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牆 繪's Blog (256)

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2)

華人社會向來以佛、道立教為傳統,早期自中國移居臺灣的人民,亦延用此習,因此一旦地方形成聚落,就必須為族群所信仰依賴的神明起造廟宇,作為鄉里聚落聚會的中心,因為連人類都須要房屋居住了,當然人類心目中的神衹,也需要廟宇安居。臺灣廟宇的建築,是眾神的迷你宮殿,而所展現出來的文化,既傳統又保守,即使是在現代化的社會裡,廟宇的建築外觀仍舊是擁有十足的古味傳統。祭拜之神明,不管是自然神格、庶物神格或是人鬼神格,大部份都得加以擬人化,並且千篇一律的著帝制時期服飾,較少看過穿西裝革履的現代神明。因此許多所謂的帝、王、后、妃、元帥、將軍、娘媽、公祖等封號,都在歷代帝王加封或是人民擁稱中,相繼登場。各項祭典禮儀,如傳統的臺灣佳餚三牲或五牲,仍被視為祭典中的大禮;或是仍以龍輿鳳鑾、大轎小轎為交通工具,不離傳統的模式。另祭祀儀軌中,不管是「觀童乩」、誦經持咒或是宣疏上奏,多都會使用當地通用的母語,故學會正音標準的母語,也會因此間接的保存了本土的母語。…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6:23pm — No Comments

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1)

一、前言

人類的宗教信仰,不論世界性宗教或是地方性的民間宗教,都有其特有的社會功能,『臺灣民間信仰』是臺灣社會大多數人的基本信仰,俱有濃厚的地方性和中本土化特質,其不僅內涵豐富樣貌多元,且扮演著多重的社會功能。其以地方廟宇為中心的祭祀圈組織、廟宇建造、祭典活動都影響民間生活甚鉅,兼具常民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社交、教育、娛樂等種種功能,為臺灣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一環,也是臺灣常民生活一項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

『臺灣民間信仰』既然是一種文化性社群信仰,若要尋求突顯其文化特質的具體表現者,應就其所展現的現象及樣貌進行探索,本文故試就梳理田野工作學者前輩觀察研究 …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6:20pm — No Comments

陳碧·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與展望(5)

近年來, 曾博士還陸續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有關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的學術論文, 如  虛擬 先人與十九世紀新加坡華人社會) ) ) 兼論海外華人的  親屬 概念 、陰陽之間 ) ) ) 新加坡華人祖先崇拜的田野調查 、新加坡華人的龍牌崇拜初探) ) ) 兼與祖先崇拜比較 、華南海外移民與宗族社會再建)) ) 以新加坡潘家村為研究個案 、社群整合的歷史記憶與  祖籍認同 象征: 新加坡華人的祖神崇拜 、社群邊界內的  神明 移民時代的新加坡媽祖信仰研究 、墳山崇拜與 19 世紀新加坡華人移民之整合 等。曾博士的主要田野調查點在新加坡, 在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崇拜等問題的研究上用力甚勤, 還主編出版了一套資料匯編。¹ 因為自身的歷史學科背景, 又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海外田野調查資料, 曾博士的相關研究相當深入, 在學術界引起了較大反響。

四是從經濟的角度研究華人宗教與經濟的關係, 從文化適應等多個角度來探討華人宗教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25am — No Comments

陳碧·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與展望(7)

民間宗教文化與民眾的現實生活關係密切, 是社會文化的寶貴資產, 它不僅為民眾提供了精神領域的信仰寄托, 還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社會生活與人際活動。民間宗教是一個想象與現實交匯的領域, 神祇及其相關的象征、儀式與民眾生活, 區域社會的政治、文化、經濟等息息相關, 對它的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國家權力、意識形態與民眾信仰的關係以及東南亞華人與土著居

民在這一問題上的複雜關係。當下, 傳統與現代的社會結構急劇變遷, 東南亞華人對待民間宗教有著不少複雜的心態, 人們的宗教情感也逐漸變得莫名和曖昧, 正處於不知如何進退的窘境, 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 對東南亞華人的宗教研究是相當迫切的。

國內學術界對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近 3年以來這一時段, 各方學者跨越不…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23am — No Comments

陳碧·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與展望(6)

三、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的缺失與前瞻

上文的回顧並非是全景式的, 但也能大體上反映出目前國內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的基本狀況。總體上而言, 概述東南亞華人的民間宗教的淵源、傳播與發展前景, 從歷史學、人類學、移民文化等角度考察各種信仰在各國的發展, 探討各國的宗教政策和華人社會的文化特征等, 已經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 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失: 研究者多將注意力集中於那些影響較大的神, 如媽祖、清水祖師、大伯公、吳真人等, 而對那些在較小範圍內產生影響的神以及那些未被納入系統的神則缺乏研究; 目前學界對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的研究尚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 對各宗教信仰的人群、儀式、組織及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缺乏細致分析, 在討論國家權力與民間宗教的關係時只關注各國的同化政策,…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23am — No Comments

陳碧·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與展望(4)

張先生並不刻意研究某種專門的宗教信仰, 其論文主要著眼於民眾信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宗教與社會的互動以及華僑、華人的宗教文化的價值構成等方面, 如 新加坡多元宗教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新加坡華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構成及其變動的原因與前景 、試論東南亞華人宗教的基本特征 、馬來亞的華人宗教文化 、印尼全面同化政策下的華人宗教文化 、華僑華人傳統宗教及其現代轉化 、關於東南亞華僑華人宗教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的理論思考 、華僑華人傳統宗教倫理思想的價值構成 、華僑華人傳統宗教的世俗化與非世俗化) ) ) 以東南亞華僑華人為例的研究 、東南亞華僑傳統宗教的構成、特性與發展趨勢  等。張先生還提出了 華僑華人傳統宗教 的界說, 認為華僑、華人傳統宗教是指海外華僑、華人所信奉的源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儒教、道教和佛教以及民間宗教信仰等宗教文化, º 並以此對華人宗教文化展開研究。

相關文章還有很多。如許國棟的 從華人的宗教信仰探討印度尼西亞的同化政策 與…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21am — No Comments

陳碧·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與展望(3)

目前, 對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的取徑大致有幾種:

一是概述或探討某個神祇或某種信仰在東南亞華人社會的傳播、發展與崇拜及演變, 以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研究員李天錫先生為主要代表。近 2多年來李先生先後發表了十多篇有關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的文章, 其研究對象包括媽祖信仰、吳真人信仰、城隍信仰、關帝信仰、觀音信仰、女神崇拜、清水祖師信仰、廣澤尊王信仰、三山國王信仰、紫霄真人、譚公信仰、孔夫子信仰等。   他的研究文章散見於各類學術期刊中, 如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華僑大學學報  ( 哲社版)、八桂僑刊 、世界宗教研究 等。 21年李先生出版了專著 華僑華人民間信仰研究 。該書是國內學術界第一部系統研究海外華僑、華人民間信仰的學術著作, 作者采用國別和類別相結合的方法, 分別對諸如媽祖信仰、關帝信仰、觀音信仰、城隍信仰等數十種民間信仰在海外傳播的背景、情況和原   因進行了詳細考察, 對其作用進行了審視和評價,…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20am — No Comments

陳碧·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與展望(1)

一、前言

對於如何界定 民間宗教 這一概念, 學界歷來爭論不休。先談談宗教的分類問題, 楊慶堃先生 ( C. K. Y ang) 曾有 制度性宗教( institutional religion) 與 分散性宗教( diffused religion) 的區分。他認為 制度性宗教 是  一種宗教生活體系。它包括 ( 1) 獨立的關於世界和人類事務的神學觀或宇宙觀的解釋; ( 2) 一種包含象征 ( 神、靈魂和他們的形象 ) 和儀式的獨立崇拜形式; ( 3 ) 一種由人組成的獨立組織, 使神學觀簡明易解, 同時重視儀式性崇拜。借助於獨立的概念、儀式和結構, 宗教具有了一種獨立的社會制度的屬性, 故而成為制度性的宗教。楊先生還認為, 中國漢族所固有的宗教實踐是一種 分散性宗教 , 它與上述情況相反, 沒有明確的經典、教義、倫理學和嚴密的組織, 只是 擁有神學理論、崇拜對象及信仰者, 於是能十分緊密地滲透進一種或多種的世俗制度中,…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19a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10)

五、結語

總體而言,東南亞華僑華人宗教信仰研究具有明顯的與時俱進特點。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更好發揮東南亞華僑華人宗教信仰的作用,將是未來研究的趨勢所在。



今後的東南亞華僑華人宗教信仰研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拓展:…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04a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9)

上一篇: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8)





對於源自中國傳統、流傳於東南亞的特色宗教如孔教、德教等,學界也予以了關註。王愛平以印度尼西亞孔教為例,論述了華人宗教與華人文化傳承的關系。印尼孔教是中國儒學的宗教化和印尼化,是中華文化在海外的特殊發展形式。印尼孔教發展的歷史,實際上也是印尼華人文化實踐和文化創造的過程。[58]陳景熙從文化傳承的主體、文化傳承的方式與內容、文化傳承的目的三個角度,考察了新馬德教紫系的文化傳承機制。[59]…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陳碧·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與展望(2)

回到民間宗教 的界說問題上來。王銘銘分析認為, 現存的看法主要包括兩類: 一類不承認民間的信仰、儀式、象征為宗教; 另一類,認為它們構成了民間宗教( popular  folk religion)。º 運用古典宗教學分類架構的學者為了把它們與制度性宗教區分開來, 主張將它們與多神信仰 、萬物有靈論 、 民俗、 迷信 、 巫術 等歸為同類。



以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 ( Max Weber) 為例, 他在 儒教與道教一書中認為, 中國民間只有屬於宗教範疇的巫術和習俗, 這些民間巫術和習俗是道教的延伸, 自身並不形成獨立的宗教體系。



相反, 2世紀年代之後,從事中國民間文化研究的人類學者則認為, 可以把中國民間的信仰和祭拜儀式看成一個完整的宗教體系。以美國人類學者武雅士 ( Arthur Wolf) 和英國人類學者弗裏德曼 ( Maurice…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8)

上一篇: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7)





(三)宗教信仰與跨國社會互動

身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延續著僑鄉的傳統,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華僑華人在參與僑鄉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激活了僑鄉一度中斷的傳統。近年來,鑒於僑鄉傳統的復蘇和跨國移民的盛行,宗教信仰與跨國社會之間的互動日漸受到學界重視。黃樹民通過對廈門林村的持續調查,發現在祖籍地傳統的復蘇中,華僑華人具有關鍵性作用。[45]王銘銘認為,僑鄉為了吸引華僑投資而采取的鼓勵“尋根問祖”策略,是僑鄉“傳統復興”的直接促進因素之一。[46]…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6)

在“信仰中國”的基礎上,徐以驊又闡發了“信仰周邊”的內涵,倡導“信仰中國”與“信仰周邊”要良性互動,對接宗教與中國對外關系目標。[28]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如何發揮宗教信仰在東南亞地區的公共外交功能,成了學界關註的熱點。如張鵬認為,血緣宗親、宗教信徒是國家公共外交戰略體系中頗具特色的跨國社會資本,建議將其視為“一帶一路”倡議中的特殊資源,來夯實中國—東盟公共外交的社會民意基礎。[29]馬麗蓉也認為宗教因素是我國與絲路國家及周邊國家發展雙邊關系的有利力量,應將宗教資源轉化為外交資源,優化“一帶一路”軟環境。[30]



三、華僑華人宗教信仰與社會…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4, 2020 at 11:58p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5)

東南亞各國國情不同,采取的同化政策也有所區別。對宗教信仰與同化政策及其適用性的認識, 應結合各國的政治、文化、歷史背景加以理解。周南京剖析了東南亞華人同化問題的歷史淵源、不同時期的具體表現和存在的各種矛盾。他認為自然同化或者說認同,是比較理想的選擇,而宗教並非是民族同化最有效的手段。[18]黃昆章總結了東南亞各國同化政策的不同類型,認為要依據居留國的華人政策、結合戰後海外華人的心態變化,來解決華人的宗教信仰問題。[19]黃海德、張禹東主編的《家教與文化》一書中結合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伊斯蘭教背景,論述了華人宗教文化在居留國同化政策下的遭遇、表現、反應及調適手段。[20]結合天主教在菲律賓的殖民擴張與文化適應,施雪琴探討了西班牙對菲律賓華僑的宗教政策和華僑的反應。[21]…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4, 2020 at 11:57p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4)

(三)宗教信仰的經濟目的

早期中國人下南洋並非為了移民,而是追求財富。漂洋過海的風險、披荊斬棘的艱辛、堆金疊玉的渴望,使得早期華僑的宗教信仰不論是來自原鄉還是出於僑居地,抑或是信仰上的改教,大多是出於經濟目的。即使是已經落地生根、安家立業的華人,其宗教信仰也大多是為了經濟利益。如陳衍德以菲律賓為例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華人對民間神祇的選擇,受唯靈是從的實用主義原則支配;對東西方各大宗教的信奉,或是為了適應環境以求商業上的發展,或直接把它當做追求物質利益和商業利益的手段。[13]王榮國以海神信仰為研究對象,切入中國海洋文化史與海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視域,探討了我國歷史上的海商、移民如何創造神靈,又是如何憑借自己所創造的神靈的力量消除對海洋的恐懼,進而向海洋索取經濟利益,拓展海外生存空間。[14]…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4, 2020 at 11:54p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3)

李國梁指出,不能把儒家文化誇大到對華人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地步,以免導致“儒家文化致勝論”。[7]黃海德、張禹東主編的《家教與文化》一書中也認為,要在東南亞現代化進程中去把握華僑華人宗教文化的世俗化趨勢和傳統宗教的現代價值。[8]

也有學者認為,證偽“韋伯式命題”及證偽“韋伯式命題”被證偽,本身就是“偽命題”,既沒有把握住韋伯理論的要義所在,也沒有找準理論闡述的邏輯起點。如馬濤認為,“韋伯所要論證的核心,是新教倫理促成了西方理性資本主義經濟組織這一特殊的現象的出現,而不是籠統地談論經濟的崛起和發展之類的問題,更沒有涉及到討論如何使未開發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問題。”[9]從馬濤的觀點出發,考察宗教信仰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重點,不是儒家倫理促進或阻礙了經濟發展,而是華商在“采借”西方理性資本主義經濟組織實現自身崛起時,如何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進而形成了有別於西方模式的特殊性。…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4, 2020 at 11:53p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2)

一、華僑華人宗教信仰與經濟

這一範疇學界主要關註宗教信仰能否促進經濟發展,如何以宗教信仰為紐帶吸引華僑華人的捐贈與投資,以及宗教信仰為信眾帶來的物質利益等問題,包括宗教信仰與工商業經濟、宗教信仰與僑鄉現代化及宗教信仰的經濟目的三個方面。

(一)宗教信仰與發展經濟

結合東南亞經濟的發展狀況,學者們把祖先崇拜、宗族倫理、道德原則等視為中華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來探討宗教信仰與工商業經濟之間的關系。這是“韋伯式命題”在東南亞華僑華人宗教信仰研究中的回響與呼應。在韋伯“文化—經濟”分析框架下,圍繞著宗教信仰是否適應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學者們展開了討論。…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4, 2020 at 11:52p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7)

文化適應是一個分階段過程,不同階段對應著不同的適應內容和方式。曹雲華把文化適應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他認為宗教信仰屬於文化適應的高級階段,東南亞華人通過改教、創教、堅守傳統宗教等多種方式來實現認同與融合。[36]陳美華從宗教建築物來書寫宗教信仰的文化適應,她認為象征宗教神聖空間的廟宇的修建,意味著華人社會的形成,說明華人已經從“落葉歸根”的故國情懷轉換為“落地生根”的本土認同。[37]

為保證文化適應的順利進行,宗教信仰經常采取各種變通手段。針對菲律賓天主教徒的凱薩賽聖母與華人眼中的“媽祖”之爭,趙樹岡認為這不過是不同族群透過對立詮釋而操弄的符號,“藉由神明創生神話及儀式慶典,建構我群的認同,而神明傳說的不同文本則反映了當地族群互動的歷史隱喻。”[38]當然,對外在符號的詮釋和操弄,不只存在於不同神靈之間。陳景熙通過考察泰國德教白雲師尊造像由“道貌”易為“僧容”的歷史演變,論述了華人宗教如何采用“一種有意識的策略”…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4,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1)

[摘   要]論文從宗教信仰與經濟、宗教信仰與政治、宗教信仰與社會、宗教信仰與文化四個範疇,論述了改革開放 40 年來中國學者的東南亞華僑華人宗教信仰研究的發展變化。其中,宗教信仰與經濟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與工商業經濟、宗教信仰與僑鄉現代化及宗教信仰的經濟目的,宗教信仰與政治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與同化、宗教信仰與公共外交,宗教信仰與社會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與文化適應、宗教信仰與華人社團、宗教信仰與跨國社會互動,宗教信仰與文化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與文化傳播、宗教信仰與中華藝術。論文認為,東南亞華僑華人宗教信仰研究還有三個可以努力的方向:一是華僑華人宗教信仰的內涵有待於進一步明確;二是研究資料的學術價值有待於進一步挖掘;三是女性移民的宗教信仰研究有待於進一步加強。

在中國改革開放 40 年的歷程中,華僑華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與此相應,學界圍繞“華僑華人與中國發展”這一主題的研究也走過了 40…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4,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彭 兆 榮:神話敘事中的“歷史真實”———人類學神話理論述評(9)

敘事並非神話和歷史的獨有特征 , 政治、倫理、小說等也都可以敘事。在人類學神話研究的領域裏 , 神話的歷史性敘事,並不只專注於一般的所謂“以文字記錄的、經過作者創作”的作品 , 而是把更多注意力投在“原生性的共同體敘事”(primordial  community  narrative) 之上。



由於人類學對“異文化”研究的專業化要求  , 那些無文字的小規模社會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人類學家特別關注的對象。在那樣的文化傳承語境中  , 以文字記錄和具有“版權”性獨立個體的敘事幾乎難有存活的土壤。“人類學家碰到的不是獨創的、寫實的、印刷成文的故事 , 而是一大堆口頭故事 , 其中許多彼此之間僅有細微的差別。這些口頭故事經常包含一些神魔事件 , 而這些事件與它們在其中被講述的那些社會的‘現實’沒有任何明顯的關係



幾乎在所有的方面 ,…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3, 2020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