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ing Link's Blog (264)

李尚君:古希臘演說與雅典民眾政治認知(3)

埃斯基尼斯的申辯演說有助於我們對該問題的討論。首先,埃斯基尼斯同樣強調民眾關於公民大會演說場景的集體記憶。《論使團》(On the Embassy)第12—19節敘述第一次使團之前雅典人的商議過程,(24)埃斯基尼斯指出,“你們所有人都記得”(hapantas humas…mnēmoneuein)當時公民大會的場景,同時使用第二人稱覆數的表述方式,優卑亞使節“在你們面前進行匯報”(humin apaggeilai),弗呂儂(Phrynon)“請求你們”(edeito humōn)向腓力二世派遣使節,“你們被說服”(peisthentes d’humeis),科忒西豐“向你們匯報”(apēggeile pros…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0, 2017 at 9:54am — No Comments

李尚君:古希臘演說與雅典民眾政治認知(2)

接下來,德謨斯提尼斥責埃斯基尼斯在斯基羅佛裏翁月16日的公民大會上以欺騙手段妨礙民眾了解“事實”,使得雅典人在最終得知腓力二世占領溫泉關的消息時,已經難以決定如何采取行動了。在這裏,德謨斯提尼特別闡發了民眾在公民大會中進行政治商議的正當程序:先要“聽取關於事實的演說”(akousai peri tōn pragmatōn),然後商議,進而“去做認為該做的事”(prattein ho…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0, 2017 at 9:53am — No Comments

李尚君:古希臘演說與雅典民眾政治認知(1)

——以腓羅克拉底和約為例

20世紀80年代,芬利(M. I.Finley)在描述雅典民主制運作時,曾經關註過政治認知的問題,他結合古希臘社會特征,從宏觀層面上討論了政治商議和決策過程中信息的獲得與交流方式,但是對於演說在這方面的作用似乎並未給出積極評價。①隨著古希臘演說與雅典民主政治研究的深入,西方學者逐漸意識到,演說不僅是社會現實的產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會現實。於是,演說本身的社會功能成為考察重點。在此趨勢影響下,赫斯克(Jon Hesk)的《欺騙與古典時期的雅典民主制》(Deception and Democracy in Classical…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0, 2017 at 9:53am — No Comments

施衛江:質疑:“海納百川”作為上海城市精神的定位(上)

近日裏,上海市委的領導正在研討:在新的形勢下,以什麽樣的“強大的精神動力”來支撐上海的建設?

今天的上海,已經面臨著一個難題有待解決。據《中國公眾城市宜居指數2006年度報告》指出,上海在國內的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上排名最後末位。該《報告》稱,“文化兼容性”是判定一個城市開放程度與宜居程度的標準之一。調查結果表明,在中國的主要城市裏,本地人對外地人的包容程度不如表面所見那麽高,城市之間包容性表現得分差異也較大。外地人對溝通、就業和就學三方面的平等性評價低於本地人。其中,在就業和就學上,外地人認為,城市的平等容納能力較低。——這樣的現實對於近年來上海一貫標榜的城市精神旗幟“海納百川”,恰是個嘲諷。…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 2017 at 10:41am — No Comments

黃怡:儘管寫你的小歷史

不需要心中有「巨流河」才能寫歷史,寫你自己的小歷史吧!



最近讀到獨評上面李香誼的《被遺忘的人──農莊的榮民伯伯們》,多麼動人的小歷史回顧,一下子戳破那些辱罵老兵的人之醜陋心態,比百篇評論文章更有力量,令人不禁有感而發,或許我們不一定要寫像齊邦媛老師的《巨流河》,只須坦白翔實,有時候,涓滴細流可以喚起更大的共鳴。…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0am — No Comments

王煉利:城市建築、城市精神與城市繁榮(下)

就業面廣了,消費就跟上了,工資也水漲船高了,1930年代,上海的工資水平平均要高出北方工人近一倍,這極有利於適齡勞動人口匯集到上海這個城市, 1936年時,21歲到40歲的年輕型人口要占上海總人口的39%,41歲到60歲占20%。61歲以上僅占3.2%。這樣的人口結構,時刻準備著為這個城市不斷註入新鮮血液,這個城市就很有朝氣。當然,這也造成了上海居民在居住上的大困難,然而,在上海謀生的人卻寧願爬擱樓住亭子間,就算“螺螄殼裏做道場”也與這個城市不離不棄,因為這個城市的繁榮是各行各業的繁榮,這種繁榮給人提供機會,讓人看到希望。



(網路摘照)…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20, 2017 at 10:37pm — No Comments

王煉利:城市建築、城市精神與城市繁榮(上)

外灘“協調”“包容”,陸家嘴“自以為是”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上海浦東陸家嘴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如果說,1930年代的外灘變化體現了一個時代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那麽,跨入二十一世紀前後的陸家嘴變化是否也能體現上海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畢竟1930年代的上海已經遠去,上海需要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問題是,能從陸家嘴的發展中找到和發現今天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嗎?…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18, 2017 at 7:00pm — No Comments

張閎:夜巴黎,或印象派的“城市之光”(下)

街燈最初使用的是蠟燭或煤油做燃料,實際上成本很高。這些燃料價格並不低,需得人工照料,照明效果並不好,冒著黑煙,而且有異味,影響到人們的心情。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寫到一種氣悶的感覺時,寫道:“就跟用了半輩子的電燈的人們聞見冒煙的油燈或者流油的蠟燭味兒時的心情一樣。”可見,在當時,街燈的質量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非同一般。但事實上,即使是普魯斯特時代,也很少有人“用了半輩子電燈”。直到1830年前後,清潔的、無異味的煤氣燈才替代了油燈和蠟燭,而電燈作為街燈,則是更晚一些時候的事情。

 毫無疑問,街燈的誕生是近代歐洲城市文化的發展史上的一個具有轉折性意義的裏程碑。與來自天體的唯一性的光源不同,大量的街燈或其他來源的發光體,使得夜間巴黎有了另一番面貌。夜間從幽暗中顯露出來,成為一種特殊的景觀。第二帝國之後的巴黎,城市照明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15, 2017 at 1:16pm — No Comments

張閎:夜巴黎,或印象派的“城市之光”(上)

光影巴黎

 1874年,巴黎一小撮舉止落拓的年輕人舉辦了自己的畫展,引起輿論大嘩。這幫年輕的藝術家的作品,從題材、手法、風格,乃至他們個人的生活方式,都離經叛道,尤其是他們在處理光線和色彩等技法方面,與當時主流的油畫傳統大相徑庭。傳統的學院派繪畫從來對這些標新立異的東西不屑一顧。掌握話語權力的學院派美術有意輕視和排擠這些年輕人,在各種大型展覽上,讓他們的作品落選。作品不能入選美展,這在巴黎這樣的藝術之都,也就意味著這些藝術家將無立錐之地。如果不及早改弦更張的話,那就只能在街頭為路人、遊客畫畫肖像,聊以糊口了。…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14, 2017 at 9:17am — No Comments

李慶芳·讓靈感現身的三個技巧

作者:李慶芳,實踐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兼任副教授、MBA學院客座教授、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研究員。當我們寫文章時,最怕寫不出東西來、或者沒有一絲的靈感;其實孕育靈感並不難,寫作也不是一件太痛苦的事。寫作是有技巧的,只要你用對方法,不僅可以有創作的Fu,而且讓你樂在其中。以下,我分享孕育靈感的三種技巧。文章由實踐大學中文系陳詩晴整理採訪與校稿。…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31, 2017 at 9:00pm — No Comments

雷頤:保持真切的“集體記憶”

長久以來,有人說希臘文化是“哲學的”,印度文化是“宗教的”,中國文化是“歷史的”。不知希臘文化和印度文化現在是否還是“哲學的”、“宗教的”,起碼現在的中國文化很難說是“歷史的”。因為“昨天”剛剛過去,就被迅速遺忘;不用多久,有關“昨天”的記憶可能就會成為忘得乾乾凈凈的“白茫茫一片大地”。或許,鄧拓先生早就看到此點,所以在四十好幾年前竟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呼籲要“專治‘健忘癥’”。…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31, 2017 at 9:44am — No Comments

施衛江:政治寓言五則

——寫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際





(一)不代表說




某日,關在動物園籠子裏的豺狼虎豹,毒蛇蠍子們紛紛起來抗議:你們人類就是搞種族歧視,搞政治迫害,不讓我們自由,為什麽我們不能夠如人類那樣自由自在地在籠外活動?難道我們要傷害人類?人類害怕我們其實是出於種族偏見和歧視!把我們視作奴隸!…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25, 2017 at 10:33am — No Comments

李慶芳·如何撰寫小故事?

故事,豐富了生命,也使人反省與成長!

現在,我想分享的是「如何將田野訪談稿變成一個小故事?」或者變成一個「意義單元」之撰寫過程。當泡完田野後,我們必須將訪談之「逐字稿」轉成有意義單元或一個小故事。也就是,我們將一問一答的對談,鋪陳(framing)為一個小故事,備好資料分析的素材。

我個人喜歡將這個過程以「開放性譯碼」表示。我純粹將資料變成意義單元,且儘量保持客觀;先不要把理論帶進來,即使內心充滿主觀的解讀,但也保有彈性而先不要定調,以免太早污染資料而侷限資料的意義。接下來,我說明如何把一問一答的訪談鋪陳為小故事之三個小技巧:「問題意識」、「賦予主角」、「5W2H」。



技巧一:問題意識,探究表象背後的議題…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22, 2017 at 11:58pm — No Comments

李慶芳·「寫故事」難在哪裡?談寫作的「三要」

什麼是「質性研究」呢?質性研究就是透過真實的故事,令人產生洞見、啟發智慧之研究方法。因此,「寫故事(writing story)」不僅成為質性研究者需具備的基本技能,亦是質性研究者所面臨的一大挑戰。過去,蕭老師和蔡老師都曾說過:「我寫的文章很硬、很跳躍!」當時,我真得都不太清楚,究竟文章內容「很硬」?「很跳躍」指得是什麼?經過幾年的磨練之後,我漸漸明白寫一篇文章,不能只有「平鋪直敘」地將故事陳述而已,其「內容」是必須經過「鋪陳、潤飾與精鍊」,才能令人產生新洞見。

最近,我請學生幫我整理「故事」,在指導學生文章寫作的過程中,我似乎從學生的作品裡,看到過去我的影子;我漸漸明瞭蕭老師和蔡老師口中:「太硬、沒有靈魂、邏輯關係太跳躍」這些缺失的意義。我更從指導學生寫文作的經驗中,慢慢了解寫故事的鋪陳、邏輯與困難之處。以下,我就以三個「困難點」說明之:不會鋪陳、不會科普、寫不出邏輯關係。…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21, 2017 at 6:11pm — No Comments

李慶芳教授·與文獻對話的三個技巧

最近,我於質化研究課程中與學生討論關於「如何建構一條理論的脈絡?」的部分。我分享若要建構一條理論脈,你必須堅持、專注並且有系統的閱讀一系列的經典理論的文章;例如:「破壞式創新」、「跨界合作理論」、「社會物質性」、「價值共創」等。

可是,要如何閱讀一篇經典之作呢?答案是「你要與文獻對話、對打」。簡單來說,我認為「對話」就是「問、想、答、舉事證!」,閱讀文獻時,你可以抱著「提問、思索、回答、舉事證」的方式,先與正閱讀的文獻進行對話。…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18, 2017 at 9:05am — No Comments

ARCHITHAI·從發光發亮的泰國文創身上學到一件事:台灣文創沒有靈魂

《BO 導讀》:近幾年台灣興起一場文創之風,舉凡是旅遊景點、百貨商場只要打著文創牌,似乎就是人氣紅不讓的鐵招牌,然而對於常駐於泰國的筆者來說,相較於前景被看好的泰國文創產業,台灣文創就是少了些什麼… 今天,他則是要向大家分享為什麼泰國文創的發展越發光發熱,而反觀台灣文創似乎陷入只有精緻包裝的窘境。



這篇已經在我心裡醞釀很久,一直覺得,台灣近幾年一直喊著文創文創,尤其在松山文創園區的落成,一個場域都可以堂而皇之的冠上文創這詞。可我總覺得,台灣的文創似乎少了點什麼,卻又說不上來,…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15, 2017 at 11:23pm — No Comments

徐賁:集體記憶的倫理和往事紀念的權利

集體記憶是一種有別於“歷史”的社會群體自覺意識,集體記憶總是發生在特定的人群範圍之內,不僅不在無限範圍中被普遍認同,而且還會受到一些群體外力量的抵制或壓制。因此,集體記憶也常常被研究者稱為公共記憶、社會記憶、文化記憶、團體記憶、歷史意識、記憶鬥爭等等。

作為一個抽象的人群,“集體”並不能像個人那樣進行一種可以稱作為“記憶”的認知心理活動。集體不能回想往事,只有具體的個人才能有這樣的思考行為。因此,集體記憶不是由集體來進行的活動,而是個體在集體中的個人活動。參與集體記憶也就是選擇加入一個集體,自我認同為這個集體的一個成員。當一個群體有它自己的集體記憶時,外在於它的其他人可以理解和尊重,但卻不能真正分享這種集體記憶。…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15, 2017 at 9:37pm — No Comments

雷頤:拿伯的葡萄園

19世紀德皇威廉一世強拆平民磨坊被法庭判決違法、不得不賠償“業主”的損失並原地照舊重建之事現已廣為人知,成為“法治”的象征。其實,在幾千年前的以色列也曾有過類似的故事,並被載入《舊約》而成為“經典”,培養社會的法治精神。…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15, 2017 at 9:18pm — No Comments

馮象:海棗與鳳凰 ——《理想國》之八

寬侄:

臨出門收到你的習作,恰好讓我們在飛機上輪著讀,比看好萊塢電影有勁,謝謝!伯母說個別論斷的分寸把握似有瑕疵,提了意見,附上供參考。

文章之道,熟能生巧;但又不能太巧,流於雕琢或圓潤甜膩(那是浮華時代的通病)。要註意保持並錘煉一種樸素自然甚至粗獷的風格。只有個性化的不馴服的文字才是有力量的,而力量是藝術叢林的基本法則,沒有例外的角落。所以我不改你的文字,讓你慢慢領悟。

至於論說或思維的精確,可以通過翻譯來訓練。不知你註意沒有,現代漢語文學的主將多也是出色的譯家,這恐怕不是巧合。…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15, 2017 at 9:11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