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那現代意義上的哲學知識,那時候叫啥?
亞氏的弟子也發現了,這些高度抽象的知識不好歸類,歸到哪兒都不合適,索性放到了物理學後面,起了一個略顯粗糙的名字,叫「物理學之後」。
亞里士多德的學問傳到我們這兒,碰到一個問題,該怎麼翻譯這個「物理學之後」呢?確實傷腦經。
《周易》里有一句話,叫「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下者」,是那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形而上者」,則形容那些看不見的道理,所謂「道」,玄之又玄,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
借用《周易》里的這句話,學者們把亞氏的「物理學之後」翻譯成「形而上學」,才有了這個哲學上的重要名詞。
稍微總結一下,古希臘哲學從開端到興盛,簡單來看,就是自然哲學轉向了形而上學,兩者的出發點都是觀察世界,但思考得越來越深、越來越廣。
古希臘三賢之後,哲學由盛轉衰,他們的後來者不再關心世界本質,不再關心國家、城邦、社會。
只關注自己,關注怎麼樣才能活得更好、更幸福。這種環境下,享樂主義、禁慾主義、懷疑主義相繼冒頭。
再往後看,是漫長的中世紀,在這時期,基督教牢牢把握了對世界的解釋權。我們也來到了這本書的第二個部分,中世紀基督教哲學。
基督教的教義強調了三個學說。
一是上帝創世說,上帝創造了宇宙萬物,耶穌是人們的救世主。
二是原罪救贖說,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這是人類的原始罪過,需要耶穌救贖。
三是天堂地獄說,天堂是生命存在的圓滿狀態,而地獄是罪過的結局。
這些宗教學說強調的是信仰,信眾必須堅信這些東西,而哲學呢,強調理性地去思考,強調理智,這兩個東西本質上是衝突的!
但有一些信仰基督的人,他們有知識、有文化,用哲學方式來為基督教辯護,這就是基督教哲學。
基督教剛誕生的時候,羅馬人信奉的是多神教,基督教還是他們迫害的對象,不過後來,基督教一步步壯大,公元4世紀初,成了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到了4世紀末一躍成為國教。
在這中間,哲學家的作用相當大,他們被稱為教父,向信眾解釋宗教學說。
比如有一位奧古斯丁,年輕時熟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來皈依基督教。
他說:「世界上就只有兩座城,一座是『塵世之城』,這里的人過著肉體生活,是撒旦的國度。另一座是『上帝之城』,這里的人過著靈性生活,是上帝的選民,會得到救贖。只有向善,才能到達『上帝之城』,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
奧古斯丁這一派叫做教父哲學(patristic philosophy),他們奠定了基督教的理論基礎。
說白點兒,就是經過他們解釋之後,宗教學說更加融洽,更加自圓其說了。他們編織一個穩固的理論體系,再把故事講好。
信眾被他們吸引過來,加入教會,只需要虔誠信教,積極向善,祈禱死後升上天堂,就可以了,別的也不用多想什麼。
過了幾百年,出現了另一派,叫經院哲學,相對來說,經院哲學更強調邏輯和理性。
舉個例子,在教父哲學那里,它直接告訴你信仰上帝,才能得到救贖,因此去信仰上帝吧。
而在經院哲學這里,多了一步,首先你得讓我相信上帝確實存在啊,否則我怎麼信仰?
面對質疑,經院哲學也給出了解釋:站在海灘上,你能看到船帆在動;為什麼船帆在動?因為船在動;為什麼船會動,因為海在動。類似的例子還能舉上無數個。
他們說,物體動了,是有其他物體推著它在動,把這個過程無限回溯下去,你會找到一個原始的動力、最終的動力!它就是上帝,萬物的推動者。
歸根到底,無論教父哲學還是經院哲學,它們都是為神學服務的。有句話說得很有意思,在基督教的大前提下,「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在基督教的大前提下,哲學只能圍著神學轉,沒什麼地位。
教會壟斷了解釋世界的權力,不許信眾質疑,這樣下去能成嗎?當然不成。
1313年,天主教會開始在歐洲兜售「贖罪券」,讓信眾花錢來買。教士宣稱:只要你的錢幣落進錢櫃叮當一響,靈魂就能直飛天堂!
漫長的中世紀過去,令人激動的文藝復興終於來了,哲學的中心,也從信仰轉到了理性。我們也迎來了第三部分的內容:近代理性主義哲學。
這個時期,哲學大家輩出,隨便舉一舉,都是如雷貫耳的人物,比如培根、笛卡爾、斯賓諾莎、洛克、休謨、伏爾泰等等。
別看人數眾多,他們大致分成兩派,英國經驗論和大陸唯理論。
這兩個派別都反駁中世紀的經院哲學,肯定人的價值,標榜理性主義,這是他們相同的地方。
那區別呢?他們的區別在於對一個問題的回答——人們怎樣獲得確定的知識?
有人認為是靠經驗得到的,比如眼睛看、耳朵聽,這伙人以英國人為主,所以叫英國經驗論;還有人認為是靠理性推理得來的,以歐洲大陸的人為主,所以叫大陸唯理論。
英國經驗論的開山鼻祖是培根,他的一句名言經常掛在學校的牆上——「知識就是力量」。
這句名言不僅是培根的哲學觀點,也是當時工業革命的一種思想反映,英國人依靠科學知識,在工業革命中解放了生產力,爆發了巨大的能量。
(續上)如何獲得知識?培根提出了經驗歸納法。
說得簡單點兒,我們看到一隻天鵝是白的,兩隻天鵝是白的……一直到一百隻天鵝都是白的,由此得出結論:天鵝都是白的。
再比如,前天太陽東升西落,昨天太陽東升西落,今天太陽還是東升西落,由此得知:太陽總是東方升起、西方落下。
當然,歸納法並不總是這麼簡單,培根在他的書里說,如果他要研究「熱」這個現象,就要考慮多種因素。
比如,太陽和蠟燭既有光又有熱,螢火蟲有光沒有熱,還有摩擦手掌也能發熱。像這樣盡可能多地收集材料,不斷試錯,不斷比較,最後才能得到確定的知識。
培根的後來者,有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他們接著討論物質、觀念、存在,甚至提出了社會契約論和三權分立。
另一邊兒的大陸唯理論,這一派的開山鼻祖是法國人笛卡爾。這個人很倔,什麼都不相信,什麼都要懷疑。
他覺得感覺啊經驗啊這些東西不靠譜,這樣獲得的知識是不牢固的。
比如說吧,一枝筷子插在水里,看起來像是折斷了一樣,實際上並沒有斷;再比如一座方塔,近看是方的,遠看,竟然是圓的!
那麼這就是經驗論的局限。到後來,笛卡爾甚至連「1+1=2」都要懷疑!
笛卡爾懷疑神學、哲學、邏輯學,有什麼他不懷疑的嗎?有,只有一件事情笛卡爾不懷疑,那就是不能懷疑自己「正在懷疑」!
說得有點繞,其實就是不能懷疑思想本身。這就是笛卡爾的著名觀點「我思故我在」。這句話也經常掛在學校的牆上。
「我思故我在」字面兒是,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很多人也這麼理解,但並不怎麼對頭。
我們可以粗淺地理解為:我在思考,說明思考本身的確存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的第一原則,他的其他理論,都以這個為出發點。
笛卡爾的後來者有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他們討論邏輯演繹、精神和物質、自由和必然,強調用理性去認識這個世界。
接下來我們到了這本書最後一個部分,德國古典哲學,只討論一個人,康德。
康德生在18世紀的德國,那時候德國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只有一點兒農業,和英國一比,真是有點兒窮。
但在文化上德國一點兒也不落後,音樂上有貝多芬、文學上有席勒和歌德、哲學上有康德和黑格爾。
德國人嚴謹刻板的特點,在康德身上展露無遺,他的人生,甚至能用乏味來形容。除了一次短暫的旅行,康德沒離開過家鄉,沒有結婚生子。
他生活得極有規律,起床、學習、午餐、散步、讀書、寫作、睡覺,這些活動都有准確的時間表。
例如,下午三點半是他的散步時間,鄰居一看見他從屋里出來,就知道三點半了。
康德的生活盡管簡潔,他的哲學卻以晦澀難懂著稱。
57歲,康德寫成《純粹理性批判》,給當時的哲學界帶來一場震天動地的革命。
他厲害在哪兒呢?以往的哲學,從古希臘,到中世紀,一直到近代,可以說兩千年的哲學都在討論一個話題:世界是什麼?我們該怎麼認識世界?
雖然觀點和主張各不相同,但林林總總的哲學家都遵循一個套路,那就是先有客觀實在,然後去尋找它背後的本質規律。
也就是說,主體是要去符合客體的,跟著客體走。
有時候,他們像在玩兒一種複雜的智力游戲,通過縝密的論證得出一個觀點,享受文字游戲帶來的快感。
但是康德來了,他來革命了。康德說,我們認識世界,為什麼非要主體符合客體,反過來不行嗎,客體符合主體。
這個轉變很了不起,打開了全新的哲學世界。
在那之前,上帝是西方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觀念,意味著絕對真理。
尼采後來說「上帝死了」。康德在他之前就定下了調子:反傳統,不把哲學當學問,而當成生活的一部分,當成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
康德也有一句話經常掛在學校牆上:世上有兩樣東西,我思考得越久,越是對它們敬畏,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在康德之後,另一個德國人黑格爾站在了古典哲學的巔峰。
再往後,哲學走向了一個更為多元化的時期,叔本華、尼采、薩特、加繆、福柯,還有好大一幫人帶著他們的觀點過來。
他們更現代,寫小說、排戲劇,甚至進行社會活動,把哲學主張浸透到生活里。
從泰勒斯到康德,哲學家們其實沒有高下之分,沒有正確與錯誤,只是對世界的解釋不同,對生活的總結不一樣。
還有,這世界也許不需要太多的哲學家,不需要每一個人精通哲學。
但我們應該知道,東西方有哪些思想家,窮盡一生去思考,那些根本性的問題,就像公理與正義、自由與道德、個人與社會。
每一個日常生活當中的理所應當,背後都可能耗費了幾代哲學家的努力。(原題:世界的本源是什麼,哲學應該是學問,還是生活;見:2018-12-19 搜狐)
十四行詩的拓撲學
......即便顯得有些遠離「事實」,我們也發現,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確實異常精彩。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集,宛若一個富饒繁盛的花園。園中百花盛開,裝點著魅力無窮的隱喻世界。而這些隱喻,又是由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組成的。有花朵、花蕾、食物、香精、水仙、琴弦、時間的鐮刀、老樹枯葉、大小宇宙、構成和諧的數字和音符,有產生這些隱喻的各行各業,比如農耕、工業、作文賦詩、經濟、法律、軍事、天文學、宇宙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莎士比亞的這個大花園的做詩法,是從拓撲學心理學的隱喻方法,把各種意義粘貼、賦形到不同的幾何圖形上的。
拓撲學的基本思想是,物理的空間 (宇宙) 是單數的,心理的空間 (宇宙) 是復數
的; 物理的空間在動力上是封閉的,心理的空間在動力上是開放的。因此,前認知的空間是單一、封閉、機械的,而認知視域內的空間是復數、開放、隱喻的。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構成的空間,是多維的、開放的、動態的、隱喻的,體現為多種原型,具體化為多種描繪概念的隱喻性認知圖形,同時,在一定范圍內,這
些圖形是等效的,它們共同說明、闡述和描繪一種概念,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同一個意義。
另一個方面,對於事物的認識途徑,在柏拉圖看來,首先是最高的相 (idea),萬物都是相的派生。
因此,為了把愛情寫得淋漓盡致,生動地表達對愛情的觀點,莎士比亞采用了多種隱喻空間和物體來描述這種最高的相,①致使他描繪的愛情空間,具有隱喻性、多樣性、生動性、形象性、詩意性和深刻性。
注釋:
① 關於相論,參考汪子嵩等: 《希臘哲學史》,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2 卷第 14 章,653-669 頁,第 16 章, 708-714 頁,第17 章,764-769 頁。該書的著者把通行的對柏拉圖的Idea譯為「理念」的做法進行了修繕,認為譯為「相」較妥。本文使用這種譯法,參見該書653-661 頁。
(羅益民,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拓撲學愛情觀,國外文學 2011年第2期 [總第122期])
愛墾評註:叙根缘元點·永恆循環
愛墾評註:對照維柯的詩性哲學,如一個族群變不出新花樣,别的民族將入侵,以新方式恢復秩序,也有也是一種“循環”乎?
永恆循環(德語:Ewige Wiederkunft,也譯為永恆輪轉、永恆重現、永劫回歸)是指一種假定宇宙會不斷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環的觀念,而且這種循環的次數不可理解,也無法預測。
歷史發展
永恆輪迴的觀念發源於古埃及時代,也是印度哲學的重要部分,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表現為輪迴理論。
在古希臘,畢氏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等也接受和發展了類似觀點。
一些中美洲文明(如瑪雅和阿茲特克)也將輪迴視為其哲學和宗教中的核心觀念。
在西方,隨着古典文明的沒落及基督教的崛起,永恆輪迴的觀念被基督教神學世界觀所取代,即世界始於耶和華創世,並終於最後審判後歸於時間上無盡的天國。19世紀中期,歐洲物理學家認為如果時空無限,則相同形式的物質必然無限次重複。
叔本華在其著作中發展了這一觀點,但僅視之為物理概念,即物質以同一形式反覆出現於循環性的時間。尼采對永恆輪迴的概念進行了哲學反思,從而使這一概念再度復興於西方哲學。
斯多葛學派
斯多葛學派認為宇宙中所有事件曾在過去以同樣的形式出現無數次,未來也會如此,每個循環最後會復歸於火(conflagration),之後再繼續循環不已。
尼采
據尼采所說,他第一次獲得這個概念是在1881年的8月間在高山的森林中散步時,他承認他是受到赫拉克利特的變化理論的影響。他稱其為「虛無主義的最極端形式」[1],但也是超克虛無主義的方法。 以下是在他的著作中對此的描述:
「萬物方來,萬物方去,永遠的轉著存在的輪子。萬物方生,萬物方死,存在的時間永遠的運行。離而相合,存在之環,永遠地忠實於自己每一剎那都有生存開始,『那裡』的球繞著每一個『這裡』而旋轉,中心是無所不在的,永恆之路是曲折的。」[2]
「你們是永遠的存在著!永遠愛世界!而且向世界痛苦說:『去吧!但是還要回來!』因為,一切的快樂要求永恆。」[3]
「十字架上的上帝是對生命的詛咒,一個由生命尋找救贖的路標。酒神被斬成碎片是對生命的承諾:他會由毀滅中再生與回歸。」[4]
尼采認為永恆輪迴是他的「所有假說中最科學的」[1],雖然事實上並不科學。前提如下:宇宙間的能量是不滅的,而時間是無限的,有限的力在無限的時間中運行,必定能重複出現。但實際上這種機率是近乎零的,這使得他的永恆輪迴說缺乏科學上的根據。考夫曼對此的評論是:「永恆輪迴對尼采而言是一個觀念的成分小於一種體驗……他對自己第一次有這種體驗說得很多,因為對他而言那是一個拯救了其生命的時刻。」[5]
彭加勒
但也確有一種非常類似但較科學的輪迴觀。法國科學家和哲學家彭加勒論證了「龐加萊復現定理」(Poincaré recurrence theorem),在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一個力學系統可以回復到初始狀態附近,但和尼采的問題同樣是已知宇宙的年齡和壽命可能沒有他想像的長。
參考文獻
《權力意志》55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3—康復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4—醉歌—10
《權力意志》1052
《Nietzsche》
(维基百科)
德里達·解構主義:自由遊戲創造無限可能性
德里達對西方傳統文化的解構,主要目的是解構“一切社會等級制和暴戾統治”。對邏各斯中心主義,語音中心主義及一切傳統文本等的解構,是他採取的迂回策略——去其根基和始源,使其崩塌並邊緣化。他建構的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等無原則的原則,爲詩學等的自由遊戲創造開闢了無限的可能性。
......
德里達的詩性哲學場域建構是從“解構”開始的。德里達説:“我們的話語無疑是屬於形而上學的對立物體系的。我們只要用某種策略安排,讓它在這個領域和自己的努力範圍之內反對它自己的種種策略,就可以産生一種混亂的力量並擴散到這一體系,從各個方面對其裂解並劃定邊界。這樣我們就能顯示出那種成見的破裂”。[1](P376)這可以看作是德里達對西方傳統文化宣戰的綱領。當然德里達已經意識到西方傳統文化的強大,但他義無返顧、勇往直前,採取種種策略,決心將強大的西方傳統文化予以徹底消解。
參考文獻
[1]王岳川.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南海東籬:詩性安居體驗的生命哲學基礎
延續閱讀:
奇思妙想視界·狄爾泰《體驗與詩》體驗的個體性(內在性)
伽達默爾:「體驗」一詞的歷史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
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
鮑遠福:游牧身體與生命政治新范式
歷史符號學
歷史符號學(狹義指一切古今中外相關於史學技術性分析知識,廣義指對於前者大目標構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核心部分;此部分要求同時准備現代西方哲學,現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現當代西方歷史理論,中國史學各分支,當代符號學等各領域的知識)作者:李幼蒸,漫談歷史學與符號學——貴陽論壇隨想-2 來源:符號學論壇 2013-04-28)
歷史符號學
按照我本人的符號學觀點,符號學在狹義和廣義兩方面,都與歷史理論密切相通。
狹義符號學是指人類話語系統和其所指稱的歷史現實的相關關系分析,其特例即歷史話語和歷史現實的意指關系研究;廣義符號學則指人文科學理論話語構成的普遍語義學分析。百年來現代符號學的發展,使其成為當代和未來人文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進一步現代化的語義學工具之一。
按照符號學觀點,人文科學實踐程序宜於劃分為兩大部分:首先是,有關人文科學話語本身及其與社會現實之關系的語義學研究;其次才是有關社會現實本身、也即有關歷史現實之因果關系和評價關係的研究。(簡言之,應區分書話語對象和現實對象)人文科學現代化的一個目標就是全面調整傳統人文科學的結構,以實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目的。此處之「事」,即我們對學術和現實的真知,此處之「器」即包括語言學和考據學在內的廣義符號學工具。
按此簡略的論述,我們即可理解為什麼要給顧頡剛史學思想「扣上」一個時髦的方法論帽子了。要想把握顧頡剛史學思想的深刻意義,宜於從這樣一種「話語---現實兩段論」的現代學術認識論角度切入。 (李幼蒸:顾颉刚史学与历史符号学---兼论中国古史学的理论发展问题 2012-06-19爱思想平台)|
Related: 愛墾慕課·歷史篇
[英] 沃森《人類思想史·平行真理:從維科到佛洛伊德》
[英] 沃森著作的《人類思想史·平行真理:從維科到佛洛伊德》,敘述始於近200萬年前手斧的發明,並揭示出了在人類和語言出現之前,一些最重要的概念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本書繼續以寬廣的視角展開思考,並認爲我們賴以生存的並非國王和總理、帝王和將軍的戰爭與協議,而是我們逐漸形成的一些至關重要的思想,也正是這些思想使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彼得·沃森探究了人類最初的語言和詞匯、神的誕生、藝術的起源,以及金錢所造成的深刻的智力影響。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時間:2012年5月
作者簡介:彼得·沃森,Peter Watson,生於1943年,曾就讀於杜倫大學、倫敦大學和羅馬大學。他著書13部,包括《20世紀思想史》,並被翻譯爲17種文字出版。他還主持過有關藝術的幾個電視節目。自1998年以來,他一直在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現居倫敦。
內容簡介:在這部氣勢磅礴、鼓舞人心的鴻篇巨制中,彼得·沃森描述了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始於遠古時期,直至當今時代,對於我們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本身,都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作者還描述了書冩的産生、古代法律思想,以及祭祀和靈魂在宗教中持久不衰的原因。作者解釋了關於時間的思想是如何演進的,數字是怎樣孕育而成的,科學、醫學、社會學、經濟學和資本主義是如何産生的。作者還解釋了新大陸的發現是如何永遠地改變了人類思考的方式,以及爲什麼中國的創造力在中世紀以後就削弱了。
在這種高屋建瓴的敘述過程中,作者還揭示了自古至今衆多看似互不相干的哲學家、天文學家、宗教領袖、生物學家、發明家、詩人、法學家以及其他學者的思想之間的聯繫。亞里士多德與阿奎那、托勒密與弗西斯、迦梨與朱熹、貝多芬與斯特林堡,無不發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人類思想史》是一部影響深遠的開山之作。
第三章 歷史,史前史和深時間的産生
拿破崙在埃及/西方考古學的興起——洪堡的德國教育改革——哲學博士——黑格爾和歷史學的興起——文獻學——《聖經》文本批判/施萊爾馬赫/大衛·施特勞斯《耶穌傳》——破解楔形文字——尼安德特人的發現——地質學的誕生——水成論者與火山學家的對壘——地質學與《創世紀》——古生代的確定——賴爾的地質學原理——均變論——《造物遺痕》——冰川期——拉馬克——華萊士——達爾文——孟德爾——人類的起源——三紀的體系——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第四章 人類秩序的新思想:社會科學和統計學的起源
吉約坦和斷頭台/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測量上的革命——社會學——西耶斯和孔多塞——聖西門和實証哲學——英國的工業城市——童工和疾病——孔德——赫伯特·斯賓塞——馬克思——韋伯——托尼斯——齊美爾——塗爾幹——自殺/大混亂——社會化的醫藥學——流行病學與統計學——城市化與人口普查——凱特勒/拉普拉斯/勒讓德——高斯/皮爾森/平均人-——查德威克和“死亡原因”
第五章 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使用與濫觴
英國人的“第一個帝國”/英國人的“第二個帝國”——沃倫·黑斯廷斯的彈劾——現代奴隸制度/黑奴貿易——羅馬教廷對奴隸制的觀點——種族主義和奴隸制度/威爾伯福斯——維也納會議/“親德派”——文化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重生——19世紀的德國創作高潮——“內省”的概念——克里姆特、拉加德和朗伯恩——瓦雷的生物種族主義——戈比諾——拉波格——薩姆納、菲斯克和凡勃倫——啦採爾的生存空間論——諾爾道的噁化論——羅伊爾——羅林·佈雷斯——帝國主義與文化——簡·奧斯汀——吉卜林——康拉德——英語的歷史
第六章 美國式的思想和現代化的大學
星期六俱樂部——愛默生——奧利弗·溫德爾·霍爾姆斯和《普通法》——威廉·詹姆斯、查爾斯·皮爾士和實用主義/新實驗心理學——約翰·杜威——19世紀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倫敦和愛爾蘭的大學——紐曼的“大學觀”——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威廉·瑪麗學院/普林斯頓大學——艾略特——發現的時代
第七章 十字架與《古蘭經》的敵人——靈魂的終結
19世紀信仰的喪失——世俗主義的到來——新聞報紙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無神論——啟蒙運動觀念的變化——施特勞斯、賴爾和達爾文思想的傳播者——經過修正的“教條”的概念——法國反教權主義者——作爲回應的天主教學院——教皇絶對神聖與反對現代主義的法令——穆斯林土耳其的改革和科學——伊斯蘭的現代主義者——阿富汗尼——穆罕默德·阿佈篤——拉希德·里達——“立憲國家”
第八章 現代主義和無意識的發現
弗洛伊德的雄心/自比於哥白尼和達爾文/被奉爲名人——無意識的開始:梅斯梅爾、沙考和原型現象——叔本華——哈特曼——簡奈特——夢的解析——弗洛伊德思想的大修正/被看做吹牛者和騙子的弗洛伊德——梵高、莫奈和奧斯曼的巴黎/藝術作品里的新大都會和現代主義——霍夫曼斯塔爾——易卜生——斯特林堡——陀斯妥耶夫斯基——尼採——先鋒派
結語 電子、元素和難以捉摸的自我
卡文迪許實驗室和量子物理學的誕生——實驗的重要性/作爲宗教對手的實驗——作爲三大最重要思想的靈魂、歐洲和實驗——歷史上的偉大“轉向”——亞里士多德的影響多於柏拉圖——意識的神秘性/難以捉摸的自我。
孟強 ·技術創造人:斯蒂格勒的「後種系發生」研究
摘要:斯蒂格勒哲學的中心命題之一是「技術創造人」。基於勒儒瓦-古漢的工作,他為此提供了古人類學論證。首先,斯蒂格勒提出「後種系發生」概念,用以刻畫人的非生物學遺傳過程,其載體是技術。
其次,通過回顧人類進化史,他指出直立行走和工具的使用促進了人的進化。再次,技術的進化與人的進化是耦合關係。工具既反映大腦皮層的分化,也推動著後者。最後,「技術生態位」概念進一步為「後種系發生」提供了支持。總之,人是技術的產兒,這就是技術助產術。
現代人作為智人(Homo sapiens)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的產物,這已是老生常談。自達爾文發表《物種的起源》以來,人被迫告別「萬物之靈」的自我形象,逐漸接受「人是動物」的殘酷事實。盡管如此,人與其他靈長類動物之間依然存在重要差異。幾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唯獨人生活在由科學、技術、政治、藝術等營造的「人工環境」中。人不僅是自然存在者,而且是技術存在者,置身於可世代傳遞的「技術生態位」(technical niché)。那麼,這對人的進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它是否超出了純粹的自然選擇?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提出「後種系發生」(epiphylogenesis)概念,試圖證明技術在人類進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起源於技術,是技術的產兒,這就是技術助產術(technological maieutics)。本文嘗試對斯蒂格勒的「後種系發生」思想進行考察,
以展示技術對人的構成性意義。
一、問題背景
斯蒂格勒哲學的核心主題是技術與人。與流行的工具主義技術觀不同,他試圖論證「技術創造人」或「技術構成此在」(Dasein)。 通過批判性地解讀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他在存在論(ontology)層面上完成了這項工作。此在的生存具有實際性(Faktizität), 實際性意味著「在世界之中存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即置身於由技術構成的存在論處境。對於這種人為創造的、可世代傳遞的技術處境,斯蒂格勒稱為「已經在此」(déjà-là)。另一方面,「已經在此」是代具性的(prosthetic),此在之生存是「代具性存在」(being-prosthetically)。
這意味著技術不是可有可無的工具,它作為代具不斷為無本質的人提供替補(supplément),使之充盈起來。因此,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應奠基於「技術存在論」。必須強調,斯蒂格勒的技術概念是廣義的,一切不屬於「自然」(physis)的事物都可以歸入「技術」(techne)。
除上述存在論論證外,斯蒂格勒還提供了古人類學論證。通過德裡達的《論文字學》,他了解到法國古生物學家勒儒瓦-古漢(André Leroi-Gourhan)的工作。[1]「有關史前史的研究讓我有機會與古人類學家勒儒瓦-古漢的團隊開展密切合作,我們一起實踐所謂實驗性科技……這些研究引導我從人類學的角度思考技術問題,我在《愛比米修斯的過失》一書中的部分論述就以此為基礎」。[2]
在英語和漢語學界,勒儒瓦-古漢並不出名,事實上他對德勒茲、德裡達等法國哲學家產生過重要影響。正是基於他的工作,斯蒂格勒提出「後種系發生」概念,初衷是從人類進化的角度為「技術創造人」
提供古人類學論證。
何謂「後種系發生」?在生物學中,「種系發生」(phylogenesis)與「個體發生」(ontogenesis)是一組相互對照的概念,它們由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aeckel)於1866年提出。個體發生指稱的是單個生物體的發育過程,比如人如何從受精卵長到成人。種系發生指稱的是某類或某群生物體的進化過程,比如智人作為一個物種如何從直立人進化而來。
韵文化:美、标致
直覺·時間性
韵文化:风雅、高雅 ~ 潮
Green Session
故事人心靈素質
(原題:技術創造人:斯蒂格勒的「後種系發生」研究;Technology Invents Human Beings: A Study of Stiegler‘s Epiphylogenesis;作者:孟強 / MENG Qiang,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100732;原刊:《自然辯證法通訊》,第45卷 第2期[總294期];2023 年2月;關鍵詞:技術、斯蒂格勒、後種系發生、進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