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9)

上一篇: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8)


對於源自中國傳統、流傳於東南亞的特色宗教如孔教、德教等,學界也予以了關註。王愛平以印度尼西亞孔教為例,論述了華人宗教與華人文化傳承的關系。印尼孔教是中國儒學的宗教化和印尼化,是中華文化在海外的特殊發展形式。印尼孔教發展的歷史,實際上也是印尼華人文化實踐和文化創造的過程。[58]陳景熙從文化傳承的主體、文化傳承的方式與內容、文化傳承的目的三個角度,考察了新馬德教紫系的文化傳承機制。[59]

在實行包容政策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華人宗教有著相對廣闊的生存空間,其傳播、發展也形成了自身特色。白玉國認為,當代大馬佛教已形成“信眾——僧尼——寺廟——佛教組織”四要素模式,“人間佛教”是馬來西亞當代佛教的最主要特征。[60]張鐘鑫分析了文化活動對於華人教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描繪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華人基督教傳播、發展的獨特道路。[61]

對於東南亞地區來說,中國的宗教信仰無疑是外來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中國宗教文化就要結合東南亞當地環境並采用相應策略。如鄭誌明認為德教在泰國傳播有兩種策略:一是依附於泰國濃厚的佛教氣氛,二是走慈善社團的路線。[62]陳衍德認為,中國民間“小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 實則利用了海外華人的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的界線並不明確甚至合二為一。[63]

文化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即使是在東南亞這樣的弱勢客地文化區域,中國宗教文化在傳播的同時,也必然受到當地宗教文化的影響。鄭誌明以大伯公信仰為例,考察了中國宗教文化與當地宗教文化的互動。他認為,東南亞客家社會的大伯公信仰就是不同族群文化融合的重要指針。[64]鄭一省實地考察了印尼棉蘭華人的“肅壇持戒”、印尼坤甸華人的“燒洋船”、印尼山口洋華人的元宵大遊行等宗教儀式,探討了中國宗教文化與當地宗教文化的相互影響。[65]


(二)宗教信仰與中華藝術


藝術與宗教總是如影隨形,伴隨著宗教信仰的海外傳播,中華藝術也走進華人社會,成為維系華人社會的文化力量,東南亞廣為流傳的華語戲劇就是證明。周寧認為,中國移民在海外生存的內聚力主要依靠所謂的“小傳統”,即“建立在方言群基礎上的民間習俗信仰與文化儀式。華語戲劇就扮演著民俗信仰與文化儀式的功能。”[66]在本土與故土、同化與異化的雙向互動中,東南亞華語戲劇得以移殖、形成、變異、發展,並成為“藝術中華”的重鎮。張長虹認為,以酬神為最初目的的潮劇,既反映出潮人的宗教信仰,也體現了潮劇與當地佛教、婆羅門教的文化交融。[67]康海玲也分析了華語戲曲與華人宗教祭祀儀式的關系及其酬神娛鬼的宗教功能。[68]


[58]王愛平:《印度尼西亞孔教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 年。
[59]陳景熙:《海外華人文獻與中華文化傳承:新馬德教紫系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年。
[60]白玉國:《馬來西亞華人佛教信仰研究》,巴蜀書社,2008 年。
[61]張鐘鑫:《近代新加坡華人基督教研究(1819 — 1949)》,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年。
[62]鄭誌明:《泰國德教會的發展》,陳景熙、張禹東主編:《學者觀德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年。
[63]陳衍德:《菲律賓華人在中華文化傳播中扮演的角色》,《海交史研究》2012 年第 2 期。
[64]鄭誌明:《客家社會大伯公信仰在東南亞的發展》,《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 1 期。
[65]鄭一省:《印尼棉蘭華人“肅壇持戒”儀式探析》,《東南亞研究》2011 年第 6 期;《印尼坤甸華人的“燒洋船” 儀式探析》,《世界民族》2012 年第 6 期;《印度尼西亞山口洋華人的元宵大遊行探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年第 1 期。
[66]周寧:《東南亞華語戲劇史》,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年,第 5 頁。
[67]張長虹:《移民族群藝術及其身份:泰國潮劇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年。
[68]康海玲:《泰國九皇齋節華語戲曲演出探析》,《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3 年第 4 期;《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語戲曲的宗教背景》,《戲劇藝術》2013 年第 1 期。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