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良智·楚辭成書與經典建構 上

「屈平辭賦懸日月」——李白的贊頌其實出自漢初淮南王劉安對屈原的評價。這是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劉安奉詔作《離騷傳》,稱《離騷》所述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楚辭」出現的第一個歷史記錄,也是因為漢武帝的賞識:「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史記》這段記載不如《漢書·朱買臣傳》交代得清楚:「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辭》,帝甚說之。拜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俱侍中。」朱買臣言說了《春秋》《楚辭》,漢武帝就拜他作了中大夫。正是漢王朝帝王的推崇,開啟了楚辭經典化的歷史進程,而楚辭的成書就是它最重要的一個歷史標志。

淮南定本的楚人之辭

同歷史上早期的典籍一樣,楚辭也有一個成書前的單篇別行民間口頭流傳階段,看《懷沙》一篇,《史記》所載與《楚辭章句》異文多達40余處可知。美國學者宇文所安就對其流傳生成方式提出了思考:「到底有沒有證據向我們證明《懷沙》最初是『書面』創作的?有一個可能是《懷沙》最初只是口頭創作,在口頭流傳。」(《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所以王逸說屈原所作「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義,瑋其文采,以相教傳」(王逸《楚辭章句》敘)。這在1977年出土的安徽阜陽漢簡中有了實證。戰國末年楚考烈王曾遷都於鉅陽(《史記·六國年表》),就在今阜陽太和縣附近。阜陽漢簡1號墓主為西漢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卒於漢文帝二年(前165年)。阜簡出土了兩片楚辭殘句:「寅吾以降」,乃《離騷》「惟庚寅吾以降」中四字,一片「不進旑奄回水」,乃《涉江》「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中六字(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楚辭〉》,《中國韻文學刊》,總第一期)。因為考烈王的遷徙,楚人以相教傳的屈原的詩篇自然也隨之流傳,汝陰侯墓中所藏楚辭竹簡,可以證明它是戰國時代流傳下來的作品。《楚辭》今本《懷沙》「船容與而不進兮」中的「兮」字,在阜簡中作「旑」,與今出土的楚簡「兮」多寫作「旖」字為同一字,應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楚辭》的最早成書,《漢書·地理志》記載很明白:「昔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並發,故世傳《楚辭》。」壽春也是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都的地方,也一定會有屈原的詩歌流傳。今又得阜陽漢簡《楚辭》,則劉安招賓客著書,「世傳《楚辭》」,可確證章太炎先生所言:「《楚辭》傳本非一,然淮南王為《離騷傳》,則知定本出於淮南。」(《訄書·官統中》)就是因為了漢武帝的詔令,劉安才有了搜集、整理、纂輯楚辭的行動。從今本《淮南子》中,我們看到《謬稱》等14篇中就有與《離騷》《天問》《九章》《招隱士》等10余篇中相同或相似的詩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劉安「招賓客著書」《楚辭》的內容。根據湯炳正先生《楚辭成書之探索》研究,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目錄所載《釋文》保留了《楚辭》舊本的篇目次序,劉安所編《楚辭》,包括《釋文》編次第一到第十的篇目,皆為楚人之辭,由屈原、宋玉的作品組成。其中第九《招隱士》,作者為淮南小山,但蕭統《昭明文選》題為劉安。如是,則為古書舊例,書末附上編纂者自己的作品。而《招魂》一篇,不知作者,則為附錄,這也成了後來劉向、王逸《楚辭》的編纂體例。(作者熊良智: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光明網 2021-11-01)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