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u Empatbelas's Blog (155)

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8)

21 對l’identité所做的“相同性”與“自身性”之間的辯證運動的分析中,更確切說在利科對自身性的規定和捍衛中,倫理的作用更是確鑿無疑的。作為構成個性的兩大基礎之一的獲得性認同,其本身就包含著價值取向的要素,它所界定的是個性的道德倫理特征。作為自身之純粹自身性的“守諾”,其義務和責任特征則昭然若揭。我之居身於世,定然意識到自己是屬我行為的發起者,一旦有人詢問,“誰做了那件事”?我站起來並回答道,“是我做的。”這種回應既是對責任的承擔,…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3,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8)

現實中的轉山經歷,與記憶中的原鄉往事,兩兩參照,現實和記憶的時空, 同樣重要。如果沒有西藏信仰的觸發,伊苞的流浪終究找不到自己;如果沒有原鄉記憶的支持,仍無法釋懷「我的膚色和身份是個沉重的負擔,我無法帶著我的傳統,我的文化,站在人和人競爭的舞台上。」(p.148)現實,對伊苞而言,需要有更多勇氣和智慧面對。《老鷹,再見》一文的後記,提及這趟轉山對她人生、表演藝術的影響:

 

藏西之旅開啟我的心靈,從整理、撰稿到導演「祭.遙」,這段期間,我發現了自己的心靈對外在事物的開放與接受度的寬廣。……藏西遼闊的天際和毫無障礙的視野,大自然無私的給予,什麼是「我」的呢?(p.206)…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0, 2018 at 2:34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7)

 《老鷹,再見》的文本裡,有關文化翻譯的思考如下:首先亦為一種「選取」題材的翻譯,即以排灣文化為基礎,伊苞進行編排選擇,以創造文本的歷程建構了文化翻譯的面向。第二,文本中原漢語言之間的翻譯,表面雖然是符號的轉化, 原住民漢語文學卻指涉語言背後繁複的文化場域,複雜了語文翻譯的面向。在這兩個向度中,此篇論文所關注的面向為前者,即伊苞運用什麼樣的書寫模式,形塑了她自己眼中的排灣族、原住民女性文學,以及其中所伴隨的文化翻譯問題。 

《老鷹,再見》中提及伊苞從小到大,常被問到:「妳要不要學習成為一個巫師?」在她的懷鄉記憶中,也隱約察覺巫師對她的深厚影響。文本中交待了排灣族巫師的部份概念:…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0, 2018 at 2:30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6)

 《老鷹,再見》的題名,其實突顯再「見」老鷹、再「見」故鄉的姿態。伊苞於文本中所透露的記憶,除了成長歷程的事件,多來自於巫師的話語。巫師的叮嚀,包括神話傳說的講述,以及靈性傳統的關照,都來自於原住民族對「第一自然」的感知,然而,描述傳統文化的傾向,並非是英美學界「原始主義」13 學說所能詮釋。筆者認為,將原住民族對第一自然的感知,與伊苞的懷鄉歷程互為參照,可發現兩個向度之下交會的特殊性。台灣原住民的作家作品,由於弱勢族群的「特質」,讓作品中的個人記憶,與族群記憶的「黃昏」14意象互為滲透。依附「黃昏」情境的描繪,牽涉記憶政治(Politics of memory)…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8:58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5)

 當巫師對著伊苞的腦袋呼喊著:「裡面的人,醒起來,醒起來。」就像是呼喊那個曾經在酒吧迷失、麻痺自我的她,清醒面對最真實的自己。當伊苞因著奇妙的機緣來到藏西,觸目所及,「眼前彷彿是一面大鏡子,它們逼我面對自己隱藏在心中的秘密」,西藏的神話、藏族對轉山的崇敬,逼使伊苞誠實地檢視自己對部落的「夢」。當她在藏西看見轉山的人群,看著那站立又伏地長拜的身影, 藏人一輩子的願望,就是完成轉山的儀式,為自己與他人祈福,面對艱困的環境, 老弱婦孺,未曾停歇腳步,種種相遇,讓伊苞反問自己:「如果大武山的祖靈還在,如果巫師還在,如果沒有殖民,如果有堅持,我是不是也是大武山的朝聖者。」(p.159)從開始的出走,到這番話語的反思,伊苞感受到的鄉愁,不僅是「夢」的澄清,更促使她思考一種身體立行的實踐。大武山在此,是人性的思維。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8:54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4)

文化詩學的思辨歷程中,對於過去的建構,應自覺於現今的權力和統治結 構,絕不可能超然,不可能客觀地復原過去,而是從現在的視野形構過去。因此,

「現在」、「當下」的時空情境,對於解釋過去的「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老鷹,再見》排灣族傳統如何被建構?伊苞以回憶這些口述故事的方式,重建了一個青山部落的原鄉概念,在其中,言說與書寫共構、記憶與現實共舞、傳統與再生並行,而口述傳統與記憶,在文本書寫、現實世界中有所轉化、運用,成為伊苞懷念原鄉的依據,另一方面,從文化詩學的關照,觀察《老鷹,再見》所包含的鄉愁思維,亦為筆者重新思考文本中口傳故事的意義。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8:51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3)

身份的思索,來自於身份認同的追溯,唯有澄清身份認同的問題,鄉愁論述才得以開展。「離散」(diaspora)與「放逐」(exile)是鄉愁建構的部份元素,台灣原住民族鄉愁的情境,不全然放在離散與放逐的脈絡中,但藉助這兩者的思辨歷程,讓「地方與精神歸宿」、「懷舊之情」成為觀察原住民族鄉愁的視角。



無論是離散在各地族人共同想像的實體,或是對過往的懷念,均指涉了社群(community) 和地方之間的關係,地方意象與地域意義並非自然天成,乃是建構在地域之上的複雜社會中。



Edward Relph 表示在特定地方的共同經驗裡,經常會有一種構成
「我們地方上的根」的緊密依附,這種熟悉感表現在對「特定地方」的關懷感受。面對現代化的浪潮,原住民族紛紛到城市謀生,高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之際,…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7:45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2)

然而,當口頭敘述的內容,以書寫形式展現時;當口傳的情境,置身於文壇以及閱讀市場中,神話便在口述、文字書寫的雙重運作下,形構了不同層次的面貌。如何書寫文本和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對台灣原住民作家而言,更是一體兩面的挑戰。當代台灣原住民族以書寫、影像、藝術創作,逐漸回答了「我是誰」這個問題,然而,「要回答哪一個名字?」亦或是「要以什麼樣的形式回答?」這些觀察,對創作者、讀者、評論者來說都會是一個有趣的思考點。



眾多名字的背後,帶出了紛紜的應答系譜,選擇哪一種姿態書寫與表現,不僅反映內在的文化思想、個人情境、接受層次等面向,更突顯了一種「對外關係」的思考,因此, 筆者認為,作品中口傳神話的敘寫與詮釋,不僅是回歸文化,亦為原住民作家處理「對外關係」的途徑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7:40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1)

摘要:對原住民族群而言,口傳不但是一種敘述樣態,更是文化傳承的具體實踐。從口述到書寫,媒介與時空的移轉,台灣原住民作家行文之際,在內容以及敘事模式上,既援引口傳文化的豐富資源,一方面也轉化了故事的內在情境,形成言說與書寫共構、記憶與現實共舞、傳統與再生並行的文化詩學,與懷鄉思維密切相關。然而,原本在部落中說故事的情境,在書寫文本中有所轉化,當聽故事的對象擴及其他族群,說故事的意圖幾經轉折,口傳紀錄於是附加了文化翻譯的思考,產生文化流動的特質與痕跡。本文以排灣族女性作家達德拉凡‧伊苞《老鷹, 再見》為例,觀察文本中口述傳統的再現,如何形構排灣族多層次的文化詩學, 並開啟了文化翻譯的相關討論。而此視角,除了立基於原住民文學美學的關懷, 亦是對「傳統」的界定與流變作一番思考。





The Storyteller: The Poetic and Cultural…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7:31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夏桑菊和桔梗

年初,幾位好友曾茶敘,聊到新一年計劃。總是有人說:「我會……我希望……我一定要……」——這些聽來前景欣然的計劃,部份可以自主,種瓜得瓜,種沙得沙;但部份,甚至大部份,無法預測。

他們問到我。答道:

「我已不再訂什麼計劃了,因為都沒用,到頭來人算不如天算。」

如何是好?

——很簡單,自己能力範圍內的盡力而為,一旦牽涉到其他,便順其自然,「煮到來就食」,沒煮來?也不會沒得吃。…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7, 2017 at 2:40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香粉弄

我的名字喚「香粉弄」。

我是一條短、窄、小的巷子。而且很老。

我位於上海最熱鬧繁盛的南京路一帶,浙江中路上橫擱。時代變遷了,現今四下都是高樓大廈商場,反光幕牆。在「香粉弄」XiangfenLane路牌附近,皆雜亂的廣告,促銷國內外飛機票、旅遊業務……

幾乎把本弄的名稱淹沒。

弄堂口有一對夫婦賣早點香煙汽水,還提供長途電話服務。他倆道:「解放前已喚這個名字了。」——不止,我已超過一百歲。

對面是百貨公司,有個「關愛大眾健康」的招牌,用了粉紅、桃紅、朱紅顏色,看來俗艷醒目。…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7, 2017 at 2:39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霜花糕、忍冬茶

作為片名,《霜花店》有種令人費解忍不住好奇追溯的吸引力。

原來片中有闋高麗時代的古老民謠:

「原本去霜花店買糕餅,卻被老闆抓住我的手,如果這事傳出去,店小二會在私下笑,說我曾在那兒過夜。原本去三藏寺點個燈,卻被住持抓住我的手,如果這事傳出去,小沙彌會私下耳語,說我曾在那兒過夜……」

雖是「民謠」,其實中間有點曖昧,一個無辜的人,半推半就,欲拒還迎,一步一步走入泥沼,有沒有?人人都當你有——誤闖「黑店」、「淫寺」……引申至「禁宮」。有人說民謠不知所謂,一切全憑意會吧。

這部韓國古裝宮闈片,拍得華麗、激情、惶惑而險惡。…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7, 2017 at 2:39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茉莉仙桃一點紅

最初是在日本一家大酒店的coffeeshop遇上的。

下午茶新設計,80一客。點心盤是一個白色瓷色碟,七格,分盛不同的甜品、小蛋糕、冰淇淋、水果。茶便是「一點紅」。

在晶瑩通透的玻璃杯中,先放入一個長圓球形的物體,沸水高沖,那個球體先是浮起,緩緩散開,像一隻剛睡醒的綠蜘蛛,正試伸延指爪,也像變得溫柔的海膽,不再尖刻刺人。

條狀的茶葉伸張,散成一朵花,真是好看。遠遠亦聞香。

未幾,它因泡了水,漸有重量,往下沈。當直立在杯底時,終於「綻放」,此時,少量的小氣泡,呼吸一樣,另有奇景出現。…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6, 2017 at 6:00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奇奇怪怪的菜

雖說「背脊向天人所食」,中國什麼也可以入饌。但有時奇奇怪怪的菜式,不知道材料還好,知道了,甚困惑,吃不吃?

一回朋友請喝一鍋羹湯,魚雲、蝦仁、瘦肉、筍片、叉燒、蛋花……魚雲羹鮮美,中間有些顏色相當深的塊狀物,不是雲耳,又不是冬菇,一層略脆的皮,裡頭是腴滑的脂肪物,口感奇特,非葷非素的,原來是鵝髻——一頭鵝只得一個腫瘤狀的「髻」,所以一鍋羹湯得用上幾個。我們平日吃潮州滷水鵝,廣東燒鵝,長長的脖子最入味,慢慢啃,但那個「髻」,誰吃?像腫瘤或大瘡。還有血紅的雞冠作菜?你說多影響食慾。…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8, 2017 at 9:53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餛飩和餃子的對話

餃子: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我們已經是「國食」了。

餛飩:別忘了我的出身比你早吶。

餃子:什麼話?誰不曉得中國人吃餃子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餛飩:可是最早最早,原本就沒有餃子,只有餛飩。兩千多年以前,西漢時期已經問世,南北朝時十分普遍,一直紅火到唐宋元明清……

餃子:你有什麼證據?

餛飩:漢代有個叫揚雄的人,在他的《方言》裡記載:「餅謂之餛……或謂之飩。」…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8, 2017 at 8:29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橘子不要哭

張潮的《幽夢影》

清代才子張潮,留給世人一本好書。它是一本靈巧、聰明、幽默的格言妙論。

我很喜歡看"語錄",所以推介《幽夢影》。手上的是民國舊書的影印本而已。那是多年前一位朋友K送給我留念的。今天坊間已有中英文對照本出版,但封面上寫他是明人。(翻資料:張潮,文學家,字山來,號心齋,安徽歙縣人,生於一六五零。曾任翰林孔目。以刊刻叢書為世人所稱——明亡於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止。那麼他應該是夾縫人了。)

不管是明末或清初,但《幽夢影》的佳句甚多。這三個字雖聽來溫柔婉約,如惺忪綺夢,卻是才氣橫溢。

都說香港語文程度淺,此書並不艱澀深奧,掀掀必有所得。摘錄一些句子:…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9, 2017 at 9:25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香蕉的屍斑

新鮮運到的香蕉,像只巨梳,顏色亮黃,肉體堅實,其實最不好吃,因為不夠香,而且有點澀。「有『雀斑』的香蕉才好吃呢!」這是會家子選擇。

這樣說有點俏皮,但較正確,或較恐怖的說法:——那些出現在香蕉身上的,應該是「屍斑」。

專家告訴我們,人死後,身體機能停止運作,血管會漸爆裂,血水滲出皮膚,形成褐色斑點。死去時間越長,屍斑出得越多。但肌肉受壓的部份,不會呈現屍斑,如仰臥而死,斑點便在身前;俯伏,則在背後.驗屍官據此可以推斷屍體的死因,死亡時間,和曾否被人移動過,協助破案。

說回水果吧。…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9, 2017 at 9:25pm — No Comments

火龍果

火龍果介紹 因其肉色不同果肉可分成紅色、白色、黃色三種。紅肉稱為紅龍果,白肉稱為玉龍果,黃肉稱為黃龍果。火龍果因其外表肉質鱗片似蛟龍外鱗而得名。因其果型小巧圓潤,顏色紫紅艷麗,樣貌非常可愛,而被世人稱為“天香一號紅龍果”,又稱“中國抗癌水果之王”,因目前國內種植面積極少,且品質十分優良,口感極佳,原產於北美洲熱帶。

量天尺是一種蔓騰類仙人掌屬的熱帶植物,原產於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瓜地馬拉、巴拉馬、厄瓜多爾、古巴、哥倫比亞等地,不僅以長壽、強韌及美麗著稱,更有絕佳的營養美容來源。當地廣泛流傳的傳說中指出,量天尺是一種強而有力的營養象征,阿鶿特克人的一則傳說中便細述了量天尺對一名婦人具有多大的力量,當一位貧苦的阿鶿特克婦女在熱辣難忍的沙漠中迷路,疼痛而呼救無門,處境十分危險,正在她陷入絕望奄奄一息,幻覺中慢慢進入另一個世界的路上……悠悠中聽到一股上天傳來卻十分清晰有力的聲音!…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9, 2017 at 9:24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荔枝酒」信箱

本期的《「荔枝酒」信箱》,是由500字引發的。

原來一時興到,在《蘋果》寫寫做荔枝酒的經驗。因這果中尤物是一年豐收,一年歉收的。趁今年大造又便宜,豐腴白玉甜蜜動人,幾乎吃到流鼻血也吃不完。好的東西不長久,也留不住。

不若做幾瓶荔枝酒吧。

中國是荔枝的故鄉,也是世上栽培歷史最早的國家,始於秦漢,盛於唐宋。以嗜荔的楊貴妃為飛騎千裏連枝帶葉傳送進宮,樂極一笑而名留青史。既已二、三千年了,那麼荔枝酒的製作早在民間流傳。…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7, 2017 at 7:17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濁酒、清酒、濁酒

以為不清楚,再看:

「濁酒」

在日本清酒專門店徜徉,竟看到一區,大字標題推介——濁——酒——「濁」字很負面,意思是不純淨、不清澈、不透明,欠完美,有雜質,未過濾。

根據第一印象,「清酒」勝過「濁酒」,清澈照人光可鑒人。內畫藍色圈圈蛇眼花紋的白色小瓷杯,是品酒的特別器皿,濁酒倒進去,侮辱了白瓷吧。

濁酒不是次等的酒嗎?還推出招徠?它矮人一截,自慚形穢理應躲開點。

奇怪。便問:

「有人買濁酒的嗎?」…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6, 2017 at 9:18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