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德勒茲那裡,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培根是塞尚的繼承者,他對非有機身體活性狀態的描繪不是從形象化的角度,而是從感覺本身去呈現非有機生命的純粹力量。在這裡,繪畫被當作一種解放人類的嘗試,帶著「對肉的憐憫」①,試圖將人們從日常的定見中解脫出來。
由此可見,現代藝術在對意義開放與價值重估的追求中,所能達到的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對現代藝術的判定可以根據這一標准,即能否釋放出非有機生命的力量並將意義與價值引向開放,以及在什麼程度上達到這一力量的釋放與意義及價值的開放。…
Added by Paetiyo on October 11, 2024 at 9:30am — No Comments
在德勒茲那裡,意義與價值可以這樣理解:「意義之意義在於某一事物所表現的力的性質:這種力是能動的還是反動的,有什麼差別?價值之價值在於相應事物所表現的權力意志的性質:這種權力意志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有什麼差異?」[8]
在現代藝術這裡,它們首先追求能動力所帶來的開放意義;這是一種對現有意義的「促變」,它拒絕對意義的確定化詮釋,並要求我們的詮釋工作不斷地重新開始。其次,它們還追求肯定的權力意志所帶來的新的價值;這一價值以是否能夠肯定一切差異為判定標准。這是一種尼采意義上的對一切價值的重估。它打破既定價值的評價體系,而將新的標准,即評價體系自身的開放性標准作為價值判定的參考系。…
Added by Paetiyo on October 10, 2024 at 8:30am — No Comments
三、非有機生命力量的突顯:現代藝術
與古典藝術相同,現代藝術也不是依據時間的先後而定義的,它所依據的是一種現代性。那麼,什麼是現代性呢?在德勒茲那裡,現代性意味著一種對現有意義的解構與對既定價值的重估。這一解構與重估不只是站在歷史維度上的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更是在新的批判體系下對一切定見的徹底批判。這一點很好地體現在了現代藝術上。…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由此可見,古典藝術作為有生命的藝術的一個類別,極力釋放的是一種有機生命的力量。它指向意義的確定化,卻也在確定化的范圍內釋放著強力。然而,這一力量畢竟是借助內容的幫助而呈現的,因此它受制於內容的性質。不同內容的古典藝術,其所釋放的有機生命力量強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據其內容帶來的釋放力量效果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古典藝術分為兩種:
第一種古典藝術指向封閉性,這是一種德勒茲意義上的定居,它的目的或效果是將人束縛住,讓人在它的威勢下屈服、固定不動。因為在這種藝術中,反動性是壓制能動性的,反動性的強力使得人們的心智被惰性佔領,不願思考,甚至無法思考。…
Added by Paetiyo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當然,三個層面的區分只是邏輯上的,正如德勒茲所說:「平面只有一個,這就是說,藝術除了美學組合的平面以外沒有其他平面:至於技術平面則必定為美學組合的平面所覆蓋或者吸收。只有在這個條件之下,題材才具有表達力……」[3]這意味著材質結構層與另外兩層是密不可分的,它的作用正是在於承載內容或釋放力量。同樣地,內容層與力量層也是密不可分的,力量想要呈現,還是或多或少要依賴內容的作用。而內容但凡想要說些什麼,也一定會釋放出一定的力量。
因此,我們說,藝術是有生命的,它無時無刻不在釋放著生命的力量。或者說,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有機生命力量與非有機生命力量在藝術中是並存的,根據哪種力量的釋放佔主導,德勒茲區分了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不是站在藝術史的角度對藝術做出的時間前後的區分,而是站在價值重估的立場對藝術史做出的重新梳理,甚至是重新創造。…
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10,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吉爾·德勒茲是法國影響巨大的後現代哲學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法國復興尼采運動中的關鍵人物。藝術是德勒茲哲學與美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德勒茲對藝術研究的理論著作本身也是一件由概念構成的藝術作品。他通過對藝術問題的關心,解決的是上升到宇宙層面的問題,正如塞尚所說,我們「通過繪畫思考」。
在德勒茲看來,力量對於藝術而言是根本性的,在《感覺的邏輯》中,他用一整個章節的篇幅來探討藝術與力量的問題。他認為:「在藝術上,在繪畫和音樂中一樣,並不是要去復制或發明一些形式,而是要去獲取力量。」[1]59 並進而提出,「繪畫的職責被定義為將一些看不見的力量變成看得見的嘗試」。[1]59…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7,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若哲學要搞成文藝這樣,或者要像文藝這樣來搞,那還是哲學嗎?那還要哲學嗎?在這件事上,我認為我們必須從文化大局著眼來看海德格爾這方面的努力。海德格爾的基本想法是:
1、本質主義/柏拉圖主義的哲學主流傳統已致「知識衝動」失控(尼采),在哲學-科學時代里思-詩、哲學-藝術關係蒙受扭曲和異化,致使人類文化(歐洲文化)輕重失度;
2、形而上學的完成意味著人類文化進入後哲學-後宗教時代,而其中的核心文化主題正是思-詩關係的重構;
3、這種重構意味著喚起一種後主體主義和非主體主義的思-詩行動和思-詩關係(這個時候海氏把思-詩了解為人言應合語言本身的方式),也意味著思-詩兩者之間的一種二重性(差異化區分)的關係;
4、在此形勢下,最艱難的課題是確認和維持思的嚴格性品質,思想畢竟不是文藝,思想的嚴格性如果不是邏輯的嚴格性,那麼它是什麼?…
Added by Paetiyo on July 16,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四、海德格爾的三重重構?
進一步,如果從「方法」或「套路」的角度,我們要問:海德格爾對於未來哲學有何種啟示意義呢?海德格爾為未來哲學開啟了何種前景和方向?我們可以把海德格爾在哲學/思想上的「實質性成就」或「重大推進」表述為三個「重構」,即:實存-本質關係的重構、思-詩關係的重構、思-信關係的重構。
海德格爾推進了尼采的形而上學批判事業,其核心任務落實於對實存與本質之關係的重構,個中問題卻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individuum est ineffabile(個體是無法言說的、不可言傳的)。個體為何不可言說?因為我們一說就得運用語言,而語言是公共的、普遍的。此其一。…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July 11,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一般地,希臘人本來就把Being理解為Physis,那是顯-隱、長-消之二重性運動。而在當時,尤其是在哲學和科學時代之前,人與自然/存在的關係還是溫和的,是「學習」和「模仿」(mimesis)的關係。後來,特別是新時代(近代)以後,情況就發生了大變,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主體-客體對象性關係的建立,人與自然的關係變成了主客關係,在康德那里「存在」變成了「被表象狀態」或「對象性」。這種人-自然關係是一種比較暴力的對抗關係,後果相當嚴重,現在文明和文化整個都不好了,傳統文化(哲學和宗教)構造起來的價值體系崩潰了,一切堅固的東西都消失了,人世間沒有了可以依靠的東西——除了交換價值。尼采把這種時代狀況稱為「虛無主義」。怎麼克服和擺脫之?這是海德格爾面臨的問題。
三、兩種方案:「大人」方案和「小人」方案?…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July 3,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大家知道我一直是做海德格爾翻譯和研究的,但其實呢,我目前和今後一些年的主要工作是尼采哲學和藝術哲學了。尼采晚期一直在琢磨一個概念,即「未來哲學」,可惜未能深入,只留下了一些殘篇筆記。海德格爾呢?他的未來意識更強,雖然沒有用「未來哲學」或者「未來思想」之類的說法,但無論是文藝還是哲學,他都堅持以有沒有「未來性」來衡量。比如他說,詩人荷爾德林為何重要?就是因為這位詩人最具「未來性」。
當然,海德格爾這時候已經不再願意用「哲學」來標識他的思想以及他心目中的未來的思想,他後期的演講《哲學的終結與思想的任務》已經明確地把「哲學」與「思想」做了一個對立性的區分,這種區分是有道理的,「未來哲學」不再是傳統「柏拉圖主義」意義上的「哲學」了,而是「後哲學的」,故最好另立名堂。…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June 28,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對於今日席卷全球的現代技術和資本工業,我們當然要抵抗,但是一種聽命或者認命的抵抗。這種姿態並不是「技術決定論」或「技術宿命論」,而是「技術命運論」,在思想立場和人生態度上類似於尼采所主張的「積極的虛無主義」。「技術命運論」是一種聽起來相互矛盾的二重性姿態:既承認技術的統治,又堅持抵抗的意義。
五、未來哲學的藝術性:藝術與哲學關係之重構
未來哲學的藝術性比較好解,實質上就是藝術與哲學關係的重構。這個重構過程是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的歷史階段開展的,也許我們今天也還在這種重構過程中,也許未來依然將繼續展開這種重構。…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June 12,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安德斯所謂「絕對的虛無主義」當然與尼采的虛無主義診斷相關,但他把虛無主義與現代技術聯系在了一起,認為現代技術正在實施對自然人類的有組織的毀滅,技術發展的必然的終極結果是:世界將成為一個「沒有人的世界」。我們看到,安德斯的這個說法恐怕正在實現過程中。今天,作為自然物種的人類正面臨雙重威脅,即自然力的加速下降和高智能機器人的出現。所謂自然力的下降,特別是指人類繁殖能力在由技術工業(特別是化工產品)造成的環境激素的影響下現在正在加速下降。我們誰也逃不掉,因為連南極的企鵝們都無法避免,我們能逃掉嗎?企鵝們只是比我們慢一點而已,它們身上的環境激素大概是我們人類身上的一半。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人類應該還持存著,但恐怕不再是作為自然物種的人類了。另外,就是今天已經出現的超越人類智力的高智能機器人,我們已經知道了霍金的預言和擔憂,在他看來,留給自然人類的時間已經不多,不會超過百年了,人類終將喪命於人工智能。…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22, 2024 at 1:30pm — No Comments
如今我們來回顧,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從哲學批判意義上還是在對個體實存結構的揭示意義上,實存哲學/實在主義的個體之思和言都屬於20世紀歐洲哲學的最大成就。而且在我看來,這一成就是具有未來性的,即是說,它將在未來的哲思中保留下來,成為未來哲學的一個本質要素和基本前提。
未來哲學是個體哲學。在今天和未來高度技術化的時代,這一命題尤其具有了現實迫切感。如果說,傳統以本質主義為主導的哲學主流和制度形式構成了對個體的宰治,那麼,在今天我們遭受了而且正在遭受加速進展的現代技術對個體的強力剝奪。制度性宰治和技術剝奪相互疊加,個體此在已經被數碼化和均質化了,進入藝術家安瑟姆·基弗所謂的「數碼集中營」之中了。這時候,保護個體和個體自由變成當務之急。…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17,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概而言之,當我們說未來哲學是「世界哲學」時,我們表達的是三重含義:一是指未來哲學具有國際性意義上的世界性,是全球哲學;二是指未來哲學的人間大地生活世界意義上的世界性——未來哲學指向大地,目光是朝下的;三是指未來哲學具有區別於超越性思維的關聯性思維的特征,或者說關聯性世界性的思想特質。必須補充指出,這三重含義又是有內在聯系的。
三、未來哲學的個體性前提:個體之思與言…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1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今天我們會問:在20世紀林林總總的哲學思潮中,為何唯有現象學具有恆久的革命性的意義和影響力?現象學的意義還必須在哲學史上獲得定位和確認。在我看來,現象學以及與之相關的哲思——廣義現象學——最典型地標誌著歐洲西方哲學在事物/存在的理解方面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即古典存在論/本體論哲學中,事物的存在或意義被認為就在於事物本身,事物是康德所謂的「物自體」或「自在之物」(Ding an sich),無論是「實體—屬性」的結構還是「質料—形式」的框架,都是對事物之自在存在(物本身)的規定。而在第二個階段即近代主體主義的知識論哲學中,事物的存在或意義是主體所賦予的,是康德所謂的「為我之物」(Ding für…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10,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二、未來哲學的關聯性/世界性
未來哲學是「世界哲學」,或者說,未來哲學具有「世界性」。當我這樣說時,我的意思不只是說,未來哲學將是一種國際性或者全球性的哲學,而不再局限於特定的民族和地域。未來哲學當然具有國際性意義上的世界性。地球上的各民族文化早已進入了全球化時代,進入了馬克思所說的「世界歷史時代」。這一點自不待言了,哪怕在當今之世,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和地方主義思潮風行,恐怕也只是短時的逆流而已。不過,我所講的未來哲學的「世界性」,還不只是指,哲學已經進入全球交互和溝通模式之中成為國際性的哲學,而更多的是意指,哲學具有了「大地-世界性」或者「生活世界性」。…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7,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以我的理解,就義理來說,上述殘篇中的中間三項即「解釋」「超善惡」「鏡子」是關鍵所在,其中傳達出來的恰好是尼采的形而上學批判的思想姿態,即「後哲學」「後宗教」「後種族主義」的立場。這是尼采關於「未來哲學」的三個前提的設定。我在拙著《未來哲學序曲》「結語」中作了幾點闡述,這里還有必要加以重述和發揮:
第一,未來哲學首先是一種科學批判,也是一種哲學批判和宗教批判。…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7, 2024 at 9:00am — No Comments
本文的主題是:尼采與未來哲學的規定。所作的議論難免與我自己此前的討論有一些重合之處。但這一回,我希望趁機把自己關於「未來哲學」的思考作一次盡可能系統化的表達。我想說的是,主要由尼采所開啟的「未來哲學」至少有四重可能的特性或規定性,即:世界性、個體性、技術性和藝術性。這四項的意義並不是完全顯赫的,且有不少歧義(比如所謂的「技術性」),故需要作一番解釋。
一、晚期尼采的「未來哲學」概念
我們看到,前期和中期的尼采並未使用過「未來哲學」概念,這個概念屬於《權力意志》時期的晚期尼采。在《權力意志》時期的遺稿中,尼采有一則筆記提到「未來哲學」,它看起來是一本名為《快樂的科學》(Gai…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5,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摘要】未來哲學將是何種哲學?哲學如何取得其未來性?文章從尼采晚期的「未來哲學」概念出發,對未來哲學作一種基於歷史反思的展望,認為未來哲學具有世界性、個體性、技術性、藝術性四大特性和規定性。所謂「世界性」,是指未來哲學的人間-大地-生活-世界性,未來哲學是一種基於境域語境的關聯性哲思;所謂「個體性」,是指未來哲學將接續現代實存主義/實存哲學的思想成果,以個體之思與言為己任,以個體自由的主張和維護為目標;所謂「技術性」,是指未來哲學將直面技術統治模式,成為一種受技術規定又力圖超越技術的命運性思考;所謂「藝術性」,是指未來哲學將與未來藝術在「奇異性」意義上構成共生互構的關係,未來哲學將是一種藝術化的哲思,正如未來藝術是一種哲學化的創造。…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5,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因此,詩人要求助於他人,他人的追憶有助於對詩意詞語的領悟,以便在這種領悟中每個人都按照對自己適宜的方式實現返鄉。」詩人所寫出的詩歌是需要求助於讀者、他人來理解,要被他人所領悟,詩才能夠實現道說的彰現。詩人說出的語言必須在被保護中才能夠達到目的。海德格爾說:「詩從來不是把語言當作是一種現成的材料來接受,相反,是詩本身才使語言成為可能。」
詩歌作為一種危險的東西那就是「詩歌語言和現成的語言是隔絕的」道理。如果做不到把詩的語言擯棄於人云亦云之中,詩就不能稱為詩。海德格爾認為,今天的人在說語言的時候有太多的「非本質的詞語」,「懸空闊談,人云亦云」,而這些東西和詩歌的道說相去太遠,這一切的一切就必然使詩的活動成為一種「危險的活動」。…
Added by Paetiyo on May 4,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