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u Empatbelas
  • Male
  • Iskandar, Johore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Batu Empatbelas's Friends

  • 厚數據才厲害
  • Ashgabat
  • 中砂礁群
  • Scarborough 黃岩
  • 楊薇
  • Uta no kabe
  • Poèmes lieu
  • Khalak Khalayak
  • Pabango
  • Leading Link
  • 冬菜一斤
  • Wir sind ein volk
  • Berlin im Speicher
  • Mystikós kípos
  • 開麥啦 馬來西亞

Gifts Received

Gift

Batu Empatbelas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Batu Empatbelas's Page

Latest Activity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當特狼遇上戰狼,馬來有神譜? 中國與美國是怎麽回事,大家都懂。 前面右邊的抬轎人說:台灣的事,就是日本的事。 日本的事,不就是美國的事? 可美國的事,關馬來西亞什麼事? 真不明白這個亞洲週刊是怎麼回事?"
Thursday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5

所以,人工智能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我們也知道,各國對人工智能可能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感到擔憂,並且在歐洲、美國和中國都在進行監管。看到中國處於領先地位的事實相當令人鼓舞。中國在監管人工智能方面采取了最激進的方式,這是一種好方式,可以相信技術的可能性…… 我不確定任何技術是否有好壞之分,如果你想產生好的結果,你也得到壞的結果,但我們應該努力去監管它。我很高興看到中國正在努力做到這一點。但總的來說,我認為技術更多的是作為信息源,它讓人們能夠簡單地找到工作,找到感興趣的渠道,讓人們創造。…See More
Nov 19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愛墾APP: 許煜·行星思維與單邊殖民主義 在 許煜 所撰的《一種行星思維(For a Planetary Thinking)》一文中,「單邊殖民主義」(或可譯為「單邊殖民進程」)這一語彙雖然未作詳盡定義,但從全文脈絡與他在其他訪談/論述中的說法,我們可以歸納其大意並說明其意涵。以下我分三部分說明:其語境、其含義,以及其批判與啟示。 一、語境:全球化、主–奴辯證與技術差異…"
Nov 5
美索 布達米亞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續上)導致的反動與逆轉可能:因為這樣的單邊模式,本來處於被動地位的地區漸漸技術提升、資本累積、意識覺醒,可能挑戰輸出方的地位,轉而要求「認可」、「自主」。許煜以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模式來形容:奴隸透過勞動與技術求得承認,主人為維持主導地位須重新劃定邊界、弱化依賴。這意味著單邊殖民主義的結構將可能鬆動、變形。…"
Nov 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4

當然,如果要使你在深度神經網絡的訓練中被記住,首先得需要它被幸運地數字化,對吧?因此,某物必須被數字化,某物必須被捕捉,某物必須在可以從網絡上獲取,然後也許這個對象、這個人工制品,在計算機科學家下載網頁時會很幸運地被搜集到,被納入到神經網絡中。我正在一個小鎮里一家過去四年都沒有游客參觀的小博物館里作畫,也許這幅畫很幸運,因為它出現在當地一張周末來訪的高中生情侶的自拍照背景中,但是旁邊的畫卻沒那麼幸運。是的,我們無論如何都會得到碎片,但也許碎片會比以前更多,比之前更為嚴格的人類記憶和更為殘酷的印刷文化所允許的更多。畢竟,Stable Diffusion…See More
Oct 29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3

但我認為人們也許能夠分佈在數萬億個連接中,雖然還不清楚,類似於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這就是讓網絡合成這些新圖像的原因。因此,這些圖像有目的地由AI驅動的Midjourney創建充滿碎片的場景,後來我意識到這可以作為談論AI的一種隱喻。所以,數字媒體的歷史,以及人類文明的整個歷史,迫切需要一個關於碎片的理論。一個分類體系將確立存在數十種類似的品類。因此,在這里你也看到了這種美麗的碎片,這種美麗的神經噪音,可以說是在牆上,有時形成書籍,有時形成衣櫃,但它們都是被組合在一起的碎片。當然,其他人曾經考慮過這樣的分類學,這讓我再次回想起18世紀歐洲廢墟美學的例子。這呼應了現代科學對物質元素的追求,比如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19世紀歐洲藝術家開始認真地用可見的文字描繪碎片。印象派畫家將其分解成單獨的彩色筆觸;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和保羅·西涅克(Paul Signac)依賴於機械式的不規則點。後來,在1905-1907年間,有一群稱為分色主義的藝術家,他們使用小方形的畫筆筆觸,這是點彩畫派的新版本。保羅·塞尚(Paul…See More
Oct 27
Batu Empatbelas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嫣然·巨量影像時代的文化視野:從MoMA到IG(Instagram)的旅程 一、導論:從美術館到數位海洋 2014 年春季,《Aperture》雜誌刊出一篇文章,記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與「軟體研究計畫」的合作。他們嘗試將兩萬張數位化攝影作品整合成一張高解析度的影像,並透過視覺化工具讓研究者能「一次看見所有照片」。這項實驗既是一種科技操作,也是一場近乎宗教性的體驗——因為我們從未如此清晰地意識到,影像的總量是如此龐大而難以掌控。 然而,如果說…"
Oct 25
Batu Empatbelas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三、AI在媒體研究中的角色 像 ChatGPT 這樣的 AI 工具,並不是要取代人類對影像的詮釋,而是能在幾個層面提供輔助:  資料整理員:巨量影像伴隨龐大的標籤、描述、地理座標與時間資料。AI 可以幫助研究者快速歸納,找到熱點主題、地域差異或流行趨勢。 理論與方法的翻譯者: 在文化研究中,我們經常談「凝視」「再現」「日常實踐」。但當資料量突破億級規模,研究者必須導入數據科學與電腦視覺的方法。AI 可以協助把這些技術語言轉化為文化理論能理解的脈絡。 1文化現象的解釋者:…"
Oct 24
Batu Empatbelas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愛墾研創:談談托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的經典遺作《滅絕》(Auslöschung· Ein Zerfall, 1986)。 這部作品與卡撒茲納霍凱《撒旦的探戈》在精神上有著深刻的共鳴——兩者都以極端的語言、重複與絕望揭露「文明的腐朽」與「個體的掙扎」。 一、作品概述 《滅絕》是伯恩哈德(下圖)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小說,被許多人視為他的文學總結與思想遺囑。書中主角…"
Oct 20
Batu Empatbelas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語言」即破壞的工具 全書幾乎以獨白形式寫成,沒有段落分明的對話,也幾乎沒有情節轉折。穆拉特以連續、強迫式的語言宣洩憤怒與分析,語氣如詛咒般反覆。 這種語言結構有兩層作用: 它是對過去的審判(以語言摧毀記憶)…"
Oct 20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2

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圖像的數字實質被進一步虛擬化、蒸發和擴散了,但仍然被保留著。而你在我的圖像中看到的生成的「碎片」就像氣味,微風中看不見的運動,海岸邊的周期性運動在場景上留下痕跡。這些都是我們世界中碎片的碎片。我的意思是,我無意與你就圖片呈現的這些形象進行交流,我真正感興趣的是空間,被稱為無盡靜物的空間。有時是可識別的物體,一系列的細節,我喜歡當它無目的地再生時的碎片化,你不太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比如這些物體或者牆壁是什麼?這些圖像里面有什麼?我們不知道這里是什麼。所以,這些碎片的碎片沉積了如此多破碎的形式,也許比意大利畫家所仰慕的18世紀的廢墟更加碎片化。它們不是「故障」(glitches)。它們也不是數學家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的信息論所指的噪音,這是數字通信的一種破壞力量。所以這不是故障也不是噪音,它是人工生成的產物,可能是智能美學的產物。它是分佈式知識和分佈式願景。60多年前,由保羅·巴蘭(Paul…See More
Oct 20
馬厩 儺淄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照片經AI處理) Balik Tongsan 返唐山 時代背景 — 1958–1961 年間,印尼國內實施一系列針對華人的經濟與政治政策(又與印尼當時的反帝、印尼化政策相關),再加上中印、中美冷戰格局與中共對海外華僑的動員與接收政策,使得大量身處印尼的華人選擇或被迫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或離開印尼、流入第三地)。(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規模與構成 —…"
Oct 17
Batu Empatbelas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時代背景 — 1958–1961 年間,印尼國內實施一系列針對華人的經濟與政治政策(又與印尼當時的反帝、印尼化政策相關),再加上中印、中美冷戰格局與中共對海外華僑的動員與接收政策,使得大量身處印尼的華人選擇或被迫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或離開印尼、流入第三地)。(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規模與構成 — 不同研究估計數字不一:有研究指出1950s–60s…"
Oct 12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1

很多人認為我是媒體學者或者新媒體學者,但實際上,我是一名藝術家。我於1960年生於俄國莫斯科,在1981年隨父母移民到了美國紐約。從 14…See More
Oct 6
Batu Empatbelas commented on Batu Empatbelas's photo
Thumbnail

行者阿保·印尼蘇北先達青年1961年回歸中國

"顧彬的詩《新離騷》 不要再提 什麼戰爭和驅逐。 我們夠傷感了。 沒有緣由我們都會流淚, 更別提什麼剝皮抽筋 讓一萬個人 分食自己的肉。 不要再提什麼跳樓, 什麼末日和憂郁症。 我們寧願虛無 在生前死後 在懷疑前失望後。 不要再提 什麼意義和邏輯。 更幸福的是一塊石頭, 一片雲和一陣微風。 若不是生前死後, 我們但願無舌 無耳無目。 (顧彬[Wolfgang…"
Jun 19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張晨「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德勒茲眼中的中國藝術與理論 6

以上我們看到,無論「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無論德勒茲還是謝赫對於藝術的理解,二者雖未經有章可循的系統對話與嚴謹質詢,其聯系卻是如此直接且真實,他們在中、英、法文間跨文化語境的翻譯里奇異交匯,在面對同一藝術問題的嚴肅思考中,實現了穿越時間與歷史的殊途同歸,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藝術與德勒茲理論,也完成了真正意義上差異與重複的連接,被共同置於了中西方藝術與文化動態交流的平台或「高原」。可以這樣認識,在宗白華為代表的美學研究下,中國古老的宇宙觀,是一種道生萬物的紛繁圖景,而宇宙之中的生命,則是一種富於節奏的運動變化,至於如何以心觀物,如何將自身與外物連接,則需要與萬物生長同呼吸、共節奏,需要始終保持一種流動與持續的運動,而這一切,也都在中國古代的藝術作品,尤其是文人水墨畫中得到體現。在這里,實際上無論老子的「道」與尼采的「權力意志」、德勒茲的「慾望」,還是謝赫的「氣韻生動」與「無器官的身體」的生成運動,均有可以比對與呼應之處。然而正如上文所提出的,無論在德勒茲的《感覺的邏輯》還是其與加塔里合著的《千高原》中,他對於中國傳統思想,尤其是「道」與身體理論的理解,難免存在偏頗,難免有從中國古籍的…See More
May 5

Batu Empatbelas'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Batu Empatbelas's Blog

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5

Posted on November 4, 2025 at 4:18pm 0 Comments

所以,人工智能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我們也知道,各國對人工智能可能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感到擔憂,並且在歐洲、美國和中國都在進行監管。看到中國處於領先地位的事實相當令人鼓舞。中國在監管人工智能方面采取了最激進的方式,這是一種好方式,可以相信技術的可能性……



我不確定任何技術是否有好壞之分,如果你想產生好的結果,你也得到壞的結果,但我們應該努力去監管它。我很高興看到中國正在努力做到這一點。但總的來說,我認為技術更多的是作為信息源,它讓人們能夠簡單地找到工作,找到感興趣的渠道,讓人們創造。…



Continue

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4

Posted on September 16, 2025 at 10:00pm 0 Comments

當然,如果要使你在深度神經網絡的訓練中被記住,首先得需要它被幸運地數字化,對吧?因此,某物必須被數字化,某物必須被捕捉,某物必須在可以從網絡上獲取,然後也許這個對象、這個人工制品,在計算機科學家下載網頁時會很幸運地被搜集到,被納入到神經網絡中。

我正在一個小鎮里一家過去四年都沒有游客參觀的小博物館里作畫,也許這幅畫很幸運,因為它出現在當地一張周末來訪的高中生情侶的自拍照背景中,但是旁邊的畫卻沒那麼幸運。是的,我們無論如何都會得到碎片,但也許碎片會比以前更多,比之前更為嚴格的人類記憶和更為殘酷的印刷文化所允許的更多。畢竟,Stable Diffusion 已經在超過50億張圖片上進行了訓練,所以也許你的自拍照或者你14歲時畫的那幅畫,在網上某處也存在。…

Continue

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3

Posted on September 8, 2025 at 9:30am 0 Comments

但我認為人們也許能夠分佈在數萬億個連接中,雖然還不清楚,類似於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這就是讓網絡合成這些新圖像的原因。因此,這些圖像有目的地由AI驅動的Midjourney創建充滿碎片的場景,後來我意識到這可以作為談論AI的一種隱喻。所以,數字媒體的歷史,以及人類文明的整個歷史,迫切需要一個關於碎片的理論。一個分類體系將確立存在數十種類似的品類。因此,在這里你也看到了這種美麗的碎片,這種美麗的神經噪音,可以說是在牆上,有時形成書籍,有時形成衣櫃,但它們都是被組合在一起的碎片。當然,其他人曾經考慮過這樣的分類學,這讓我再次回想起18世紀歐洲廢墟美學的例子。這呼應了現代科學對物質元素的追求,比如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

19世紀歐洲藝術家開始認真地用可見的文字描繪碎片。印象派畫家將其分解成單獨的彩色筆觸;喬治·修拉(Georges…

Continue

列夫·馬諾維奇:藝術家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生存?2

Posted on September 3, 2025 at 9:30pm 0 Comments

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圖像的數字實質被進一步虛擬化、蒸發和擴散了,但仍然被保留著。而你在我的圖像中看到的生成的「碎片」就像氣味,微風中看不見的運動,海岸邊的周期性運動在場景上留下痕跡。這些都是我們世界中碎片的碎片。我的意思是,我無意與你就圖片呈現的這些形象進行交流,我真正感興趣的是空間,被稱為無盡靜物的空間。有時是可識別的物體,一系列的細節,我喜歡當它無目的地再生時的碎片化,你不太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比如這些物體或者牆壁是什麼?這些圖像里面有什麼?我們不知道這里是什麼。所以,這些碎片的碎片沉積了如此多破碎的形式,也許比意大利畫家所仰慕的18世紀的廢墟更加碎片化。它們不是「故障」(glitches)。

它們也不是數學家克勞德·香農(Claude…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