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獎得主谢怡芬主播

2011年度臺灣《金鐘獎》行腳節目最佳主持人榮譽得主謝怡芬(Janet Hseh)。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143

Albums: 藝頻道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TV Plus 1 hour ago

愛墾學術:日曲文創Moment(時代性)

日本歌曲《五番街のマリーへ》(中文常譯作《給第五大道的瑪麗》,讓人想起羅大佑1982年的《鹿港小鎮》)首次發表於1973年。

原唱者是日本Pedro & Capricious組合第二代主唱高橋真梨

這首歌由阿久悠作詞、都倉俊一作曲,是1970年代日本代表性的抒情流行歌曲之一。

《五番街のマリーへ》1970年代的作品,於 1973 由日本音樂團體 ペドロ&カプリシャス(Pedro & Capricious 發行。這首歌不只是流行歌曲,它非常鮮明地體現了 1970年代日本的時代氣息與文化轉變

Comment by TV Plus 1 hour ago

以下是具體的時代特色分析:

一、1970年代日本的時代背景

經濟高速成長後的轉型期: 日本在1960年代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期(高度経済成長期),到了1970年代進入了所謂的「安定成長期」。雖然物質生活豐富起來,但社會上逐漸出現空虛、孤獨、都市疏離感等心理現象。1973年正逢第一次石油危機,日本人開始反思高度成長所帶來的代價。

都市化與人口流動: 大量人口從鄉村遷入都市,家庭結構與人際關係改變。許多人住在城市,但對過去的人和事懷有一種「回不去的鄉愁」。《五番街のマリーへ》中的「五番街」象徵的正是這樣一個讓人懷念卻再也無法回到的地方。

二、1970年代流行音樂的特色

從偶像歌到抒情歌的轉型: 1960年代末期的日本流行樂偏偶像風,偏向輕快、青春。進入1970年代後,歌曲主題趨向更現實、更成人、更內省,開始探討愛情的遺憾、社會孤獨、內心掙扎。《五番街のマリーへ》就是這個轉變的代表作之一,成熟而細膩。

拉丁、爵士等異國音樂元素融入: 像「ペドロ&カプリシャス」這樣的樂團,擅長把拉丁、Bossa Nova、Soul 等西方元素融合入日本情歌,帶來全新風格。這種跨文化風格讓歌曲更都會感、也更具有「旅人情懷」。

三、歌詞內容的時代精神

歌詞主題

所反映的時代特徵

懷念過去的戀人

都市化中人際關係的變化與疏離

不敢打擾她的新生活

日本社會中隱忍、自制的情感美學

「五番街」這樣的虛構街道

象徵記憶中失落的「小鎮時光」與鄉愁

女性主唱,男聲視角詞

性別角色漸漸模糊,社會意識萌芽

 

四、文化層面的關鍵詞

關鍵詞

解釋與文化連結

昭和歌謠

一種融合演歌、流行、爵士的音樂類型,是昭和時代中後期的代表風格。這首歌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抒情性(リリシズム)

重視內心描寫、情感細膩、常用第三人稱或間接表述,正是《五番街のマリーへ》的特色。

都會情感(アーバン感覚)

對都市生活的複雜情感:自由卻孤獨,繁華卻懷舊,這種情緒貫穿了整首歌。

 

這首歌為何能成為經典?

因為它同時反映了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在日本歷經社會劇變的時代,這首歌提供了人們「回首舊情」與「默默祝福」的情緒出口。它是都市戀愛詩的縮影,內斂、克制、優雅,是日本情歌最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Comment by TV Plus on September 8, 2025 at 10:33am

嫣然·起跑點之外:AI世代的地圖新課題(上)

起跑線的焦慮:一代父母的心病

在家長群組裡,「贏在起跑點」大概是最常出現的關鍵詞。有的爸媽一邊抱怨補習費太貴,一邊又擔心孩子慢一步就會輸掉一生。這種焦慮,幾乎成了一代父母的共同語言。

但是,冷靜想一想:人生真的有一條「起跑線」嗎?即使有,AI時代到來後,那條線還存在嗎?

 

錯誤的地圖:努力卻迷路

想像一下,你正要開車去一個陌生城市,結果導航是十年前的版本。它告訴你前面有橋,但橋早已拆除;它說有捷徑,但其實已經變成死巷。即使你開得再快,也只會更快迷路。

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拿著這樣的「舊地圖」在走路。這些地圖往往來自上一代的經驗,或是社群媒體塑造的幻象。孩子很努力,但卻常常感到迷茫。

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地圖錯了。

 

焦慮從何而來?

  • 教育制度的標準化
  • 父母的投射心理
  • 社群媒體的幻象
  • 缺乏自我探索的機會

於是,父母怕孩子輸,孩子怕走錯,最後誰也不快樂。

 

人生不是百米賽跑

我們習慣把人生想成競賽,但事實上,人生更像一趟旅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出發地和目的地,有人走山路,有人喜歡坐船,有人要繞一大圈,才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景。

小故事:走錯路的數學天才

一位朋友小時候數學超強,父母替他規劃當工程師。但念到大學,他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是設計,最後毅然轉系,如今過得自在而快樂。
他並不是「輸在起跑點」,而是繞了另一條路,卻因此找到真正的舞台。

 

AI世代的新挑戰:地圖已經不夠

AI正在徹底改變遊戲規則:

  • 「鐵飯碗」職業被取代
  • 知識不再稀缺
  • 學習節奏差異加大

換句話說,上一代的「穩定路徑」徹底失效。孩子如果只會找地圖,很快就會發現──地圖根本追不上變化。

未來的關鍵能力,不是會「找路」,而是能「畫路」。

 

什麼是「畫地圖的能力」?

  1. 探索與好奇:敢走沒人去過的地方
  2. 整合與思考:跨領域連結
  3. 批判與判斷:辨別資訊真偽
  4. 靈活與更新:隨時調整方向

會畫地圖的人,不一定知道所有答案,但一定懂得問對問題,並有能力創造答案。

 

從依賴AI到駕馭AI

AI能幫助我們,但也可能讓人懶惰。

小故事:AI幫忙的作文比賽

一位高中女生,用AI激發靈感,再用自己的語言完成文章,最後奪冠。她說:「AI幫我開了腦洞,但故事是我自己的。」

這就是駕馭AI的關鍵:把AI當作工具箱,而不是拐杖。

父母的新角色:同行而非導航

  1. 陪孩子問問題
  2. 鼓勵跨領域探索
  3. 允許嘗試錯誤
  4. 以身作則,持續學習

父母不再是「導航員」,而是孩子的「同行者」。

Comment by TV Plus on September 7, 2025 at 5:54pm

嫣然·起跑點之外:AI世代的地圖新課題(下)

文化評論:安全幻覺的崩解

「贏在起跑點」與「找地圖焦慮」都是一種文化幻覺。
工業時代能靠標準答案換安全感,但AI時代的世界是非線性、不確定的。

真正的安全感,不再來自一張現成地圖,而是隨時畫新地圖的能力。

 

十句送給AI世代的話

  1. 找到答案不再稀缺,設計問題才是稀缺。
  2. 孩子要學的不是背地圖,而是畫地圖。
  3. 最危險的不是沒路,而是錯把舊路當新路。
  4. AI不是拐杖,而是工具箱。
  5. 舊公式教人「照著做」,新時代要人「自己造」。
  6. 沒有標準答案的焦慮,正是自由的開始。
  7. 畫錯路不可怕,不敢畫路才可怕。
  8. 父母的角色,不是導航員,而是同行者。
  9. AI會給你捷徑,但人生價值要靠自己決定。
  10. 在AI世代,真正的起跑點是「敢於探索」。

結語:從焦慮到創造

如果我們願意承認:人生沒有固定的起跑線,也沒有唯一的地圖,那麼焦慮自然會減少。AI世代的孩子,不需要被逼著跑得更快,而是需要被允許去探索、去犯錯、去畫出屬於自己的地圖。

因為人生從來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段旅程。跑得快,不一定跑得遠;找到方向,才有可能走得踏實而自在。

Comment by TV Plus on October 23, 2023 at 2:48pm


马来西亚娱乐原创人才在那里

马来西亚文創領域,在技术上

有能力接单韩国《Running man》后期制作

让一部分马来西亚各族青年有能力进入高收入群

可是,我们有能力更上一层楼吗?

从技术人才变成原创人才?

先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出名堂的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