(蕭阿勤,2003)。同一範疇的人們(如女性、階級、族群等),被認為有共同的特征和相似的經驗,並會基於這些共同的特征而采取行動。雖然這種路徑符合社會學變量範式(variable paradigm)的偏好,卻受到兩方面的質疑。
一方面,質性研究者質疑範疇的外生性與先在性,並以大量族群與性別研究展現:範疇的形成、維系和固化實為多重力量參與其中的、動態的劃界過程(boundary-making process)(Isaacs, 1975)。另一方面,以吉登斯與利科(Paul Ricoeur)為代表的社會理論家質疑範疇性認同背後對“本質自我”的假定。在吉登斯看來,自我認同不是個人擁有的某種特質,也非持續不變的實在,而是“個人負責進行的反身性的計劃”(a reflexive project)(Giddens,1991:32),而這種計劃的本質則為人與時間的對話,是“個人以現在的情境為中心,鑒於對未來的期望而篩選其過去,以取用過去 ” (Giddens,1991: 71-75)。要維持和整合自我的認同感,就需要發展出一種關於自我的敘事能力,這也是能動性的反映與基礎。即使是範疇性認同,也需要敘事作為中介進行再建構,因此故事不是自我在言語上的投射,而是自我的內容和呈現(Mair,1988)。利科提出“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概念。他指出,述說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身份就是回答“這是誰做的”和“誰是施動者”,而要回答“誰”的問題,就得講述某個生命的故事,敘說誰做過什麽、怎樣做的。在所講述的故事中呈現且決定,並實施行動的那個“誰”則是一種敘事認同(Ricoeur, 1991)。
第二重批判針對“工具性認同”(instrumental identity),即人們的自我敘事是基於理性計算,而進行的工具性表達,是效用驅使下自我監控的行動方針。行動者被視為時刻計算的理性人,掩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並敘述符合自己利益的故事。乍看上去,工具性認同並不像範疇性認同,那樣忽略行動者的能動性。但在邏輯上,兩者如出一轍,都建立在“真實與虛假”、“表意與工具”的二元對立上。範疇性認同假設了無反身性的本質自我的存在,而工具性認同則假設了過度反身性的工具自我的存在,將行動的理念意義和工具性意義對立起來。敘事認同理論反對以先在的利益來解釋行動,正如它也反對以先在的範疇來解釋行動一樣。革命敘事和農民訴苦研究即是對工具性認同的詰問。例如,土改工作隊初入農村時普遍遭遇了農民的不配合,訴苦動員和階級苦難敘事,並沒有得到農民的迅速響應,讓農民開口訴苦經歷了自上而下的苦難階級化經營,和社會苦難再造工程(應星,2009;滿永,2010)。試想如果農民全然基於工具性認同或“逐利”而開口說話,就無法解釋這種不配合為何會出現。同理,如果其苦難故事都是緊跟利益所作的“虛假”表達,就無法解釋為什麽訴苦內容,並沒有緊緊圍繞苦難的階級化解釋,而是與底層立場、家族恩怨、民粹態度等交織在一起,不但這些故事達不到政治要求,甚至理想型的階級訴苦模式也發生了異化(吳毅、陳頎,2015)。
原題〈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兼談如何講述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社會學系
(原文載於《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2期)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