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 庫
  • Male
  • Tekka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思潮 庫's Friends

  • Host Workshop
  • Jemaluang 三板頭·
  • Syota ElNido
  • Paetiyo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KyrGyz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Almaty 蘋果

Gifts Received

Gift

思潮 庫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思潮 庫's Page

Latest Activity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下

僅僅為著說明被這一情動范疇所認定的活動之范圍,讓我們舉些例子:想想醫護人員、空服人員、快餐食品工人以及性工作者——所有這一切都是被強烈地社會性別化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活動都生產情動。將這些活動認定為情動勞動的形式,不僅突出了其產品所共享的共通品質,也突出了這一事實:在所有這些活動中,都同時牽涉到身體和心靈;類似地,理性和激情,智能和感情也一起被運用。 如同我先前所說,就這些勞動形式而言,情動視角要求我們將跨越兩種分野之間的,亦即跨越心靈與身體之間,和跨越理性和激情之間的關係作為一種問題提出。 再者,對這樣的、從概念上集合一系列生產活動之勞動范疇的認定,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用的——例如廓清這一勞動范疇和其他東西的區別,以及闡明這一范疇之中的各種分野和層級。最後,對情動勞動范疇的認定使得人們可以更進一步:將它與各種其他的、其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質性的東西的勞動形式一起加以考量,也就是說,將情動的生產與符碼、信息、理念、意象等此類東西的生產一起加以考量。…See More
yesterday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中

(註:巴魯赫·德·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荷蘭人,近代西方哲學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爾哲學原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知性改進論》等。)斯賓諾莎其次也提出在行動的力量和被感染/影響的力量之間的一種對應關係。這同樣適用於心靈和身體:心靈之思考的力量對應於其對外在理念的接受性(receptivity);身體之行動的力量對應於其對其他身體的感受性(sensitivity)。斯賓諾莎假定,我們被感染/影響的力量越大,我們去行動的力量就越大。再一次地,斯賓諾莎提出了一種對應,但是並不確定它將采取什麼樣的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情動的觀念也跨越了這一分野。以斯賓諾莎的術語,情動可以是行動,也就是說,為內在的原因所決定;情動或者可以是激情,為外在的原因所決定。一方面,我們有理性、心靈的行動,加上身體的行動也許人們可以挑釁性地稱之為肉體理性(corporeal…See More
Monday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上

專題導言20世紀70年代以來,長期被社會學忽視的情感開始納入其研究范疇,即社會學的「情感轉向」。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及服務型經濟的興起大大推動了「情感轉向」的研究進程,人類情感在商業化過程中日漸同工作、勞動及就業相勾連,情感勞動服務成為新興職業的核心內容。本專題聚焦情感勞動中的「勞動」面向,借由情感研究投射勞動關係的權力與控制。專題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4)對情感勞動進行概念溯源與辨析,霍克希爾德提出的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也譯作情緒勞動)概念為後續研究開辟了新的探究方向。但與此同時,此概念在中國語境下存在同其它概念(affective labor)的混用與誤用。第二部分以經驗研究為主,分別從情感勞動的私人化與專業化(5-6)、性別化(7)、數字化(8)、關係化(9-10)等維度展現了中國情境下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情感勞動研究深化與拓展的可能。每部分同時推薦了其它相關中英文文獻,供有興趣的讀者延伸閱讀。審閱人:田林楠(蘇州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dt,1960年-…See More
Nov 8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愛墾APP: 「吃」、「喝」、「摸」、「看」的情動詩性

關於「吃」、「喝」、「摸」、「看」這四種感官的情動,許多學者在不同的領域中探討了它們對情感和社會行為的影響。以下是一些相關領域和學者的研究:吃與喝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巴特在他的符號學研究中探討了食物的文化意義。他認為「吃」不僅僅是生理行為,而是一種富有社會意義的活動,構成了一種集體情感體驗。食物的符號意義可以喚起群體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瑪麗蓮·曼恩海姆(Marion Nestle):Nestle從營養學和社會學角度探討了飲食習慣如何影響人類的情感和行為。她認為飲食是一種深層次的情動體驗,與社會互動和文化傳承緊密相關。馬修·卡森伯格(Matthew Kaun):卡森伯格探討了「喝」作為文化儀式和社交行為的情動影響,例如酒類飲品如何在社交場景中影響情感聯結和群體情感。觸摸艾爾弗·伊爾穆斯(Alva Noë):在知覺哲學方面,伊爾穆斯認為觸覺是一種積極的情動體驗,它不僅是感知外界的重要方式,也涉及到人類對自我和他人關係的建立。阿什利·蒙塔古(Ashley…See More
Nov 5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下的「本體詮釋學」6

3.從「道的根源」去思考問題如果從這樣的方式去看的話,我們其實可以對諸如牟先生所說的「《大學》是一個橫面的橫攝的系統」提出不同的見解。因為《大學》其實無關於橫攝或縱貫,而這里就牽涉到牟先生在詮釋《大學》的時候,太強調朱熹的格物,而他在強調朱熹的格物的時候又太強調心性二分學說,又太強調朱熹的格物窮理,而忽略了朱熹講「格物」「窮理」是與「涵養」「主敬」。…See More
Oct 29
思潮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思潮篇

"愛墾APP: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的單子論與意念科學(Noetic…"
Oct 27
思潮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思潮篇

"愛墾APP:海德格爾的存在事件呼唤~~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對「事件」(Ereignis)的態度與其存在論轉向(Seinsfrage)密切相關。「事件」在海德格爾的思想中,特別是在他後期哲學裡,逐漸成為理解存在的核心概念。 事件作為存在的顯現:海德格爾認為,事件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發生(如我們在日常經驗中理解的某種事情發生),而是存在自身的顯現方式。通過「事件」,存在(Sein)得以揭示或顯現出來。這種顯現並不由此在(Dasein)主動控制或把握,而是存在以其自身的方式「來到」此在面前。換言之,「…"
Oct 21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下的「本體詮釋學」5

2.「義理明」「訓詁明」的互為「先」與「後」詮釋的活動不只是字句訓詁的問題,不只是歷史文物制度考證的問題,不只是地上所能掌握的資料,也不只是地下所挖掘出來的資料,不只是如何上天下地去把握而已,因為這些都只是基礎。這些基礎是作為展開理解的一個起點,但不是理論性的基礎建構。真正理論性的基礎建構應該是我們這里所說的這五層的詮釋層級、五層的存有之道的開展層級。我認為人文學的研究必須要以字句的訓詁、歷史文物制度考證或者地上你能掌握的、地下能挖掘的種種東西作為一個起點,但是不能以此起點當作終點。這個起點能不能清楚還必須放到這五層詮釋層級或是存有之道的開展層級里去加以論證,才能夠對字句的訓詁、歷史文物的考證,地上或是地下所挖掘的資料下判斷。清代考據學者所說的「訓詁明而後義理明」說得很簡單,字句訓詁你比須能把握到作為認知的起點,這是最為基本的。更高一層的說,「義理明而後才使得訓詁明」,因為唯有存有之道的照明,這義理明了,訓詁之為訓詁,才得明白起來(13)。存有三態論落實到五層存有之道的開展層級來說,可以有五個詮釋層級的詮釋學。我認為這樣的詮釋學時時刻刻要去面對與調整,一方面必須正視理解與詮釋的起點,不…See More
Oct 14
思潮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思潮篇

"讀者反應批評(英語:Reader-response criticism),是文學理論的一種流派,主要關注讀者及其對文學作品的感受。 發展:儘管文學理論長期以來便已關注讀者在創造文學作品的意義和感受中的作用,但現代的讀者反應批評始於20世紀60、70 代的美國與德國。讀者反應批評運動將焦點從文本轉移到讀者 [1] ,認為情感反應是批評的合理出發點。 [2]…"
Oct 13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下的「本體詮釋學」4

三、「生活世界」與「意義的詮釋」1.在「生活世界」里展開「意義詮釋」「道、意、象、構、言」這五層是層層互動、兩端一致、和合為一的。「道」與「言」有個循環互動,「道」跟「意」之間也有個循環互動,「道」到「象」之間也有個循環互動,「道」到「構」之間也有個循環互動,「道」到「話語」之間也有個循環互動,彼此之間又不斷有循環互動。我們之所以作這樣的強調,正因為我們回到華人的世界去看,我們會發現那復雜而有趣的經傳注疏解等等的解釋學傳統。它看起來萬變不離其宗,卻在萬變不離其宗里生根,往下扎根,往上生長,不斷彰顯,不斷地讓意蘊在這個彰顯、擴大、轉化與創造的過程里,一而再、再而三地生長下去。如上所述,就是我對「道、意、象、構、言」的詮釋層級以及隱含存有的開顯層級的一個互動所強調的幾點。人去展開意義的詮釋,其實是不離您的生活的,你在閱讀經典,這就是生活,這也是修持的活動、體證的活動。印順法師有個說法我非常贊同,他認為做經典疏解的活動本身就是修持。印順法師是非常了不起的學問僧,他的修習法門依我來看以及他自己所說的,整個經典詮釋的活動就是修持的活動⑩。大家不要誤認為經典詮釋活動與修持無關,經典的詮釋與實踐無關…See More
Oct 9
思潮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思潮篇

"紀金慶沃草烙哲學/海德格:語言如何召喚存在(上) 有人說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是二十世紀之後歐陸哲學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許多當代重要思潮如存在主義、詮釋學轉向與後現代思潮都和他密切相關。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海德格的語言哲學。海德格關於語言哲學的論述大多收錄在他五十年代的著作《走向語言之途》(On the way to…"
Oct 2
思潮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思潮篇

"紀金慶沃草烙哲學/海德格:語言如何召喚存在(中)…"
Oct 1
思潮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思潮篇

"紀金慶沃草烙哲學/海德格:語言如何召喚存在(下) 海德格重視語言對於我們結構社會經驗的關鍵性,熟悉並操練一種語言往往是我們進入某種業界的開端,而往往唯有有效的解構特定場域的語言使用方式,或者學習另一種文化語言,才能使我們從中找到改變或出走的機會。 這使得海德格意義下的語言,並不只是一種中立的工具,而是具有特殊的政治性(the…"
Oct 1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下的「本體詮釋學」3

3.「道、意、象、構、言」:存有根源的體證、意向的體悟、圖象的想像、結構的把握與話語的記憶凡物皆論,無論就無物,沒有通過話語的介入,就不可能有物。從這樣來理解,就可以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我們其實是通過話語去建構這個世界。同時,我們是通過話語去理解這個世界。建構跟理解是一體之兩面,而我們對於那一大套已經被建構成的語言文字符號系統,你又如何重新去理解它,這時候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去理解這套系統建構的過程。我們在這里談「存有三態論」,隱含建構所成的結構脈絡。這個結構脈絡是從「存有的根源」到「存有的彰顯」到「存有的執定」。建構與理解是一體兩面,對於已有的一大套語言文字系統,我們如何重新去理解它?此時我們必須理解此一建構的過程,所以我們談存有三態論即隱含一建構所成之結構脈絡。這就是先前所說「存有的根源」到「存有的彰顯」,再到「存有的執定」,若通過一話語系統去說它的話,再往前追溯在話語之前有其結構,結構之前有圖象,圖象之前有意向,意向之前即在宇宙造化之幾,這是說心意初幾前那個渾然未分的「道」的狀態,或者我們可用《易經》所說「寂然不動」之態去詮解它。由此「寂然不動」而有「感而遂通」,由此「誠無為…See More
Sep 29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下的「本體詮釋學」2

2.從「存有的根源」到「存有的彰顯」進而「存有的執定」之過程由此談「存有的根源」到「存有的彰顯」,若借用佛教唯識學所說,這是從「境識俱泯」到「境識俱顯而未分」,境識俱泯相與為一體所構成的整體稱為「道」,而「道」之揭露即「境識俱顯而未分」。由於人作為一活生生實存而有的人,在觸動參與的過程中使之彰顯了,此彰顯使「境」與「識」(即外境與人的心靈意識主體)同體彰顯,相互迎向而彰顯,人觸動道、參與道,道即迎向人,所揭露者還未分別,即未形成主客對立之貌。再進一步,才有所謂「以識執境,以主攝客,以能攝所」,才有所謂「存有的執定」,即「主體的對象化」活動,才使對象成為被決定的定象。這重要的過程即「話語」進到其中,也就是主體對象化活動,即人們通過一「言以定形」(即王弼所謂「名以定形」)「文以成物」的方式,使「形、器、物」成為一被決定的定象④。換言之,一個對象物之所以為對象物,這是經過一非常復雜的過程,是一主體對象化過程使得它形成定象,才有所謂一與我這個主體區隔開來的對象,即物之為物並非本有可擺在那個地方、一被拋擲(be…See More
Sep 28
思潮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思潮篇

"APP Iconada: Unification of Framework - Poetics & Translation at Higher  LevelPeter Newmark’s framework of translation functions draws inspiration from Roman Jakobson’s model of the six functions of language, though Newmark…"
Sep 26

思潮 庫's Blog

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下

Posted on November 6, 2024 at 12:06am 0 Comments

僅僅為著說明被這一情動范疇所認定的活動之范圍,讓我們舉些例子:想想醫護人員、空服人員、快餐食品工人以及性工作者——所有這一切都是被強烈地社會性別化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活動都生產情動。將這些活動認定為情動勞動的形式,不僅突出了其產品所共享的共通品質,也突出了這一事實:在所有這些活動中,都同時牽涉到身體和心靈;類似地,理性和激情,智能和感情也一起被運用。



如同我先前所說,就這些勞動形式而言,情動視角要求我們將跨越兩種分野之間的,亦即跨越心靈與身體之間,和跨越理性和激情之間的關係作為一種問題提出。



再者,對這樣的、從概念上集合一系列生產活動之勞動范疇的認定,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用的——例如廓清這一勞動范疇和其他東西的區別,以及闡明這一范疇之中的各種分野和層級。最後,對情動勞動范疇的認定使得人們可以更進一步:將它與各種其他的、其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質性的東西的勞動形式一起加以考量,也就是說,將情動的生產與符碼、信息、理念、意象等此類東西的生產一起加以考量。…



Continue

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中

Posted on October 19, 2024 at 5:00am 0 Comments

(註:巴魯赫·德·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荷蘭人,近代西方哲學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爾哲學原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知性改進論》等。)

斯賓諾莎其次也提出在行動的力量和被感染/影響的力量之間的一種對應關係。這同樣適用於心靈和身體:心靈之思考的力量對應於其對外在理念的接受性(receptivity);身體之行動的力量對應於其對其他身體的感受性…

Continue

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上

Posted on October 15, 2024 at 4:00pm 0 Comments

專題導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長期被社會學忽視的情感開始納入其研究范疇,即社會學的「情感轉向」。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及服務型經濟的興起大大推動了「情感轉向」的研究進程,人類情感在商業化過程中日漸同工作、勞動及就業相勾連,情感勞動服務成為新興職業的核心內容。本專題聚焦情感勞動中的「勞動」面向,借由情感研究投射勞動關係的權力與控制。

專題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4)對情感勞動進行概念溯源與辨析,霍克希爾德提出的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也譯作情緒勞動)概念為後續研究開辟了新的探究方向。但與此同時,此概念在中國語境下存在同其它概念(affective…

Continue

愛墾APP: 「吃」、「喝」、「摸」、「看」的情動詩性

Posted on October 11, 2024 at 3:00am 0 Comments

關於「吃」、「喝」、「摸」、「看」這四種感官的情動,許多學者在不同的領域中探討了它們對情感和社會行為的影響。以下是一些相關領域和學者的研究:

吃與喝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巴特在他的符號學研究中探討了食物的文化意義。他認為「吃」不僅僅是生理行為,而是一種富有社會意義的活動,構成了一種集體情感體驗。食物的符號意義可以喚起群體歸屬感和身份認同。

瑪麗蓮·曼恩海姆(Marion…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