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etiyo
  • Male
  • Batticaloa
  • Sri Lank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Paetiyo's Friends

  • Host Workshop
  • Bir Tanem
  • Syota ElNido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Qyzylorda
  • Almaty 蘋果
  • 中砂礁群
  • Passion for Form
  • 字詞過度
  • se.gamat
  • quién soy
  • Poèmes lieu
  • 梭羅河畔
  • Sogno Realtà

Gifts Received

Gift

Paetiyo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Paetiyo's Page

Latest Activity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愛墾APP:「權力」、「知識」與「主體」的關係

福柯(Michel Foucault)與布爾迪厄在處理「權力」、「知識」與「主體」的關係上有一些共鳴,但也存在重要差異與批評性張力。我們可從共鳴與分歧/批評兩個角度分析:一、共鳴:對「無意識的權力運作」的揭示…See More
21 hours ago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布爾迪厄:當代社會科學的危機與批判

The unconsciousness of the group studied was the price that had to be paid (the price it had to pay) for its coherence. A society could be a system only without knowing it. Whence the corollary: an ethnologist was required to know what the society was without knowing it. Today, an ethnologist would no longer dare to say (if not to think) that. How can Bourdieu compromise himself in this way in the name of sociology? (From Pg.56 [Foucault and Bourdieu]in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1 by …See More
yesterday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為何要讀文史哲?龍應台: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下

第八天,當我們去看沙漠玫瑰的時候,剛好我們鄰居也在,他就跟著我們一起到廚房裡去看。這一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飽滿、復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們三個瘋狂大叫出聲,因為太快樂了,我們看到一朵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這個鄰居在旁邊很奇怪地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幹嘛呀?」我楞住了。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說,地衣再美,美到哪裡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濕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裡;也就是說,他看到的是現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是現象和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於是,這個東西在我們的價值判斷裡,它的美是驚天動地的,它的復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我們能夠對它欣賞,只有一個原因——我們知道它的起點在哪裡。知不知道這個起點,就形成我們和鄰居之間價值判斷的南轅北轍。不必說鑑往知來,我只想告訴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罷了。對於任何東西、現象、目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麼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對於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生。四十歲之後,才發覺自己的不…See More
Apr 29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為何要讀文史哲?龍應台: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上

白楊樹的湖中倒影,讓人頓悟「美」在台灣,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講。今天來跟法學院的同學談談人文素養的必要。人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個大方向。先談談文學,指的是最廣義的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廣義的美學。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See More
Apr 18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Nickel_Angel: 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8

海德格爾對詩的內容進行論述,他認為此光明不再是發散與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比一千個太陽還亮」。而困難的是保存此黑暗的清澈,防止不合宜的光明的混入,並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光明。接下來他引用老子的話:「那理解光明者將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也就是「知其白,守其黑」)來推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須讓自身沒入深深源泉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我們在這裡只談海德格爾在這裡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將東西帶到光明之下,叫做「知其白」,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照亮所有黑暗,而是去接近、保藏這個黑暗,即「要在白天看到星星」。除了引用中國思想,海德格爾還通過藝術來表達他的哲學思想。他在 1935…See More
Jan 13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Nickel_Angel: 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7

從胡塞爾的現象學開始,胡塞爾意識到科學的根源處是晦暗不明的,所以他希望建立一種嚴格科學的哲學,為所有科學提供基礎,而海德格爾發現這時哲學如果給科學提供根據,那麼它就不能再以科學的方式出現。因為科學體現的是通過主客二元論的思維方式去描述必然性、普遍性,而哲學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可能性如何湧現,即湧現的源泉是什麼。所以後期思想中此在就提的相對較少,因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發生變化,使得海德格爾的道路發生轉向。海德格爾很偏好於道路這個詞,這其實強調的是我們的思想不可能通達存在,最終重要的是我們能在途中。我們來看看這個時期海德格爾的演講《論真理的本質》,其實從這個時期的演講我們就可以看出變化。雖然有 80% 仍然與前期思想區別不大,但剩下部分卻可以看出思想的轉向。這個變化是海德格爾對非真理的強調。海德格爾開篇就講真理是對象和知識的符合,這個論述無論對錯,起碼真理必然會涉及到知識和對象符合一致的問題。接下來追問在什麼情況下,知識和對象可以符合一致?(這裡可能需要一點認識論的內容尤其是康德哲學)那麼首先,我們必須要先有對象,就要將物表象(即將物擺在你面前成為你的對象)為對象。這就需要有兩個前提:1.…See More
Jan 11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Nickel_Angel: 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6

我們將原來常人的死亡觀念轉變為一種「向終結存在」的死亡觀,但正如剛才所講這個終結是可能性。而這也使得我們找到了如何讓此在從沉淪中驚醒,即是找到這樣的一種其必須獨自面對的可能性,即死亡。而如果我們通過這種生存論的死亡觀,就讓此在面向可能性,立足自身籌劃選擇自己,就這樣脫離了沉淪的狀態。但既然死亡標志的人的終結卻不標志的人的完滿,我們如何把握人的整體?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是一個可能性的整體,而不是一個在者狀態,即凝固化的、現成的狀態。3. 海德格爾的時間觀《存在與時間》,下面我們就開始講時間。海德格爾講此在生存結構的三個環節就落實在了時間性結構上,且只有此在有時間,因為此在是 to be,而其他東西都是現成凝固化的。(由於老師課時的原因,這裡不會過於細)我們庸俗的時間概念,是指時間從過去到現在再到將來,均勻無限的綿延的流失。這種時間觀在海德格爾看來是一種在者狀態的時間觀,即現成所予凝固化的在者狀態。其核心為過去,即過去推動著現在,現在發展到將來,所有一切是過去決定的。海德格爾的時間觀卻是以將來為核心,這是因為此在始終處在 to be…See More
Dec 30, 202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Nickel_Angel: 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5

海德格爾將因生存負擔產生的情緒叫做畏,此在為什麼逃避自己,以常人的方式生存?是因為此在總是知道他怕什麼,他要逃避什麼,所以他逃避自己。然而海德格爾將「怕」與…See More
Dec 27, 202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Nickel_Angel: 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4

由於日常生活中的雜然共在,此在就處於他人可以號令的范圍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從他身上把存在拿去了。他人就決定著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可能性。而在這裡的他人不是確定的他人,卻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代表這樣的他人。人之所以使用「他人」這個稱呼,為的是要掩蓋自己本質上從屬於「他人」之列的情形,而「他人」就是在日常的雜然共在中首先和通常「在此」的人們。這個「誰」不是特定的人,也不是一切人的總和,而是中性的東西:常人。我們在海德格爾這段話中得出,我們在日常中其實將存在交給了「常人」(das…See More
Dec 24, 202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Nickel_Angel: 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3

第一版到第二版的修改是因為「煩」這個字過於貶義,海德格爾使用 Sorge 要表達的不是消極的情緒,而是人的未來的一種憂慮(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人是指向未來的,所以人對未來總是有牽掛、操心在裡面,這就是第二、第三版翻譯。但是下面這兩個詞稍微就有一些在湊成一組詞的意思了。總之人由於有未來,而未來是未知的,所以他必須面對可能性的境遇籌劃自身,且正因為籌劃和選擇是自己做出的,所以必須為自己的籌劃和選擇承擔責任,這樣我們就有了負擔,就有了牽掛。2.1 此在和他物之間的關係海德格爾在講述分析此在和其他在者打交道的入手處時,用了一個短語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To be in the world),有時中文將其翻譯為「在世」。人首先是容身於世界之中,和世界是水乳交融的,而後才將自己和世界與萬物區分開來。而恰恰因為人的生存活動的在世,才有世界,即在世界形成之前,此在還未出現時,萬物都是存在的,而是人的生存活動使得世界萬物可以勾連成一個整體,才有了世界。世界這個詞在德語中經常用的詞是 Umwelt,um-…See More
Dec 22, 202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Nickel_Angel: 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2

海德格爾要做的是還原存在的本意,存在不是凝固化、現成化的對象,符合這個描述的應是存在者,但如果存在顯現為存在者,那麼它是凝固化、現成化的,我們只能分析出其物性(大小、硬度、材質)而不是存在,存在在此隱而不顯。那麼存在(being)其實要體現的是 to be,即始終處於生成之中,是一種顯現,而不是凝固化的表現。還有一點,我和我的存在是一體的,我無法獨立於我的存在,然後將存在當作對象去看。也正因為這樣一體的形式,我的活動正是我的存在的一種顯現。所以我們認識存在不是通過理性去分析認識存在,而是要將其當作生存活動的對象。海德格爾認為存在問題不僅僅單純是一個理論問題,由於人和自己存在的密切相關,對存在問題的領悟對人來說性命攸關。可以說,我如何領悟我的存在我就如何存在:如果我把我看出一個現成的東西,認為人像桌子一樣有一個現成的本質,那麼我就把自己凝固化當作了物去理解,相反我如果認為人與萬物不同的一點在於人始終處在 to be…See More
Dec 17, 202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Nickel_Angel: 張志偉老師〈海德格爾哲學〉1

當你們用「存在著」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麼意思了,不過,雖然我們也曾相信領會了它,現在卻茫然失措了。——柏拉圖(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的扉頁上引用的話)本篇是基於中國人民大學張志偉老師的課德國哲學選讀中海德格爾哲學的部分。注意本篇不是以存在主義的視角講海德格爾的哲學,而是以海德格爾本身研究哲學所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來了解海德格爾的思想,根據我的理解存在主義也許在海德格爾哲學中可以視為一個副產品。 在讀本篇之前,如果對下面的知識有一些了解會更好: 1、形而上學,尤其是其中本體(存在)論的發展 2、康德的思想以及 20 世紀新康德主義和胡塞爾的現象學 本篇中出現的「我」這一個字有些可能需要加上引號,但是考慮到觀感和筆者有時也不好分清是否應該加引號等問題,故統一略去。本篇除了純理論的東西也會將相關的例子記錄下來,以便在之後復習是可以更快回想起來,也避免對某些不太清楚的描述的誤解。一些問題的嚴謹證明也許需要去讀原著,這裡主要是理解海德格爾的思想。0.人物簡介馬丁 ⋅海德格爾(1889 - 1976)20…See More
Dec 16, 202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李寒冰:藝術中的「有機力量」與「非有機力量」— 德勒茲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力量問題探究 6

在德勒茲那裡,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培根是塞尚的繼承者,他對非有機身體活性狀態的描繪不是從形象化的角度,而是從感覺本身去呈現非有機生命的純粹力量。在這裡,繪畫被當作一種解放人類的嘗試,帶著「對肉的憐憫」①,試圖將人們從日常的定見中解脫出來。由此可見,現代藝術在對意義開放與價值重估的追求中,所能達到的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對現代藝術的判定可以根據這一標准,即能否釋放出非有機生命的力量並將意義與價值引向開放,以及在什麼程度上達到這一力量的釋放與意義及價值的開放。…See More
Nov 14, 202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李寒冰:藝術中的「有機力量」與「非有機力量」— 德勒茲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力量問題探究 5

在德勒茲那裡,意義與價值可以這樣理解:「意義之意義在於某一事物所表現的力的性質:這種力是能動的還是反動的,有什麼差別?價值之價值在於相應事物所表現的權力意志的性質:這種權力意志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有什麼差異?」[8]…See More
Nov 7, 202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李寒冰:藝術中的「有機力量」與「非有機力量」— 德勒茲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力量問題探究 4

三、非有機生命力量的突顯:現代藝術與古典藝術相同,現代藝術也不是依據時間的先後而定義的,它所依據的是一種現代性。那麼,什麼是現代性呢?在德勒茲那裡,現代性意味著一種對現有意義的解構與對既定價值的重估。這一解構與重估不只是站在歷史維度上的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更是在新的批判體系下對一切定見的徹底批判。這一點很好地體現在了現代藝術上。如何來界定現代藝術呢?在德勒茲那裡,現代藝術指的是那些與古典藝術相對的指向意義開放的藝術。這類藝術同樣將自身看作是一個生命體,但這一生命體已不是確定器官與官能有機作用下的有機的生命體,而是表現著一種「純粹生命」,是一種直探生命本原的「無器官身體」。它無時無刻不在以經驗性的方式釋放著非有機生命的強力。這是一種德勒茲意義上的「超驗的經驗主義」,它以身體易於感知的方式來呈現那些不可知的力量。這一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努力,正是現代藝術的終身追求。…See More
Oct 14, 2024
Paetiyo posted a blog post

李寒冰:藝術中的「有機力量」與「非有機力量」— 德勒茲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力量問題探究 3

由此可見,古典藝術作為有生命的藝術的一個類別,極力釋放的是一種有機生命的力量。它指向意義的確定化,卻也在確定化的范圍內釋放著強力。然而,這一力量畢竟是借助內容的幫助而呈現的,因此它受制於內容的性質。不同內容的古典藝術,其所釋放的有機生命力量強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據其內容帶來的釋放力量效果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古典藝術分為兩種:第一種古典藝術指向封閉性,這是一種德勒茲意義上的定居,它的目的或效果是將人束縛住,讓人在它的威勢下屈服、固定不動。因為在這種藝術中,反動性是壓制能動性的,反動性的強力使得人們的心智被惰性佔領,不願思考,甚至無法思考。這樣的藝術是否定性的藝術:其中體現的道德是否定性的道德,它不承認道德的多元化,而僅把現有的規則奉為圭臬;其中體現的宗教也是否定性的宗教,它不願帶領人進入更為高尚、自由的領域,而是想要用宗教權威來奴役大眾;在它其中體現的政治是否定性政治,它不願意進行持續權力交替的斗爭,而是妄圖愚弄人民,令他們安守現狀;它其中體現的文化也是否定性的文化,它不願承認生命更加多元、神秘而不可探知的意味,而是試圖將生命簡化。中世紀的基督教繪畫正是這樣一種藝術。表情僵硬、姿勢刻板的…See More
Oct 6, 2024

Paetiyo's Blog

愛墾APP:「權力」、「知識」與「主體」的關係

Posted on May 15, 2025 at 7:49pm 0 Comments

福柯(Michel Foucault)與布爾迪厄在處理「權力」、「知識」與「主體」的關係上有一些共鳴,但也存在重要差異與批評性張力。我們可從共鳴與分歧/批評兩個角度分析:

一、共鳴:對「無意識的權力運作」的揭示



1.無意識的規訓與再製

福柯在《規訓與懲罰》、《知識考古學》等作品中分析了權力如何透過知識、制度與日常規範內化於主體之中,與布爾迪厄的「習性」…

Continue

布爾迪厄:當代社會科學的危機與批判

Posted on March 28, 2025 at 12:30am 0 Comments

The unconsciousness of the group studied was the price that had to be paid (the price it had to pay) for its coherence. A society could be a system only without knowing it. Whence the corollary: an ethnologist was required to know what the society was without knowing it. Today, an ethnologist would no longer dare to say (if not to think) that. How can Bourdieu compromise himself in this way in the name of sociology? (From Pg.56 [Foucault and Bourdieu]in The…

Continue

為何要讀文史哲?龍應台: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下

Posted on March 7, 2025 at 10:30pm 0 Comments

第八天,當我們去看沙漠玫瑰的時候,剛好我們鄰居也在,他就跟著我們一起到廚房裡去看。這一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完整的、豐潤飽滿、復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們三個瘋狂大叫出聲,因為太快樂了,我們看到一朵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

這個鄰居在旁邊很奇怪地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幹嘛呀?」我楞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說,地衣再美,美到哪裡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難看、氣味潮濕的低等植物,擱在一個大碗裡;也就是說,他看到的是現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我們所看到的是現象和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

Continue

為何要讀文史哲?龍應台: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上

Posted on February 22, 2025 at 1:00pm 0 Comments

白楊樹的湖中倒影,讓人頓悟「美」

在台灣,我大概一年只做一次演講。今天來跟法學院的同學談談人文素養的必要。人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個大方向。

先談談文學,指的是最廣義的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廣義的美學。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