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作者小按:這是我2000年寫的文章,那時侯中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啟動,而我在文章中談到的高感情產業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文化產業。現在中國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許多地方的經濟支柱,在西部地區也是如此,尤其旅遊業和與其相關的文化產業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對人文資源的認識,充分地表現在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上。因此,現在讀到這篇論文,再印證今天文化產業的發展,感覺有時理論也是可以走在實踐的前面的。
現代文明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高新技術的運用正在改變許多地區的傳統落後面貌,與此同時,隨著這些高新技術而來的西方文化,也正在以它的強勢傳播摧毀著世界文明的不同形態,一體化的高新技術,固然帶來了地方文明的進步,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毀滅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也就是說,“工業主義的影響,並非簡單的僅僅局限於生產的範圍,而且影響到人類與物資環境互動的一般特性”。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組織與環境之間原先的影響”(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後果》)。而且還使地域性無可避免地與全球性彼此關聯起來,使得傳統的地域社區不再僅僅是一個浸透著為人熟悉的毋庸質疑的意義環境,而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是對遠距離關系的地域性情境的表現。這是一種非地域文化的形成過程,是現代性鍥入傳統社會的過程,同時,也是地域性文化消解的過程。
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我國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號召,以往國內外的經濟大開發,所面對的幾乎都是一片荒蠻之地。而我國西部大開發所面對的,卻是眾多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大片文化沃土。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西部大開發實際上是在西部地區悠久歷史文化和豐厚文化積澱基礎上的再度開發,這是與以往國內外的對不發達經濟地區開發都不同的特點。因此,在西部開發的程中,提出如何保護、利用和開發其中的人文資源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同時也是非常緊迫的。因為,隨著西部開發的不斷深入,大規模的城鄉建設、基礎建設和工業的發展,將難免會導致大量傳統的、地域性的人文景觀遭到破壞,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轉型,傳統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以及生產和生活習俗也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更為顯著,民族特點和個性日益淡化,因此,如果我們不加以註意和保護,許多民族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珍貴的文化遺產就將會處在不斷的消亡之中,而且西部多樣化的民族文化特點也將會難免走向同化或消失。這樣的後果不僅僅將是人類文化的巨大損失,從長遠的利益上來看也將會帶來經濟上的巨大損失。
先從文化上的損失來看。人類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經過了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時間積累而發展起來的,人類各文化之間有它們的相通性,但也有各自的獨立性和獨創性,每一種文化的經驗和智慧、以及信息庫藏是都其它的文化所無法完全代替的。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有不少傳統的土生土長的文化在消失。一種傳統的地方文化的消失,誰也不會註意、誰也不會感到惋惜,但當成批的這樣的文化群落都在消失的時候,人們有沒有想到過,這會不會是一種文化的生態在遭到破壞?也就是說,以人為中心的觀念正使得生物圈中的生物在急劇的遞減,同樣,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觀念也正使得文化圈內的文化種類正在遞減。我們現在感到的是自然生態的被破壞,自然資源的在減少,但同樣,在不遠的將來我們還會面臨的一個文化生態的被破壞和文化資源在減少的問題。
現代西方文化相信,人類的理性能夠正確的評價人的意義和價值,借助於理性認識和預測功能能夠把握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規律,從而管理好自然環境,但事實上人類的理性認識能力是有限度的。雖然人類的理性能力對於認識線性關系的自然事物和機械系統,的確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人們借助於計算機,可以把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中的預定軌道。但是,人類的理性能力對於非線性的自然系統、尤其是對於覆雜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和控制,則是令人失望的。在自然界中,由許多動物的覆雜行為,語言通訊,是難以靠人的理性能力所把握的,自然界充滿了人的理性不了解的精靈和神秘。對於生態系統的覆雜變化,有許多動物都能敏銳的感覺到並做出積極的反映。而那些長期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土著居民也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直覺能力,敏銳的預感到生態系統將發生的變化,他們的那些感知能力比只相信科學理性的人要強得多。這是一種在自然環境中發展出來的原生態文化的特性,他們的直覺和非理性化的思維特征使他們能直接感悟到大自然的許多規律。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面臨自然生態失衡的困境,不僅需要發展科學的理性思維,也需要發展人類直覺中的非理性思維,而人類那些一直未脫離自然環境的原生態文化正好能作這方面的補充。如果我們在發展中失卻了這方面的文化,那將是人類文化發展中的巨大損失,也許是一種不可彌補的損失。就象自然生態之網遭到破壞一樣,人類文化生態之網也在遭到破壞。這種破壞要是我們不留意,就有可能是毀滅性的。
我國西部由於種種的特殊原因,使它許多地區的文化藝術的原生態狀況,得到了較好的保存,這些原生態文化,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相當於生物界中沒有遭到過破壞的遺傳多樣性中心,有些文化類型在一些發達國家也許是早已絕跡了的,但它們在我國西部的某些地方還保存完好。
另外,西部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從雲南元謀人的遺址和陜西藍田人的遺址,到寶雞炎帝陵、延安黃帝陵、西安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遺址;從周朝在這裏建立封建領主制、秦始皇在這裏統一六國,開創了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國體”;漢武帝在此南征北戰,屯田拓疆,奠定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基本圖版;到唐長安的商賈雲集,中外科技、文化、政治的交流達到空前絕後的高潮。這輝煌歷史的每一步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寶貴的文物遺產,成為後人瞻仰的聖地。這些西部特有的人文資源,是一筆的寶貴財富。所以,如果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隨意的破壞了它。那麼對於人類的文化所帶來的損失將是巨大的。
同時,人文資源的保護是不是就一定和經濟的開發是對立的呢?其實也不一定,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有人認為,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高科技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無可替代的推動力。但在今天,除了高科技之外,還有一個可以發展的領域,暫且稱其為高感情。高感情這個詞,是從耐斯比特的一段話中得來的,他說:“每當一種新技術被引進社會,人類必然會產生一種需要加以平衡的反應,也就是說一種高感情,否則新技術就會遭到排斥,技術越高級,情感反應就越強烈。”而保護人文資源,將是未來發展高感情產業的基礎。為什麼呢?
如果說,把人類的需要分為肉體存在的需要和精神存在的需要的話,那麼高新技術主要解決的是在高度發達社會中,人類肉體存在的需要,而高感情主要解決的是在高度發達社會中,人類精神存在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前者可以稱之為物質的需要,後者可以稱之為非物質的需要。當然,即使在滿足非物質需要的過程中,也需要有物質產品和物質設施為之服務。但其最明顯的是,它不是通過物質利益而是通過活動過程本身而得到滿足的。在發達國家,物質需要已趨飽和,非物質的需要正在逐漸增加。一般來說,物質需要是滿足人衣、食、住、行等的最基本的生存的需要,而非物質需要則是滿足於人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體現等更高一層次的精神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人們的物質需要已經得到了相對的滿足,同時,隨著環境汙染、自然生態平衡破壞的加劇,工業社會初期的以“大量消費物質為體面”的拜物教思想開始淡漠,同時,對消費知識的欲望卻增強了。也就是說,在對物質產品的需要減弱了的同時,對服務和精神產品的需求卻增強了。於是,物質優先被“非物質”優先取代;硬件優先被軟件優先取代;大量消費物質而體面的生活方式被“大量消費知識受到尊敬”的生活方式取代。而這種趨勢是從六、七十年代開始的,按照一些未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說法,這一階段正是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步入信息社會,即後工業社會的開端。在這一時期,世界出現了一種懷舊、尋根、回歸自然心緒,在這種心緒的影響下,人們熱衷於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歷史;熱衷於收藏各種文物、藝術品;熱衷於用民間的手工藝品和自然材料來裝飾和布置自己的家庭和房子;熱衷於到大自然中去爬山、遊泳、滑雪、吸收新鮮空氣等;熱衷於到與自己本民族不一樣各地區和國家,去旅遊、去體驗不同的文化差異。它似乎在預示,現代人正在從重占有的生活方式開始轉向了重生存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在新的時代,人們必須學會把技術的物質奇跡和人的精神需要平衡起來。為了與節奏緊張的工作取得平衡,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業余生活,在業余生活中人們也越來越註重自己的情感和各種能力的釋放、自我個性的發揮、以及對各種不同生活、不同事物的感悟和體驗。我想這些都應該是屬於一種高感情的反應。
前面提到了,這種高感情反映是建立在物質條件相對豐富的基礎之上的,但同時還要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有一定的自由時間。馬克思曾經說過,“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而自由時間是人類用來從事非直接生產的活動(如國家的管理等),或用於發展不追求任何直接經濟目的的人的活動和社會的潛力(如藝術、科學等),甚至是勞動過後的休息時間,是一段什麼都不幹的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在本世紀初時,自由的閑暇時間還只是作為一種社會身份的象征、一種炫耀。乘坐各種交通工具旅遊,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還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是少數貴族階級的特權。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演進以及科技革命的深刻影響,不僅帶來了勞動方式的改變,而且引起了勞動時間的不斷減少。本世紀初在法國通過了8小時工作日的法律,本世紀的30年代,實行了40小時工作及帶薪休假。到了90年代發達國家基本實現雙休日,包括中國在內。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還達到了每年有六周或更多的帶薪休假日,在這些大量的閑暇時間裏,人們看電視、看書報、聽音樂、參與各種藝術活動、體育活動、戶外活動和旅遊等。由此看來,“高感情產業”,已成為一個朝氣蓬勃的朝陽產業。這種“高感情產業”不僅要求具有高知識、高信息含量,還要求高度的純自然性和純原創性。
耐斯比特最近又出了一本新的著作,叫《高科技高思維》我沒有看到英文的原文,所以不知道這裏提到的高思維是不是和以前他提出來的高感情是同一個詞,只是不同的翻譯用了不同的詞,我看了書中的內容以後我感覺應該是這樣。他在這本書中提到“我們相信,中國文明,作為世界上僅存的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之一,在高思維方面能為人類做出許多貢獻,例如中國人對天、地、人的看法,靈性、倫理、哲學和人際關系的豐富知識。隨著中國和大中華圈的重新崛起,發揚期寶貴文化傳統的覆興也將為世界提供寶貴的高思維資源,從而有助於我們在高科技時代尋求人性的意義。”西部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那裏不僅完好的保存了中華文明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古跡,同時也因為交通的原因,中國的一些傳統的文化思想和倫理道德在那裏也保存得較為完整,而且那裏還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在那裏存在著各種不同民族的人文景觀、民俗文化、民間藝術,還有許多優美的自然景觀,而這些資源是可以部分滿足現代人的情感需要的,如不同文化的差異會增加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參與不同民族形式的藝術活動,會給現代人緊張的的生活帶來新的激情,名勝古跡的參觀旅遊會給人們增加自然地理和歷史的知識,同時還可以而這些資源是可以部分滿足現代人的情感需要的,如不同文化的差異會增加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參與不同民族形式的藝術活動,會給現代人緊張的的生活帶來新的激情,名勝古跡的參觀旅遊會給人們增加自然地理和歷史的知識。進一步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尊敬。因此,西部不僅是一個人文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也是人們需要的“高感情”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現代人尋求“高感情”需要的寶庫。
所以,在西部這片土地上不僅可以發展高科技產業,還可以大力發展具有“高感情”含量的產業,這是一片大有作為的土地。但如果我們在發展經濟時,隨意的把這些寶貴的人文資源或者也可以稱為“高感情”資源破壞了,等我們想起來要發展這一領域時,已經來不及了,其所帶來的不僅是文化方面的損失,在經濟方面的損失也是巨大的。
但是發展高感情產業並不是容易的,它需要決策者的眼光和人文素養,比如,我們國家的旅遊業發展並不理想,有許多地方沒有開展旅遊業時倒是山清水秀,民族風情濃郁,文物資源也保存得很好。但一搞旅遊業,當地傳統的人文景觀就遭到破壞和拆毀,對於一些真正年代久遠,有當地特色的古代建築不好好保留,卻熱衷建一些不倫不類的仿清建築、仿明建築,還有,由於對歷史的不了解和對歷史的真實性不重視,常常把一些真文物修理加工成了假文物。比如,我們課題小組在西安召開了一個有關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座談會,在會上,陜西社科院的研究員趙宇共先生就說了兩個這樣的例子:漢墓本來是沒有欄桿的,但那些旅遊的開發者們,覺得沒欄桿不好看,畫蛇添足的做上了一圈漢白玉的欄桿,又花錢又費力的,把一個真文物硬是變成了一個假古董。另外,他還講了一個例子,就是陜西的黃帝陵,要被開辟成一個旅遊區,現在正在動工,有很多的人工設計,光各種雕像就有幾百個。他說:“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去造一些假古董,而把歷史的真相給掩埋掉呢?像這樣的假古董式的人文景觀,又怎樣能吸引真正想了解歷史知識的遊客呢?另外,為了修一條公路就把黃帝陵周圍的一個山坡給鏟平了,實際上,黃帝陵周圍的景觀,盡管是漢代建造的,但是有很多研究發現,它的周圍的山分別被稱為龍山、鳳山、虎山、龜山,是很有講究的,是不能亂鏟平的。”聽了他講的例子我感到非常的吃驚,我覺得這樣的開發,還不如說是破壞。
另外,在旅遊點的周圍,還常常建了許多絲毫沒有地方特點的、極不講究的攤販棚子和旅遊品商店。然後,塑料袋、易拉罐、各種食品的包裝紙到處亂扔,自然景觀也遭到了汙染和破壞。還有,當地的一些傳統的手工藝品,本來非常的漂亮和精致,一旦開發成了旅遊產品之後就開始大量生產,粗糙庸俗,讓人很難有想買的欲望。一些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一經商業化的喬飾和改裝以後,就讓人感到沒意思了。因此,筆者認為要發展西部的高感情產業,首先要抓緊時間做好人文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尤其不要做那種又花錢,又破壞了人文資源的蠢事。其次,就是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質,要讓人們真正懂得,什麼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值得我們保護的。
因此,西部的開發,決不僅僅只是經濟的開發,也不僅僅是投入一些高科技設備、發展一些高科技產業,讓人們能買得起轎車、蓋得起樓房、手裏拿著全球通、家裏安上電腦。它還應該有一種來自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管理制度、法律道德觀念、文化藝術修養、乃至信仰與人文精神的關照和積澱等多方面的支持。但只有人的文化素質提高了,才能真正的做到這一點。
筆者認為要發展西部的旅遊產業,首先要抓緊時間做好人文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尤其不要做那種又花錢,又破壞了人文資源的蠢事。其次,就是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質,要讓人們真正懂得,什麼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值得我們保護的。
在對人文資源具體采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措施上,筆者認為,一方面要地方政府、專家和群眾,一起共同努力,找出一條合適的發展道路來。再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寧願先保護,不要隨意開發。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吸取國外的一些經驗,無論是失敗的還是成功的,如果是失敗的經驗,我們就盡量避免重覆,如果是成功的經驗,我們不妨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同時借鑒外來的成功經驗。在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上,在許多發達國家也采取過很多的措施,比如:歐洲的生態博物館;日本的“造鄉運動”和台灣的“社區營造”。
歐洲的生態博物館,是將一些自然風景優美,人文資源豐富,民俗文化和藝術又富有特點的地方保留下來,不發展任何工業,讓其成為一個天然的生態博物館,將一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盡可能地、原狀的保存和保護在其所屬的自然環境和社區環境中,讓外來的旅遊者在參觀這些文化遺產的同時,還能在這些文化遺產所產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體驗到其中的內涵,並還能看到由這些文化流傳並發展下來的現在的當地文化,這是一種有生命的活的文化。這比把它們單純放在博物館中講解和陳列要有意思得多,也要吸引人得多。在西部我有不少地方可以建立這樣的既不破壞環境、又不破壞古代文化遺產和當地民風習俗的生態博物館。據了解,在挪威政府的幫助下,貴州的一些苗寨正在建立這樣的生態博物館,如果成功的話,其他地方也可以借鑒。
日本的造鄉運動是發起於七十年代,當時,日本經濟飛速增長,鄉村人口集中到都會,城鄉落差大,人口疏密失衡,對傳統的手工藝品生產和傳統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瓷是有些學者提出:如何讓一鄉一村挖掘富有鄉土特色的人文資源,包括人的資源、生產資源、自然資源、禁錮資源,營造一個優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鄉,以吸引都市生活的人們。於是,“造鄉運動”應運而生。“造鄉運動”強調內發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由當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莊做試點,成立生活工藝館,館內設木工、陶藝、編織、塗裝等工房設備。觀光客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便可以親手體驗各種器物的制作。並有專人進行指導,接受咨詢。這些民藝村落集工藝制作、表演、收集、陳列、研究、培訓、銷售為一體。箍桶、竹編、織布、打草鞋、制陶的民間藝人,一邊制作,一邊授“徒”;人們可以參觀,也可以動手制作,將自己的作品買去。這些村落以其自然的風光和傳統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觀光客,使村民們不離鄉土,便走上了富裕之路。
台灣的社區營造和日本的造鄉運動相似,當地的學者強調,“社區營造是一個造人的工程”,“是一次新人類運動”。它不是要求人們完全回歸農業時代,而是從生長的地方尋求文化的根源,思索如何面對未來,向“現有的高度物質文明,缺乏人性的生活環境挑戰”。因此,其根本的立足點是在於保存並提升傳統文化,保存並提升傳統工藝,改善當地居民環境,而不僅僅是營造旅遊點。這正是一種既能保護當地原生態文化,又能提高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的一種較好方式。
筆者認為,無論是歐洲的生態博物館,還是日本的造鄉運動和台灣的社區營造,都是人類社會和高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奈斯比特所說的一種高感情的反映。是人類保護自己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也是提升自己本民族文化,同時又發展自身經濟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們西部開發可以借鑒的經驗。(愛思想網站2011-11-1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