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意識形態的終結
(陳明發寫作12-2006)《The End of Ideology》(1960),《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1973)的作者,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Daniel Bell在《The Future of Technology》 (2001) Daniel Bell指出(123-127頁),技術世界立足於兩點:理性,以及永無止境的進步。它的動力來自於“逃脫必須” (Escape from necessity),“投進自由”。技術讓人擺脫了自古以來大自然加諸於人的種種“必須的”限制,從而有更大的自主、自由能力征服自然世界。這將標誌著“歷史的終結”。…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5, 2015 at 10:07pm — No Comments
“皮柏在 《何謂哲思》中提出兩個精彩而發人深思的命題,第一個,人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第二個,哲學思索是甚麼意思?關於第一個命題,人的世界是一個整體性的現實世界,人生活於其中,和存在事物之總體面對面,亦即和宇宙面對面互相照看――但條件是,人必須具有精神性!然而,人正因為具有精神性,而不得不時時面對精神的困頓,因此大多數時候必須“很艱難困苦地生活著”,人由於生命裏的迫切需要,比如工作,因而為自己塑造了一個狹隘的世界,把自己局限在裏頭。可是,人的精神本質卻是:去追求認知自己屋頂以外的事物,去跨越常規所設限的可靠範圍和日常生活習以為常的一般存在事物,簡單講,去超越自身狹隘“環境”以進入另一個廣闊的“世界”。“(尤瑟夫皮柏 Josef Pieper,<閑暇:文化的基礎>,2003,劉森堯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44-48頁)…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4, 2015 at 11:39am — No Comments
哲學是愛智
哲學與態度有何不同?參考阿德勒在《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盧娜譯,2002,人臺灣人本自然文化事業)的講解:
“人活在“意義的領域”裏。對於事物,我們的經驗不是抽象的;我們始終以人的立場去經驗它們。即使對於它的根源,我們的經驗仍以人的認知做標準。“木頭”指“木頭跟人的關系”,“石頭”指“類生命一項要素的石頭”。任何試圖去考慮狀況而拒絕意義的人,都會非常不幸:他隔絕起自己,他的行為對他自己,或對別人,都會毫無用處,總而言之,他們的行為會毫無意義。不過,沒人能跳脫意義的範疇。唯有透過我們認為的意義,我們才經驗到現實;但那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某種詮釋過的東西。於是,自然而然,這個意義總是或多或少地不圓滿,或不完整,甚至永遠都不能是正確的。…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4, 201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November 30, 2015 at 10:44am — No Comments
個體的解放,也可從品牌觀念的進化看出來。根據Smith & Wheeler (2002)的研究,人們對於品牌的認識與要求,至今已經過了三個階段。陳明發現重新詮釋、評述如下:
識別的商標:品牌的出現,最早,與心理學家馬斯羅的人類需求等級有關。人們已經過了物質充足、生存沒問題的階段。接下來的要求,很自然的,是物質可靠、生存穩定的安全問題。大家總希望今天所消費的產品與服務,品質與昨天一樣穩定、可信賴。品牌便扮演著一個角色:在市場上能被辨識出來,以便與別的東西有所分別。…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November 30, 201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文化的定義
“文治與教化。漢劉向<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今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特指社會意識形態。” (詞源,1980年版,香港商務,第2分冊,1109頁)
心理價值…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November 28, 2015 at 6:07pm — No Comments
維多利亞風格體驗
以前我聽許多人說過維多利亞風格,但我一直不知道甚麼是維多利亞風格,為什麼是維多利亞式而不是愛德華式或喬治式。現在我知道了,幾乎在整個十九世紀,英國人心目中只有維多利亞女王。她在白金漢宮度過了漫長的執政歲月,她幾乎改變了一切,創造了一切。就在英國向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那一年,她和亞伯特王子結婚,這場婚姻,讓她改變了過去對繁文縟節的嗜好,減少了宴會的次數,生活開始走向樸素。
於是,倫敦的建築風格發生了變化。一個叫拉斯金的建築師,試圖給倫敦設計出不同於以往的樓房,不講華麗,只想讓它看上去是節制的,簡單的,簡單的,直率的。平面和形體,像中世紀的世俗建築,結構卻是歌德式的真實。於是,它在倫敦就豎立了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素素:歐洲細節:167-168頁)…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November 25, 2015 at 7:30pm — No Comments
插隊的時候,我餵過豬,也放過牛。假如沒有人來管,這兩種動物也完全知道該怎樣生活。
它們會自由自在地閑逛,饑則食渴則飲,春天來臨時還要談談愛情;這樣一來,它們的生活層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陳。
人來了以後,給它們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頭牛和每一只豬的生活都有了主題。就它們中的大多數而言,這種生活主題是很悲慘的:前者的主題是幹活,後者的主題是長肉。
我不認為這有什麼可抱怨的,因為我當時的生活也不見得豐富了多少,除了八個樣板戲,也沒有什麼消遣。…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November 11, 2015 at 6:00am — No Comments
叛徒們
阿瑞斯山天然半圓形劇場人山人海。雅典最高民眾法院及陪審法院5000人會的
十分之一組成的陪審團業已就座。
這是雅典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審判。審判的罪人是全希臘最有名望的人——蘇
格拉底。他的罪名是“不承認國家信奉的神,另立新神,腐蝕青年”。
蘇格拉底出生的時候,不是以哭聲而是以笑聲向世界致敬的。少年蘇格拉底在
父親的培養下,已雕刻出偉大的作品,受到伯利克裏的賞識。但他就在取得一位雕…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November 6, 2015 at 11:04pm — No Comments
蕾哪,那個人
魯迅生平展在魯迅博物館開幕了,這次展出了許多珍貴的照片,有兩張給我留
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張是在廈門郊外的亂墳堆中,海風吹亂了先生的頭發,身
後是重重疊疊的墳,“我總記得我活在人間”,這真的是人間嗎?我忽然想起《紅
樓夢》中所說的“鐵門檻”與“土饅頭”來,克家著名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
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被無數人吟誦,其實詩人並不理解魯迅,真的
魯迅在活著的時候便已自“非人間”死去,世間有誰像先生一樣樂意在墳頭照像?…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November 1, 2015 at 3:44am — No Comments
中國太監
紫禁城。遊人如織,一雙雙好奇的眼睛,一張張天真的容顏,一聲聲驚異的嘆
息。
中外遊客爭睹瓊樓玉宇、雕欄玉砌。呼風喚雨的幾條巨龍似乎要從九龍壁上飛
下來,現代葉公們不停地拍照。
這是一個晴朗的夏日,北中國慣有的燦爛的陽光,熙熙攘攘中,我卻一口口地
倒吸涼氣,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麽這麽冷—一無論在巍峨雄偉的一一人殿外,還是在…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24, 2015 at 6:52pm — No Comments
失落的“五四”
周末去大講堂看電影《精武英雄》。依然是李連傑精美絕倫的武打動作,這次
的打擊對象成了蜂擁而上的日本武士。當大群大群的日本人倒在英姿勃發的李連傑
腳下時,電影院裏發出震耳欲聾的掌聲。這掌聲是真誠而熱烈的,正因為它的真誠
和熱烈。正因為它在北大響起,我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在一陣接一陣的掌聲
中,我突然感到一種透骨的悲涼。作為中國最精明的一群的北大人,在一種浪漫的
民族主義情緒中鼓掌,掌聲之外,還有些什麽呢?…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20, 2015 at 9:47pm — No Comments
災難中的知識分子
昆德拉是寫知識分子的高手,是寫災難中的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的高手。蘇
軍入侵,民族文化遭到摧殘,在這特定的環境中,知識分子何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主人公托馬斯是頗有名氣的外科醫生,因發表抗議
文章而被秘密警察訊問。警方強迫他簽署一鍋親蘇、許願效忠當局、譴責知識分子
的聲明,但托馬斯拒絕了,他堅持立場巋然不動。第二天,他和成千上萬的知識分
子一樣,“自願”地降到社會的最低層,他成了一名窗戶擦洗工。…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17, 2015 at 10:10pm — No Comments
屠殺的血泊
北京的街道,我最喜歡的是經常行走的白頤路,因為路上有樹。一路都是高大
挺拔的白楊、梧桐,夏天綠蔭如傘。我騎自行車飛奔的時候,烈日都被樹蔭篩成點
點星光,在車輪前閃耀著。這是唯一的騎車不會汗流浹背的街道。有時,乘坐332
路公共汽車,總愛眺望窗外可愛的樹們,宛如一群行走的朋友,向我擡手。因為有
這些樹,街道才有幾分田園鄉村的詩意,令我想起久已不歸的故鄉。…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14, 2015 at 1:28pm — No Comments
憐憫
20世紀的天堂裏,憐憫已經成為一棵不招人喜歡的雜草。
剛剛讀完一本斯大林的傳記。斯大林的肅反、清洗、集中營體制……這些政治
暴行早已眾所周知。這本傳記中卻描述到斯大林私人生活中鮮為人知的暴君角色:
斯大林當著政治局成員的面羞辱自己的妻子,致使其不堪忍受飲彈自盡。他的親生
兒子雅可夫也受不了父親對他長期的惡劣態度而企圖開槍自殺。在眾人的勸說下,
好不容易前往醫院探視的斯大林,見了兒子劈頭一句就是挖苦:“哈哈!沒有打中…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10, 2015 at 9:30pm — No Comments
今夜飛雪
半夜裏忽然醒來,夜出奇地靜。梅影橫窗瘦,窗外一種“沙沙”的聲音充滿天
地之間,若有若無,若遠若近,如春蠶嚼絲般透明。忍著刺骨的寒意打開窗,呵,
下雪啦!
在漆黑的夜空裏,綿綿不斷的雪花輕盈地飛舞著,空靈而晶瑩。有幾片還調皮
地飛進窗來,吻我的臉,鉆到我的脖子裏。昨天廣播說今夜西伯利亞寒潮南北京將
降第一場雪。…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8, 2015 at 11:18am — No Comments
水邊的故事
水邊的故事,是一疊由瞬間流向永恒的故書。
我是個在水邊長大的孩子,外婆的小閣樓後面就是一條小河,河水混混,是我
最好的催眠曲。長在水邊,卻一直沒有學會遊泳。夥伴們個個都是皮膚黝黑、身手
矯健的浪裏白條,我卻從早到晚靜靜地坐在河邊,像一尊古代的石像。正是在無數
靜止的時刻,水邊的故事像一面面鏡子,伸出閃爍的手捕撈著歲月的流痕。波光款
數,人在水的邊緣,心靈深處常常湧起海然欲淚的難以言說的寂寞。每根脆弱如蛛…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5, 2015 at 6:01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