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cca 皇京港
  • Male
  • 馬六甲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Malacca 皇京港's Friends

  • Covid-19 Narrative
  • VR
  • Crna Gor
  • baku
  • Zenkov
  • KyrGyz
  • 1 Dimensional Man
  • Gai Lan Fa
  • 水牆 繪
  • Spílaio skiá
  • Tata Na
  • 心勢 紀
  • 三演 義國
  • 柏圖校友
  • Sogno Realtà

Gifts Received

Gift

Malacca 皇京港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Malacca 皇京港's Page

Latest Activity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9)

本雅明注意到,機械復制技術的出現,導致了視覺文化的深刻變革。因為“技術復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帶到原作本身無法達到的境界”,這便導致了傳統的“大動蕩”…See More
Nov 8,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8)

這里伯格的運用,是一系列帶有隱喻含義的概念,諸如“中心”、“燈塔”、“安排”等等,意在表明我們視覺所接觸的世界是有序的、被安排好的,而這種安排在宗教的意義上就是上帝,在透視法的意義上,就是作為世界中心的那只眼睛。馬丁·傑認為,透視作為一種現代視覺體制,與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密切相關。隨著中世紀關於光線的形而上學觀念的衰落,“線性的透視開始象征著光學的數學規則,和上帝的意志之間的和諧關係。                                                                              畢加索 <Girl before a Mirror…See More
Nov 7,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7)

再次,繪畫的觀賞是一種個體性的靜觀,恰如本雅明形象地描述的那樣:在夏日午後,一邊歇息一邊凝視地平線上連綿起伏的山巒,或是近處婆娑的樹影。而觀看電影則是群體的,視覺特質變成了觸覺特質,有一種子彈擊穿觀眾的速度和震驚效果。復次,繪畫由於其此時此地的獨一無二性,因此具有某種永恒的價值,比如達芬奇或米開朗基羅的畫作,或是吳道子、八大山人的畫作等。但是,電影是一種可修改可復制的藝術,因而消解了傳統藝術品所具有的這種永恒性。最後,就畫家和電影工作者與其作品的關係而言,本雅明註意到一個深刻的差別,那就是畫家與其對象保持著某種距離,而電影工作者則要深入到特定對象之中去;畫家提供了完整的形象,而電影藝術家則提供分解成諸多部分的形象。據此,本雅明得出了一個激進的結論:“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性改變了大眾對藝術的關係。最落後的關係,例如對畢加索,激變成了最進步的關係,例如卓別林”…See More
Nov 5,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6)

格林伯格堅信,“每門藝術權限的特有而合適的範圍,這與該藝術所特有的媒介特性相一致” (註:拙譯格枝伯格:《現代主義繪畫》,《世界美術》1992年第3期。)。 “如此一來,每門藝術將變成‘純粹的’,並在這種‘純粹性’中,尋找自身具體標準和獨立性標準的保證。‘純粹性’意味著自身限定,因而在藝術中的自身批判,激烈地演變成為一種自身界定” (註:拙譯格枝伯格:《現代主義繪畫》,《世界美術》1992年第3期。)。 格林伯格強調的是,現代主義藝術對“純粹性”的追求,所謂“純粹性”也就是形式的完善。從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到50年代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格林伯格所指出的這一追求純粹性形式的傾向非常顯著。 如果說,傳統繪畫是以所表現的內容見長的話,那麽,自表現主義以來的現代主義繪畫,則有一個逐漸消解內容的發展邏輯,或者用前面說過的奧爾特加的話來說,就是“非人化”。…See More
Nov 4,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5)

從重內容到重形式 從相似性到自指性,這個轉變如果我們用一對傳統美學的術語——內容和形式——來描述,則可以看作是從內容主導型向形式主導型的圖像符號的轉變,或者說,是從“看什麽”向“怎麽看”的視覺範式的轉變。 這個趨勢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加以論證。首先從歷史發展的邏輯來看,有一個從重內容向重形式的轉變。關於這一轉變,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有非常精辟的分析。他發現在傳統的宗教—形而上學世界觀支配下,藝術必須服從於它的宗教倫理內容。在傳統社會中,藝術始終與宗教倫理處在一種緊張關係之中,這種緊張關係具體呈現為藝術的宗教內容,與其風格形式之間的緊張衝突上。韋伯寫道:“一方面,是宗教倫理的升華和追尋救贖,另一方面,是藝術內在邏輯的演變,兩者傾向於構成某種不斷加劇的緊張關係。種種救贖的升華性宗教,只是關注於和救贖有關的事物和行為的意義,而不是它們的形式。救贖宗教把形式貶低為偶然之物,受支配的和遊離於意義之外的東西” (註:H. H. Gerthand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Oxford: Oxford…See More
Nov 2,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4)

這個趨向還可以從照相向電影和電腦數字圖像的發展中看出。攝影的出現曾一度使得繪畫面臨著危機,因為寫實主義的繪畫所訓練的寫實功夫,在照相面前被“去魅”了。 照相機可以方便快捷地,真實記錄下畫家經年累月經營的東西。而攝影很難“非人化”,因為它必須面對實在世界的物像和人像。攝影時代的到來,不但改變了只憑人的眼力和技能來記錄客觀物像的歷程,使得圖像生產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大批量的復制成為可能。…See More
Nov 1,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3)

從相似性到自指性 視覺範式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還呈現為圖像符號從相似性,到自指性的一個發展演變邏輯。福柯曾論證過三種依次承遞的話語模式,那就是相似性模式、表征模式和自我指涉模式。在相似性話語中,符號的價值是因其與某物的相似而構成的。它的根據是一種“符合論”的真理觀,一部藝術作品的價值並不在這部作品自身,而在作品與所表現的世界之間的相似關係。所謂表征的話語,就是“古典話語”。其特征顯著地體現在比較變成一個重要範疇。話語的能指/所指/相似三元結構逐漸被能指/所指的二元結構所取代。第三種話語是符號自指性。符號自身的重要意義被凸現出來。“詞所要講述的只是自身,詞要做的只是在自己的存在中閃爍。”(註:福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莫偉民譯,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392—393頁。) 波德里亞從另一角度描述了相似的發展過程。他認為:“仿制是‘古典’時期主導的範式,生產是工業時代的主導範式,而模擬則是由符號所控制的現階段的主導範式。”(註:Mark Poster, ed., 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Stanford…See More
Oct 29,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2)

從不可見到可見性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無論在語言比喻上還是在觀念上,黑暗代表了愚昧、無知、野蠻和非理性;相反,光明則表征了知識、理性、科學和文明。柏拉圖《理想國》中所描述的洞穴語言就是這種觀念的形象說明,當人擺脫了束縛走出洞穴,也就意味著人擺脫了黑暗而走向光明。 在黑暗中,人們只能見到洞外微弱光線投射在洞壁上自己的影子,在光明的狀態下,他們彼此見到了自己真確的樣子(註:Plato (New York: Walter J. Black, 1942),…See More
Oct 27,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1)

我以為,考察視覺文化的不同歷史形態,就是考察視覺觀念的歷史。用伯格的話來說,就是所謂“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亦即我們如何去看並如何理解所看之物的方式。 他寫道:“我們只會看到我們有意去看的東西。有意去看乃是一種選擇行為。其結果是我們所見之物帶入了我們的目力所及的範圍。”(註: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New York: Penguin, 1972), p.8.) 看為什麽會是這樣的選擇行為呢? 伯格的解釋是:“我們看事物的方式, 受到我們所知的東西或我們所信仰的東西的影響。”( 註: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New York: Penguin, 1972), p.8.)…See More
Oct 25,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阿城·且說侯孝賢(7)

 《悲情城市》有一點極難拿捏,就是有關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易描實,因為這種人常示人以思想,轉述他們的思想,搞不好就讓人誤以為是創作者的思想。孝賢以前的作品里還沒有出現過這麼多的知識分子甚至有關他們的命運,這一次陷阱得以渡過,是孝賢拍“天意”,以“自然法則”出入,是以知識分子展現為現象,“自然法則底下人們的活動”。由此反觀回去,孝賢的電影美學其實一向如此,照說本不該對孝賢有“大題材”“小題材”的要求。這種要求,如果不是投資者的廣告手段,就是某某分子自作多情的偏狹。中國大陸電影受“大題材”之誤,其實已到了甘心情願的地步,又常常是哲學之狼披上庶民的外衣,狗嘴里偏吐出象牙來,觀眾不傻,當然將“悲劇”作“喜劇”看。我若濫好心,倒可以拿大陸的例子來勸孝賢,可孝賢在這方面是“免疫”的。所以找指《悲情城市》為大樹,是指人物關係龐雜,卻自然生長為樹。 所以這“歷”這“史”,才來得活,來得潑。其中各色人等,若大風起,不同樹木,翻轉姿態各異,卻無不在風向里。小角色妄得一個“風”字,大師只恣意寫樹。 孝賢的難學也在這里,看就是了。這類東西盡可以分析,盡可以研究,但生猛海鮮常可輕易擺脫抽象之網。此,也是我認為的…See More
Aug 19,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阿城·且說侯孝賢(6)

八九年冬,說洛杉磯有冬,無異“為賦新詞強說愁”,孝賢由紐約沿路過來,一行還有朱天文,吳念真,舒琪。吳念真半路走了,我心儀甚久,卻無緣識面。 放電影的前一晚,盧非易一車將他們載來,我卻正在洗手間,聽得外面車門關得砰砰響,心里著急。出來相見,孝賢還是那個孝賢,一棵大樹瞞得嚴嚴實實。朱天文卻令我一驚,小個子,話不多,渺目煙視。孝賢的幾部好片都由朱天文編劇,其才已是侯孝賢電影的構成之一。天文離洛杉磯時送我她的書,當夜即讀,甚是敬佩,此處不表。 第二天去西好萊塢看《悲情城市》,映前不免是禮服晃動,酒食隨取的老套,頓生無聊之心,想,孝賢的電影在此地演,若錯,自在誤上。 果然,映後的現場座談,只有散落的十數人,聽問者的英語,都帶口音,心下釋然,笑道禮服們散去得有道理,片中那樣龐雜的血緣關係,簡直是考美國人心算。意大利人對家族關係的理解真是一流的,《悲情城市》得威尼斯大獎有道理。 《悲情城市》令我想到貝托魯奇的《1900》。《1919》有歷史的美和因無奈於歷史而流露的嘲弄之美,其結構是…See More
Aug 13,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阿城·且說侯孝賢(5)

孝賢的導演剪接意識是每段有行為的整體質感,各段間的邏輯卻是中國詩句的並列法,就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四句,它們之間有甚麼必然的因果關係嗎?沒有,卻“沒有”出個整體來。孝賢的電影語法是中國詩,此所以孝賢的電影無疑是中國電影,認真講,他又是第一人,且到現在為止似乎還沒有第二個中國導演這樣拍電影。貝托魯奇《末代皇帝》,再怎麼用中國人,由語法即是西方電影。我也因此似乎明白了八十年代初,大陸興過一陣無情節電影而終隔一層的道理。 說孝賢的電影語法是中國詩,很多人都已經看出,但執這種語法類型就是好,需再申說,因為類型還只是分別。中國早期電影的語法顯然有美國好萊塢電影的語法,亦有聲有色。另有幾部的拍法則據說先於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其實是西方詩和東方詩的混合,本來已經有了一種成為經典的可能出來,例如費穆的《小城之春》,張愛玲的《太太萬歲》,石揮的《我這一輩子》,但都因似乎與奪取天下的大時代無關而被批判遺棄。之後是大陸全盤蘇化。我小時恨上課,遊逛時劈面望見蘇聯影片《愛蓮娜,回家去!》三層樓高的廣告,嚇了一跳,以為要發起整頓逃學的運動。看了《庫圖佐夫》的劇照後,…See More
Aug 10,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阿城·且說侯孝賢(4)

八五年在上海與朋友閑扯,其中一個女作家忽然恐惑起來,說,北方人有黃河可寫,我們上海人怎麼辦?我只好苦笑,安慰說上海不是在長江的入海口嘛。還記得一個頗有名氣的畫家朋友翻看洋文畫冊,終於不解地合上畫,嘆道,都說是大畫家,怎麼老畫些小蘋果兒?我倒喜歡他大話說得老老實實。 終於弄得頭大,青光眼,常用胸呼吸,小腹退化。幾次看別人拍電影,都是打板後,沒人叮矚,演員們卻個個微微把肩吸高了。後來學得一個“沒有表演的表演”,又賣力去表演“沒有表演”,濃妝淡抹總不相宜。但這些常常被自用一個“風格”來圓場,觀眾當然明白那骨子里是“不明就里”四個常用字。中國三四十年代的電影,一路好好的,結尾忽然說起大話來,處在當時,可能有彩頭,時過境遷,只覺得像細細吃麵忽然打嗝。 轉回來說這個“情”,焉能不大?即使大,亦是大有大的用法。看《甘地傳》暗殺一場,上百萬人的場面,幾閃而過,類似大鼓只敲了三兩下,毫不痛惜投資。蘇軾寫《赤壁懷古》似傾盆大雨,中間卻撐出一柄傘,說,“小喬初嫁了”。中國文章中的大,總是與史與興亡有關,詩亦是這樣,可中國沒有史詩,只稱詩史,甚麼道理?說“詩言志”,翻看下來,詩還是言情的多。寫“情”這個東西,…See More
Aug 5,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阿城·且說侯孝賢(3)

 到得亮處,孝賢是小個子,直細的頭髮扇在頭上,眼睛亮,有血絲,精力透支又隨時有精力。孝賢很溫和,但我曉得民間鎮得住場面的常常是小個子,好像四川的出了人命,魁偉且相貌堂堂者分開眾人,出來的袍哥卻個子小,三言兩語就把事情擺平了。 孝賢提到他想拍《孩子王》,令我一驚,其實大喜,繼之無奈,告訴孝賢凱歌已經著手了。 在香港只得驚鴻一瞥。後來孝賢托人帶到北京一盒牛肉乾,兒子立刻拿了幾大塊到街上與鄰居小孩分吃,不一會兒即進來再要,說,隔壁小軍他們喜歡吃,我說,告訴他們,你爸爸也喜歡吃。 第二次見面是當年九月在紐約,林肯中心放孝賢的《童年往事》,膠片的,也就是真跡,於是趕去看。在門口會到孝賢,焦雄屏用我的相機拍張照片,洗出來是模糊的,類似夏陽筆下照像寫實主義的閃過的人影。後來去張北海家聚,拍的幾張,亦是模糊的。我尋思這侯孝賢果然厲害,有他在鏡頭里,大家就都不清不楚的。 這之後的收獲是譚敏送的孝賢的《戀戀風塵》與《風櫃來的人》的翻錄帶。住在丹青家,兩個人點了煙細細地看這兩部題目無甚出奇的片子,隨看隨喜。完畢之後,丹青煎了咖啡,邊啜邊聊,談談,又去放了帶子再看,仍是隨看隨喜。之後數日話題就是孝賢的電影,雖…See More
Aug 4,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阿城·且說侯孝賢(2)

畫面也像是無意間瞥到的,我於是危坐,好像等到了甚麼。阿哈贏得玻璃彈子,將它們自以為穩妥地藏在樹下,回去被母親問是不是拿了家里的錢,犟嘴,被母親打,直接轉回樹下,玻璃彈子統沒有了,母親用蒲扇打阿哈的小腿,阿哈跳來跳去,遠處祖母坐人力車回來了,於是一家人走過去。攝影機並沒有殷勤地推拉搖化。 我心里慘叫一聲:這導演是在創造“素讀”嘛!苦也,我說在北京這幾年怎麼總是於心戚戚,大師原來在臺灣。於是問道侯孝賢何許人,榮念曾答了,我卻沒有記清,因為耳逐目隨,須臾不能離開螢幕。 從來沒有看到過拍得這麼好的少年人打架。人奔過來,街邊的老頭依然扳著腿吃食,人又奔過去,轉過街角,消失,復出現,少年人的精力,就是這樣借口良多,毫不吝嗇。揮霍之中,又煩愁種種,彈指間就嘴上長毛。第一次遺精,用手沾來聞,慌慌的。父親死了,守夜時聽鬼故事。母親死去,哭得令哥哥奇怪地瞄一眼。人就是這麼奇怪地長大了,漸悟世理。而明白之後,能再素面少年時的莫明其妙,非有特殊的品性。 在此之前,我看過特呂佛(F. Truffaut)的《四百下》(Les Quatre Cents…See More
Aug 3, 2020
Malacca 皇京港 posted a blog post

阿城·且說侯孝賢(1)

七十年代末,我從鄉下返回城里。在鄉下的十年真是快,快得像壓縮餅乾,可是站在北京,癡楞楞竟覺得自行車風馳電掣,久久不敢過街。又喜歡看警察,十年沒見過這種人了,好新鮮。尚記得十年前遷戶口上山下鄉,三龍路派出所的戶籍警左右看看,說:“想好嘍,遷出去可就遷不回來啦!”我亦看看左右。八零年,開始厭警察,朋友指導我說這才有個北京人的樣子嘛。路何漫漫,接著虛心接受城里人的再教育罷。另一種回到城里的感覺是慌慌張張看電影。北京好像隨時都在放“內部電影”,防不勝防,突然就有消息,哪個哪個地方幾點幾點放甚麼電影,有一張票、門口兒見。慌慌張張騎車,風馳電掣,門口人頭攢動,賊一樣地尋人,接到票後竊喜,擠進門去。燈光暗下來,於是把左腿疊過右腿,或者把右腿放到左腿上,很高興地想,原來小的在鄉下種地,北京人貓在“內部”看電影呀。 慌慌張張的結果是看了不少愚蠢的中外電影,心理學的邏輯認為“被誘惑”不成立。想想自己,有道理,應該不會“被電影愚蠢”,而是我愚蠢。但聰明人之多,使八十年代初五年大陸文藝熱鬧非凡。與其說政治集權,不如說文藝人將政治通於“商業廣告”,凡觸政治大小忌,必沸沸揚揚。也難怪,幾十年下來,文藝人都兼精政治…See More
Aug 1, 2020

Malacca 皇京港's Blog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9)

Posted on November 5, 2020 at 11:30pm 0 Comments

本雅明注意到,機械復制技術的出現,導致了視覺文化的深刻變革。因為“技術復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帶到原作本身無法達到的境界”,這便導致了傳統的“大動蕩” (註: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浙江攝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頁。)



當藝術進入機械復制時代以後,傳統藝術品那種稀罕、難以接近的狀況徹底改變了。圖像生產技術,尤其是機械復制技術的出現,使得圖像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西斯廷聖母》不再是非得到梵蒂岡才能看到的稀罕之物,如今它廣泛地復制在各種形式的圖像材料中,在畫冊中,在仿制品中,甚至在文化衫上。





伯格進一步發展了本雅明的思想,他強調指出:

 …

Continue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8)

Posted on October 30, 2020 at 10:30pm 0 Comments

這里伯格的運用,是一系列帶有隱喻含義的概念,諸如“中心”、“燈塔”、“安排”等等,意在表明我們視覺所接觸的世界是有序的、被安排好的,而這種安排在宗教的意義上就是上帝,在透視法的意義上,就是作為世界中心的那只眼睛。



馬丁·傑認為,透視作為一種現代視覺體制,與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密切相關。隨著中世紀關於光線的形而上學觀念的衰落,“線性的透視開始象征著光學的數學規則,和上帝的意志之間的和諧關係。



                                                                              畢加索…

Continue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3)

Posted on October 24, 2020 at 10:41pm 0 Comments

從相似性到自指性 

視覺範式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還呈現為圖像符號從相似性,到自指性的一個發展演變邏輯。福柯曾論證過三種依次承遞的話語模式,那就是相似性模式、表征模式和自我指涉模式。



在相似性話語中,符號的價值是因其與某物的相似而構成的。它的根據是一種“符合論”的真理觀,一部藝術作品的價值並不在這部作品自身,而在作品與所表現的世界之間的相似關係。所謂表征的話語,就是“古典話語”。其特征顯著地體現在比較變成一個重要範疇。話語的能指/所指/相似三元結構逐漸被能指/所指的二元結構所取代。第三種話語是符號自指性。符號自身的重要意義被凸現出來。“詞所要講述的只是自身,詞要做的只是在自己的存在中閃爍。”…

Continue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6)

Posted on October 24, 2020 at 10:30pm 0 Comments

格林伯格堅信,“每門藝術權限的特有而合適的範圍,這與該藝術所特有的媒介特性相一致” (註:拙譯格枝伯格:《現代主義繪畫》,《世界美術》1992年第3期。)



“如此一來,每門藝術將變成‘純粹的’,並在這種‘純粹性’中,尋找自身具體標準和獨立性標準的保證。‘純粹性’意味著自身限定,因而在藝術中的自身批判,激烈地演變成為一種自身界定” (註:拙譯格枝伯格:《現代主義繪畫》,《世界美術》1992年第3期。)



格林伯格強調的是,現代主義藝術對“純粹性”的追求,所謂“純粹性”也就是形式的完善。從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到…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