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案例分析的目標——從故事到知識(1)

摘要:對案例研究究竟要做什麼,中國學界尚缺少系統的標準。而案例(定性)和統計(定量)研究的所謂“對立”,一直在方法、立場和主題層面爭辯,尚未在研究目標的專業標準意義上得到分析。案例分析的目標不是講故事,而是產出知識,因此需要遵循認識活動共享的一般邏輯和原則;案例分析可以提供的知識類型不止一種,比如解釋(原因)知識、理解(特征)知識或規範(原則)知識;案例作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不是對立關係,而是互補性關係;案例的獨特性有必要和一般性知識建立關聯,從而使得具體案例可以和已有的知識發生對照;案例研究的優勢之一,是系統展現因果機制和過程;零散多樣的獨立案例能夠有意義,原因在於它們產出的知識,在相關知識體系中具有累進性位置。  


在社會研究領域,案例分析作為定性研究的常見形式,已經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運用。但是對案例研究究竟要做什麼,中國學界尚缺少系統的標準。這導致案例研究的水準參差不齊,成果很難相互聯系,並顯示系統性的累進價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對案例研究的專業目標認識不明。
 

這種不明,使案例研究者同時面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挑戰。這些挑戰雖然少有系統性論述,但廣泛出現於大學課堂和學者言論中。定量研究者提出這樣的問題:每年有大量社會學案例出現,但這類案例分析的標準是什麼?在何種意義上,它是一項專業性的社會科學研究,而不是一種個人理解?定性研究者也存在不少疑問:為何案例分析總是重復碎片式的孤立故事,成果難以建立相互的系統關聯?對於這些詰問,回避者不做回應,反擊者則批評“方法作為主義”的謬誤,結果是進一步擴大了誤解:似乎重視方法是定量研究的專利,案例分析無需囿於方法,只需對行為的意義進行深入理解。 


然而,問題尚未解決。比如,什麼是深入理解?如何深入理解?究竟要理解什麼?深入或膚淺的差別在哪里?上述抗辯預設的標準似乎有兩個:主題和立場,揭示複雜主題謂之深入,而囿於方法限制勢必難以揭示複雜現象;運用自身歷史文化中形成的立場是深入,而其他立場勢必不接地氣。但在所有研究——無論是案例分析,還是定量、定性分析中,都既有深入的,也有膚淺的作品存在,其中揭示了複雜性的未必沒有方法,沒有揭示出複雜性的,也未必是因為遵循了方法。很多複雜的闡述並沒有揭示出多少新知識,也有不少看似簡單的論述和數據統計,加深了我們對複雜現象的理解。這種現象提示我們,方法和立場盡管提供了若干分析手段和視角,但研究的深入或者膚淺,基本上不僅僅是一個運用何種手段、采用何種立場的問題。而案例(定性)和統計(定量)研究的所謂“對立”,一直在方法、立場和主題層面爭辯,尚沒有在研究目標的專業標準意義上得到分析:以社會為對象的科學研究者,其基本的工作目標是什麼?科學研究是否存在有“共同的”專業目標和標準?如果確實存在這一目標,那麼方法的差異,就是以各自的優勢實現共同目標的不同手段。如果追求知識的目標是一致的,那麼各種方法就成為互補的關係,獨大及排斥反而有害於趨近目標。 

 

一、澄清對案例研究的誤解 

 

一種觀點認為,案例研究是一種前科學方法,因為它無須以數據為基礎,也沒有系統的分析方法可以遵循。這一誤解起因於對研究材料的狹義理解:科學研究的行為類證據,僅以可數據化的變量為優。這事實上排除或低估了其他材料的證明價值。相對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運用的證明材料具有多樣性:調查數據、歷史文獻、工作日記、口述紀要、影像材料、碑文印刻、族譜家書、文字檔案、事件軌跡、以及行為過程記錄等。這些材料有些可以數據化,有些雖不可,但同樣能反映社會行為的特質,完全可以作為重要證據使用。比如,戰爭的慘烈狀況既可以用傷亡人數,也可以用親歷者的日記、回憶、繪畫、對話、甚至行為及心理狀況來證明。

(收藏自《爱思想》平台 2018-11-14 )

Views: 6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