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gabat's Blog (166)

丁東:不應埋沒的精神遺產

——讀柳紅《八0年代: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

去年12月,陽光衛視約我和柳紅女士,圍繞她的新書《八0年代: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做談話節目,使我有機會從頭到尾閱讀了她這本新書。我知道,此書的內容在報紙上連載的時候就引起了許多讀者熱烈的反響,在網上也讀過其中若幹篇章。和柳紅當面溝通,進一步了解了她寫作的初衷和內心的追求。 



讓記憶復原歷史…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March 15, 2017 at 2:32pm — No Comments

顧頡剛:怎樣讀書

一個普通人走進了圖書館,看見滿屋滿架的書,覺得眼睛都花了。這是由於他對世界上的知識沒有一方面是有特殊興趣的所致。研究學問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參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興趣確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報,有人喜歡看專題新聞,有人喜歡看小說文藝,也有人喜歡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夠有一件喜歡的,自然拿到了一份報紙就有辦法。我們讀書的第一件事,是要養成特殊方面的興趣。…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26, 2017 at 10:49pm — No Comments

潘知常:讓一部分中國人先“信仰”起來 ——關於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 5

我經常說,從美學的角度,西方的教堂和中國的寺廟之間的區別,絕對不是一句“民族特色”就可以忽略不計的,例如,中國的寺廟為什麼一定是依山而建,為什麼一定是憑地而起呢?大家會說,是“中國特色”,但是,“中國特色”就對嗎?那麼,為什麼西方的教堂就偏偏要拔地而起?“憑地而起”和“拔地而起”之間是否存在著美學的截然差異?其實,“憑地而起”的關鍵就在於:不肯脫離現實;而“拔地而起”的關鍵則在於:精神的超越。而且,西方的教堂就是西方人的精神雕塑,它象征著西方人的精神賭博:我這一輩子就是要堅決向上帝給我指的目標超越!所以西方的教堂都是遙遙指向天空的。在這意義上,其實西方的教堂就是五個字:靈肉剝離器。進了教堂以後,你的肉體就頹然而落,而精神卻一下子就淩空而起。但是中國的寺廟呢?也可以說是五個字;“靈肉剝離器”,不過,卻是把精神剝離出去了,到了寺廟裏以後,你的精神頹然而落,結果,剩下的就只是期盼長生不老多子多福的肉體凡胎。…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9, 2017 at 4:55pm — No Comments

潘知常:讓一部分中國人先“信仰”起來 ——關於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 4

公民信仰的自由及其言論的自由、出版的自由、集會的自由以及向政府和平請願的自由等等固然很重要,但是,搞清楚它們為什麼重要才更加的重要。因為關涉到一個重要的人性假設:人之初,性本惡。

當然,中國人更為熟悉的是“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性本善”和“性本惡”根本就是一個假問題,“性本善”、“性本惡”都並不實際存在,不論“性本惡”還是“性本善”,都不是一種事實的判斷,而是一種人性的預設。很多學者沒有搞清楚,偏偏要去論證小孩生下來就有善心或者沒有善心,實在是大謬不然。其實,這涉及到對於宗教與哲學的理解。“性本惡”、“性本善”無非都是對人性的一種預設,也無非都是對於人性的發展方向的一種思考。…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7, 2017 at 9:51am — No Comments

潘知常:讓一部分中國人先“信仰”起來 ——關於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 3

當然,中國的情況也不例外。前面我已經說過,從公元1500年開始,西方像被打了雞血,日益崛起,可是,令人困惑的卻是,中國卻從此步履維艱,盡管左拼右突,卻偏偏無論怎麼走都此路不通。GDP2010年第2名,人均收入1960年第78名,2010年127名,教育投入發達國家為5,3%,中國為2,3%,醫療投入,4,5%,排名188(倒數第四),美國,13,9%。其中,一個最為典型的特征,就是諾大的一個中國,卻再也對世界沒有貢獻。我們知道,國無論大小,只有能夠給全世界貢獻全新的價值關懷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大”國。否則,就只能是一個“小”國。有一位學者就曾經說過,因為對中國在全世界的實際情況並不了解,因此在出國前曾經堅定地相信:世界之大,只有中國。但是,出國以後,這個看法卻全然改變:世界之大,沒有中國。當然,這兩種看法或許比較極端,不過,如果說在公元1500年以後,偌大的中國確實沒有影響過世界,大概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5, 2017 at 3:55pm — No Comments

潘知常:讓一部分中國人先“信仰”起來 ——關於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 2

那麼,這個先“什麼”起來的東西又是什麼?從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來看,毋庸諱言,現在日趨一致的看法應該是:先“基督教”起來。換言之,先“基督教”起來,應該是在歷史上我們所能夠看到的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崛起的關鍵所在。

在西方,一般都將公元1500年作為一個極為值得關註的世界節點。西方最著名的歷史教科書——《全球通史》分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公元1500年以前”,下篇則是“公元1500年以後”。還有一本書,是美國人寫的《大國的興衰》,也是如是劃分:“公元1500年前”和“公元1500年以後”。看來,公元1500年,從今天來看,這本身就是一個最佳的長時段,一個洞察我們所面對的全部世界的“前世今生”的時間節點。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就以公元1500年為一個參照的“長時段”,來回顧一下我們所置身於其中的這個世界所走過的歷程。…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3, 2017 at 8:33am — No Comments

潘知常:讓一部分中國人先“信仰”起來 ——關於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 1

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 —— 埃及盧克索神廟法老像上的銘文

大家好!

在華中科技大學講座,這次是第四次了。在十年之內,華中科技大學已經四次邀請我來做講座,包括這次要講的兩場在內,十年中我在華中科技大學已經陸續做了十二場講座,為此,在這裏我要對華中科技大學的熱情邀請表示誠摯的感謝。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讓一部分中國人先“信仰”起來——關於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各位想必已經看到海報了,明天我還要接著再講這次講座的下篇:《沒有信仰萬萬不能——再談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3, 2017 at 8:33am — No Comments

左玉河:口述歷史視域中的真實性

口述歷史旨在以訪談方式發掘、采集、整理與保存口述者的歷史記憶,呈現口述者親歷的歷史真實。歷史記憶是口述歷史的基礎,發掘歷史記憶是口述歷史的主要工作,但受口述者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等影響,口述歷史的真實性經常遭到質疑。口述者以怎樣的方式呈現歷史真實?歷史記憶呈現為口述歷史要經過哪些中間環節?這些中間環節對歷史記憶及其呈現起了怎樣的過濾和阻隔作用?這些都是口述史學必須深入探究的關鍵問題。只有對口述歷史視域中的真實性有深刻認識,才能不斷從探尋記憶之真到逼近歷史之真。



歷史記憶呈現方式制約口述歷史的真實…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8, 2017 at 5:47pm — No Comments

丁東:回憶錄的文化追求 下

以後,我牽線搭橋,促成了陳敏之與顧準的兒子高粱合作,編成《顧準文存》四卷,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這樣,顧準留下的文獻,基本就都“出土”了。顧準研究再次成為思想界的熱點。

這件事使我得到北京知識界一些朋友的認可。這也給了我更大的活動空間,更多的做事機會。

1998年夏天,光明日報出版社的徐曉和我商量選題,我建議整理出版遇羅克的遺著,她十分認同,並邀請徐友漁合作。我們三人不到一個月就把《遇羅克:遺作與回憶》編出來了。徐曉原計劃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社領導提出要送審,於是,又轉到中國文聯出版社。…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8, 2016 at 9:02pm — No Comments

丁東:回憶錄的文化追求 中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8, 2016 at 9:00pm — No Comments

丁東:回憶錄的文化追求 上

——12月7日在深圳中心書城的演講

承蒙南翔教授安排,今天有機會與深圳的朋友交流,非常榮幸。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兩種回憶錄的心得。一種是我編的書,去年在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背影書系》,一共四本,分別是《先生之風》、《追憶雙親》、《此生此情》、《風雨同窗》。一種是我寫的書,今年10月在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個人回憶錄《精神的流浪》。

回憶錄歷來是人們讀書的熱點之一。中國外國都是如此。…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28, 2016 at 8:59pm — No Comments

王炎《浩劫》:口述建構的歷史

一、 

2004年9月的初秋,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放映了一部長達9小時的記錄片《浩劫》,這是一部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影片,全片由采訪口述構成,沒有任何視覺史料或檔案材料。從下午1點放映到夜裏10:45分,仍有一兩百名觀眾堅持到底把電影看完,隨後在第二天導演與觀眾進行了3小時的對談。原片名是Shoah,一個《舊約》裏多次出現的希伯來詞,意思為災難(包括自然災害)、滅絕和混亂等意,被猶太人普遍用來指稱二戰中的屠猶。根據該片的法國導演克羅德?朗茲曼(Claude Lanzmann)的介紹,《浩劫》是從三百多個小時的原始素材中,剪出的一部9個多小時的記錄片,該片完成於1985年。從有關這部電影的資料中查出,在1977年朗茲曼得到以色列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組織,以及法國政府的資助,開始了歷時六年的艱苦拍攝工作。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6, 2016 at 10:35am — No Comments

史景遷:歷史中的真實

采訪:困困

攝影:王可迪

翻譯:林侃璇

 

“中美文化藝術論壇”一場名叫“敘事的力量”座談會中,歷史學家史景遷是嘉賓中最沈靜的一位。

不僅僅因為他年紀大——史景遷今年75歲,舉手投足十分輕緩,說話聲音也小,外加他的英國口音,有時候都很難聽清。參與座談的其他幾位都是壯年的記者,包括美國非虛構作家,國際政治記者馬克.丹納(Mark…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閻連科:“講法”給了我一個不得不講的故事

按:閻連科以捷克語的《四書》成為獲得卡夫卡文學獎的首位中國作家,當地時間2014年10月22日晚7點頒獎儀式在布拉格古老的市政大廳舉行。

蔣方舟:在已有的14屆卡夫卡文學獎中,聽說只有你和英國作家品特是第一次入選就獲得了卡夫卡文學獎,而其他12位作家,如羅斯、耶利內克、村上春樹、哈維爾和克裏瑪等,都是至少入圍兩次以上才得獎。當然,2005年,品特在獲得卡夫卡獎後馬上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你,因這次獲獎,也終止了“陪榜”的旅程,對此,你有什麽看法?

閻連科:謝謝你的這些提問。一個作家面對一問一答,就如一扇門窗面對風吹時的欲開欲關樣。今天,就讓我把能打開的門窗全部打開來,如實招出,坦開內心,用門戶大開來迎對這些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November 22, 2016 at 7:08pm — No Comments

陳克艱:史景遷寫歷史:史與文的互相釋證

史家每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為治史勝境;史景遷先生用通俗敘事的方式寫歷史,而造此勝境,無疑是開了一條新路。近日讀《王氏之死》一書,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將史料和文學作品參錯運用、互相釋證的高超手法。該書寫的是17世紀中葉明祚乍移、清鼎方立之際,山東一個貧困小縣郯城農村裏的事情,雖然作者自謙“仍然不知道”能給予讀者多少“關於整個清朝”的認識,但他曲折多方的鋪陳確實引領我們跨越時空,身臨其境,對中國農村生活中的矛盾、痛苦和無望有了切身的體會;中譯者的譯筆不佳,大小是個遺憾,但書中新奇而徵實的敘事結構有著極強的吸引力,能使讀者不終卷不止。 …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14pm — No Comments

卡爾維諾:繁覆~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5:5)

超越性小說的另外一例是喬治?佩萊克(Georges Perec)的《生活,使用指南》(La vie mode d'emploi)。這是一部很長的小說,由幾個交叉的故事組成(難怪副標題是“幾部小說”,用的是名詞覆數形式),它重又喚起閱讀巴爾紮克寫的那種偉大系列長篇小說的樂趣。在我看來,這本在一九七八年於巴黎出版(在作者四十六歲壯年早逝之前四年)的作品,是小說史上迄今的最後一個真正的“事件”。原因很多;作品的計劃,篇幅雖大,但寫作得一絲不茍;表現手法新穎;簡潔的傳統敘事風格和對已知事物的百科全書式的總匯,使世界的每一特殊形象充實起來;由過去的種種積累和空虛造成的恍惚產生的對現今的感受;憂患和諷喻不斷地呈現:總之,因為這種方式,對一種確定的結構方案的追求和詩歌的不可量計的因素已經合而為一。…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November 18, 2016 at 8:09pm — No Comments

卡爾維諾:繁覆~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5:4)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我們最喜愛的現代著作則是各種解釋方法、思維模式和表現風格的繁覆性匯合和碰撞的結果。即使總體設想有細致周到的安排,但是,重要的不是把作品包容在一個和諧的形體之中,而是這個形體產生的離心力語言的多元性是不僅僅部分地呈現的真實的保證。二十世紀兩位真正註意中世紀的偉大作家托馬斯?斯特昂斯?艾略特(T.S. Eliot)和詹姆斯?喬伊斯證實了這一點,他們都是但丁的研究者,都具有深刻的神學意識(雖然意圖很不相同))艾略特把神學模型分解為輕快的諷刺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學魔術。喬伊斯的每種意圖都是構建一部可以依據中世紀闡釋學解釋的系統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品(畫出圖表顯示出《尤利西斯》各章與人體器官、各種藝術、色彩、象征之間的對應關系),雖然他的成就,在《尤利西斯》的每一章中,都是一部風格的百科全書,他又把多音韻的繁覆性註入《費尼根的蘇醒)(Finnegans wake)的表達肌質中去。…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November 18, 2016 at 8:09pm — No Comments

卡爾維諾:繁覆~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5:3)

我開始第一篇演說時提到了盧克萊修的史詩和奧維德的史詩,提到了可見於這兩部截然不同作品的有關萬物之間無限關系體系的觀念。在這篇講演中,我想,對舊日文學的參考可以降低到最小的限度,略提幾部,以表明在我們的時代,文學正在試圖實現古人從效果和潛力兩方面來表現這種繁覆性的願望。

 過分宏偉的設想在許多領域中都可能令人厭倦,但在文學中則不然。即使我們提出難以量計的目標,而且沒有希望實現,文學也仍然存在。即使詩人和作家為自己提出他人不敢想象的任務,文學也依然繼續發揮作用。因為科學已經開始不信任不能切分、不專門的一般性解釋和解決辦法,所以文學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就是必須能夠把知識各部門、各種“密碼”總匯起來,織造出一種多層次、多面性的世界景觀來。

 對於設想宏偉程度最肯定地不加限制的一位作家是歌德,他在一七八○年懇切地告訴夏洛特?馮?施泰因(charlotte von…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November 18, 2016 at 8:08pm — No Comments

卡爾維諾:繁覆~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5:2)

在這些短篇中,正如在加達一本長篇小說的每一個情結中那樣,幾乎看不到什麽作家不由自主地遵循關系網中心;因為他在不斷增加細節,所以描寫和離題的話變得無限多。無論出發點是什麽,他手裏的素材都蔓延起來,占據了越來越大的空間;如果那素材可以在每一個方面不斷地擴展,結果是要包容整個宇宙的。

 這種從每個對象中放射出來的關系網的最佳例證是《極度雜亂的美魯拉納大街》第九章中找被盜珠寶的一節。在這裏講述了每種寶石,它的地質史,化學成分,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考察,一切可能的用途,以及可能誘導出的形象聯想。關於加達作品中潛在的認識論的最重要的論文是吉安?卡爾?羅西奧尼(Gian Carlo Roscioni)的《有意損害和諧》(La disarmonia…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November 18, 2016 at 8:07pm — No Comments

卡爾維諾:繁覆~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5:1)

首先,讓我們來引用卡爾洛?埃米利奧?加達(Carlo Emilio Gadda)的小說《極度雜亂的美魯拉納大街》(That Awful Mess on the via Merulana)中的一段:

 英格拉瓦羅軍官(Officer…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November 18, 2016 at 8:07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