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Plus's Blog (308)

李彦宏:DeepSeek非萬能;幻覺率高尤叫人憂慮

2025年4月25日,百度在武漢舉行Create 2025百度AI開發者大會,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模型的世界,應用的天下」主題發表了近60分鐘的演講。



百度創建人李彥宏稱百度各業務線都在積極接入Deep-Seek的模型,文小言、百度搜索、百度地圖等都接入了DeepSeek滿血版,在很多內外部應用場景都產生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但他同時強調「DeepSeek也不是萬能的」。…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April 25,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劉釗:數字人文拓展諸多新概念 下

另一個案例是2024年2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發佈了一個根據互聯網視頻訓練的基礎世界模型——Genie(精靈),可從合成圖像、照片、草圖生成多種動作可控的環境。2024年底推出的新一代世界模型Genie2,則可根據一張圖生成可供人類或AI智能體游玩的無限3D世界。這在考古發掘、歷史場景復原方面,有極為可觀的應用前景。

此外,AI在繪畫、音樂、詩歌、電影、舞蹈、雕塑等藝術領域也展現出強大能力。2018年,首件AI生成作品《埃德蒙·貝拉米肖像》就被佳士得以43.25萬美元拍出。

AI賦能古文字研究

再看筆者所熟悉的古文字研究領域,雖然我們是傳統得不能再傳統的人文學科,但近年來同樣可以看到明顯的AI賦能的進展。…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March 13,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劉釗:數字人文拓展諸多新概念 上

說到AI,先要提到數字人文。計算機技術應用於人文社科研究,可以追溯到1949年。當時,意大利耶穌會神父羅伯特·布薩率團隊用IBM計算機花費了30年左右,到1980年編成了56卷百科全書式的托馬斯著作索引。20世紀末,美國的一些研究機構開始使用數字人文,到2024年《數字人文指南》一書誕生,這個名稱正式確定。

目前,國際上的數字人文機構已有200多家,中國有70多家數字人文專門研究機構,另有30多家高校機構也積極開展數字人文交叉研究。…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March 2,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夏寧竹:新媒體網絡環境下曲藝如何發展 下

鼓曲是唱給人聽的,觀眾是決定一個藝術門類發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之一。楊妤婕認為,浸染、熏陶需要時間,培養觀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不得。她以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播放《曲苑大觀》節目為例,「這個節目每天在固定時段播放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單弦、北京琴書等,據我所知起碼有40年了,天津的很多觀眾都是從這裡接觸並喜歡上鼓曲的」。

楊菲的青春鼓曲社現在所做的另一項工作就是培養社會各年齡段的曲藝愛好者,普及和尋找鼓曲傳承人,讓大家有一個可以學習曲藝的地方。

沒有新作品等於「零」發展…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7, 202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夏寧竹:新媒體網絡環境下曲藝如何發展 上

曲藝是中國文藝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門說唱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媒體的出現給曲藝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同時,微時代快捷的傳播方式也為曲藝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曲藝能否善用微時代新媒體的優勢來開拓新思路,推進曲藝的創新與發展,是當前曲藝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新媒體讓曲藝煥發生機

「看得少,聽得少,自然不懂也不了解。只有多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與鼓曲親密接觸,他們才有可能欣賞並喜歡上這門獨特的藝術。」作為評書版《海賊王》的幕後策劃,「80後」的謝岩這些年來想方設法加強戲曲曲藝的傳播。他創新推出的評書《海賊王》在考拉電台社區引發無數「圍觀」。大家都覺得這種新形式「太好玩了」。…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February 22, 2025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8

(五)詩的創作—「信而好古」及「放鄭聲」:

孔子畢生維護周禮不遺餘力,提倡禮治的復古,反對制度的變革,由此可知其對文藝的態度,亦抱持「信而好古」的原則,反對文學藝術的創新。孔子在〈述而〉標榜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這些孔子自述的記載,在在都顯示出孔子對古代的學術文化乃至文藝是十分敬重,對於整理和保存文化遺產方面有極大貢獻。然而孔子對復古的狂熱,直接影響表現在對創新的厭惡,其「是往古而誹今」的觀點,可謂為文論批評觀點上「貴古賤今」一說之先河。…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anuary 4, 2025 at 6:29pm — No Comments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7

這種情形到了宋朝,鄭樵、朱熹等出來做翻案文章,他們直言不諱地指出這些詩歌是「愛情詩」,又說是「淫奔人所作」,雖然還它們以本來面目,可算是一大功勞,但是既是淫詩,又豈能「無邪」?於是朱熹為了自圓其說又創造了一種新說,即—「思無邪」是對讀書人閱讀應有的態度而言,「思無邪乃是要使讀書人思無邪耳。」因此,朱熹認為孔子選收這些詩篇,是為了提供反面教材,「聖人存之,以見風俗如此不好,至於做出這些詩來,使讀者有所愧恥而以為戒耳」(《朱子語錄》)。然而,朱熹的自圓其說實在是行不通的,孔子所謂「思無邪」明明講的是「《詩》三百」,即作品本身,哪能理解為「讀書人閱讀應有之態度」呢?更不可能是做為反面教材而存在。

其實聯繫孔子所處之社會環境,《詩經》諸多篇章 [39]…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20,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6

孔子稱讚鄭國公文的草擬過程:「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憲問〉)這樣謹慎的擬定過程,其中就包括文字加工的功夫。孔子認為「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37] 更是明確強調言辭修飾的重要,有言僅能「行」,而欲「行遠」則非加以文飾不可。雖然孔子提出「辭,達而已矣。」(〈衛靈公〉)對於文藝的修飾乍看之下並不強調,甚至認為不是必要,在美學觀點看來似乎是消極的要求,實際上孔子是強調反對過度文飾,模糊內容真正要表達的意涵,而非輕視形式或修飾。…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13,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5

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是:孔子言「興觀群怨」,談的是「用詩」,而不是「作詩」。在古籍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孔子及其弟子作詩的記載,但他們常常引詩。可以推斷,孔子提倡學詩、誦詩,目的在於應用,而非創作。而且四者之中的「觀」,只能解為用詩,如果將「興」、「群」、「怨」指為作詩,那麼論詩的角度就不一致了。因此邢昺的《疏》和劉寶楠《正義》,將「興觀群怨」的「興」,(讀平聲)和「賦比興」的「興」(讀去聲)兩者視為同等,是把詩的功用和詩的作法混為一談,這是對孔子論詩的一種誤解 [30]

總的來說,分析孔子這段話:興可視為一種精神教育,亦為一種美感教育;觀是政治、社會教育;群為群體教育;而怨則為情感教育;事君與事父為倫理、愛國教育;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則為生物教育,這都是由《詩經》之實用性來看。…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7,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4

《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喻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雖然這種風氣到了春秋末葉已趨衰歇, [29] 但孔子仍特別強調學詩對於外交上言辭應對的重要性,於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禮治思想是何等強烈。就語言的功用來說,賦詩可用於稱讚,也可作為外交辭令,能夠賦詩明志,也可以飲宴以酬答,可以說只要是語言的範圍,幾乎無處不可賦詩。

在孔子關於詩的作用的論述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興觀群怨」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這是孔子對詩的功能最明確的系統總結。這段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看:一是孔子訓示門生的開場白,而興、觀、群、怨則是重心所在;二是「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生活實用面;三是就知識增長層面而言的「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December 2,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3

孔子刪《詩》的原則是「取可施於禮義」,使人們學《詩》以後,「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22] 乃是以文學為政治服務。《論語》為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集結而成,收錄夫子教誨的第一手資料。故欲探討其文學觀點,主要見於《論語》中,其他典籍如《易傳》、《禮記》以至《孔子家語》、《說苑》等書所記錄、稱引的孔子言論中也有涉及文學問題的,多數屬於後人的偽托,只能供研究時參考。上述可知孔子既以禮、樂、詩為不可分割,故探討《論語》論詩及孔子之文學觀,必兼及禮樂。因此,凡《論語》中論及禮樂詩者,本文論述中皆一併觀之,以求得窺孔子文學觀之全貌。

三、《論語》論詩:

(一)詩的地位…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November 22,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2

孔子以《詩經》作為教科書而論及其意涵時,所論述的相關種種觀點,可視之為孔子對於文學的態度,或可稱為孔子的文學觀。孔子之論詩,亦如其論哲學思想一般,並未將之歸納為一系列形上化的理論,而是散見於與弟子平日言談紀錄 —《論語》的各章節之中。因此,本文試以探討《論語》論詩的觀點,兼論孔子的文學觀,因學力之不足,僅能作為研究先秦文論的嘗試之作。

二、孔子禮樂詩三位一體的觀念:

一個思想或觀念的形成與思想者所處的時代有必然的關係,論及《論語》的內容,就必須瞭解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早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先民的原始藝術中,詩、禮、樂就是緊密結合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日還可見。禮樂制度是中國封建時代一項極為重要的政治制度,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在孔子時已不可考,…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November 17,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林 鶯 如《論語》論詩 1

摘要:孔子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然而,孔子對於文藝問題的論述,似乎容易為其思想光芒所掩而,少有人論及。孔子做為平民教育的提倡者,以《詩經》做為教本,在論述其中相關的問題時,也顯示了孔子對於文藝相關問題的概念。本文試由《論語》中所載孔子之言,探討孔子以「詩教」為中心的文藝思想及美學思想,以求得窺孔子論詩之梗概。

一、前言:

《論語》是以論說為主的作品,可以視之為語錄體的散文。《漢書‧藝文志》: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語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November 14,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譚好哲·李靜:文學理論的三種話語形態與建構路徑 7

以這三種研究方法的分論而言,上述第一種話語形態的研究方式當屬於經驗性的,第三種話語形態的研究方式屬於理念論的,而第二種話語形態的研究方式是經驗性與理念論相統一的。經驗性研究有利於文學知識的積累,但往往缺乏基本文學理論觀念的創造性,也達不到觀念的普遍性;理念論的研究具有理論認識的普遍性,但容易變成一種抽象的形而上學,導致理念概念的「空洞無內容」;只有經驗觀點與理念觀點相統一的研究方式才能將文學觀念建構的普遍性與藝術審美的特殊性結合起來。就此而言,文學理論話語形態建構的第二種路徑特別值得重視。…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August 10,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譚好哲·李靜:文學理論的三種話語形態與建構路徑 3

從以上對張江系列研究的引述可見,文學理論話語的存在「形態」不僅與「生成路線」直接相關,而且生成路線正確與否也是文學理論話語本身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的評斷依據。因此,我們研究各種文學理論,評判其理論得失,也可以由其建構路徑入手,就像張江研究西方現當代文學理論時所做的那樣。進一步來說,當代中國文學理論正面臨著構建話語體系的時代任務,也需要在文學現象與理論運作的精神聚合中找到通往話語體系建構的有效路徑,這是文學理論研究者應有的自覺意識。…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5,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譚好哲·李靜:文學理論的三種話語形態與建構路徑 2

文論是對文學現象、文學作品的研究(如俄國形式主義)和對文學包括文學理論的意識形態批評(如馬克思主義文論);而文學理論是對文學研究的研究,要對何謂文學以及文學史研究和文學批評中的各種論斷的預設加以探索性研討,因而,「(文學)理論是一種反思,對文學、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狀況的反思,一種對批評的批評或曰元批評」。在中國文學理論界,大量存在的主要是前一類研究,而後一類研究只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文學研究方法論的興起才逐漸進入學界的理論研究視野,此後於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進行的對於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以及學科性質等問題的探討對此有進一步的拓展,但總體而言,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理論成果還不是很多,許多從深層次上關涉到文學理論發展而需要深入展開的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與研討,文學理論的話語形態及其建構路徑問題即為其中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30,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譚好哲·李靜:文學理論的三種話語形態與建構路徑 1

摘要: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話語體系建設有許多需要從元理論層面加以反思和澄明的問題,話語形態及其建構路徑即為其中之一。文學理論研究存在如何處理文學和理論的關係,從而如何生成文學理論話語的問題。撇開意識形態屬性不論,只從符號和表述的形式層面即知識形態上看,可以將文學理論話語的建構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對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存在外觀和樣態的經驗性文學理論研究,二是有關文學的性質和功能等基本文學觀念的建構性文學理論研究,三是基於其他學科的理論而對文學的泛化形態的理論研究。與此相應,文學理論話語形態的建構便有三種路徑:第一種是從先行存在的具體性文學現象到概括性文學知識的形成;第二種是從抽象的文學理論觀念到具體性的文學實踐;第三種是從其他領域的抽象理論向文學研究領域的延伸,理論是外在的,文學只是例證。三種話語形態及其建構路徑雖然互有不同,但各有其價值,要以辯證的態度加以看待。…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0,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