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雖然老了,絲綢還活著。

站在絲綢之路身旁,仰望頭頂的西天流雲,有點夢裏飛翔的幻覺。我慶幸自己是西路上一名商旅過客。流沙早已將許多樓蘭古城悄然湮沒。我發現,那些消逝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商賈駝隊們不僅是為了賺取商業利潤,他們身上有一種好奇與冒險的性格,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追求與信仰。

1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那種絲滑柔爽的感覺常常會讓我聯想到歐洲貴婦人的奢華生活。

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絲織品的國家。據《穆天子傳》記載,最早將絲綢作為國禮出訪各國的就是公元前十世紀的周穆王。他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長途跋涉,到達了今天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將隨行所帶的大量絲綢珍品饋贈與沿途國家的君主。按照周穆王當時走過的路線圖來看,差不多就是相隔八百多年後張騫出使西域所遵循的古道。在神話傳說中,也有西王母在天山瑤池開蟠桃會宴請西遊穆天子的民間故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盆地西緣的一座古墓中發現了一件保存良好的鳳鳥紋綠色絲線刺繡絹,經鑒定為中原地區的物品,墓葬時間為公元前六四二年左右。此外,在巴州和靜縣的先秦墓葬中也發現出土文物中的中原絲綢遺跡。為我國早期絲綢之路的開創提供了實物證據。 

秦始皇統一戰國七雄之後,對於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也為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季羨林先生在他的《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說:古代西域是沒有蠶絲的。中國古代史籍有很多絲綢傳入西域的記載。中國的皇帝最喜歡把絲織品賞賜於西域諸國。《後漢書》卷《南匈奴傳》中記,中國皇帝賜單於“黃金錦繡,繒布萬匹”,又“賜單於母、諸闕氏、單於子及左右賢王等有功者繒彩合萬匹。”還以“歲以為常”的方式繼續。 

因為古代中國的絲織品是一種很珍貴的物品。中國帝王才會用來賞賜拉攏西域小國的君主們。《法苑珠林》卷四載:“胡人見錦,不信有蟲食樹葉吐絲所成。”足以證明,絲綢在遙遠的西域民族眼裏是一種多麽神奇而神秘的東西。 

絲織品最初傳入西域,應該是中原皇帝賜與諸國上層社會在先,其次才會有商人的長途販運。一般平民是無力享用這種奢侈品的。只有貴族們才能穿戴綾羅錦繡和棉布。即便是兩千多年以後,在我貧窮的少年時代,絲綢錦緞也只是富裕人家身上的奢侈品。 

從長安出發前,聽說過漢高祖劉邦以“和親協定”的綏靖政策避免了漢與匈奴的戰爭,換取了休養生息。使雙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文景之治”時期,西漢鼓勵邊民從事貿易,西域各國也主動與漢通商,絲綢貿易十分繁忙,和親政策間接保證了初期絲路的局部通暢。為漢武帝後來全面開拓絲綢之路開啟了良好的開端。 

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西漢國富民強,有了反擊匈奴的戰爭實力。漢武帝前期,漢與西域並未建立外交關系,西域諸國大部分臣服於匈奴。他們雖然知道西漢是一個富饒的中原國家,很想建交,卻苦於匈奴的阻撓,“欲通不得”。為了達到夾擊匈奴的戰略目標,雄心萬丈的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同時加強了漢與烏孫國的和親。並且派出騎兵突襲樓蘭,兵臨姑師,控制了西域古道上的重要咽喉。張騫出使西域的政治使命雖然沒有很好的完成,卻歪打正著地為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鑿開了一個孔道。他的形象描述更加激發了漢武帝征討匈奴定邊疆的鐵血鬥誌。 

公元前一○三年,漢武帝派大將李廣西征大宛,發起汗血寶馬戰役,重立親漢的貴族為王。通過一系列軍事外交手段,西漢威震了西域諸國,許多國家與西漢結成了反匈奴聯盟。後來,經過河南、漠南、河西之戰,以及漠北決戰一系列打擊之後,北方匈奴一蹶不振,西漢取得了經營西域的決定性勝利。 

接下來,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開始了對廣大西域的控制和通商。漢武帝每年派出使節訪問西域各國,雙方建立了友好往來。西域派來長安的使團商隊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織品經西域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 

後人將這條從長安出發貫通亞歐的古代國際商道稱之為絲綢之路。自從漢武帝設置玉門關以來,昆侖山下的和田美玉也沒少輸入長安。要不然怎麽會出現“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樣的邊塞詩呢?(唐王翰《涼州詞》) 

到了東漢,由於中原地區發生了改朝換代的政治紛爭,無暇顧及西域的管理,也放松了對於匈奴的防範。使得他們得以喘息卷土重來騷擾邊境並控制了西域諸國。 

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公元三二年,鹹陽原上的班超橫空出世了。這位傑出的外交家和軍事家在不惑之年投筆從戎,跟隨大將竇固征伐北匈奴,在攻打伊吾廬(今新疆哈密)的戰鬥中初露鋒芒。嗣後,帶領三十六勇士深入虎穴。在鄯善國(今新疆若羌)遊說鄯善王時,襲殺了匈奴使者,成功收服鄯善王。後升任軍司馬,仍然率領三十六勇士深入西域智取於闐(今和田)後,繼續西行挺進疏勒(今喀什),生擒並廢掉了疏勒貴族兜題,另立新的疏勒王,從而穩定了政局。班超一行節節勝利打通了絲綢之路的南道。北道東西兩端也為漢朝所控制。東漢重設西域都護和戍己校尉,為絲綢之路的復通創造了條件。公元七八年,班超率兵萬余人攻破姑墨(今新疆拜城)從北面解除了對疏勒的威脅。在援兵的幫助下,先後平定莎車、龜茲、尉犁、焉耆等地的貴族叛亂,並擊退了貴霜王朝(今阿姆河流域)的入侵。使西域各國重置於東漢管轄之下,疏通了絲綢之路的南北通道,保障了西北邊疆的安全。公元九一年,班超出任西域都護,管轄西域諸國。班超出色完成了通西域的歷史任務之後,漢和帝下詔封其為“定遠侯”。後人稱之為“班定遠”。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對於再通西域,統一西域,復通和保衛絲綢之路做出了巨大貢獻,弘揚了中華民族的一代雄風。促進了東漢與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當時的西域,綾絹和黃金、白銀同樣有流通價值。 

我的體內流淌著古代商旅者的血,要不然怎麽會千裏萬裏的跑到西北邊城烏魯木齊來。 

二○一二年初春,我孤身一人來到喀什東南郊的盤橐城(維吾爾語為“艾斯克薩”),夢幻一般望著坍塌的城墻遺址,以及班超和三十六勇士的雕像時,身後刮來一股陡峭的春風,將我帶進了班超經營西域的大本營。眼前的浮雕墻上走過班超立足疏勒,率軍蕩平匈奴勢力,完成了統一西域宏偉大業的歷史背影。震撼之余,我感覺到了英雄人物思念故鄉的柔情牽掛。我在黃昏的風聲中聽到了班定遠在七十一歲告老還鄉時所留下“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的悠然詩句。   仰望逶迤萬裏的古絲綢之路,兩漢的天空下,西征的長途中,前有張騫鑿空西域,後有班超再通絲路。這時候,隨著東漢建都洛陽,絲綢之路的起點也延伸到了東京(洛陽)。 

自從佛教傳入西域後,絲綢之路上陸續出現了許多石窟寺。敦煌就是東西文明碰撞之下所誕生的一顆耀眼的明珠。莫高窟第四十五窟裏邊就有一副“胡商路遇劫匪”的壁畫。就是如此,長年累月的漫漫長路絲毫沒有嚇到他們商不畏險的商業理想。 

在河西走廊重鎮敦煌,風中一顆頑皮的沙粒落進了我的涼鞋。我望見陽關以西那一溜遠去的駱駝隊,那些沙漠之舟負載著來自東方華夏的絲綢錦繡。那些色彩奪目,手感柔滑的極品進口貨物,襯托著古羅馬貴族們奢華的浪漫生活。難怪他們對於中國有著近乎崇拜的殷切之情。幾經轉運的絲綢賣到古羅馬人的手中時,雖然價比黃金。那些貴族們仍然擋不住它華貴的誘惑。羅馬皇帝十分擔憂國庫空虛,他們派出代理商試圖直接到達遠方那個被人們稱為塞裏斯的東方“絲國”。於是,一批又一批的羅馬人、波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所組成的使團商隊騎馬趕駝奔波在漫長而荒涼的絲綢之路上。 

即便是到了魏晉十六國時期,那些南北朝的割據政權也極力采取措施,促進保護絲綢之路的發展。後涼呂光在其河西稱王之前,曾經以前秦王苻堅大將的身份率七萬大軍遠征西域。他的恩威並施使西域諸國紛紛降服,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三八五年,胡商在呂光的保護下蜂擁東來。史載:呂光大軍“以駝兩萬余頭致外國珍寶及奇伎異珠,殊禽怪獸千余品,駿馬萬余匹”東歸。 

北魏統一北方後,絲綢之路空前暢通無阻。外國商人、使節紛至沓來,北魏專門在洛陽城內設立了負責接待的四館和外商僑居的四裏。——其中的“崦嵫館”專門用來接待西方的使節和商人,“慕義裏”是西方商旅者的僑居之處,“四通市”是專供西方商人開展貿易的場所。這些場館的設立,大大方便了來華外商的生活與商務活動,促進了中外貿易的發展。 

在高昌故城的廢墟前,我一腳踏進了隋唐時期的絲綢之路。我聽見了一個胡商疲憊的囈語。他們的駝隊擱淺在了風沙彌漫的西域古道旁。一切都結束了…… 

絲綢之路像是中原王朝伸入遼闊西域的風向標,隨著王旗變幻的歷史浪潮而起伏錯落。 

結束了三百年分裂局面的隋朝是一個神奇的流星王朝。它高度崇尚佛教,也秉承了漢代以來的富國之道——打通絲路,經營西域。 

公元六○八年,隋煬帝派軍滅了吐谷渾。將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裏木盆地,南至昆侖山脈的廣大地區納入中國統治之下。第二年,他率領四十萬大軍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在那裏召開了萬國絲綢博覽會。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在絲綢之路上留下了前無古人的舉世創舉。 

盛唐時期,唐王朝出兵肅清西突闕殘部之後,剿滅了西域最後幾個與大唐為敵的國家。先後在西域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將蔥嶺以東的西域領土納入唐王朝版圖。進一步拓寬了與中、西亞各國的貿易通道,陸上絲綢之路更加通達。大唐的勢力及貿易範圍超出西域、中亞,甚至遠及鹹海、裏海、和帕米爾高原地區。中國的絲綢穿過西域漫長陸路,經地中海敘利亞人之手販賣到歐洲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羅馬。在歐洲各國顯貴中被視為驕奢的象征。大唐王朝經營西域的一個半世紀中,通過絲綢貿易將悠久燦爛的東方文明傳到了當時相對貧窮的亞歐大陸。大唐盛世之所以成為當時八方來朝的超級大國,正是因為保證了古絲路的交通暢達。從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貿易各方面影響了世界。唐高僧玄奘遠赴天竺取經,並根據其西遊經歷編著了《大唐西域記》一書。也是研究這些地區歷史地理民族文化的重要資料。 

唐代都城長安是胡商雲集的國際大都會,整個長安城彌漫著濃重的胡風。唐朝長安有東市、西市之分,東市主要服務於達官貴人等少數人群,西市則是大眾化、平民化,有大量西域、日本、高麗等國客商在內的國際性集貿市場。占地上千畝,商鋪數萬家的西市,被譽為“金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貿中心。 

疏勒是當時西域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也是從撒馬爾罕出發的商人前往長安的第一站。 

中亞的粟特當時生產的一種叫“胡錦”的絲織品,唐太宗的吐蕃使臣祿東贊所穿的長袍就是用這種布料所縫制的時髦服飾。隨著龜茲樂的西風東漸,大批的胡姬被販賣到長安。那些身姿曼妙的西域舞女所跳的胡旋舞是很受長安上流社會歡迎的娛樂節目。唐詩中有李白“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的浪漫描述,也有李賀“一聲似向天上來,月下美人望鄉哭”的真切詠嘆。 

此刻的興慶宮內,唐玄宗敲擊羯鼓,楊貴妃彈奏著胡琴與琵琶,共同導演著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亂”以後,大唐由盛轉衰,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陸上絲綢之路“道路梗絕、往來不通”。絲綢之路由北方陸路逐漸轉向東南海路。當時,北方黃河流域遭受著戰亂之苦,南方長江流域相對安定繁榮。國內經濟重心南移也是海上貿易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唐朝後期,東南沿海的絲綢、陶瓷和造船業發展很快,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對外貿易和中外友好交流的紐帶。佛教分別由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的天文、數學,阿拉伯的珍寶、玻璃器皿、猛火油(煤油)、波棱菜(菠菜)也傳入唐朝。中、西亞的乳香、沒藥、血竭、木香等藥物藥方也大量輸入中國。 

隨著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唐朝在廣州設立了市舶使,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的海外貿易管理機構。 

公元九○七年,長安城熄滅了唐王朝的火焰。歷史進入五代十國的動蕩時期。 

在交河故城遺址上,七月的驕陽讓人眩暈心慌。遊客們招架不住火洲吐魯番的熱情,眼前的絲路一片蒼茫。 

我不知柔軟斯文的宋朝到底會咋樣? 

五代宋初期,海上貿易開始興盛。宋代是中國古代“重商主義”時期,國內外貿易都達到了當時世界最高水平。宋代是中國歷史上通過市舶制度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發展時期,是對外貿易制度早期典範化、條理化的時期,也是我國古代海關的重要成型時期。其中許多內容,直到今天在制定和完善海關法規時仍有參考價值。那時候的進出口貨物也極為豐富,商人們運走了中國的絲織品、陶瓷、漆器、酒、糖、茶、米等,送來了外國的香藥、象犀、珊瑚、琉璃、玳瑁、硨磲、水晶、蕃布、蘇木等。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在陸上貿易方面,割據西北的西夏曾經是宋朝與西域各國間接通商的重要通道。北宋以銀、絹、鹽、茶等換取他們的馬匹。茶馬貿易是他們與西北少數民族的重要往來。 

生活在夾縫中的北宋無力經略西域,他們與西方國家的貿易主要走海上絲綢之路。北方的契丹則沿著陸上草原絲綢之路與中、西亞的阿拉伯國家通商交流。阿拉伯詩人尤素普在他成書於一○六九年的長詩《福樂智能》中寫道:“大地鋪上綠毯,契丹商隊運來中國的商品(此時,中原地區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以致於亞歐大陸中西部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統治之下,當時的阿拉伯人稱中國為“契丹”)。”西域諸國商人和使團帶來大批西方珍奇物品到遼上京進獻。西方的馬球、金銀器、玻璃器皿,以及馴獅、馴象、樂舞、獵豹、瓜果、蔬菜等出現在今內蒙古東部草原地區。並在遼代墓葬、壁畫以及佛塔雕刻上有所體現。遼上京設有“回鶻營”,專門接待遠道而來的回鶻商人。據瓜販所言,西瓜就是遼太祖西征回鶻時,從西域引入遼國種植的。一九九五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敖漢旗羊山遼墓,發現繪有西瓜等水果的壁畫。被稱為“中國已知時代最早的西瓜圖畫”。 

殘雪消融,溪流淙淙。 

從伊犁草原到霍爾果斯百年口岸,有人吟誦著:“白雲初下天山外”的詩句。我聽見果子溝裏傳來“馬踏深山不見蹤”的遠方回音。 

蒙元時期,隨著成吉思汗橫掃歐亞的跑馬圈地,盛況空前的草原絲綢之路繁華起來。討伐花剌子模,就是蒙古人護商保路的第一次西征。由於他們傲慢無知的邊境守將以間諜的名義殺害四百多人的蒙古使者和商隊,從此揭開了蒙古軍團三次西征的序幕。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後來在西征擴張的領地上建立了四大汗國統絲路的輝煌歷史。與傳統的絲綢之路相比,草原絲路的範圍更為廣闊。蒙元時期的絲綢之路包括草原絲綢之路、綠洲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廣義的草原絲綢之路是東起大海,橫跨歐亞草原的信道,其縱橫交錯的岔路,可達中原地區,北與蒙古和西伯利亞連接。由於蒙元帝國的版圖遼闊無比,那時,有數條美麗的絲綢之路跨越千山萬水,使者和商隊暢通無阻的東來西往,對於溝通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從傳播的內容去看,草原絲綢之路除了傳輸絲綢、茶葉等物品外,文化的傳播、宗教的傳播、各類發明創造和技術的傳播,更為豐富、廣泛和快捷。反映了草原遊牧民族寬廣豁達與兼容並蓄的民族性格。 

草原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皮貨之路”與“珠寶之路”。 

元朝著名的大都和上都兩京,成為各國商隊匯聚之地。大都“外國巨價異物,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馬可·波羅遊記》)。一二七一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及其父親、叔父從威尼斯出發,經中亞,沿絲綢之路南道進入河西走廊,考察了聯系河西走廊與草原絲綢之路驛道上的諸多名城。經內蒙古額濟納入天德(今呼和浩特)從草原絲綢之路南道來到上都,於一二七五年覲見元世祖忽必烈。深得器重的馬可·波羅奉命沿西南絲路赴雲南及南洋一帶巡視。曾經做過揚州總督的馬可·波羅是第一個將中國向歐洲作出報道的外國人。 

自漢代以來,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歷來就是中原王朝與西域諸國交通的要沖。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快速興起,雄心勃勃的元朝也將其貿易中心南移到海上。河西走廊不再熱鬧,敦煌莫高窟的開鑿逐漸止於元朝。明朝嘉靖帝一聲令下封閉嘉峪關,沙州民眾內遷,絲綢之路上的莫高窟頓時雕零下來。 

從廣州華林寺到深圳蛇口,我看見南海上一葉孤帆。 

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宣示中華國威,打通了從中國到東非的航道,把亞非的廣大海域連成一體,這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成就。鄭和下西洋的二十八年間,到達東南亞、南亞、伊朗、阿拉伯等地,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金銀、鐵器、農具等與當地的特產如象牙、香料、寶石等海外奇珍異寶相互交換,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 

明初,其海上絲綢之路曾經鼎盛一時。 

元世祖忽必烈兩次遠征日本,結束了中日兩國自三國到唐、宋以來的友好關系,開始了敵對狀態,進而東南沿海出現倭寇。加之明朝海禁的錯誤政策的實施,導致了海上絲綢之路衰落,引發了倭寇和海盜的猖獗。以汪直為首的海商集團,一直為了“通商互市”而努力奔走呼號。可惜的是,在片板不許入海的閉關鎖國政策前,汪直們輸得血本無歸。 

“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非復市舶,無以塞日後之亂源”,那些當時支持開放海禁的明智之士所說過的話,被後來的事實證明是正確的。然而,遲到的覺醒需要付出沈重的歷史代價。 

明朝海禁導致了日朝戰爭的爆發。在關乎國計民生的商品經濟大背景下,明朝政府於隆慶元年(公元一五六七年)準許開放部分海禁,開始了與東南亞各國海上貿易的新階段。但仍是“嚴禁販倭奴”,不得與日本通商。 

明清之際出現了以菲律賓為中轉地的中國和拉丁美洲之間的絲綢貿易,是西方殖民航海勢力和中國民間航海勢力在馬尼拉相遇的結果,也是當時世界絲綢生產格局的特點所決定的結果。當時中國絲綢精美絕倫,價格低廉,很受拉美各個階層的普遍歡迎。嚴中平先生將這一現象形象的稱之為“絲綢流向菲律賓,白銀流向中國”。 

從內蒙古北去黑龍江的路上,我所乘坐的列車在正白旗車站與努爾哈赤的騎兵擦肩而過。 

滿清貴族入關以後,清王朝沒有跟上世界國際化、工業化、民主化的大潮,一再錯過了多次圖強維新的歷史機遇。狂妄自大、閉關鎖國、拒絕英國訪華使團的通商請求,同治新政夭折,戊戌變法失敗,內憂外困的清王朝終於嘗到了落後意味著挨打的滋味。當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中日絲綢貿易由盛轉衰。英國殖民者用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緊閉的海關大門。緊接著,爆發了中日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亥革命的風起雲湧。 

一○七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後,中英貿易雖然活躍起來,由於英國殖民主義的快速擴張,中國只是印度向英國轉移財富的中轉站。   聊以欣慰的是,當時的中瑞之間有著友好貿易。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貨船滿載中國茶葉、絲綢和瓷器的商船往返於大西洋上。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最為亮麗的一道航線。十八世紀中葉,“哥德堡”號帆船是當時一艘著名的瑞典商船。它曾三次遠航中國廣州,從事遠洋國際貿易,開辟了瑞典至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一七四五年九月十二日,遠航而歸的“哥德堡”號即將到達瑞典海港時,不幸遇到了風暴,偏離航道觸礁之後沈沒在距海岸不遠的淺水區。 

二百六十年的日子過去了,瑞典人仍然記憶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美好回憶。二○○六年七月十八日,復建起航的“哥德堡”號商船再次揚帆廣州,瑞典國王夫婦與“哥德堡”號同抵廣州南沙港,和中國人民一起見證了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近年來,瑞典海洋考古工作者從海底打撈出來的密封罐裝茶葉和瓷器大放異彩,讓全世界目光再一次見證了華夏文明。 

我慶幸自己是一個行走在西部邊疆的商旅之人。可以親近北方沙漠之舟開拓出的絲綢之路,也可以遊歷西南馬幫所趟出來的茶馬古道。那一隊隊負重的馬幫們走在西南地區的崇山峻嶺間,南通緬甸、泰國,北上青藏、新疆,到達印度、尼泊爾。 

到了清代,雲南外運貨物總量大增,除了每年運送京銅六百多萬斤以外,茶、鹽等雲南特產也是各路馬幫們馱運的主要貨物。萬裏之遙的茶馬古道是西南地區一條國際貿易通道。也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海拔最高、地勢最險、路程最長的商貿古道。其歷史作用可與西北地區的絲綢之路、東南沿海的海上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和草原茶葉之路相提並論。 

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交通的發達讓今天的人們上天入海,歷史總是無情地淹沒它耀眼的痕跡。在滇西北的麗江古鎮,我蹲在四方街的石橋旁,端詳著馬幫踩踏過的幾個腳窩裏的雨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以後,茶馬古道成為中國西南唯一一條陸路運輸線,馬幫馱隊從印度運進大批國際救援物資,有力地支援了中國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的西北邊陲,蘇聯通過霍爾果斯口岸將六千余噸援華物資、近千架飛機和大批武器彈藥運往前線,有力的支援了我國的全民抗戰。古老的絲綢之路再一次煥發精神。 

建國初期,霍爾果斯作為我國連接友好領邦蘇聯的西部最大口岸,曾為促進中蘇貿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九八五年十月,由歐美等國組織發起的“東方列車”絲綢之路旅行團,就是由霍爾果斯口岸進入中國的。現在的霍爾果斯口岸,遊人如織,邊貿繁忙,已經成為新亞歐大陸橋東聯西出的重要窗口。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 

這是一條古老的商路,也是一條永不磨滅的古道,一條值得我們探尋仰視的歷史隧道。 

那逶迤連綿的商旅駝隊總是縈繞在我的夢境裏;那叮叮當當的駝鈴聲總是留戀在瀚海之上;那些東來西往的絲綢百貨點綴在駱駝背上;那遙遠的旅途景象定格在了戈壁礫石的記憶之上。很小的時候就止不住對於西域大地的向往,我的血管裏一定流淌著古絲綢之路旅人的血。對此,我深信不疑。要不然的話,我怎麽會在三十歲以後的日子裏奔波於西疆大地。定然是為了繼承一位中途倒斃於漠野之上的商賈遺脈。我像個好奇的孩子一樣尋覓著古絲綢之路所留下來的商業地理。孤旅天涯的行者們靠的是什麽樣的動力呢?除了金錢,就是信仰了。那些駝馬換乘的背影裏折射出一種執著的精神追求,為古絲綢之路註入了靈魂與神韻。絡繹不絕的的古道上走過使臣、僧侶、商隊和邊塞詩人,還有將佐、戍卒、罪臣、俠客和流浪漢。 

10 

新時期的絲綢之路。 

曾經有這樣一種說法——只要鳥兒飛得到的地方,就會有溫州人。他們以“溫州人精神”創造了商界的“溫州模式”。作為中國著名的僑鄉,有一百二多萬的溫州人在中國各地創業,有四十多萬的溫州人在國外經商,溫州商會遍及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溫州商人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猶太商人比肩的群體,是世界上最能創業賺錢的群體,是世界上敢於冒險把苦難當做財富的群體。 

二十一世紀之初,中國改革開放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宣告成立,中國加入WTO,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的舉行,等等,跑步趕路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中國制造遍及全世界各地。從陸路到海上,從電子商務到航空快遞,騰飛的中國面向世界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絲綢之路。 

橫跨我國十一省區、全程上萬公裏的新亞歐大陸橋開通二十年來,輻射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西北地區古老的絲綢之路在西部大開發的大潮推動下,已經成為一條物流和能源大動脈。它不僅是陪伴西氣東輸的萬裏走廊,也連接著中亞與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管道。青藏鐵路在高原上開通了一條連接南亞諸國的現代絲綢之路。 

仰望古老的絲綢之路,它猶如一條飄柔的彩帶一樣,將亞、歐、非的古代文明連結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它不僅是一條商業貿易的東西要道,也是亞歐各國和平共處的友好之路,一條傳播文化的文明之路。它正在成為一條懷古納新的旅遊之路,一條繁榮富強的發展之路,也是一條睦鄰友好的友誼之路。那些長途跋涉在高山、沙漠、綠洲和草原之上的胡商,用真金白銀交換著柔美的絲綢,他們給中原的田野上帶來了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給餐桌上帶來了西瓜、胡椒、西紅柿。 
  
段遙亭 :在《陜西日報》《中國民族報》《西部》《西部散文家》《青海湖》《西南軍事文學》《散文百家》《草原》等多家報刊發表過八十多萬字的文學作品。有作品被《讀者》等轉載,並入選《散文百家十年精華選》《中國西部散文精選》等選本。(收藏自中國論文網)

Views: 8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