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網絡傳播研究中心於2013年7月向2492位中學畢業生進行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 大部份受訪者最常使用的社交媒體為面書Facebook (2193人;佔89.3%);(2) 最常使用行為依次為:瀏覽、個人訊息、即時交談、留言、上載相片、更新個人狀態、分享新聞資訊、修改個人資訊、上載音樂,及上載影片;(3)男受訪者從多方面明顯比女受訪者多,包括:即時交談、評論留言、更新狀態、上載音樂,及上載影片;(4)部份網絡行為,找到統計學上之正比關係及重要相關性,顯示年齡越大,有關使用越多,包括:上載相片、更新狀態、分享新聞、上載音樂,及上載影片。
研究方法…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12, 2015 at 4:17am — No Comments
微信是共同體的微信。微信的各種功能,是共同體的功能。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交功能、娛樂功能和傳播功能,都以共同體的方式表現出來。沒有微信共同體,所有的功能都會失效。
微信共同體,既有比較緊密的共同體,也有松散的共同體。無論緊密與松散,既有共同的特點,也具有專屬於不同微信共同體的特質。不同的共同體,具有不同的功能。
微信群由有聲望的有親和能力的群主建立起來,然後慢慢形成了一個群體,少則幾個人,多則幾百人。每一個微信群裏大都有一定的素質要求、品德要求、智力要求、誠信要求、影響力要求、價值要求。群主的主要職能是為群裏人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溝通。群主不是主持活動的唯一人,微信群裏的任何其他成員也都可以提出倡議,組織活動。群裏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9, 2015 at 12:41am — No Comments
由電腦視頻處理提供的非線性編輯只是更完美地實現了傳統線性編輯中所有的主觀處理時間的夢想,使之更為方便和靈活。真正的非線性的時間理解,在錄像裝置的形態中已見端倪。
我們經常見到的多重顯示器或多幕投影並置的裝置方式,它所提供的是接近於畫中畫的拼貼手法的立體形式,強調了諸多進程的同時性及其意義關系。 在空間中多重顯示器播映多頻錄像或是多種投影形象在空間中按特定結構分布,在形象之間構成一種立體的戲劇性結構。 它的時間邏輯是一種全場式的同時性意識。 裝置在這裏的並置手段並不只是一種排列的展示方式,在一些特定的結構中可用於構成額外效果。如通過裝置對攝錄時的結構進行還原,多臺攝像機的機位由多個屏幕形象相應地取代,則圖像的擺放位置本身是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伽裏·希爾《問題的關鍵》,張培力《進食》)。在這種狀態下,時間的同步性整體地作為過去被敘述,往往更能在現在與過去之間建立認同。…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4, 2015 at 8:15pm — No Comments
新媒體藝術在今天己被談論得夠多,也被制作和展示得夠多,但對新媒體藝術的認識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由現代主義的先鋒派傳統所培養起來的對新生事物的預期尊重,以及對媒體自身的時新特質的盲目肯定上。維特根斯坦說過:如果一個人僅僅是超越了他的時代,那麼時代遲早要追上他。應該說,每個時代的藝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面對媒體更新的問題,也就是說,每個時代都會有其新媒體。媒體更新的原因可能來自外在的技術條件,如攝影的發明;也可能來自內在的精神發展,比如,正是由於人文主義所引發的寫實的欲望推動了歐洲人去研究亞麻仁油來作為顏料溶劑。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各種具有時間性的媒體,如攝影、錄像、聲音和互動藝術,所以它們又經常被歸於“時基媒體”( Time-based…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4, 2015 at 5:30pm — No Comments
2008北京奧運會,以媒體類別論誰是最大贏家?答案是新媒體。2008眾多大事,發生一次新媒體就躍升一次。新媒體與2008,已經說了千言萬語,大概還有萬語千言要說。本文則把時段拉長、地基掘深,穿透亂七八糟不規則的表層,集中討論新媒體與人。
一、媒介是人的幫手
如實招來,這思想來自保羅•萊文森,他論述了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說媒介互相競爭,人主沈浮。是人決定著媒介的演化,適者生存的媒介就是適合人的需求的媒介。①把這意思推進一步,自然就得出——媒介是人的幫手。…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1, 2015 at 3:49am — No Comments
暢銷書作家山姆·哈裏斯(Sam Harris)解釋了他現在對付奇怪的新媒體世界的辦法和出版社電子書的理由。
作家、藝術家和公共知識分子正在走近懸崖邊上:他們的讀者越來越多地期待數字內容全部免費。加隆·拉尼爾(Jaron Lanier)已經以敏銳的洞察力撰寫和談論過這個議題很多次了。你可以購買他的書,但許多人可能不願意,他們更喜歡免費觀看他談論這些內容。因此,談論這個行為本身就顯示了問題所在。一個像拉尼爾這樣的人該如何用他的智慧賺錢呢?這已經成為越來越難回答的問題。
…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30, 2015 at 10:12am — No Comments
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作家的陳丹青,一直沒有淡出過公眾的視野。無論是出書,還是論事,無論他如何自嘲,陳丹青的文字依然充滿了“存在感”。2014年,陳丹青一連在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草草集》、《記憶的泥沼》、《無知的遊歷》這三本新作,同時也迎來了自己的花甲之期。他的心態有何變化?生活和工作的重點是否轉移?
談新作:沒有“命題”,我幾乎就不寫作
記者:您曾自嘲,“寫得太多,畫得太少”,《草草集》序言中也寫道,多數碎稿是應酬。這次暌違5年才出書,是有意減少寫作、放慢寫作嗎?
陳丹青:我不是學者,並沒一肚子學問憋著要說,只靠不同稿約才能寫作。近年確實有意怠慢媒體,“減少寫作”,可是美術界,或別的什麽界,不斷有人要我寫…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27, 2015 at 7:55am — No Comments
共識(consensus)也可稱為意見一致,是指一定時空背景下不同的利益主體對某一事件或價值理念形成的公共認可或共同認識。多元共識則是處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擁有多元觀念與價值取向的主體,通過討論、爭辯、溝通、交流最終達成的共識。當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新階段,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分化進入凸顯期,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價值呈現出明顯的多元性、分化性和差異性。那麽,新時代背景下多元化的價值能否達成共識以及如何達成共識,便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25, 2015 at 8:08pm — No Comments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
人人都說中國大陸人閱讀量低,多數人沒有閱讀習慣,實際上,這不是今天,而是歷史。
如今,閱讀微信已經普及到任何場合、任何地方,開會讀微信、上課讀微信、飯局讀微信、公交上讀微信,有人甚至因此廢寢忘食,連坐在馬桶上都不忘瀏覽微信。在多少家庭,各自欣賞自己的微信已經成為家庭生活的一景;轉發微信,是無數人今日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說,微信無處不在。低頭閱讀微信正代替了家庭交流、同學交流、同事交流、朋友交流,變為唯一的群體橫向交流渠道。
…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20, 201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一、微信造就低智商社群
社群原指在某些地區或領域內發生聯系的一切社會關系,也用來表示一個有相互聯結的網絡。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由於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自媒體可以自由的對外發聲,信息通過體育場式社會進行網狀傳播,不同地區領域內有某些共同特質的群體也可以輕易的集中到一起,這樣就形成了互聯網社群。…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20, 2015 at 9:30pm — No Comments
多才多藝、孤獨而又富有天賦,法國藝術家卡蜜兒·亨羅特(Camille Henrot)出生於1978年,近幾年來她一直致力於對力量的幻象的增加以及包含在我們對世界的觀看方式之中的實際控制的探索。而到目前為止,卡蜜兒·亨羅特(Camille Henrot)所處的位置仍然是法國藝術界為其並不好戰的女藝術家保留的位置,也就是最不舒適的位置。…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17, 2015 at 10:17pm — No Comments
起初,神創造了蘋果電腦桌面中的宇宙。 神的靈魂運行在二進制海洋之上。 神說,要有google,就有了google。這是屬於我們時代的起源神話。 起源神話在現代人層層細分的知識譜系之中已被棄置,但作為文明的胚胎記憶卻將世界緊密地聯系起來, 文學與宗教的反復演繹充斥於藝術想象中,貫穿從動植分類學(拉丁文)到對宇宙探測器的命名系統。起源神話並不外在於我們,它本身來自我們不可能窮盡的對世界的了解,以及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性沖動。這樣一種普遍經驗讓我們在觀看法國藝術家卡密爾·亨羅特(Camille Henrot,1978年出生於法國)參加去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影像作品《非常累》(Grosse…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15, 2015 at 10:48am — No Comments
導讀:朗西埃是法國著名的學者,生於1940年,他像福柯、德裏達、德勒茲、布迪厄等一樣,既是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又算是社會學家、藝術批評家、社會活動家等等。他的學術特征無法用單一方面來確定,而這種多種領域都涉獵、研究正是當代眾多學者的共同特征。…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12, 2015 at 5:01pm — No Comments
雅克·朗西埃是誰?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巴黎第八大學政治和美學教授,歐洲研究生院哲學教授。在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創立的國際哲學研討會裏主持美學講座,並曾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法國共產黨黨員路易·阿爾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1990)合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1965,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中譯本)(見圖)。
朗西埃的論述主要涉及文學、電影與政治等哲學思考,被譽為西方當代美學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作品跨越了諸多領域,並一直抵抗任何對他思想的範疇化:從勞工和思想史延伸到美學,從民主到文學,從政治學到電影。…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11, 2015 at 6:00pm — No Comments
雅克•朗西埃也許最好被描述為一名“當代批判理論家”,確切來說這恰恰是因為他的作品跨越了如此之多的探究領域,鑒於其徹底跨學科的本質,且就他本人一直抵抗任何對他思想的範疇化而言的。也就是說,把本書中收錄的作家帶到一起的那個泛泛的頭銜(即當代批判理論家)抓住了朗西埃思想——它無疑是完全批判且理論化的——的大部分趣味,同時又不會把他的計劃限制在任何特定的學科領域之內。和他的許多同時代人——這些人的思想往往停留在某個分類之中(以某個學科為依托)——不一樣,朗西埃的作品“避開了分類(elude[d]…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9, 2015 at 5:55pm — No Comments
作者:雅克·朗西埃 (另譯洪席耶)
譯者:王立秋
譯自:Rancière, J.(2010). The Aesthetic Unconscious. London: Polity.…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8, 2015 at 3:09pm — No Comments
對「景觀」批評的批評~訪談Jacques Ranciere
Critique de la critique du spectacle>>
翻譯:楊鎮宇
1
岡姆(Jérôme Gâme):在《獲解放的觀眾》(L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6, 2015 at 10:09pm — No Comments
近幾年來,賈克·洪席耶的著作紛紛被譯成中文,其中有其代表作《歧義》。洪席耶在書中提及要關注“無份者之份”,即共同體中沒被視作持有者的份額。類似的概念延伸到洪席耶的史學論述中,這裏不能不提最近被譯成中文的《歷史之名》,一如《歧義》,洪席耶在《歷史之名》中要評判的不單有傳統史學概念,還有成為學術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念,這裏指的是在法國學術界長期執牛耳的年鑒學派。
與傳統史學著重人物事跡和歷史事件的方向相反,年鑒學派深受社會科學影響,刻意忽視歷史上的有名者和事件,側重於地區統計、人口、經濟數據、社會生活等資料,展現不受傳統重視的歷史另一面。洪席耶認為傳統史學和年鑒學派所開創的歷史科學…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6, 2015 at 9:00am — No Comments
洪席耶 (Jacques Rancière)訪問: 解放是每一個人的事
原文題目:Rencontre avec Jacques Rancière : L’émancipation est l’affaire de tous
資料來源:《Sciences Humaines》2008年11月號
翻譯:Sabrina Yeung
訪問前言:…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5, 2015 at 5:30am — No Comments
“文學的政治”與“文學與政治”的說法稍有區別。朗西埃(又譯洪席耶,法國哲學家)在文中寫到“文學的政治這個說法勢必包含如下含義:文學讓政治成為文學。”
對朗西埃來說美學的含義已經悄然改變,朗西埃對美學有其相當獨特的界定,美學既不是一般的藝術理論,也不是一種將藝術作為其研究對象的學科。朗西埃眼中的美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而言,美學是指一種特殊的辨識和思考藝術的藝術體系或體制,廣義而言,美學是指可感性分配,這種可感性分配決定了行動、生產、感知和思想形式之間的聯接模式。…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3, 2015 at 5:00pm — 4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