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設計“來自西方,從事設計創作的設計師們都知道,我們接受的美學訓練與設計原理都是來自歐美,藉著全球化競爭的開始,相信一股東方的新勢力正在形成,一種來自東方細膩的人文思維與設計生活正在醞釀。(張家誠,《東方人文思維與設計生活正成形:用心打造臺灣為設計專業島》一文中,見《設計時尚:看見DIT新潮流》,張家誠主編,2004,臺北典藏藝術家出版,123頁)…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5, 2016 at 3:30pm — No Comments
最近幾年來,“美”做為職場上的專業技能,已經成為明顯的發展趨勢。根據104人力銀行針對工作外包市場的分析,2006年上半年的產品設計類與工業設計類外包案件都較2005年同時期成長了26%,而美術設計類則是增加了25%。這些數據顯示,國內的企業體認到產品美感的重要性,必須委托公司外部的專業人才為其產品添加美感的元素,增加產品在消費市場上的競爭力。
另一類104人力銀行的分析是指出,2006年在北臺灣,與“創意”以及“美”有關的工作機會大幅度增加,“婚紗美容美發產業”成長50%,“傳播與藝術工作”成長19.8%,104人力銀行還曾經針對上班族進行一項關於“職場美麗競爭力”的相關問卷研究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在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商數)、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商數)之後,所謂的BQ(Beauty…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5, 2016 at 3:27pm — No Comments
《終極為了關愛》的寫作基礎是作者陳明發在青年組織的多年活動經驗。在《掌握產業轉型關鍵:邁向亞太創意設計運籌中心》一文中(見《設計時尚:看見DIT新潮流》,張家誠主編,2004,臺北典藏藝術家出版,28頁),張家誠、楊超閎指出,
“設計產業之定義主要是以從事設計並以設計為交易之產業,也就是說,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就是融合了美學、商學與工藝的設計創作。”…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5, 2016 at 3:26pm — No Comments
以最具未來觀的工業設計為例,工業設計即是知識經濟所代表的的產業之一,工業設計運用創意與思考產業價值建立產品品牌形象,提高產品之附加價值。透過設計所增加的價值遠比一般單純的制造更具商業價值。由於工業產品設計牽涉的制造問題復雜,難度頗高,每次開發案所投資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也大;因此,垂直面的專業分工必須相當細膩,比如在市場調查、造型設計、機構、制造等階段都有獨特的專門領域單位能提供服務。……目前大陸積極發展工業設計產業,並將它定義成重點發展之高科技產業,相當於給予高科技資訊產業的優渥投資環境與待遇,似乎就是一個更具遠見的做法。(張家誠,《東方人文思維與設計生活正成形:用心打造臺灣為設計專業島》,見《設計時尚:看見DIT新潮流》,張家誠主編,2004,臺北典藏藝術家出版,122-123頁)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5, 2016 at 3:25pm — No Comments
……產業導入設計服務後,已經充分建立中段作業執行能力。與良好的後段整合能力,而在以產業技術為基礎的前提之下,可應用後段高品質的制程能力,來協助前段設計概念的完整性,這也便是當前國內設計服務業所需積極建立的溝通橋梁,使“創意”得以實現的重要步驟。……設計教育體系未加以區分垂直層級與水平向度,造成各學校的教育模式大同小異,整體設計服務業人力專業重復性過高,此項問題可由設計畢業人口39%就業率反映。以產業面來衡量,設計業管理營運未臻成熟,間接降低設計專業產出之品質。而一般傳統產業對於國際趨勢變動與市場分析之反應能力較弱,造成設計流程中創意思考、產品企劃、概念形成等前段項目處於弱勢。反求原因,臺灣社會大眾對於設計之價值認知,目前仍十分有限,因此人文、藝術、創造力發展尚未與經濟發展做有效結合,仍需時間加以提升。(張家誠,《掌握產業轉型關鍵:邁向亞太創意設計運籌中心》,見《設計時尚:看見DIT新潮流》,張家誠主編,2004,臺北典藏藝術家出版,31頁)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5, 2016 at 3:22pm — No Comments
在20世紀的現代主義批評者看來,文化的產業化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以前的藝術家盡管也要通過出售自己的才華以維持生計,但一般都保留著前資本主義時代的溫情外衣,無需面對赤裸裸的雇主-雇員關系,但到了今天,文化的生產已被徹底的納入資本主義的工業體系之中,生產關系的變化令藝術工作者不再是作品的(唯一)主宰者。昂貴的文化產品,諸如電影、電視、戲劇的生產和制作,是金融財團、制作公司、營銷部門、保險公司等部門角力與妥協的結果,藝術家只是在整個生產計劃已經水到渠成之後才粉墨登場的。不過同時人們也承認,在產業化程度最為空前的好萊塢,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卻在既定範圍內得到了最好的保障。(譯者序,頁5-6,《創造性破壞—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美〕泰勒考恩,王誌毅譯,2007年,上海世紀集團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Tyler Cowen, 2002, Creative Destruction: 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5, 2016 at 3:21pm — No Comments
我們現在各省市都想大力發展旅遊經濟。但是我們發展旅遊經濟最大的瓶頸就是缺乏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很多地區缺乏有文化戰略眼光和審美眼光的旅遊文化整體規劃。沒有地區的特色,沒有文化的深度。沒有特色、沒有深度,當然就沒有優勢。旅遊產品也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缺乏藝術獨特性和藝術精致性。全國各地區的旅遊商品往往都是千篇一律。你在甘肅、寧夏買到的旅遊紀念品和在廣東、福建買到的一樣。還有就是藝術上十分粗糙。旅遊者帶了錢來,但他花不出去。還有,旅遊景區的歌舞表演也缺乏文化內涵,有的脫離本地的特色和傳統,把港臺流行樂和西洋搖滾引進來打造“文化”,顯然缺乏文化戰略眼光。(葉朗,2005,旅遊、休閑與文化產業,見潘立勇編,《人文旅遊》第一輯,浙江大學出版社,5頁)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5, 2016 at 3:19pm — No Comments
我的日本朋友之一,關西大學文學院院長大庭修,上世紀90年代之初應邀到杭州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他已經幾次來杭,但這一次由於會議是在杭州大學主辦的,住在杭州大學專家樓。我在日本時,他每次都邀請我們夫婦到他家中作客。但中國教授不好與日本教授相比,舍下的那副寒酸相,如我無法作對等邀請。所幸專家樓離九龍洞很近,我邀他在一個下午討論結束以後到那裏喝茶。當時,黃龍洞的一切都是“仿宋”的,招待人員的的服式,也都是“仿宋”。我們在茶座上喝茶,因為是老朋友,說話一直很隨便(當然是用英語交談)。他在一位服務員倒茶以後與我說:他有了一個新發現,13世紀(指南宋時期),全世界最發達先進的地方就在這個黃龍洞。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他看到些“宋妝”的女士們,都已經臂掛手表,足登高跟了,歐洲人還不知到什麼時候才有手表和高跟鞋呢?我們彼此哈哈大笑,但我畢竟有些難為情,因為他的這一句話,就戮破了我們這個“仿宋”的假冒偽劣。…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5, 2016 at 3:13pm — No Comments
看出內心的拉拒力量,了解緊張的來源,我們就可以和生活的基本動力合作,而不是和它相對。……問題與精神動機,其實就包含了生活中所有的答案。設定學習計劃不但可幫助我們強化創意適應力,也能加速我們的精神成長。
陳明發補充:學習計劃的宗旨,是要整理或整頓對自我有意義的問題。包括借助圖畫和自己溝通。或是通過寫作、日記的文字。或是解度總計得夢境,長期記錄自己的夢境,試著找出自己夢境中一再重復出現的一個或多個主題、沖突或願望。找出及解讀我們生活上的訊息,就像是以智慧來解析夢境。給機會自己獨處、思考,接觸自己的內在世界,加深對自己的認識。把玩答案,讓自己成為本身的催化者與改變者。從零零碎碎的資訊中偵測、尋獲洞識。…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0, 2016 at 9:54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開場白:
當我們的意識趨向完整,就有可能把握大見、大識。我們也將變得越來越樂觀,做事越來越有效率,而且得以使我們在在不和諧中保持冷靜與穩定。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壓力沈重、注意力分散,以及被日常事務絆得手足無措的情況下,濾清事情的先後秩序,工作就能一一完成。人們都很害怕離開自己所熟悉的生活領域,創意適應者卻把混亂視為探險的前奏。
挫折豐富了我們的體驗,大大刺激了本身的創造力。
遇上新階段雜亂無章的任務或計劃時,
反而讓自己覺得本身是多麼的獨立與能幹。…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0, 2016 at 9:30pm — No Comments
我認為“顯現真我”的過程,即是我的注意力遊移於感受和表現之間、遊移於內在的欲求之間和實際的作為之間。但“顯現真我”並不意味著:我只能在我實際的行為和最強的感受之間表現出來。事實上我的行為,可以和我內心所希望的任一欲求相符合,而“顯現真我”只是指自己知道自己的行為,事實上與甚麼想法相符而已。要一逕認為自己的行動,必須與自己最深的感受相一致,那就是委屈自己了,因為無論何時,我都可以隨興所至,基於任何極朦朧的感覺、或久被忽略的部位的欲求,而有所行動,例如:模範笨拙的動作、裝瘋賣傻、逞強顯威、大喊大叫、怪模怪樣、起舞翩翩、甚至玩躲迷藏、伸嘴吐舌等。如果這等行為看來有些虛假造作,那是因為它太久沒有在我身上表現出來的緣故,它其實並不虛假。這仍然是我,是我在這樣做。(Hugh Prather, I Touch the Earth,The Earth touches…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19, 2016 at 11:00pm — No Comments
(6頁)拼貼是環境藝術的前提,它本身就具有偶發的模式,能發展成強有力的活動拼貼,它所呈現的觀點是多重的:物質圖象(Materialbilder)、解拼圖(Decollagen)藉在圖畫上添加或減少東西而產生。繼畢加索(Pablo Picasso)和布拉克(Mgeorges Braque)部開始把實物,如報紙,放進構成裏,就產生物體畫(objekt-Bilder)。偶然拾獲物脫離原本的作用和意義,被放進新的視覺秩序裏,創造出新的內容。這種工作方式,在史維塔斯的美而滋建築達到頂峰。
(348-349頁)行動藝術各種不同方式,想打破生活與藝術的界限,跨越其鴻溝,也試著培養、提升觀眾的感知能力;而這些需要所有感官參與的經驗形式,被認為可以傳達這新經驗的。事實上,這些遊戲性、即興的行為形式,使我們的感官都動了起來,也更敏銳,同時意識和批判能力也隨之增強。…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18, 2016 at 1:06pm — No Comments
所有的創造者在生產的過程中,都需要與個別的夥伴或是其他的創作者共同合作,其作品才得以圓滿完成。例如畫家需要藝術經紀的搭配、小說家需要出版商、電影制作需要許多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美術指導、造型師等各種人才,而這些人通常也視他們自己是藝術家(會計師或卡車司機就不至於自認是藝術家了)。這些合作或許是藉由握手或口頭約定,或者是簽定正式合約來達成交易。此外,有些藝術活動是由一個穩定的組織所制定完成的――如大型的交響樂演奏會或三十年代好萊塢片廠的電影制作;而有些藝術制作卻是由“謹此一次”的工作陣容所創作成形的。(理查考夫著,仲曉玲、徐子超譯,2005,文化創意產業,臺北典藏藝術家庭,3-4頁;原文英文版Richard Cave, 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2003,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0:48pm — No Comments
有些創作品僅需要一位創意工作者,例如油畫家;但大多數的創作卻需要眾多不同專業的工作者來完成,而每位工作者都會針對創作的品質或形貌帶來不同的審美觀。一部電影即是許多不同創作者的努力結晶,其中每位參與者皆有不同的技能與美學價值,因此這些不同的偏好與認知便會引起沖突,這對於需要協調這些沖突的導演來說便形成壓力。因此這項創作的制造組織也就因為這些不同的偏好而變得更為復雜,正如為藝術而藝術的特質所隱喻的。然而,這些問題通常無法藉由正式的契約來解決。在復雜的創意活動中,合作者因偏好而產生的沖突往往是通過權力(Muscle)的階級機制來平撫。
此外,更復雜的情況是為了追求一項可實現的成果,所有的投入者都必須表現某種程度上的熟練與順從。如此一來,此項創意活動便涉及了經濟學家所謂的“附加性生產功能”(Multiplicative Production…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13, 2016 at 9:51am — No Comments
創意過程就像一支爵士樂團的即興表演,不是固定樂譜指明的演奏與表現程序、標準,而永遠需要往外、往上、往前展現。就像商業異想,它雖然需要平衡,有修為又有紀律的行動,可是它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是滿足。爵士樂手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不一樣的。絕不是千篇一律、可以預測的。其節奏音調低音及曲子中心,隨著每個不同的表演場合的氣氛與合作夥伴,加上樂手個人當下的靈感與意願而轉變,帶給人新的體味。
一切就看在投入音符意境的那一刻,抓到什麼感受,隨興便把它表現出來。每一次的表演都是再創作。不過,爵士樂手並不是獨自一人在表演,他的身旁還有夥伴,一邊各自在炫,一邊又要互相配合。大家都在那兒互動,在默契中各自發揮,以找到最甜美的呈獻方式。把一支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曲子,換一個新面貌演奏出來。就像幾個好朋友之間的閑聊,或兩個戀人之間的盡情舞蹈,看似隨意,往來間卻留下最精彩難忘的體驗。…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11, 2016 at 12:17pm — No Comments
(段落曾調動、刪節)“誰也不會想到2006年的暢銷書市場創下首印60萬冊的會是一本《論語》大眾解讀版讀物。之後短短四個月裏,這本非小說類暢銷書《于丹<論語>心得》累計發行量360萬冊,遠遠超過了中文版《達芬奇密碼》曾創下120萬冊發行記錄。
“同樣被《于丹<論語>心得》打破的還有《哈利波特》中文版創下的首發當月15萬冊發行記錄。
《于丹<論語>心得》的成功操作,給中華書局帶來近7200萬人民幣的圖書碼洋(發行量X單價)。而首發60萬冊的數字,卻是中華書局最暢銷的古籍著作《中國近代史》,作為教材發行了近30余年的數字總和。…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November 20, 2016 at 11:14am — No Comments
By Don E. Gibbons, Ph. D.
Introduction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writing ability may also be presented, incon junction with suggestions forego-strengthening and for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o assist the subject to replace recurring fantasies of failure with positive expectations of success.…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November 15, 2016 at 11:04pm — No Comments
……怎樣的城區建設,或者是不建設,才更適合創意產業的持續發展。
一、混合城區比全新城區更吸引創意人才:這裏包括城區功能的混合、階層的混合、建築物年代和價格的混合;
二、有本地色彩的城區才算是世界級的創意城區;
三、地域營造(Place-making)比個別建築物更重要。…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November 8, 2016 at 10:42pm — No Comments
By Don E. Gibbons, Ph.D.
Introduction
The following post-induction suggestions are intended to facilitate musical performance by encouraging a close identification with musicians whose performance the student has previously come to admire. As imilar approach has been reported by Raikov (1976).
Suggestions…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November 1, 2016 at 8:57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