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u Empatbelas's Blog (170)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4)

文化詩學的思辨歷程中,對於過去的建構,應自覺於現今的權力和統治結 構,絕不可能超然,不可能客觀地復原過去,而是從現在的視野形構過去。因此,

「現在」、「當下」的時空情境,對於解釋過去的「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老鷹,再見》排灣族傳統如何被建構?伊苞以回憶這些口述故事的方式,重建了一個青山部落的原鄉概念,在其中,言說與書寫共構、記憶與現實共舞、傳統與再生並行,而口述傳統與記憶,在文本書寫、現實世界中有所轉化、運用,成為伊苞懷念原鄉的依據,另一方面,從文化詩學的關照,觀察《老鷹,再見》所包含的鄉愁思維,亦為筆者重新思考文本中口傳故事的意義。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8:51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3)

身份的思索,來自於身份認同的追溯,唯有澄清身份認同的問題,鄉愁論述才得以開展。「離散」(diaspora)與「放逐」(exile)是鄉愁建構的部份元素,台灣原住民族鄉愁的情境,不全然放在離散與放逐的脈絡中,但藉助這兩者的思辨歷程,讓「地方與精神歸宿」、「懷舊之情」成為觀察原住民族鄉愁的視角。



無論是離散在各地族人共同想像的實體,或是對過往的懷念,均指涉了社群(community) 和地方之間的關係,地方意象與地域意義並非自然天成,乃是建構在地域之上的複雜社會中。



Edward Relph 表示在特定地方的共同經驗裡,經常會有一種構成
「我們地方上的根」的緊密依附,這種熟悉感表現在對「特定地方」的關懷感受。面對現代化的浪潮,原住民族紛紛到城市謀生,高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之際,…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7:45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2)

然而,當口頭敘述的內容,以書寫形式展現時;當口傳的情境,置身於文壇以及閱讀市場中,神話便在口述、文字書寫的雙重運作下,形構了不同層次的面貌。如何書寫文本和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對台灣原住民作家而言,更是一體兩面的挑戰。當代台灣原住民族以書寫、影像、藝術創作,逐漸回答了「我是誰」這個問題,然而,「要回答哪一個名字?」亦或是「要以什麼樣的形式回答?」這些觀察,對創作者、讀者、評論者來說都會是一個有趣的思考點。



眾多名字的背後,帶出了紛紜的應答系譜,選擇哪一種姿態書寫與表現,不僅反映內在的文化思想、個人情境、接受層次等面向,更突顯了一種「對外關係」的思考,因此, 筆者認為,作品中口傳神話的敘寫與詮釋,不僅是回歸文化,亦為原住民作家處理「對外關係」的途徑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7:40pm — No Comments

陳芷凡·說故事的人:《老鷹,再見》的文化詩學與文化翻譯(1)

摘要:對原住民族群而言,口傳不但是一種敘述樣態,更是文化傳承的具體實踐。從口述到書寫,媒介與時空的移轉,台灣原住民作家行文之際,在內容以及敘事模式上,既援引口傳文化的豐富資源,一方面也轉化了故事的內在情境,形成言說與書寫共構、記憶與現實共舞、傳統與再生並行的文化詩學,與懷鄉思維密切相關。然而,原本在部落中說故事的情境,在書寫文本中有所轉化,當聽故事的對象擴及其他族群,說故事的意圖幾經轉折,口傳紀錄於是附加了文化翻譯的思考,產生文化流動的特質與痕跡。本文以排灣族女性作家達德拉凡‧伊苞《老鷹, 再見》為例,觀察文本中口述傳統的再現,如何形構排灣族多層次的文化詩學, 並開啟了文化翻譯的相關討論。而此視角,除了立基於原住民文學美學的關懷, 亦是對「傳統」的界定與流變作一番思考。





The Storyteller: The Poetic and Cultural…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28, 2018 at 7:31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夏桑菊和桔梗

年初,幾位好友曾茶敘,聊到新一年計劃。總是有人說:「我會……我希望……我一定要……」——這些聽來前景欣然的計劃,部份可以自主,種瓜得瓜,種沙得沙;但部份,甚至大部份,無法預測。

他們問到我。答道:

「我已不再訂什麼計劃了,因為都沒用,到頭來人算不如天算。」

如何是好?

——很簡單,自己能力範圍內的盡力而為,一旦牽涉到其他,便順其自然,「煮到來就食」,沒煮來?也不會沒得吃。…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7, 2017 at 2:40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香粉弄

我的名字喚「香粉弄」。

我是一條短、窄、小的巷子。而且很老。

我位於上海最熱鬧繁盛的南京路一帶,浙江中路上橫擱。時代變遷了,現今四下都是高樓大廈商場,反光幕牆。在「香粉弄」XiangfenLane路牌附近,皆雜亂的廣告,促銷國內外飛機票、旅遊業務……

幾乎把本弄的名稱淹沒。

弄堂口有一對夫婦賣早點香煙汽水,還提供長途電話服務。他倆道:「解放前已喚這個名字了。」——不止,我已超過一百歲。

對面是百貨公司,有個「關愛大眾健康」的招牌,用了粉紅、桃紅、朱紅顏色,看來俗艷醒目。…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7, 2017 at 2:39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霜花糕、忍冬茶

作為片名,《霜花店》有種令人費解忍不住好奇追溯的吸引力。

原來片中有闋高麗時代的古老民謠:

「原本去霜花店買糕餅,卻被老闆抓住我的手,如果這事傳出去,店小二會在私下笑,說我曾在那兒過夜。原本去三藏寺點個燈,卻被住持抓住我的手,如果這事傳出去,小沙彌會私下耳語,說我曾在那兒過夜……」

雖是「民謠」,其實中間有點曖昧,一個無辜的人,半推半就,欲拒還迎,一步一步走入泥沼,有沒有?人人都當你有——誤闖「黑店」、「淫寺」……引申至「禁宮」。有人說民謠不知所謂,一切全憑意會吧。

這部韓國古裝宮闈片,拍得華麗、激情、惶惑而險惡。…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7, 2017 at 2:39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茉莉仙桃一點紅

最初是在日本一家大酒店的coffeeshop遇上的。

下午茶新設計,80一客。點心盤是一個白色瓷色碟,七格,分盛不同的甜品、小蛋糕、冰淇淋、水果。茶便是「一點紅」。

在晶瑩通透的玻璃杯中,先放入一個長圓球形的物體,沸水高沖,那個球體先是浮起,緩緩散開,像一隻剛睡醒的綠蜘蛛,正試伸延指爪,也像變得溫柔的海膽,不再尖刻刺人。

條狀的茶葉伸張,散成一朵花,真是好看。遠遠亦聞香。

未幾,它因泡了水,漸有重量,往下沈。當直立在杯底時,終於「綻放」,此時,少量的小氣泡,呼吸一樣,另有奇景出現。…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26, 2017 at 6:00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奇奇怪怪的菜

雖說「背脊向天人所食」,中國什麼也可以入饌。但有時奇奇怪怪的菜式,不知道材料還好,知道了,甚困惑,吃不吃?

一回朋友請喝一鍋羹湯,魚雲、蝦仁、瘦肉、筍片、叉燒、蛋花……魚雲羹鮮美,中間有些顏色相當深的塊狀物,不是雲耳,又不是冬菇,一層略脆的皮,裡頭是腴滑的脂肪物,口感奇特,非葷非素的,原來是鵝髻——一頭鵝只得一個腫瘤狀的「髻」,所以一鍋羹湯得用上幾個。我們平日吃潮州滷水鵝,廣東燒鵝,長長的脖子最入味,慢慢啃,但那個「髻」,誰吃?像腫瘤或大瘡。還有血紅的雞冠作菜?你說多影響食慾。…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8, 2017 at 9:53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餛飩和餃子的對話

餃子: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我們已經是「國食」了。

餛飩:別忘了我的出身比你早吶。

餃子:什麼話?誰不曉得中國人吃餃子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餛飩:可是最早最早,原本就沒有餃子,只有餛飩。兩千多年以前,西漢時期已經問世,南北朝時十分普遍,一直紅火到唐宋元明清……

餃子:你有什麼證據?

餛飩:漢代有個叫揚雄的人,在他的《方言》裡記載:「餅謂之餛……或謂之飩。」…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8, 2017 at 8:29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橘子不要哭

張潮的《幽夢影》

清代才子張潮,留給世人一本好書。它是一本靈巧、聰明、幽默的格言妙論。

我很喜歡看"語錄",所以推介《幽夢影》。手上的是民國舊書的影印本而已。那是多年前一位朋友K送給我留念的。今天坊間已有中英文對照本出版,但封面上寫他是明人。(翻資料:張潮,文學家,字山來,號心齋,安徽歙縣人,生於一六五零。曾任翰林孔目。以刊刻叢書為世人所稱——明亡於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止。那麼他應該是夾縫人了。)

不管是明末或清初,但《幽夢影》的佳句甚多。這三個字雖聽來溫柔婉約,如惺忪綺夢,卻是才氣橫溢。

都說香港語文程度淺,此書並不艱澀深奧,掀掀必有所得。摘錄一些句子:…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9, 2017 at 9:25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香蕉的屍斑

新鮮運到的香蕉,像只巨梳,顏色亮黃,肉體堅實,其實最不好吃,因為不夠香,而且有點澀。「有『雀斑』的香蕉才好吃呢!」這是會家子選擇。

這樣說有點俏皮,但較正確,或較恐怖的說法:——那些出現在香蕉身上的,應該是「屍斑」。

專家告訴我們,人死後,身體機能停止運作,血管會漸爆裂,血水滲出皮膚,形成褐色斑點。死去時間越長,屍斑出得越多。但肌肉受壓的部份,不會呈現屍斑,如仰臥而死,斑點便在身前;俯伏,則在背後.驗屍官據此可以推斷屍體的死因,死亡時間,和曾否被人移動過,協助破案。

說回水果吧。…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9, 2017 at 9:25pm — No Comments

火龍果

火龍果介紹 因其肉色不同果肉可分成紅色、白色、黃色三種。紅肉稱為紅龍果,白肉稱為玉龍果,黃肉稱為黃龍果。火龍果因其外表肉質鱗片似蛟龍外鱗而得名。因其果型小巧圓潤,顏色紫紅艷麗,樣貌非常可愛,而被世人稱為“天香一號紅龍果”,又稱“中國抗癌水果之王”,因目前國內種植面積極少,且品質十分優良,口感極佳,原產於北美洲熱帶。

量天尺是一種蔓騰類仙人掌屬的熱帶植物,原產於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瓜地馬拉、巴拉馬、厄瓜多爾、古巴、哥倫比亞等地,不僅以長壽、強韌及美麗著稱,更有絕佳的營養美容來源。當地廣泛流傳的傳說中指出,量天尺是一種強而有力的營養象征,阿鶿特克人的一則傳說中便細述了量天尺對一名婦人具有多大的力量,當一位貧苦的阿鶿特克婦女在熱辣難忍的沙漠中迷路,疼痛而呼救無門,處境十分危險,正在她陷入絕望奄奄一息,幻覺中慢慢進入另一個世界的路上……悠悠中聽到一股上天傳來卻十分清晰有力的聲音!…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9, 2017 at 9:24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荔枝酒」信箱

本期的《「荔枝酒」信箱》,是由500字引發的。

原來一時興到,在《蘋果》寫寫做荔枝酒的經驗。因這果中尤物是一年豐收,一年歉收的。趁今年大造又便宜,豐腴白玉甜蜜動人,幾乎吃到流鼻血也吃不完。好的東西不長久,也留不住。

不若做幾瓶荔枝酒吧。

中國是荔枝的故鄉,也是世上栽培歷史最早的國家,始於秦漢,盛於唐宋。以嗜荔的楊貴妃為飛騎千裏連枝帶葉傳送進宮,樂極一笑而名留青史。既已二、三千年了,那麼荔枝酒的製作早在民間流傳。…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7, 2017 at 7:17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濁酒、清酒、濁酒

以為不清楚,再看:

「濁酒」

在日本清酒專門店徜徉,竟看到一區,大字標題推介——濁——酒——「濁」字很負面,意思是不純淨、不清澈、不透明,欠完美,有雜質,未過濾。

根據第一印象,「清酒」勝過「濁酒」,清澈照人光可鑒人。內畫藍色圈圈蛇眼花紋的白色小瓷杯,是品酒的特別器皿,濁酒倒進去,侮辱了白瓷吧。

濁酒不是次等的酒嗎?還推出招徠?它矮人一截,自慚形穢理應躲開點。

奇怪。便問:

「有人買濁酒的嗎?」…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6, 2017 at 9:18am — No Comments

Myownunique·楊桃的故事

好久好久以前,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宮裡,有一個絶美無雙的珠寶植物園,此園名叫「斐麗園」。裡面長著稀奇古怪的各種植物,每棵植物都會結出獨特的果實,可別小看了,它們可都是稀世奇珍。原來天宮裡的珠寶都是這兒「長」出來的,隨便一小顆都價值連城。

斐麗園是由一隻神羊所掌管,這羊可神氣了:高大威武的外表,配上雪白如銀絲的長毛;昂然的頸項加上炯炯有神的雙眼,足以讓覬覦這天宮珠寶的不肖之徒喪膽;胸前配掛著王母娘娘御賜的風繼鈴,每走一步都會發出如美玉互相碰撞的琤琮聲,四蹄更是由天宮第一工匠鑲上純淨無雜色的紅玉髓。神羊對自己的外貌極為滿意,常常在園子裡踱著步子,讓微風輕輕吹起牠身上銀白色的長毛,一邊享受著四周羨慕的眼神。…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March 5, 2017 at 11:36pm — No Comments

純情蘋果、無賴櫻桃

蘋果品種很多,世界共約15,000種,日本佔了2,000種,其中蘋果王國,北海道的青森,產品在300種左右。

見「百果爛然」的蘋果大展,日文的「爛」,指燦爛、爛漫,是非常正面而艷麗的字詞。它們那麼「爛然」,其實「純情蘋果」更打動人心。市場便以此四字大力推介。

愛它,吃它,享受它,沒什麼雜念,也不抱任何目的和考慮,是完全發諸五內的情意。…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31, 2017 at 8:44pm — No Comments

杏林蛇杖·舌尖上的椰子凍

中國有句古話:“極寒之地產極熱之物,極熱之地出極寒之果”;東北苦寒卻盛產山參、鹿茸;瓊州炎熱卻盛產水晶、椰果。海南是中國唯一位於熱帶的地區,尤其是三亞,正處於赤道。一年四季的熱帶氣候孕育著這片土地,給她帶來最清新的空氣,最清潔的水源,最豐富的物產,還有熱情而又淳樸的海南人。

每年一進5月,這裏的氣溫便迅速升至酷暑。一到中午,烈日當頭,酷熱難耐。好在熱帶季風總會在傍晚時刻吹來一大片烏雲,下一場透雨,伴著雷電大風,給焦熱的大地送來一陣涼意。這個時候,最好的選擇莫過於飲上一個冰凍椰子水。純天然的冰涼汁水帶著椰果的清香,從舌尖上流過,在胃腸中流淌,驅散體內蓄積的炎熱,給白日裏為生計忙碌的人們帶來一陣輕松,一刻安逸。這極寒之果便是大自然給尋常百姓送來的恩賜。…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December 22, 2016 at 11:32am — No Comments

君盈绿·長在樹上的黃梨

沖繩海岸線上綿延數裏地,黃梨長在樹上成了引人的奇異,幾次禁不住想下車去近距離看個仔細,無奈乘坐的快速巴士不能隨意停下。只好把滿腔興奮的情緒化成無奈的目光一路張望到底。

第一次見到這種看來特別的植物是在海南島的植物園,因為是特地培養,因此樹身矮矮壯壯,掛在樹上那顆橘黃色帶“眼”的果實,沈甸甸的令人擔心它什麽時候會緊追地心吸力?當時問了陪同參觀的人員,回說是“亞答仔”。啊!亞答仔!紅豆冰中少不了的極品!原來亞答仔的果實是這樣的?!

後來,在雙溪布洛一帶,隔著一泓水,也曾被指點著以遠距離觀看一叢類似裹粽香蘭葉其實是亞答仔的植物。只是當時它並沒結實。…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December 8, 2016 at 7:19pm — No Comments

周燦·新加坡植物園十詠

不久前,新加坡植物園慶祝它150年的生日。也許有一天它會成為世界性的文化遺產;屆時,它將更加受世人的矚目,到這裏來一瞻它的風采的旅客,數目肯定會大增。

遙想多年前我上班的地方就在它附近,所以幾乎每天早晨,都抽空到這裏散步,聞花香,聽鳥語,呼吸新鮮空氣。

而現在,它除了有上述的好處之外,它的內容,可說比以前豐富美麗得多,簡直到了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步。不信的話,不妨找個機會去看看。

最近,我與它久別重逢,驚艷之余,遂寫了這十首讚美詩,算是做為送給它的生日禮物。



一) 進化園…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December 1, 2016 at 7:07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