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aret Hsing's Blog (243)

文案達人唐先生帶你看廣告(三)從父親第一杯茶,到手護台灣好茶–百年茶坊品牌故事

有句名言說:「父愛是沉默的,若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對於百年茶坊的老闆王百年來說,管教嚴格又話不多的嚴父,幾乎就是他幼年及少年期,對於父親印象的總歸結。

少話嚴父,杯茶暖心房

小時候生性害羞又膽小的他,有時想鼓起勇氣,跟阿爸講一兩句話,可是每次看到爸爸望之嚴然的表情,就又如鯁在喉的打了退堂鼓。直到12歲那年有一天,心情不錯的阿爸,順手遞了一杯得了冠軍茶的茶給他喝,一股內蘊著父愛的回甘茶湯,才像暖流般熱融他的心房。…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November 17, 2015 at 4:05am — No Comments

文案達人唐先生帶你看廣告(二)社群粉絲頁發文經營的三大冰山

很多人成立社群粉絲頁,都希望藉著社群經營,吸引人氣,創造互動,凝聚信任,醞釀商機,可是最後卻常熱灶冷卻,事與願違的成為乏人造訪的冷宮,在我來看,很多是替自己製造了,讓人看而遠之的三大冰山:



1.把粉絲頁當銷售頁--

粉絲們上社群網站,是希望文如家中客廳溫馨,能如在家中飯桌閒話家常,也能如家中書房增益知識、療癒人心,但就不是來上菜市場,聽叫賣資訊。

若真要用臉書來貼廣告文或促銷文,與其天天貼,不如幾天貼一篇,起碼不會日日惹人厭煩,也較能讓粉友們,以偶一為之的商業資訊來平常看待。



2.把粉絲頁當閱報欄--…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November 13, 2015 at 9:20pm — No Comments

文案達人唐先生帶你看廣告(一)廣播文案的十項挑戰

廣播稿,在所有廣告文案中,看起來最好寫,也似乎是人人都可以寫,但寫起來卻沒有幾篇,真正可以做到引人入勝,讓人耳聽不忘。不信,你現在可以試著去回想看看,你聽過的廣播廣告中,有那幾篇是讓你覺得很有趣,又印象深刻的,你就會發現,你能數得出來的,大概不超過你的手指頭!

這現象,就像我之前在當時報獎評審文章所提到的,看大家坐在放映室裏看電視廣告和平面廣告時,都蠻聚精會神,偶爾還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可是當一進入到聽廣播廣告時,滿室的人就陷入了一片死寂,甚至好像缺氧般,很想趕快奪門而出。因為絕大部份的廣播稿,不是在叫賣,就是在唸稿,聽起來只是在對耳朵做碎碎唸的疲勞式轟炸!…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November 11, 201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沙丘·所謂的後現代文學與新思潮現象

網路,宛然已讓我們找到一種生活迷思。文字,卻悄悄地讓人們上了嗜寫的癮。閱讀,早已蘊釀在一種具有亙古歷史的寫照延伸;而文字之下的嗜讀成癮,也正蘊釀在這個新時代的文明發達。屆時,亦讓諸多網路資訊便利通達的條件築構之下,宛然已帶來一種「網路文字創作」潮流時代的新興趨向.....

 這年頭,作家們的寫作風華,已逐漸被諸多網路部落格文字創作者們的輕然取代,因此,作家們已不再是當年所謂「嘩眾取寵」的代表性指標;而往日作家們那一份原有的「自信高傲」,顯然地在當前被大幅湧起的網路部落格文字創作者們,逐漸淹沒。…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November 8, 2015 at 8:47pm — No Comments

沙丘·談寫作觀念與認知

長期以來,沙丘在部落格文壇裡面,一直衷告那些現代詩以及古詩詞寫得不錯的朋友們,有時間一定要讓自己嘗試往散文體裁方向取進(或小說類);主要原因是?在詩的創作範圍裡面,一定會面臨其文思寫意上的侷限。然,一首可讀性高的詩,並不一定會隨著每日敘寫的驟進如何,而能夠得以蘊誕衍生?

 是的,時代不同了,隨著電腦資訊業發達之後,幾乎每一戶家庭也差不多都擁有一部電腦,而在屬於一種相互性的文字交流契機之下,每個人都想擁有當作家的夢想,然又在此諸多泛思寫意的情況之下,也就會衍生出許多作家級水準的部落格創作者;雖然在部落格文壇裡面,則會呈現於一種良莠不齊的創作現象產生,但絕大部份的創作者素質,往往卻隨著時日的文衍磨練之後,而大幅提昇自己的寫作能力。…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November 4, 2015 at 8:15pm — No Comments

Smallpear·後現代

其實我並不喜歡後現代的理論

許多堂皇的名詞

因為過於繁瑣 導致於看來活像是學者一時興起提出的一家之言

沒有所謂的王道與定論 也令人感覺不到信服的價值

又因為每個家派之間的攻訐質疑 每個立論者都小心翼翼

甚至過於小心翼翼

每個論述句前有前提後有但書 講完了再引用相近學者的論述 然後舉例

常常例子一舉就又講到天外八百里去…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November 1, 2015 at 3:48am — No Comments

憨夜·現代詩

泰戈爾的海角天涯,

被一條光纖取代了,

但他確實錯了,

即使大剌剌的站在所愛的人面前,

清楚明白的示愛,

也不能改變些什麼。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彼此在一起而是 明明無法抵擋這一股氣息卻還得裝作不在意





徐志摩如果還在世上,…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28, 2015 at 10:12am — No Comments

沙丘·談散文

地球已逐步轉移暖化,世界各地災情,更是傳出不斷,科學家以及學者們,危機意識更是紛紛議論;突然間,這回竟讓自己感到大自然的生命循序,變得如此脆弱不堪?感覺有許多生命的衍端故事,不斷在改變整個大自然環境的生態組織與生存變化,同時也正反映出有許多具有歷史滄桑的愁憂寫照,正組合著先人們所遺留下來的明哲與智慧....

 我們,始終無法與天爭地?但還是可以嘗試用著自己的經驗累積與睿智思考,嘗試去改變人類生存條件之下的生活與命運。

 是啊。…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25, 2015 at 8:53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事物,事實,論證 (下)

六.“符合事實”

  

  奧斯汀自認屬於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把真理定義為“符合事實”。在我看,“真理就是符合事實”這個提法的大致意思還是清楚的。有人問:命題和事實是兩類性質的東西,怎麽個符合法兒?這一置疑貌似嚴厲其實花拳繡腿。

  先說命題和事實異質。這裏的命題,當然是指命題所指的東西,而不是構成命題的字詞聲音。所說的東西就像一幅畫,事實就是擺在那裏的事情,我們常問一幅畫像不像它畫的東西,我們也是在這一意義上問所說的是否符合事實。…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25, 2015 at 8:05pm — No Comments

“數字絲綢之路”促沿線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

在7月6日召開的中歐數字合作圓桌會議上,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指出,中歐要共同建設好網上“數字絲綢之路”。相對於“一帶一路”,“數字絲綢之路”有哪些特別涵意,有哪些具體構想?對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將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

共建“數字絲綢之路”是提升中歐合作水平關鍵所在

魯煒表示,中歐要共同建設好網上的絲綢之路,建設好數字絲綢之路,為中歐雙方搭起溝通交流、互信互贏的平台,造福雙方人民;為中歐雙方的數字化發展、網絡發展和網絡安全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他著重強調了中歐數字合作的重要性,鼓勵中歐數字協會和互聯網協會、互聯網發展基金會開展廣泛合作,搭起中歐友誼之橋。…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22, 2015 at 11:58am — No Comments

陳嘉映:事物,事實,論證 (上)

一.小引

  

  1950年,奧斯汀寫了一篇題為“真理”的文章[1],文章中曾把真理定義為“符合事實”。同年,斯特勞森發表了一篇同名文章[2],對這一頗為尋常的定義提出批評,斯特勞森認為,人、物、事件是在世界裏面的東西,事實卻不是,事實是陳述所陳述的東西,是半實體;事實並不是真在世界裏的東西,因此命題也無從去和事實符合。隨後,奧斯汀專門寫了“對事實不公”一文[3],作了反批評,爭點集中在事實究竟是不是世界裏的東西;圍繞這一中心問題,兩位哲學家各展其能,從各方面對“事實”的哲學語法進行了分析。…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20, 2015 at 10:10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我們身上的感應思維

遠古人類把世上的事物理解為互相感應的東西,死人和活人互相感應,星辰和生死興衰榮辱感應,木星主福而火星主禍,女人夢見了神人,或者跑到山裏踩了一個腳印,就懷孕了。這種思維方式叫作“感應認知”。初民社會中大行其道的巫術就是建立在感應思維之上的。人們施用魔魘讓對手得病甚至死掉,或者讓戰鬥的敵對一方失掉陽氣,增加自己的陽氣。

  相信感應跟相信物理因果是不一樣的。在物理因果關系中,受動的那個物體是完全消極的、被動的,比如施力給桌子,桌子是完全消極的,力來了它就動,力撤了它就不動。而在感應中,受感者並不完全是被動的,並不只是被驅動,它有所感、有所應和,它在受感而動之際是積極回應的,就像是對呼喚的響應一樣,是一種感動。你要問施用魔魘的巫師通過什麽物理機制讓那人得病的,他回答不上來。…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19, 2015 at 10:11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關於談話的談話

         本文原是1997年秋末和簡寧先生(文中簡稱“簡”)的一次談話,簡寧先生整理後發表在《南方文壇》1998年第三期。

  簡:今天我想聽你談談談話本身。我首先想問你,哲學家還能夠對普通人說話嗎?我的意思是說,跟沒有經過哲學訓練的人談論哲學。

  陳:我的第一個回答是:可以。雖然對哲學的定義一人一個,但是無論如何定義,哲學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探討基本概念的意義及其聯系,而所謂基本概念就是我們每個人都使用的概念。

  簡:但是對現在的普通人而言,哲學的基本概念是不是已經喪失了?…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17, 2015 at 9:30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海德格爾其人其事

第一節 海德格爾簡傳

  

  說起海德格爾,我先引用舍漢的一段話:

  馬丁·海德格爾也許是本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從許多方面看,他是個沒有生平事紀的人。有一次他講授亞裏士多德,開場便說:"他生出來,他工作,他死了"。講起海德格爾恐怕也差不多。他1889生於德國西南部,除了在馬堡工作五年之外,一生都在西南部從事他的工作,1976年5月26日在那裏去世。然而,在這八十六年紮他的思想震撼了整個哲學界。海德格爾的生平事紀和他的思想歷程其實就是一回事。他自始至終生活在他的思想中。所以,真正值得一寫的傳紀,只能是一部哲學傳記,標出他思想的未源與發展。1…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14, 2015 at 2:26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關於語言的討論

本文根據1998年兩次討論會整理的,參加並提問的有:陸丁,周濂,陳岸瑛,郭洪體,劉暢。

  

  問:一個信號對應於一類事件。如果一類事件每發生一次都要一個特別的信號來對應,信號就沒意義了,因為我們就要學習無數多的信號。

  答:信號的功能在於應付預設的情境,但預先學習總是以會重復的事物為對象的。

  

  問:但怎麽確定這一情境與那一情境相同呢?兩個情境嚴格說總是有點差別的。…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12, 2015 at 4:40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何不做點自己高興做的事———“文化特殊性”解

餓了,要吃,這是生理。有好炒幹煸牛肉絲的,有好烤牛排的,有用筷子吃的,有用刀叉吃的,這是文化。你們吃肉不吃魚,他們吃魚吃牛不吃豬,你們見面作揖,他們見面握手。從自然的角度看非必如此而在實際生活中人皆如此的行為模式,就是文化。你到歲數想倆人往一塊兒睡,這是自然,你穿件白紗裙子上教堂照好多相片,這是文化。

  雖說文化“從自然的角度看”非必如此,但人本來就是一種“非必如此”的動物,一種文化動物;就像鯨魚是一種水生動物,回頭是岸,卻還是遊在海裏自在。…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10, 2015 at 10:29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五味鹽

任何一種生活都可以是好的。有更好的,也許有最好的,但沒有唯一的。

   羨慕讓人怨天尤人,欽慕讓人愛命運。

   責任從不落到縮在後面的人的肩上。道德的困境要人主動去承擔。

   德諺說:上帝懲罰他所鐘愛之人。

   也許真有人無所畏懼。但那些行住更高存在的生命怎能不心懷敬畏呢?

   君子坦蕩蕩,就是說無論君子怎樣慮遠,怎樣任重道遠,甚至中心惶惶,都不會唉聲嘆氣。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8, 2015 at 11:13am — No Comments

林中路:一個思想者的文化漫步--陳嘉映訪談錄

*本文由周濂、陳岸瑛根據他們對我的一次采訪整理成文,曾以"林中路:一個思想者的文化漫步"為題刊登在北大哲學系的內部刊物《學園》1997年7月號上。後應劉夢溪先生之請對該文中的一些論題作了進一步的闡發,更名為"未來最好不要由我們決定",交由《中國文化》,迄未發表。後收入《思遠道》自選集。

  

  學生:陳老師,我們今天是為《學園》文化評論副刊來訪談,所以準備談些比較輕松的話題。

  

  陳嘉映(以下簡稱"陳"):這最好,誰都有膩煩了艱深話題的時候。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5, 2015 at 7:00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知識與看法

知道、認為、所知

 “知道”總是與真相相連,“我知道p”,蘊含“p是真的”,我不能說“我知道他來了,其實他沒來”。自奧斯汀等人之後,這一語法已人所周知。我們拿“認為”和“知道”對照來看,這一點很清楚。“他知道你不會去”和“他認為你不會去”這兩句中國話的區別,人人一聽就明白。*“我當時知道他會來,結果他沒來”是個病句,必須改成“我當時認為他會來,結果他沒來”之類。

   大致可以說,“認為”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而“知道”卻沒有這份保留。所以很多人〔例如愛耶爾〕認為,知道和認為的區別是心理上確定程度不同。的確,謙虛或圓滑的人多說“我認為”,自信或狂妄的人多說“我知道”,但“認為”和“知道”之所以能反映心理上的差異,原在於兩者在語法上有別。我們,或哲學,總是首先關心語法。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2, 2015 at 5:25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藝術劄記

題記:這些是我關於藝術的一些困惑,和自己嘗試解惑的零星想法,竟敢發表,是想發表出來有可能得到知者指教。

  藝術是否有進步?貢布裏希的回答類似於庫恩關於科學是否有進步的回答:在一個範式之內可以談論進步。不過,兩個人的趣向正好相反。人們一般認為科學是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於是,庫恩強調的是範式轉變;人們一般認為藝術無所謂進步,貢布裏希強調的是在範式之內藝術是不斷進步的。

  貢布裏希喜歡強調藝術和科學的相似之處,喜歡引用某些藝術家和藝術史家"藝術是一門科學"的提法。這在很大程度上旨在反對關於藝術的純主觀解釋。在反對關於藝術的純主觀解釋方面,布迪厄比貢布裏希要嚴厲得多。技術的繼承、作品的市場等多種因素支持貢布裏希、布迪厄等人的觀點。純主觀解釋不是解釋,經常只是一個借口。…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2, 2015 at 2: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