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aret Hsing's Blog (243)

飲食業與創新之風

長期以來,各地飲食業幾乎都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習慣。隨著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如今已開始關註“時尚風雲”,突破地域局限,使城市的餐桌刮起一輪輪的時尚季風。 

  消費者,跟著感覺走,尋找新鮮感 

   

  中國有句古訓:“民以食為天”。為“天”者,以此為大也。人類的飲食是一種文化,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積澱。如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已不再只是為了填飽肚皮,更有滿足心理、註重審美等多方面的需求。對飲食消費而言,也不再滿足傳統的單一的飲食方式,而是在追求不斷地變化。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y 17, 2016 at 10:49am — No Comments

小吃大補的海南農家風味飯

海南農家傳統風味飯適口誘人,營養豐富,補療價值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很講究吃補,城裏不少酒家餐廳現在也興起煮制農家風味飯,以此招攬食客。 



   

  味道異香的椰奶飯 

   

  海南盛產椰子,民間用椰子煮制飯食,種類很多,如椰絲芋飯、椰絲米飯、椰絲薯幹飯、椰奶飯等。這些風味飯各具特色,吃起來都滿口噴香,回味無窮,其中椰奶飯更是味道異香,令人垂涎欲滴。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y 11, 2016 at 8:31am — No Comments

貳樓老茶館,青泥窪的慢生活

兩年前的秋天,我采訪過王爽的貳樓老茶館。那時我曾寫下這樣的品飲體會:“在老茶館喝茶,窗外是鬧市叢林,窗內是雋永渾然、幽靜平和的禪意空間。青花燈下,老茶幽香四溢;植物叢中,秋蟬聲聲,令人忘憂。有些喝茶之所仿佛世外桃園,在這樣的地方喝茶,似乎容易抵達禪境,然而喝完茶出來,置身蒸騰的車水馬流之中,會有片刻的迷惑,會對眼前的現實產生一絲不耐,需要攢點力氣才能從剛才喝茶的情境中抽身而出。”

  “慢生活” 

  青泥窪橋是大連著名的商業圈,這裏老店新店林林總總,構築了大連商業發展的最繁華區域。位於中山大酒店的貳樓老茶館,是這片商圈裏難覓的清靜之所。人們以為開在酒店裏的茶館都屬於高消費,而實際上老茶館裏的大多數消費都很大眾化。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y 7, 2016 at 3:49pm — No Comments

家常風味小吃三例

白豌豆糕 

  原料:白豌豆750 g,堿面100 g,白糖400 g,金糕少許。 

  制法:把豌豆加工成顆粒狀,去皮放在砂鍋內加1 000 ml開水,並加堿燒開,然後撇去浮沫,用小火熬2 h左右,再用筷子不斷的攪動,待豆粥成稠糊狀的時候,舀起放在預先準備的鋁制長方形盒子裏冷卻,凝固後用刀劃成小菱形狀,每一塊上面放一粒金糕丁,最後在盤內擺成形上席。 

  特點:清涼甜細,入口即化。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y 3, 2016 at 6:53pm — No Comments

繁花過後

繁花過後。已是秋涼。微風乍起。曾經美麗的花瓣,四散飄零。這個時節。惟有隨風流浪。 



曾經的歲月,終於被遙望成一片遠去的風景。隔著亙古的距離。存在於另外的時空。 

那些在晨風中搖曳著花香的詩句,隨著青春的季風,悄悄遠逸了。那些在冷雨中浸淫著憂郁的往事,隨著歲月的河流。靜靜地流淌著…… 

許多許多的事情都在記憶裏失去了色彩,惟有年少時懸在枝頭的那枚青澀的果子,依舊在渴望著成熟。許許多多的往事都隨記憶的河流漂走,留下的惟有那個溫馨的名字。 

那個羞澀的影子在黃昏雨中,獨行在寂寥無人的古巷,依舊在期盼著什麽。等待著什麽。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28, 2016 at 4:02pm — No Comments

山珍黑木耳

黑木耳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用菌,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菌絲體生長在朽木或其他基質裏面,是黑木耳的營養器官,也是人們看不到的部分。子實體則側生在木材或培養料的表面,是它的繁殖器官,也是人們的食用部分。子實體初生時像一個小環,在不斷地生長發育中,舒展成波浪狀的個體,正面凹而光滑並有脈絡組織,背面凸起,邊緣稍上卷,整個外形頗似人耳,故此得名。它的別名也很多,因為味道有如雞肉般鮮美,故又名樹雞、木機(古南楚人謂雞為機);重瓣的木耳在樹上互相鑲嵌,宛如片片浮雲,又有雲耳之稱。

   

  人體的“清道夫”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25, 2016 at 11:24pm — No Comments

絲綢之路上的老茶館

新疆喀什噶爾是中西亞交通的要塞和樞紐,又是亞歐大陸包括絲綢、陶瓷、玉器在內的各種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喀什的老茶館,是絲綢之路那個時代留下來的不多的遺跡勝景之一。

  老茶館代表了喀什噶爾的地域文化特色,人們在這裏品茶食饢,說國家大事,聊家長裏短,延續著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2010年的時候,喀什噶爾大約只剩下四五家老茶館了。隨著現代生活的侵入和城市化迅速擴張,老喀什人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這些老茶館更成為了古老邊城的人文活化石。喀什市中心的阿熱亞路路口有一家老茶館,這裏靠近交通要道,人流較多。43歲的胡大拜爾迪是這個茶館惟一的一名服務員。

  靠近茶館的路邊鋪張地毯,來客席地而坐。喝午茶吃饢是茶客們必點的習慣性搭配,這種饢叫“Girde”,喀什特色。…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23, 2016 at 10:13pm — No Comments

杜鵑花滿山飄香

當我們的車子停在兩樵山腳下時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山上萬綠叢中不時閃過一抹火紅,聞到春風帶來縷縷花香。火紅的是杜鵑的身影,花香是杜鵑的清香。 

沿著登山路開車慢慢往上走,杜鵑花撲面而來,路兩邊竟放著一簇簇、一叢叢艷麗奪目的杜鵑花。有火紅、淡紅、雪白、粉紅、淡黃等多種顏色。花影重叠,枝葉相交,望之若霞,染得群山重巒春光蓬勃而灼熱。

越往上走,花越密,香越濃感覺自己不在車上,而是在杜鵑花叢中。把車泊在一邊,大家歡呼著隱入花叢中。西樵杜鵑有毛鵑、夏鵑、西洋鵑、羊躑躅、迎紅、馬銀花、雲銀等幾十個品種,都不圖虛名,不願孤居暖室點綴人為的美景而是植根山野置身人自然的懷抱中。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23, 2016 at 9:00pm — No Comments

五月白馬湖

三月間,白馬湖從枯萎逐漸豐滿,到了四月,所有的柳樹像希望一樣,暖意盎然。春天與我,有幸目睹這一切,卻上心頭。總想對她說些什麽,這是一個機會, 

兩年物是人非,白馬湖仍毫發無損。譬如關於她的流言蜚語也消失殆盡,發生在她面龐或臂膀上的一段段故事,都泛起波浪般的皺紋,已經默默老去。而白馬湖與我,總有種薄如蟬翼卻牢不可破的淵源之情,汩汩不絕。屈原在《九歌,少司命》裏曾提及“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將這一些迷離甚至曖昧的幻覺捅破,雜糅,重組,春逝之傷便渾然天成。三步之內。盡是燦爛消亡的陰影,柳葉飄落下來追隨時,我想那便是五月的大舉入侵了。宋人有詞描述她的傲然姿態,“東皇笑道,江河原是我底”,所以白馬湖也要隨波逐流。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19, 2016 at 11:51am — No Comments

蔣介石主題深度旅遊

奉厝慈湖,他棺木不入土,只盼落葉能歸根。 

他在清明去世。 

他要是還活著,今年滿整120歲, 

如今,臺灣同胞回鄉一定要去溪口,南京大陸遊人赴臺一定要看慈湖、中正堂。年初,臺灣旅遊機構更針對大陸遊客的興致設計開通了“蔣公生活一日遊或二日遊”套裝旅遊行程。 

蔣介石,一個在大陸和臺灣都留下了深深印跡的人物。 

   

溪口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12, 2016 at 12:34pm — No Comments

在白馬湖一棵樹上睡去

昨日接待完客人,回到家正是午休時間,卻翻來覆去睡不著。可以讀些書的,卻又不想讀。孤獨像潮水一樣漫上來,差點淹沒了我。我隨水漂流。我無處可停泊。哪裏可以找到可安頓我的地方呢? 

我想遍了家鄉所有可去的地方。一個也不想去。對了,去臨邑的一個地方!可是,一個人去,我怕我會更孤獨。找友人一起去。我試著給松子發了一條短信。他回信說,在外面。我說你過來吧,過來救我。其實,我只是要他陪我去一趟白馬湖。 

白馬湖,我念了十年了,卻一直沒去。我說我沒準備好,也是實話。因為敬畏。敬畏什麽,我也說不好。 …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5, 2016 at 9:05pm — No Comments

方世教·著意繪秋景,閑筆出真情

古往今來,對於“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淺,情有厚薄,於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寫的《故都的秋》,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它獨特的風姿,獨特的彩色,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

(一)…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2, 2016 at 10:41pm — No Comments

疏勒河,我的生命之水

翻過無數的山 

淌過無數的河

到你身邊時,才覺得

你是我的生命之水

每天早上,只要洗過

整天都會神清目明

猶如母親的奶水,喝過一次

就會生出一生的力量

在河邊住過三年,就會把它

認作故鄉。河裏的水…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rch 31, 2016 at 10:33am — No Comments

仰望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雖然老了,絲綢還活著。

站在絲綢之路身旁,仰望頭頂的西天流雲,有點夢裏飛翔的幻覺。我慶幸自己是西路上一名商旅過客。流沙早已將許多樓蘭古城悄然湮沒。我發現,那些消逝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商賈駝隊們不僅是為了賺取商業利潤,他們身上有一種好奇與冒險的性格,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追求與信仰。



1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那種絲滑柔爽的感覺常常會讓我聯想到歐洲貴婦人的奢華生活。…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rch 30, 2016 at 10:09am — No Comments

碎片化時代,品牌如何搶占消費者的時間?

當品牌日漸成為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時,自然也就長時間占據了他們的時間,成功營銷指日可待。

近年,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智能移動客戶端的普及,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每天打開電腦或手機,新鮮多樣的信息充斥在消費者面前,分散著他們的註意力,快餐式的瀏覽已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接受信息的方式。當消費者的時間被各種新聞、視頻、遊戲、社交等應用分割成碎片時,品牌又該以何種方式持續吸引他們呢?

以前,我們說成功的品牌營銷在於搶占消費者的心智,現在,隨著消費者時間碎片化的分割,留給品牌營銷的時間則越來越分散。在快速消費時代,我認為誰能更多搶占消費者的時間,誰就更能贏得消費者的心。那麼如何在有限的碎片化時間內吸引消費者?如何更多地搶占消費者的碎片化時間?如何深入影響消費者心智?…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rch 28, 2016 at 2:17pm — No Comments

黃清華《故都的秋》的畫面美和音樂美

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嚐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對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態”的描繪中,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情愫和對美的執著追求,流露出一種沈靜、寡淡的心境。語言清新淡遠,蘊含著色彩感和韻律美,體現了郁達夫散文的獨特個性和美學價值。

由主觀感受和客觀描繪的統一而形成的和諧的色彩感和畫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個特色。…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rch 25, 2016 at 4:00pm — No Comments

蔡志忠·寬窄都是路

無論處於任何時間、法象裏面,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這顆葡萄和昨天吃的那顆葡萄並不一樣,這杯酸梅湯和我十五歲去臺北在中華路喝的那一杯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必刻意用過去的經驗與眼前做比較。

一般人都喜歡拿過去和現在相比較,連吃一盤炒蛋飯也會認為昨天那一家炒的好吃些。禪宗註重“異”,人們都用過去的經驗在生活,他們最無法開悟的一點就是“同”。不能開悟,許多痛苦就此產生。

  若能了解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同的,不需要拿任何一秒鐘做標準,你就會生活得很好。無論你是獨自處於非洲大沙漠的烈日之下,或者和朋友一起待在舒適的冷氣房裏,都沒有什麽差別,每一個點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加起來才等於你整個的生命。…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rch 24, 2016 at 12:34pm — No Comments

王鼎鈞·萬鳥之靈

火災之後,房屋的主人來清理余燼,發現一只母雞全身焦黑,俯地不動。主人用腳一踢,一群小雞從母雞身下冒出來,唧唧喳喳,滿地奔跑。它們的母親用身體做擋火墻來挽救子女的性命,在烈火中粉身碎骨,始終不肯改變初衷。

  如果沒有這場大火,它們可以一直這樣緊緊偎依在母親身旁。可是現在它們就算是長大了,母雞再不能用慈愛的聲音咕咕叫喚它們,也不能把地上的小蟲一條條啄死丟給它們做點心。它們還是唧唧喳喳地跟在後面,寸步不離。這時候母雞就用它尖利的嘴去猛啄小雞的頭,啄得它們四散奔逃,只好獨立。…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rch 18, 2016 at 11:04pm — No Comments

小笑話

誤會

  小王和小紅是鄰居,而且在一個單位工作,小王一直暗戀小紅,但苦於沒勇氣表達。

  

  一天,小王終於鼓起勇氣向小紅說道:“那個……那個事,你知道了嗎?”

  小紅以為說的是昨天小王家的狗咬她家狗的事,現在小王是向她道歉,於是大方地說道:“哦,沒什麽,那只不過是兩條狗之間的事而已!”

  

  疑問…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rch 16,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鮑爾吉·原野:河流裏沒有一滴多余的水

從質地上說,花瓣是什麽?它比綢子還柔軟,像水一樣嬌嫩。雨後的山坡上,如果看到一朵花,像見到一個剛睡醒的嬰兒,像門口站著一個被雨淋濕的小姑娘。花瓣的質地,用語言形容不出來,而它的鮮艷,我們只好說它像花朵一樣鮮艷。無論是小黃花、小白花,都純潔鮮艷。花能從一株卑微的草裏生長出來,人卻不能,連描述一下的能力都缺乏。

  從性格說,馬比人勇敢,而性情比人溫和。馬赴戰場廝殺,爆炸轟鳴不會讓它停下來,見了血也不躲閃。冰雪、高山和河流都不會阻擋馬的腳步。它的眼睛晶瑩,看著遠方。它把勇敢與溫良結為一體。它的性情可謂君子。…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rch 14, 2016 at 10:22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