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1992年故宮博物院在永壽宮舉辦了一個中國文物精華展覽,所展出的漢代玉器數量不多,但皆精品。其中最引人註目的當屬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承盤高足玉杯和玉盒,與河北定縣東漢中山王墓(可能是中山穆王劉暢的陵墓)出土的透雕玉座屏和玉璧。
廣州市象崗山南越王墓,據出土璽印等判斷,墓主是南越國文帝趙眛,也就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胡。他大約死於漢武帝元朔末或元狩初,估定在公元前122年左右。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與全國各地出土的漢代玉器無大區別,僅在造型細部顯現有些標新立異的風格,應是在中原內地的影響之下,由南越宮廷中玉雕作坊所制作。至於玉料,經鑒定有的產地可能在今廣東曲江一帶。因此,南越王墓出土玉器,對於探討漢玉風格的轉變,無疑是一組極為重要的實物標本。…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2, 2016 at 1:03pm — No Comments
一…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9, 2016 at 12:24am — No Comments
你如果喜歡下象棋,或許會產生下面的問題:為什麽棋中的炮字要寫成砲或者?為什麽在著子時它可以縱橫行走,但是吃子時又定需中隔他棋越取敵子呢?其實,這正是我國古代炮特征的真實反映。
字所以從石,是因為現代火炮的前輩是古代的發石機,這個字是在晉賦裏才開始出現,但是早在距今約2500余年前,越國就有能飛石一二十斤、投遠兩三百步的發石機。三國時,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中,使用了發石車,因為發射時有巨響,又號霹靂車,經過改進以後,利用機械輪轉,還可以連發。到了唐代,李攻遼東之役所用發石機的石彈竟重達300斤,可遠擲於一裏以外,可見在技術上有了更大的進步。…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27, 2016 at 10:53pm — No Comments
與古代軍旅有關的虎紋文物…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24, 2016 at 9:47pm — No Comments
探尋古代管形射擊火器發明時間的新線索
中國是火藥的故鄉,現代槍械的前身古代管形射擊火器開始出現於戰爭舞臺,也發生在中國。一般認為南宋時陳規守衛德安時用巨竹制造的火槍,是目前確知的世界上使用管形火器作戰的最早實例,時間是南宋紹興三年(1132年)(《宋史陳規傳》)。那末這一紀錄的創造時間,是不是還有可能提前呢?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專家們從一幅在敦煌發現的絹本著彩的佛畫中,尋到一個值得註意的新線索。…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14, 2016 at 9:16am — No Comments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攻合肥未下,撤軍還吳。大軍已去,他和甘寧等將領還留在逍遙津北,身邊只有車下虎士千余人。這時突遭魏將張遼大軍掩襲,雙方兵力眾寡懸殊。幸虧甘寧、淩統等將領拼死力戰,孫權才得以乘駿馬越津橋而去。吳將甘寧在這次戰鬥中面對優勢的敵軍,引弓射敵,與統等死戰。寧厲聲問鼓吹何以不作,壯氣毅然,權尤嘉之(《三國誌吳書甘寧傳》)。鼓吹就是當時的軍樂隊,兩軍搏鬥時軍樂隊要在陣中演奏,鼓舞士氣。將士交鋒後得勝還營時,軍樂隊更要高奏勝利樂曲。也舉甘寧的事跡為例,公元213年他曾率帳下健兒百余人夜劫四十萬曹兵的大營,使北軍驚駭鼓噪,舉火如星,這時寧已還營,作鼓吹,稱萬歲(同上註引《江表傳》)。由此可知,當時部隊中都配置軍樂隊。…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11, 2016 at 9:54am — No Comments
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城內,有一處熱鬧的遊藝場所,名叫瓦子,位於皇城東南角的東角樓附近街巷中。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2所記: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裏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裏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自丁先現、王團子、張七聖輩,後來可有人於此作場。除了各種文藝演出外,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瓦子又稱瓦舍,這一名稱的來源並不十分清楚。據吳自牧《夢粱錄》說:瓦舍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不知起於何時。傾者京師甚為士庶放蕩不羈之所,亦為子弟流連破壞之門。這類專供當時一般市民乃至軍卒暇時娛樂的場所,到了南宋時期,在都城杭州比北宋汴京更有所發展。據《夢粱錄》卷19所記,杭州城內外的瓦舍,合計達17處之多。…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4, 2016 at 9:36am — No Comments
春秋戰國時期,戰車部隊曾經是軍隊的主力。在秦始皇陵的陶俑坑中,可以看到這種由四匹馬拖曳的單轅雙輪戰車,上面各站立著三位披鎧的戰士,縱列成行,戰車間夾有步兵隊列。秦始皇陵園還出土過一輛銅制的戰車模型(如圖)。不過到了秦代,戰車早已度過了它的黃金時期,在戰爭舞臺上已是即將隕落的明星了。車戰盛行的時代,是殷商和西周,乃至春秋時期,那時不論是作戰或田獵,都離不開單轅雙輪的木質戰車。《詩經》裏還保留有不少描述車馬軍容之盛的詩句,例如《詩小雅采薇》有駕彼四牡,四牡骙之。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狁孔棘。生動地描繪出周人防禦狁(古民族名,主要分布於陜西、甘肅及內蒙古一帶)的戰車部隊的軍容。…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29, 2016 at 10:25pm — No Comments
南齊永明年間被稱為竟陵八友的貴族文學集團中,詩的成就最高的首推謝脁,後來成為梁武帝的蕭衍曾說不讀謝詩三日覺口臭,足以說明當時人們對他的詩頗為推崇。鐘嶸《詩品》中評論謝朓詩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聲章秀句,往往警遒。余冠英先生認為謝朓的所謂新變體的詩已有唐風,對於五言詩的律化影響極大(余冠英選註《漢魏六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他的詩中的一些寫景的佳句,如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觀朝雨》)、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等,極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愛重,故寫有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謝朓字玄暉)等詩句。此外,謝朓也有一些與沈約等人聚會時,大家同詠坐上器物的一般詠物詩,其中就有一首《烏皮隱幾》,詩句雖不如詠景物詩那樣風格秀逸,但描述得具體而微,為我們了解當時使用的隱幾的形制提供了有用的資料。全詩如下:蟠木生附枝,刻削豈無施。取則龍文鼎,三趾獻光儀。勿言素韋潔,白沙尚推移。曲躬奉微用,聊承終宴疲。…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29, 2016 at 6:35pm — No Comments
後漢名儒馬融,才高博洽,但卻很豁達任性,不拘守儒者的小節。他講課授經時,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後漢書馬融傳》)。在女樂演奏聲中講授經學,別人是不敢如此的,至於坐在帳中,則是當時一般風習,只不過絳色紗帳顯得過於漂亮了而已。這個故事極其有名,由此設帳就變成了教授生徒的別稱,古人設床,多要施帳。在我國大約當脫離了遠古完全席地坐臥的階段以後,從殷周歷經秦漢魏晉乃至隋唐,低矮的床一直是人們坐臥寢處都離不開的多功能家具,同時也是室內陳放的最主要的家具。一些別的家具,多是圍繞著床而陳設的,例如屏扆安放在床的側後,書寫或進食的幾案放置床前,可供伏倚的憑幾擺在床上,承塵懸掛在床頂上方,等等。這些器物中和床關聯最緊密的,則是張設在床上的帳。…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28, 2016 at 6:59pm — No Comments
西漢時期,善於諂媚的禦史大夫陳萬年病臥在床上,喋喋不休地教訓他的兒子陳鹹,一直嘮叨到半夜,鹹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鹹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鹹諂也。一句話說得他父親再也不得做聲(《漢書陳萬年傳》)。這段記載,歷史學家註意的是當時上層官僚中諂媚風行的事實,文物工作者卻看到了當時床旁安置的屏風。屏風和床、案一樣,幾乎是當時室內不可缺少的家具。…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27, 2016 at 9:34pm — No Comments
東漢時期孟光舉案齊眉的故事,在封建社會中一直被視為妻子敬愛丈夫的典範。這裏講的案,並不同於後世的桌子,否則盡管孟光能力舉石臼,要經常把上面擺放著飯菜的桌子舉到齊眉高也是不可能的。漢代的案,是一種類似今日的大型托盤的家具,形狀或為長方形或為圓形,有的下面附有矮足。漢代的習俗是席地起居(圖1),人坐在鋪著席的地上,把案舉至眉際距地並不太高,且坐姿比立姿穩定,因此可保持案的平穩而不致使上面的食物傾覆。由此看來,一個時期的禮節是與當時的社會習俗緊密關聯的,圖1受到當時的建築技術、房屋、家具、日用器皿等特點的制約。…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20, 2016 at 12:57pm — No Comments
傳說李白幼年學不專心,後見老婦人想以鐵杵磨成繡針,就發憤讀書,因此俗語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這不過是一種比喻,實際上誰也不會真費那樣大的功夫去磨針。但是,回想起遠古的人最初創制縫針的艱苦勞動,恐怕也就得有鐵杵磨針的功夫哩!
圖1在我國,現知的年代最早的針,發現於周口店舊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的居址中。這是一枚長8.2厘米的骨針,針鋒銳利,並且在尾部還挖有小針孔。在當時的生產水平看來,是一件極精致的產品(圖1)。這證明在距今約5萬年以前,我們的遠祖已經穿上了衣服,掌握了最原始的縫紉技術。…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February 20, 2016 at 12:57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