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魔客師講義:何謂哲思?(3)

意識形態的終結

(陳明發寫作12-2006)《The End of Ideology》(1960),《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1973)的作者,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Daniel Bell在《The Future of Technology》 (2001) Daniel Bell指出(123-127頁),技術世界立足於兩點:理性,以及永無止境的進步。它的動力來自於“逃脫必須” (Escape from necessity),“投進自由”。技術讓人擺脫了自古以來大自然加諸於人的種種“必須的”限制,從而有更大的自主、自由能力征服自然世界。這將標誌著“歷史的終結”。

可是,不管物質成就、財富累積多大,“歷史的終結”始終沒有出現;許多科技反而給人帶來更大的災害,例如殺蟲劑導致生態破壞;油泄汙染海洋;某些物種滅亡。叫人開始反思,科技的進步不是沒止境,無需付出代價的。科技、經濟發展與社會代價之間取得一定的平衡,可延續發展才有可能出現。這必須建基於文化價值體系的經濟方針上。貝爾教授這麼強調。

貝爾也強調,有很大部份人類的努力,是科技永遠沒法子照顧到的。科技甚少處理人類的存在本身或靈魂、精神面。而人在面對存在的困境時,超越感正好來自靈魂、性靈、心靈。精神是人存在的最根本處。不是必須被根除的“迷信”。貝爾說,偉大的正信如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為何經歷千年而不墜?經過多少科技革命、社會動蕩仍不衰?政治制度、王朝與經濟體系全改變了,宗教為何仍然存在?

貝爾認為,宗教或信仰不僅僅是人腦生物物質所造成的,讓人有能力超越性地相信一些事物。宗教和信仰也是人腦在特定的社會或文化境況中,無意識地創造出來的事物。人類有些存在的困境,是沒有技術性或工具性可充著答案的。最明顯的是死亡。有何科技或工具可能消除最親近的人過世的悲痛?或這些情緒:悲劇、愛、關懷和勇氣。這是難以說明的元素,人的一生總有那麼一些時候,碰上這些境遇。這都是超越時間、空間、時代、地理環境的問題。宗教提供了一致的、持續的答案,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環境、生活方式的男女,都從統一的儀式、禱告與膜拜中得到具有說服力的答案,精神的超越,那是科學所沒辦法做到的。

在《科技的未來》這麼一部討論科技的書中,貝爾談到宗教與信仰,不是要否決科技,而要人類轉向宗教與信仰的庇護。他要說明科技有力量,是我們脫離自然必須的限制,把單調、乏味、重復、冗繁的工作交給機械,然而它不是萬能的,它沒法子處理文化、價值體系、宗教和信仰的事。

Views: 8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