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日期:2014年7月,這一年,是馬來西亞旅遊年;馬來西亞成立第51年;馬來西亞與中國建交40年,中國答應借兩隻熊貓給馬來西亞,不過比原定日期延後;中國和越南在南中國海互射水炮,越南鬧排華,來自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商工廠、公司,都被當著是中資企業掠奪。
地點:馬來西亞沙巴。
環境:馬航MH370失踪的謎底仍未解開,菲律賓南部海盜入侵沙巴東海岸虜人勒索贖金的事件仍時有所聞;實際上,還有兩位中國人質,一位遊客,一位華資在沙公司的經理,仍在海盜手中沒下文。中國集體遊客數目大減,不過,許多自由客還是抵抗不住沙巴的大藍天、大藍海、大綠山、大綠地,湧現在西海岸的亞庇。市中心的加雅街仍然燃燒著他們的熱情。
故事:當然也有例外的,有位北京男是來療傷的,心傷;還好,他在加雅街痊癒了,而且變成了另一個人;因為他遇上了杜順公主。
(Photo Credit: Liew Foo Wui,http://iconada.tv/profile/LiewFooWui)
Tags:
Albums: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生活&旅遊札記
Location: 馬來西亞沙巴,北婆羅洲
Comment
當生態只剩下符號
1 太陽每天早晨都是紅著臉出來,晚上黃著臉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雲彩都不披。熾熱的陽光把河水給舔瘦了,向陽山坡的草地被曬得彎了腰了。
2 在山中,他的愚癡與周圍的環境是和諧的,因為山和水在本質上也是愚癡的。山總是端坐在一個地方,水呢,它總是順流而下。
3 面對越來越繁華和陌生的世界,曾是這片土地主人的他們,成了現代世界的“邊緣人”,成了要接受救濟和靈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哀愁與孤獨!當我在達爾文的街頭俯下身來觀看土著人在畫布上描畫他們崇拜的魚、蛇、蜥蜴和大河的時候,看著那已失去靈動感的畫筆蘸著油彩熟練卻是空洞地遊走的時候,我分明看見了一團猩紅滴血的落日,正沈淪在蒼茫而繁華的海面上!(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愛懇編註】邊陲少數民族的哀歌;後現代旅人的凝視,是消費這份哀歌,抑或互助的部分努力?疫後的體驗設計,如何與可永續生態發展結合起來?
(In 1972, with assistance from an art teacher, 11 men formed a cooperative called Papunya Tula Artists. By 1974 the group had grown to 40. 【Collection of John and Barbara Wilkerson】)
延續閱讀 》
方李莉:西部人文資源與高感情產業
單世聯:中國現代性圖景中的文化產業
任賢良:積極探討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之路
丁言:悟“道”文化經濟
楊福泉:意大利鄉村“生態博物館”對鄉村文化產業的啟示
王英霖:關於媒體生存的幾點思考
陶東風:沒有文化的文化產業
中國早期鄉土文學理論的形成
朱啟臻:從生態文明視角發現鄉村價值
以鄉土的名義——鄉土中國的這麼多年
歐大旭·中國給馬來西亞帶來“文化革命”
鄉村教育需要留住“精神之根”
一座城市,多重觀看
陳丹燕·路上的物質與精神:書
此生,我的第一次長途旅行是去日本,在1990年春天。到了長崎後,某一天,站在舊港口的山坡上,眺望港灣中泊著的大小船隻。那一日陽光燦爛,港外的東中國海,帶著淺淺的藍色,以及紗一般的水汽。我心中《蝴蝶夫人》的曲調沖天而起,突然很想再仔細讀讀普契尼在《晴朗的一天》裏到底寫了什麼。然後,我也突然想再讀讀歷史書上如何描寫“黑船來襲”事件。
從那次以後,多年來,我總是帶著幾本小說書去做長途旅 行。
在都柏林時帶喬伊斯的書,在維也納時帶茨威格的書,在巴黎讀巴爾扎克的書,去慕尼黑前找出托馬斯·曼的中篇小說帶上,在聖彼得堡讀托爾斯泰的小說,在鐮倉則可以重溫夏目漱石和三島由紀夫。最好的,是在圓覺寺的樹林旁再讀夏目漱石的《明暗》,這寺院正是夏目年輕時代療養肺結核時靜養的寺院,黃昏時分,天光漸暗,寺院園子裏的燈幽浮般地升起,也看不清書頁上的字,所以將《明暗》放在腿上,默默四望。在古老的鐮倉寺院中,至今仍能感受到夏目漱石遺留下來的氣息,那種對漸漸消失的武士精神的追憶:克己,精神至上的潔癖和對死的禪意。我第一次讀《明暗》時,恰好是年輕時代一個上海渥熱的夏天,厚厚一本黑面子的書,插在我家書架的最高一層,與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集和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放在一起。如今那個書架,那間有西窗的小屋子,都已蕩然無存。
我帶去旅行的那些書,大都還是二十年前後的舊版本,版權頁上的書價大多只有幾元人民幣,或者幾十塊台幣。如今看來,真是驚人地便宜。時代喧囂巨變,在遙遠的異鄉重讀多年前讀過的小說,這種時間和空間上奇異的重逢樂趣,真讓人忍不住追逐。我想,這是八十年代的中文系學生的某種嗜好。那些書我在少年時代已經讀過,如今,在故事發生的城市,用一個中年人的心境重讀,好像經歷穿越時空的旅行。
因此,漸漸地,我更喜歡在一處地方多住幾天,讓自己無所事事起來。在那樣的上午,夾著一本書和一盒便當,找個書中描寫過的地方,去靜心讀讀書。
我的少年時代,世道禁錮,個人毫無希望,倒是保護了一顆可以靜心讀書、無限幻想的心。在陌生的城市裏好好讀一本書,好像就回到少年時代那樣地無欲無求,又充滿了幻想和好 奇。
閱讀是如今僅存的幾項古老的享受之一,帶著古老時代的奢侈氣息。享受這樣的樂趣,需要有閑暇;有自幼建立起來的閱讀習慣——不為功利,只事消遣;更要手邊就有經得住反覆閱讀的小說。大多數的小說經不住一個人在二十年後再讀,經不住一個人將它帶到故事的發生地細讀,更經不住一個同是作家的人這樣讀了又讀;帶一本書去故事發生的那個城市,冬天下大雪的晚上,坐在喬伊斯橋對面的酒館屋檐下讀《死者》,萬籟俱寂的中午,一地白晃晃的陽光,握著《城堡》找到黃金小巷對面的小飯館,坐下來,聞到牛肉湯的香料氣味,這是在都柏林和布拉格重讀的書。樸素無華的60克新聞紙早早就發黃了,心無旁騖的裝幀讓它不得不靠自己散發的精神芬芳吸引知音,計劃經濟時代的書籍就是這樣地鄭重與呆板,以及自尊。
中年以後,我的旅行常常身心分開行事,就好像狄更斯《雙城記》的著名結構那樣,最終才在一個拱形結構的頂端合二為 一。
那時,我面前的城市突然顯現出一種只有小說中才能存在的氣氛,好像整個城市和那裏的日常生活,陌生的人們,房屋,樹木,寫著陌生姓氏的鐵皮信箱,一切都沐浴在造物主慈悲的目光中,變得充滿隱喻和意義,解釋人生各種的箴言如雲朵與氣味般浮現於街頭巷尾,或者突然飛離窗洞的白色的大鳥。這個城市,就這樣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
與自然留在我心中的方式不同,城市是以小說般的人物,刻畫,富有深意的故事和數學般精巧的結構,在現實與虛構中搖擺不定的感知留在我心中,成為我精神的一部分的。
在我的旅途上,自然與上帝在一起,那時我是萬物中的一個生物,而城市則與小說在一起,那時我是結構中的一個環節。
在一家上海郊外的舊貨鋪裏,我見到過一塊舊匾,上面刻著這行燙金的大字,“雪夜擁袈讀禁書”。飛揚的柳體,有著無限的清秀和遼遠,以及縱情神遊的自由。那是從前江南讀書人閱讀的趣味,我是變了的。不過保留了一點點不那麼好對付的口 味。
有時一去萬里,真是只為找到一張安靜的書桌。(原載:愛墾網)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33-34)
(三十三)
山頭角落起學校,焦仔來讀吾冒搞;
書中自有黃金屋,將來糧銀比人高。
(三十四)
今日華校幾十間,七成都系客人建;
中華文化愛傳承,冒忘本也吾忘根。
白垚:本身情感經驗的 “忠實 ”
就兩部歌劇(編註《漢麗寳》與《中國寡婦山》)的開端而言,極為相近的敘述角度與寓意的重復出現,倒並非於對各自源文本回應,而是白垚詩作“互文”,在一定程度上不無指涉作者本身情感經驗的 “忠實 ”:
沈默中船駛出了黑暗的海港,
揚起帆向遠處的雲山啟航,
回首看來處已沈入浪渚,
海水又有力地激在船旁。
厚的黑雲遮住了星和月亮,
只有桅燈上微弱的光,
天冥遠處有雷聲震響,
黑暗海洋中有洶湧的浪。
我怕深沈的夜里會加上風雨,
我擔心明天早上醒來仍看不到陽光,
我聽人說過海上折毀的船桅,
又聽說過船隻怎樣在霧里迷航。
雖然起錨後一切都如此令人失望,
但請聽我訴說那要去的地方,
那晴空下美麗雄偉的海港,
那進港時歡躍跳動的心房。
(白垚《夜航》)
“始於海上 ”,妄從杜順寫炎方
(上述)〈夜航〉產生一種象征意義 —— 它是起始,是史詩的 “第一 幕”。如果遠航海上,是漢麗寶、建文二娃及杜順兒女 “史詩”的起點,那麽,夜航南洋,不也隱喻著作家白垚個人 “文學史 ”的起點。當然,這種 “互文 ”無須等到 2007 年白垚 “50 年文學功業 ”的面世才能成立。
如果我們同意 Fischlin and Fortier 所說, “所有的生產常常都是復制” ,那麽, 60 年代中期兩部歌劇無獨有偶的 “始於海上 ”,已未嘗不是作者 50 年代末 “夜航 ”的感懷情思的復製。
他人的故事與自己身世,因此也不免有相錯交融之處。 白垚有一首誌〈中國寡婦山〉的七絕,曰 :
寡婦山中癡說夢,
妄從杜順寫炎方。
塗鴉枉負春秋筆,
戲借琴臺說鳳凰。
前面提到此劇省略源文本之歷史敘述而鋪陳兒女之情,但若此詩道出的是隱於歌劇後作者真實意圖,則我們可說,兒女情長非其史詩之本意,他借琴臺意欲訴說的,其實是炎方之春秋。
陳明發《山歌·振興·親經濟》
“親經濟”是我在沙巴常常想及的一個自創詞匯。當沙巴客家公會或王氏宗親會辦一個會慶,一通電話或一張請柬,少不了一千幾百位境外/海外的鄉親或宗親,就飛進了亞庇共襄盛舉,參與系列細心體貼設計的活動項目。
從晚宴的餘興節目到參觀土著長屋的迎賓儀式,更少不了歌唱與音樂。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借傳統文化說好中國故事的風氣掀起,大陸宗親/鄉親會都唱起“家鄉民歌”。客家人唱客家山歌;來自王氏祖居地山西太原的女賓,也會唱起《走西口》。唱到“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早回家門口”,大家原來就是“同根生”的鄉愁油然而生。
許多人沒註意到的是,沙巴早期墾荒一代的客家人,其實也有自創的山歌,從今天留下的歌詞來看,它就像其他的文化遺産,既記載了先輩的歷史貢獻以及淳樸情感,更是今天足讓“一家人”提高交流、挺深合作的“一帶一路”大叙事。
赖繼續欣賞沙巴本土原創客家山歌——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21-22)
(廿一)
日本隔日搬太隊,遊擊太哥分散退;
豬槍對打機關槍,打吾贏人落山鬥。
註釋:落山斗 - 進森林
(廿二)
日軍抓人冇情講,通街就打真冤枉;
有殺錯就冇放過,雞飛狗走人心恐。
陳明發《速度》
視生命為賽跑的人,心裏只有速度與終點,視野裏唯有前面;就像讀一份報告,打開封面,直接去看結論好了,折回來再了解論據,像是賽後分析。若視生命如旅行,除了看前面,也會看看四周,更會走入深有興致的景觀、事物去體驗。換著讀書的比喻,則是一句句、一頁頁地讀,聆聽書中人事物嘗試對我們說的故事,不會打斷他們的對話追問:“後來呢?”偶爾,還可以把書擱下深思,仿似與敘事者面對面互動。是謂人生美學,就在於懂得區別何時需要賽跑,何時需要旅行,並取得二者交織的和諧平衡。(23.5.2021)
(smashingmagazine.com)
陳明發·所謂休閒觀
(Source of Photo: Tainan 台南)
面向原野,才能飽賞大自然的安詳;跳進河流,才能感知大自然的溫柔;體驗采摘,才能品嚐大自然的味道,一切是那麼的靜好愜意;直到大喇叭響起:“本景點還有三十分鐘即停止營業!” 大家稀里嘩啦、爭先恐後衝去停車場,趁早避開堵車。(《世說新語 2021》37)
陳明發《疫後新常態消費文化》
人類目前正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呢?美國哲學家詹明信的答案是:“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文化消費”;很大部分的交易,“為記號和影像所充斥”[註]。具體地說,即使日常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消費,在選擇上都與原來的實際用途或功能似乎已無直接關係,反而受到看似抽象的感性元素的影響,而被個人品味、風格、見識、個性、審美、獨特與追求等“光環”所照耀。換句話說,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成了“文化標誌”(記號/影像)的場所。景點勝地與遊覽/休閑體驗,其設計如何與疫後生活新常態起來,不能忽略這“文化標誌”的消費動能。例如,訴求自然生態、家庭出遊、小眾情趣與靈性提升等文化產品。(13.4.2021)
[註]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M].上海:三聯書店,1997.396-419.
(沙巴哥打毛律野外遊 Source:sabahtourism.com)
陳明發《文創的回歸》
《愛墾網》一直嘗試將“文化產業創業”回歸到“文化/文學+創意”的創作場域。
這樣,它才可能符合社會對“後工業時代”的生活/生命要求,活成一個真正的“人”本身,並非“消費的動物”。
這麼一來,也可能為文學創作找到一個新的存在生態,找到新活力。不讓它淪為僅僅是“泛文學”,一種被消費然後遺棄的物質,而是可能營造生活/生命“詩意地棲居”的條件。
在實踐細節上,愛墾網如何來完成這麼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現有條件下,我們盡最大的努力:
(一)鼓勵與傳播好文字,如詩、散文、小說、隨筆、遊記等;
(二)提倡好觀念,如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創作這回事的探討;
(三)嘗試在臉書把一些零碎的相關理念結合上來,期待有心人慢慢領悟到它們之間最终必然的關係。比如,分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莫迪亞諾創作中有關歷史記憶的段落(包括《暗店街》、《青春咖啡座》等),還有(英國)石黑一雄有關人類眼下切身問題(包括《別讓我走》所探討的復制人倫理,《夜曲》所流露的西方消費文化/文化消費行為等),如何以敘事方式帶出來其創作能量,並借一個地方的實景/人文景觀作舞臺,出人意表地說好一個感人故事。既挺深我們的欣賞/創作體驗,又結合上一個地方的脈搏。同時,當然也刺激創作人的敘事敏感與方法。(12.4.2021)
(Source: El mágico universo pictórico sensual e ilustrado de Aykut ...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