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幾天前,《紐約時報》與英國《觀察者報》披露了一個“驚天事實”:一家叫做劍橋分析的數據公司,非法竊取5000萬臉譜(Facebook)用戶資料後用算法進行大數據分析,然後根據結果進行精準推送,進而影響了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而這家公司的數據挖掘團隊與俄羅斯以及特朗普團隊都有“關聯”,於是,俄羅斯借助“非法竊取”臉譜數據“干預美國總統選舉”的故事在歐美主流媒體,以及中國的各類媒體平臺刷屏。
這個看上去很有說服力,且充滿第一手資料和細節的新解釋,為已經停滯了近一年的“通俄門”調查提供了新的證據,甚至在微信的流量公眾號裏,已經出現了“特朗普大難臨頭”為標題的文章。…
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30pm — No Comments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成為最叱吒風雲的詞語,其以王者之姿令歐美地區的政治翻天覆地,它的影響我們至今仍歷歷在目。然而,當你以為只是彼岸遠方受影響時,其實它亦已在我們身邊悄然降臨,在我們觸手可及的事上,都可瞥見其影響。
後真相年代的興起
如果「真相」就是經過追查後,發掘、揭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有關人物及始末,而傳媒的職責在於向公眾報道事件的真相,那麼他們更應該有其責任去把真相說出。…
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30pm — No Comments
信仰極為自由的台灣,居然發生「減香」變「滅香」奇聞,上百座宮廟為此串連,要帶幾百尊神明及陣頭上凱道抗議,形成神界與人間政府的「中世紀式對抗」。幸好經過及時溝通,抗議名目改成「宗教嘉年華」。但廟方率神明上凱道,仍對民主國家的「政教分離」做出錯誤示範。這次事件需要檢討的不只是「後真相年代 」的網路及社群媒體謠言,還包括把神明當奇貨可居的「現代義和團」。
清末會爆發義和團事件,與民俗迷信神力庇祐「刀槍不入」,政府又改變取締政策轉而扶植有關。其結果,愚民死傷慘重,清朝四億多人每人賠償一兩多白銀,中國從此淪為次殖民地,有識之士也更堅定必須推翻滿清、否則中國「亡國無日」決心。可以說,是神明的大舉進入北京,加速了清廷的淪亡及中國有識之士的覺醒!…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30pm — No Comments
批判語言暴力,是當代學術中的一個普遍性話題,不僅哲學、政治學和文學等學科發表了很多批判語言暴力的著述,而且社會學在這方面的批判則更為引人注目。福柯通過考察歐洲精神病的演化史和治療史,揭示了把正常人扭曲為瘋子的文本檔案和話語方式;利奧塔通過批判德國思辨敘事方式和法國政治敘事方式,否定了宏大敘事對現實生活的誤導與壓抑;布迪厄通過分析專業化語言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批判了專業化 、技術化語言對人類生活的分解和控制。凡此種種批判,就其直接性而言是在批判各種語言行為或話語方式,但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語言學批判開展更深入的理性批判。…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30pm — No Comments
理性進入感性,以美麗的感性形象包裝自己,不但沒有放棄自己的暴力,反而在更加廣闊的層面上實現了自己的暴力。當理性以邏輯語言表現自己之時,因為邏輯的抽象性而限制了自身接觸生活的廣泛性。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意識活動常常是停留在感性層面上,只是在明確的專業行為、利益競爭和權力爭奪等有限的行為中才進入邏輯思維,因此,日常人的日常生活並不一定被理性的邏輯語言控制,相反大量的日常行為是前邏輯或無邏輯的,或者說是在感性的形象語言支配下的行為。
但是,無論人們的行為模糊到何種程度, 人們不能離開自己的感官,人們必須通過各種感覺的功能才能進入一個真實的世界。所以,一旦理性進入感性,以感性形象包裝…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30pm — No Comments
近來讀到不少“青年一代”對於文革充滿浪漫想象的論述,心頭總是不禁一震:最多才一代人的時間,一樁並非只與極少數人有關、因此決非撲朔迷離的“秘史”,而是涉及千家萬戶的重大歷史事件,而且這千百萬“當事人”現在還都“正當年”的時候,這幅歷史圖景竟如此迅速地“模糊化”了。歷史能如此輕易地被忘卻,被涂抹,著實超出人們的想象。對歷史的無意遺忘和有意涂抹、偽造,將使那一代人的青春、生命、意義真正“白費”,真正成為“無意義”。
為與遺忘作鬥爭,必須不斷“點擊歷史”;對“錯”與“罪”的歷史,更要有敢於直面的勇氣和冷靜客觀的理性分析。徐友漁的《直面歷史》,便是這種與遺忘努力鬥爭的力作。…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21pm — No Comments
此時,無論是俄國還是西方的這些充滿浪漫情懷的知識分子當然不會想到,幾年後所有這些諸如超現實、未來主義、抽象派、立體派、現代派……等各種藝術流派在蘇聯和今後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將被作為"資產階級腐朽觀念"的體現而被徹底消滅!只有"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才是唯一"正確"、因此成為唯一存在的藝術流派。他們沒有想到,舊體制被推翻之後,建立的是一個更加嚴格、精確、將每一個人都作為這部精密的國家機器上的一個被設計、安放好的齒輪和螺絲釘。…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19pm — No Comments
最初聽說愛倫堡,還是在"文革"初期的少年時代。當時的大批判經常提起他的小說《解凍》,斥之為"蘇修""反斯大林"的代表作,是株大名鼎鼎的"大毒草",以致"解凍"後來一直成為"某種思潮"的代稱。但幾年後,他的《人.歲月.生活》中文節譯本卻在一些青年中"熱烈地"悄悄流傳。"熱烈",是因其在圈內爭相傳閱,無緣"傳閱"者甚至以聽"傳說"為快;"悄悄",是不能公開閱讀,若被告發,則會受到迫害,所以讀此書要冒相當的風險。這個節譯本本是"文革"前為"大批判"作為"反面教材"而翻譯出版的"內部發行"本,發行量極少,只有相當級別的"高幹"才能讀到。主事者可能根本沒有想到,這本書對此時對"文革"的熱情早已冷卻、甚至已深有"幻滅"之感的青年,卻起了一定的思想啟蒙作用,從中對"當代"西方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幾十年後的今天終於讀到公開發行的全譯本,往事、今事一齊湧上心頭,確令人有種說不出的感慨。…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18pm — No Comments
人們可以假借歷史的名義做一點評判,但打不了人,也吃不了人。對於中國歷史而言,冤冤相報無止盡,暴力漸漸戰勝了“天道”,成為了歷史主角。在一個強權為王、暴力橫行的世界里,只有寫史,才能在荒江野屋之中,悄聲地問一聲“正義何在”。對於中國歷史而言,或許經歷恥辱太多、災難太多、悲劇太多——多了便不足為奇,也無以作為是非曲折的標準,或許,其本身就是歷史一種演進的成本。“歷史”一詞能否做為一個全知全能全德的人格化主體,給一個民族以穩妥的善惡良邪指示呢?我們喜歡把內心的對立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倘若歷史並沒有這麽一根“恥辱柱”,甚至人們只在乎眼前的勝敗得失,並不真正在乎“恥辱”二字,我們又將如何相待?心安理得承認失敗的事實麽。在無法想象出更高、更終極性的存在的國度里,即便歷史有那麽一點點對人的約束力,那也是一種弱的行為規範,而不是一種強的精神自律。…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12pm — No Comments
杜君立先生在新書《歷史的慰藉》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歷史是對失敗者的一種慰藉”。失敗者因其失敗,而不能擁有現在及未來。尚有一筆的歷史存在,或許是對失敗者一種冥冥中的告慰,一種無聲處的安慰,僅此而已。在閱讀《歷史的慰藉》一書的過程中,我強烈感覺到,歷史何止只是一種對失敗者的慰藉,甚至可以說,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失敗者的歷史。因為其失敗,所以屬於歷史。…
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11pm — No Comments
一個北國寒冬的深夜,二十歲的徐曉從睡夢中被樓下的“傳呼電話”叫起,披上大衣,連襪子都沒來得及穿就匆匆下樓。然而,等待她的卻是“公安”的手銬和囚車。來不及與親人道別,也沒有弄明白原委,這個弱小的姑娘就被拉到了監獄。
這是三十多年前的舊事了。雖然入獄兩年後她帶著“犯有嚴重政治錯誤”的“尾巴”出來了,並最終在“文革”結束後的一九七八年被完全“平反”,但一切都已無可避免地永遠改變。原本青翠欲滴、含苞待放的花樣年華,剎那間變成了飽經風狂雨驟的滄桑歲月——這是徐曉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也是一代人的青春證明:“我們這代人正趕上冤獄的高峰,就好像五六十年代的人趕上生育的高峰一樣,我的朋友中有三分之一坐過牢”;“也許因為在‘文革’中當過政治犯的人很多,十幾歲就坐牢的人不少,因此,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聽說坐牢也絕不會大驚小怪。”——她在《半生為人》中平靜地寫道。…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09pm — No Comments
傳統是悠久的,是以往生活、智慧的點滴積累,當然應當敬重。但傳統並不是也不可能是不能改變的,因為許多傳統本身也是“發明”的,只是久而久之這些“發明”也就成了“傳統”。…
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07pm — No Comments
1920年,實業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擁有的《德寶獨立報》(The Dearborn Independent)刊發了一系列關於猶太人的全球陰謀的文章,其依據是《錫安長老會紀要》(Protocols of the Learned Elders of Zion),一份源自沙皇俄國的偽造文獻。其他數十家媒體也紛紛把這份假文獻當成真新聞來報導。
1924年,在大選日還有四天就要來臨的時候,英國《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刊發了偽造的「季諾維也夫信件」(Zinoviev letter),信中宣稱莫斯科方面向英國共產黨(British Communists)下達了指令,讓其動員工黨(Labour Party)中「持同情立場的力量」;工黨在選舉中大敗。
上世紀60年代,J·埃德加·胡佛(J. Edgar…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00pm — No Comments
日前英國《牛津辭典》選出2016年年度英語代表字為「post-truth」-「後真相」;而德語協會(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Sprache)則是選出他們的2016年德文年度字:「後事實」(postfaktisch)。後真相,或者是後真實,它們的意思並非代表這件事情沒有真實或是真相,而是人們不再重視事件的真實性。
每個人都指稱他人說謊,堅持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卻完全沒有顧及自己論點前後矛盾、或者完全不願意接受和自己立場相反的人所提出的理論與意見。
這樣的情況為什麼會隨著時間不斷加劇,最後甚至導致2016年發生一件又一件震驚國際社會的新聞呢?當我們的思考被情緒和不理性帶著走,後果是什麼?所以2016年的政壇和國際社會上,才會發生那麼多讓眾人跌破眼鏡的新聞發生。
菲律賓總統選舉、緊接著英國公投脫歐、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由川普獲勝,事前深信不會發生的事情都發生了,而且是發生在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或是角落,無一倖免。…
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3:00pm — No Comments
隨後的三個星期,他一步都沒有離開房間,已完全如癡如醉,吃飯時也不停地寫譜,經常淚流滿面,浸濕手稿,最終完成了全部創作。演了獲得巨大成功,面對眾人祝賀,他只是謙卑地低聲說道:“不過,我更相信是神幫助了我。”他並且宣布,演出這部作品自己永遠不收一分錢,所有的收入都捐給病人和身陷囹圄之人,“因為我自己曾是一個病人,是依靠這部作品治愈的;我也曾身陷囹圄,是它解救了我”。以後每年春天他都要親自指揮《彌賽亞》的演出,直到老年雙目失明也不例外,並且信守諾言,收入全部捐出。“他在世間取得的勝利愈偉大,他在上帝面前表現得愈恭敬。”《彌賽亞》實際成為韓德爾的靈修聖品,此後他又源源不斷譜出多部聖樂。這時,他的創作已經不是為了世俗的成功,而是為了內心的信仰。信仰,使他超越了自我。…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12:07pm — No Comments
不過,命運有時也會殘酷把人捉弄,讓人只成為“一夜之間的天才”。
1792年4月25日,大革命中的法國向普魯士和奧地利宣戰的消息傳到斯特拉斯堡。這座與德國鄰近具有戰略意義的小城立刻沸騰起來,到處是激動的人群在演講、喊口號,要求報名參軍。而負責鼓動市民的市長感到還缺一些雄壯的歌曲,便請他認識的一位喜歡音樂的年輕工兵上尉魯熱是否願意為明天出征討伐敵人的“萊茵軍”譜寫一首戰歌。魯熱為到處彌漫的愛國熱情感染,爽快答應下來。…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11:48am — No Comments
出生於1881年的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不僅在小說、詩歌創作方面聲名卓著,在人物傳記、歷史特寫方面更是名震遐邇,《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就是他的十二篇歷史特寫集。此書於1928年出版時雖然僅收五篇,但立即就遍及所有學校,印數很快就高達25萬冊,並被譯成多種文字。由於茨威格是猶太人,希特勒上台後茨威格的所有著作都被列為禁書,此書自不例外。茨威格本人也於1934年受納粹迫害流亡國外,這位充滿博愛精神的大師眼見戰火紛飛,人類彼此互相殘殺,最終對人類前途悲觀失望,於1942年與妻子在巴西雙雙自殺身亡。就在他去世不久,就有出版社在1943年將此書再版,並由五篇增補至十二篇,以後仍不斷再版,至今在世界仍擁有大量讀者。逾一個“甲子”仍暢銷不衰,足見此書魅力之強大。…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11:48am — No Comments
一個時間點,離得遠些,我們才能知道它在某個進程裏的位置。或許十年之後再看中國電影在二〇一五年發生的一些狀況,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信號原來如此強烈,而當時並沒有太當一回事;很多當時自以為是的熱鬧討論,其實倒不過是過眼雲煙。
當我們對一個時間點評頭論足的時候,其實是認為中國電影的生產和消費似乎有個坐標系可以參考。當然,這裏還包含著一個更大的假設,就是我們能夠為“某個進程”找出一個演進的脈絡。其實,只不過是我們選擇了一個歷史發展的動力模式,並以之對未來抱有強烈的自我預期。即使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我們找出了今天的一個潛在的脈絡,也仍然和今天梳理出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內在邏輯一樣,都在於我們希望明天會更好。…
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11:34am — No Comments
中國電影在當下電影消費的供需關系中,供給嚴重滯後於消費需求,電影的內容生產處於類型突圍、倫理松動、想象力突破的幾個關鍵要素的挑戰和機遇並存的時期。下面,我試圖提示幾個看似混亂相處,其實包涵著多元性前行的基本信號。
一、文化更替與敘事傳統…
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8, 2018 at 11:28a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