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31.8.2007馬來西亞50周年國慶)這兩天讀John Hartley (2005)的Creative Industries中AngelaMcRobbie寫的ClubtoCompanies,原想放在“團隊環境”中來談,今早一覺睡醒,覺得自己其實可以另寫一節,集中於談談創意人的“工作環境”:“獨立作業環境”――…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une 29, 2016 at 9:30am — No Comments
創意是無所不在的,但如何引成經濟的動力,是需要強大的制度結構作為支撐。佛羅裏達稱之為“創意的社會架構”(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reativity)。該架構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是適合科技創意與企業的新體系(例如,熱衷於創意產業投資的金融體系、高科技的開發公司、持續成長的研究費用等);第二是創新以及更為有效的貨品與服務生產模式(例如,讓員工能夠發揮創意的工作環境、彈性的生產方式等);第三是有利於創意的社會、文化與地理氛圍(例如,吸引創意人的生活形態或鼓勵前衛藝術的文化制度等)。(劉維公,導讀《一本創意經濟的遊記》,中文版IX頁)
在這樣的觀點下,佛羅裏達更進一步歸納出對創意經濟而言相當重要的所謂“經濟發展的3T”(The 3T of Economic…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une 25, 2016 at 10:58pm — No Comments
我們可以這麼來形容“創意階級”――根據佛羅利達(Richard Florida,2002)的說法,他們是對體驗充滿激情的追求者。“過生活”,充滿緊湊感、高素質、多層面的經驗的創意生活。他們對這些經驗的追求與創造,說明了他們是誰。他們喜歡主動的、參與的活動。他們喜歡原生的、當地的街邊文化,例如創作者的個性與作品密切相關的小藝廊、街邊藝人、咖啡座。
我們不只是上餐館用飯,在咖啡座喝杯茶解渴。碰上口若縣河而又奇想百出、活潑風趣的家夥,小心他們的許多話語,都是神鉤,能從你的記憶、情緒或妙思的潛潭裏,勾上鮮活生跳的想法。
孔子、莊子、蘇格拉底、佛祖不是在聊天似的的氣氛中,掏出一代又一代的至理名言、雅事趣聞?不僅僅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常常也影響了我們一生。…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une 22, 2016 at 12:45pm — No Comments
服務業已慢慢自動化,譬如,在還保險費、房屋貸款、銀行存款等等日常事物上,我們多數時候所面對的是出納機,是機械。
人與人的接觸,就算在服務業上,也已經變得稀薄。還記得人面對電話留聲機的笑話嗎――“英語請按一,華語請按二,其他語言請按三;按了三,馬來話請按一,福建話請按二………。
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體驗,變得更迫切。
品質控制:我們做得怎樣?品質服務:你需要甚麼?體驗品質:你記得甚麼,期待甚麼?懷念甚麼?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une 22, 2016 at 9:51am — No Comments
網站是社群或對話導向機制,不是商業交易的介面。事實上,只有百分之一的交易是在網路上完成的。這一代年輕人希望在網路上擁有影響力。網路是幫助他們擴展生活面向的重要工具,包括社會、資訊與娛樂。ElleGirl網透過網站,為雜誌與讀者之間的夥伴關系創造新想法。它邀請年輕女性從九位候選男性中,挑選一位作為雜誌新辟專欄DrBoy的作者,專門提供戀愛的咨詢服務。網站播放了九位候選人的錄像片,這些女性可以選擇他們認為條件好、能幫助他們解決異性的人。(見《公民品牌》286頁)
故事情節越符合世俗(泛民俗、時尚)作法,越被認為是出於人們的興趣、信念而不是利益而已,也離得權力中心越遠。出於自願的選擇,而不是當政者的強迫。
因為宗教與意識形態的動搖、階級鬥爭的幻滅,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冷漠,並且讓人感覺到未來愈難掌握,“盼望原則”(hope…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une 20, 2016 at 10:19pm — No Comments
選美會、生存者、百萬富翁、中國超女、舞林高手、加油好男兒……,充滿了成功與失敗,希望與失望,奮進與挫折,狂喜與悲愴;充滿了激情。因為全是人生體驗的縮影,所以緊緊扣著臺上臺下、電視上電視前的人心。
然而,奪冠者勝出的那一刻,就是人生的全部意義了嗎?
根據《公民品牌:感性行銷》的作者馬克高貝(Marc Gobe)所言,反消費主義、反品牌行銷,最近幾年成為一些暢銷書的主題,是因為有些人將消費主義與品牌,與某些大企業借著全球化控制世界經濟,並傷害到自然環境與人權的行經掛鉤起來。高貝認為,在此情況下,消費者至高無上的權利,必須受到肯定與尊重,企業必須展現更多的的感性承諾、品牌誠信與社會責任。…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une 16, 2016 at 6:22pm — No Comments
“境、界這兩個詞本來是從佛教典籍裏面來的,中國先秦的典籍沒有這名詞,這是佛教新創的名詞。
“佛教說境,由境說界,境和界都是一個實有的意義。境是指著對象講的,境在佛教就是objects,就是external objects,外在的對象。界,也是佛教新造的名詞。我們說甚麼界,甚麼界,中國古典的典籍沒有這種詞語。照佛教的解釋,界就是因義,是ground或cause的意思。譬如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這個界便是因義。是原因的因,也可以說是根據(ground)一的意思。有這個因,就可以決定一個範圍,就可以成為一個界。這個界就是平常所了解的一個world一個範圍,例如十八界的界,這個界就是劃類,分類的意思。所以能成一個類,就有它的原因,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按照一個原則,可以把這些現象劃在一起,成為一類,也就是成為一個界。…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une 11, 2016 at 9:09am — No Comments
談到學習心理學,要談杜威、勒溫和皮亞傑三人的學說。他們在‘行為主義’和‘認知學派’以外,對於我們的學習過程,提供了新的角度,讓我們可能從學習中,得到更大的樂趣與啟發。‘行為主義者’認為人像動物一樣,是‘刺激-反應’的產物,像家犬每一回都在聽見鈴聲後進食,日子久了,一聽見鈴聲就知道有東西吃了。或說,政府大派禮物的時候,就是大選要到了。
‘認知學派’則覺得人的知識,是“獲取、操縱、回憶”抽象符號的結果,個人主觀的、意識的元素並不存在。例如電視臺不斷給人的感官做單方面的灌輸,某某人是“成功人士”,某某產品是“聰明人的選擇”。或說,某某課本所教導的,考試會出題的東西,一定很重要,非死記下來不可,這樣考試的時候才不會忘掉。
Experiential Learning第一頁提到杜威(Experience and Nature, 1958,…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une 9, 2016 at 11:09am — No Comments
過去,國家給人身份、榮譽感和意識形態。現在越來越鮮明的趨向是,許多人首先會想起自己的市民身份;他們以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為榮,這是先後的問題,國民身份和市民身份,那一個首先讓人想起,或說得比較大聲一些?
這不是絕對的,一分為二的選擇題,沒有太大的矛盾。只是,有時候,市民身份更令人感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有認同感與特征。社區感可能更令人感到親切、接近。
其中,生活方式與消費形態,更大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社會身份。例如,咖啡座、餐廳、旅遊業和業余活動。在John Hartley主編的Creative Industry(2005)中,Jinna Tay…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une 7, 2016 at 5:21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