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芳·「寫故事」難在哪裡?談寫作的「三要」

什麼是「質性研究」呢?質性研究就是透過真實的故事,令人產生洞見、啟發智慧之研究方法。因此,「寫故事(writing story)」不僅成為質性研究者需具備的基本技能,亦是質性研究者所面臨的一大挑戰。過去,蕭老師和蔡老師都曾說過:「我寫的文章很硬、很跳躍!」當時,我真得都不太清楚,究竟文章內容「很硬」?「很跳躍」指得是什麼?經過幾年的磨練之後,我漸漸明白寫一篇文章,不能只有「平鋪直敘」地將故事陳述而已,其「內容」是必須經過「鋪陳、潤飾與精鍊」,才能令人產生新洞見。

最近,我請學生幫我整理「故事」,在指導學生文章寫作的過程中,我似乎從學生的作品裡,看到過去我的影子;我漸漸明瞭蕭老師和蔡老師口中:「太硬、沒有靈魂、邏輯關係太跳躍」這些缺失的意義。我更從指導學生寫文作的經驗中,慢慢了解寫故事的鋪陳、邏輯與困難之處。以下,我就以三個「困難點」說明之:不會鋪陳、不會科普、寫不出邏輯關係。


不會鋪陳(framing)

寫作的第二個困難點是「不會鋪陳」。什麼是寫作的「鋪陳」呢?簡單來講就是寫文章要「有梗」、「要有爆點」;有點像「起、承、轉、合」這四個字。不過,我覺得這並不是很合適,因為「起、承、轉、合」的寫作方式太八股了,反而會讓人覺得了無新意。後來,我覺得以「主軸」兩個字來說明寫作內容的「梗」較為恰當。因此,寫一個文章如果不會「鋪陳(framomg)」那就不會有梗,文章相對上就比較不吸引人。

以下,我來分享我寫作時常用的「梗」就是「QAC」。首先,「Q(quesion)」就是問題點,有問才會答;事實上,有問,讀者就會被問題吸引並很想聽聽您的答案;其次,「A(answer)」就是您的創意見解,讀者想聽聽您的高見、不同的見解;特別您能提出讀者沒想過的洞見。最後,「C(concclusion & contribution)」係指結論與貢獻,也就是說明這樣的答案有何價值。

我想,「研究」與「寫文章」都是一樣地要有「梗」。用另一種方式說明就是「破題」、「故事」與「反思」。寫文章先要「破題」,就是Q,您要問為什麼(why?)、如何(how?)、什麼(what?)等問題,也是研究第一章必須指出的研究問題(Question as Research Question)。接著,你要以感動人心的故事脈絡,呈現或說明實際的狀況以回答所提的問題;在研究上就是第四章的研究發現,也就是實際的故事。最後,是「反思」,對研究問題與實際故事進行所謂的「反思」,例如,以故事呈現Why、What、How、Context、Content、Process以反思既有的盲點;在研究上就是第五章的討論與貢獻。總之,寫文章的第一要件是「要有梗!」


不會科普(popular science)

寫作的第二個困難點是「不會科普」。簡單來講,科普化就是將科學的技術、知識、思想和方法,透過文藝、新聞、美術、電影、電視等各種方式,廣泛地傳播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以提高人們對科學的認識。換言之,將深奧難懂的知識加以社會化、大眾化的加值過程。

近期,當我閱讀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時,我會覺得內容「太硬、沒有感覺」;後來,我仔細想了想,原來問題的癥結點就出在他所寫的文章內容裡,使用了太多的「專有名詞」,導致作者和讀者之間產生斷裂、距離感。例如:學生寫一個創業的故事,文中指出公司到歐洲和某家公司簽訂了一個「合約」,但我們並不了解那個合約的效益、重要性及其影響力,也不知後續有何發展?此外,我當我們研究半導體產業,我曾直接以專業術語“孔洞”來說明。後來,為了讓讀者了解什麼是“孔洞”現象,蕭老師以晶圓上面會有細微的「小氣泡」產生,就像我們倒汽水時會出現的小“氣泡”來解釋,讓讀者能理解“孔洞”的涵義。

所以,寫作的困難點常是作者用了太多的專有名詞、令讀者「沒feel」、「無感」。因此,無論我們在寫學術研究文章,或是一般故事時,都要掌握一個重點:「文章的內容不能離讀者太遠!」所以,對於「太艱澀、太難懂」的詞彙,我們就要把他“科普化”或“脈絡化”,即使沒有具備專業背景的讀者,都能夠看懂作者想要傳達的想法或省思。總之,寫文章的第二要件是「要有感!」


寫不出邏輯關係

寫作的第三個困難點是「寫不出邏輯關係」。當我在閱讀學生寫的作品時,我發現:「他們只是將每一個事件真實的呈述出來,以片斷的知識和內容去寫成一篇文章」。可是,這些片斷事實(facts)當中卻省略一些小細節、小脈絡、小關係,這不僅導致文章內容架構失去關聯性,期間的因果關係更是不明確,這會導致讀者沒有辦法釐清或理解這些事件。不幸,整篇故事卻變成一些文字的「堆疊」。

依我個人的經驗,寫不出「邏輯關係」的原因有二種:「遺漏與強加關係」。第一、「遺漏關係」,係指事件的發展有因果關係,可是作者詮釋事件時,卻無意識地省略了某些步驟,導致讀者沒辦法串接事件的關聯,對整篇文章無法聯想、沒有畫面,文章頭尾沒辦法貫穿。第二、「強加關係」,係指事件本身的因果並未有一定的關聯性,也就是「沒有關係」,只是作者自己硬要強加期間的邏輯關係;這麼一來,讀者會覺得很硬、怪怪的感覺,也有人稱為「套套邏輯」。總之,寫文章的第三要件是「要有邏輯關聯!」


我的反思:寫作三要

我透過了解「寫作的三個困難點」,我也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到底作家算是一個很好的質性研究者?」那我的答案為:「是!但作家只能算是“半個”質性研究者」為何?因為作家們很會寫故事,他們能鋪陳很好的故事情節、也能掌握其中的脈絡與邏輯關係,換言之,他們精於「資料呈現(data presentation)」。但是,他們可能不會進行「資料分析(data analysia)」,也缺乏「理論角度(perspectives)」與「反思能力(reflection)」。

「寫故事」於質性研究中就是修煉「資料呈現」的功力。因此,寫故事要「選擇、組合與鋪陳」這些素材,必須要符合三要:要有梗(要鋪陳)、要有感(要科普)要有邏輯(要有邏輯關係)。過去,我也曾寫過類似的部落格,寫作時必須要「露三點(有趣的問題點、三個論點、文章的亮點)」。

最後,我想結合三要、三點,進一步到「三F」。第一、寫故事(資料呈現)需注意三要:「要有梗(要鋪陳)、要有感(要科普)要有邏輯(要有邏輯關係)」。第二、文章要三點:「有趣的問題點、三個論點、文章的亮點」。「寫故事三要」與「露三點」是你尊敬讀者的基本功,加以修煉應可以達到所謂的寫作「3F」境界:「友善(Friendly)、有fu(Feeling)、有驚奇(Fantastic)」。假以時日,您還可以「從友善到友誼」、「從感覺到感動」、「從驚奇到驚艷」,寫出一篇架構完整的作品,讓寫故事不再成為一大難事。


作者:李慶芳,實踐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寫故事難在「不會鋪陳、不會科普、寫不出邏輯」;換言之,要注意寫作時三要「要有梗、要有感、要有邏輯」。文章由實踐大學中文系黃偉菱整理,國貿系向庭萱校稿。

Views: 4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