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鄉村教育需要留住“精神之根”

習近平總書記9日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全體參訓教師回信,殷切希望教師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表達出中央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貧困地區教育,一直面臨著財政、機會、師資等多重困難。近年來,隨著優質教育資源偏向縣城,農村學校難留好教師的問題愈發嚴重,這需要從鄉校和鄉村教師的定位角度去認真思考。

陶行知曾說過,“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今天這個問題仍然存在。學校的教學體系邏輯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相匹配,卻與村落“自然生長性”完全不同,並以“文明性”和“現代性”話語,向農家子弟傳達出一種“城市中心主義”。使教育在村落中所扮演的“人才抽水機”角色由“消極”變為“積極”,且愈顯正當。而承載於教科書上的“普遍性知識”,也因榜樣、考試、成績、升學、文憑等絕對正統化,“農村社區”和“地方性知識”卻有意或無意地被漠視。

今年有一則主題為“高速路打電話”的高考作文,一度被指為難農村人。各方觀點雖有爭議,卻直接反映出了城鄉體驗的分離。現在很多農家子弟,都在城鎮或至少是鄉政府所在地的學校就讀,從周一到周五寄居於與農村社區生活相互隔離的地帶。其實,鄉村教師也同樣面臨著類似的窘境。隨著近年來農村社會內部複雜的變遷與轉型,鄉校逐漸從村落社區中抽離出來,教師也與農村漸行漸遠。尤其是“撤點並校”後新學校中的年輕老師,不再從骨子里親近鄉村,亦很難有機會再去真正理解鄉村。


農村家長對學校教師的要求也在不斷窄化。他們對教師最大的期待,是提高學業成績從而在升學考試中取得成功。家長們心中的教師形象,從傳統的“聖賢儒師”轉變為“知識商品提供者”,這讓教師們進一步固化了以教書為職業的“專門人”身份,消減了文化沐鄉的“公共人”身份,從而很難平衡“普遍性知識”與“地方性知識”。懸空了的農村學校盡管仍身處鄉鎮,但其實早已沒有了鄉土氣息。

事實上,農家子弟只有在作為“鏡像”的鄉村教師中介下,才能在耳濡目染間逐次學會走出村落的“普遍性知識”,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內化“地方性知識”。前者是“習得”的間接經驗,而後者是“生成”的直接經驗。雙重的知識邏輯,能幫助農家子弟順暢實現“話語轉換”與“行動實踐”,這將為農家子弟個體“出入”鄉村社會作極為重要的能力儲備,同時也為鄉村社會的發展留住了精神之根。

國務院幾年前發布《關於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等於已經對過度的“撤點並校”叫停。但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學校布局的調整實際上仍無法避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理應盡量給因地制宜和豐富多樣的鄉校留出田野空間、制度空間,盡量給出自鄉土中國的教育家留出更多尊重、更多支持。鄉村教育發展亟待“本土思想力”的注入,這不僅需要鄉村教師拿出主體精神,展開系統性與內生性的教育試驗,更需要城市中有思想厚度和行動寬度的思想家、實踐者走向鄉村,身體力行。《人民日報》(2015年09月10日05版)(愛思想網站2015-09-18)

Views: 7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