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周時重劍,平時服用,但不能露刃佩帶,必須插置於鞘中,方可隨身佩飾。因此實用中劍鞘是佩劍時不可缺少之物。至於收藏時,除插置鞘中以外,還須儲藏於劍櫝之中。《禮記少儀》:劍則啟櫝,蓋襲之,加夫與劍焉。鄭註櫝,謂劍函也。襲,卻合之。
夫,劍衣也,加劍於衣上。孔疏:啟,開也。櫝,劍函也,獻劍則先開函也。蓋襲之者。蓋,劍函之蓋也。襲,謂卻合也。開函而以蓋卻合於函下,底於蓋上。也就是說奉獻劍時,先將儲放劍的櫝(劍函)開啟,然後仰蓋於函下,加函底於上重合,這樣就將函中的劍顯露出來。現已發現的東周時劍櫝,正合其制,均可將櫝蓋揭啟後仰合於櫝下,自可依禮獻奉。劍櫝皆木制,髹漆,目前多出土於楚地。在經科學的田野發掘出土的標本,最早的例子如20世紀50年代在長沙楚墓發掘的出土品,湖南長沙左家公山第15號戰國時楚墓出土木劍櫝,通長72厘米,內儲一銅劍(圖1)。此後在湖南、湖北等地楚墓中不斷有東周時的髹漆木劍櫝出土,擇其要者,選已刊出正式考古發掘報告的資料,計有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兩件、1971年在湖南長沙瀏城橋1號墓出土的一件、19731978年在湖北當陽趙家湖墓群出土的兩件、19751976年在湖北江陵雨臺山楚墓群出土的22件、1978年在湖北江陵天星觀1號墓出土的一件和19811989年在湖北江陵九店墓群出土的31件。僅上述諸處的發現,出土髹漆木劍櫝總數已近六十件,其使用時間自春秋晚期沿續到戰國時期。但綜觀這些劍櫝的形制及制作工藝,卻大致相同,表明東周時楚地劍櫝已形成定制。這些劍櫝的櫝身和蓋均選用整段木材,先修出外輪廓,再刳修內匣,身、蓋以子母口套合,形體均為適應銅劍而呈狹長的長方形,長度隨劍長而略有不同,一般在6278厘米之間,寬度在812厘米之間,其長寬比以7∶1至8∶1之間最常見。木劍櫝的櫝蓋均呈縱向隆起,一般制成縱向的瓦楞形紋,使內匣呈縱向拱形,以利存儲。通常在劍櫝中段,施有裝飾紋帶,自櫝蓋橫向延伸至櫝身兩側壁,其寬度約當櫝身長度的1/3至1/4。紋樣多是多方連續的方形單元卷雲紋、渦紋、菱紋等,為淺浮雕,微凸出蓋面。有的櫝蓋上施紐,也是在裝飾紋帶處縱置蓋面中部。劍櫝表面與內匣均髹黑漆,有的在裝飾紋樣處加施紅彩,以增美觀。在江陵九店墓群發掘中所獲木劍櫝數量最多,其形制除常見的身蓋以子母口扣合的結構,還有少數采用平蓋或榫眼扣合的結構。在裝飾紋樣方面,也有的除櫝身中段的裝飾紋帶外,在櫝身兩側通體飾有雲紋圖案的例子。同時由出土情況又可看出,當時並不是每件劍均附有劍櫝,例如雨臺山楚墓群出土銅劍總數多達172件,只出土劍櫝22件;九店墓群出土銅劍203件,只出土劍櫝31件;趙家湖墓群出土銅劍57件,只出土劍櫝兩件。天星觀1號墓是一座墓中隨葬銅劍數量最多的例子,共出土32件,但僅出土劍櫝一件。因此,劍櫝的數量遠較銅劍為少,且漆木質的文物保存困難,所以漆劍櫝在文物收藏品中頗為罕見。
劍鞘與劍櫝不同,一般說來每件銅劍均應附有鞘。在瀏城橋1號墓中隨葬的兩件銅劍,均附有髹黑漆木劍鞘。天星觀1號墓隨葬銅劍32件,件件附有髹黑漆木劍鞘。望山1號墓隨葬的4件銅劍,也都附有鞘。但是由於木質劍鞘極易腐朽,所以大多數埋在地下後與纏於劍莖的劍緱都先行朽毀,僅只有銅劍保存下來。例如江陵九店墓群出土的銅劍超過200件,但只有47件劍鞘保存下來,其中器形清楚的有25件。所以能保存完整的東周時期髹漆木劍鞘,也是頗為值得珍視的文物收藏品。一般的木劍鞘,是由兩片木片合成,外用絲綢纏裹,再髹黑漆。劍鞘外輪廓因適應銅劍的劍體外輪廓,也是前面從口至約長度2/3處,兩側大致平直,然後由兩側向內微窄呈弧曲形狀,鞘末端齊平。
在目前發現的東周時期劍鞘中,時間較早的應屬河南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第2415號墓銅劍所附象牙質劍鞘,該墓屬春秋早期(圖2)。那是一件中原的早期柱脊式銅劍,裝有象牙劍柄。象牙鞘由整塊象牙雕刻而成,橫剖面作菱形,中心挖空以納劍體。在鞘的正面靠上端處,雕出凸起的狀物,橫穿三小孔,孔中遺有朱色痕跡,是表明原用朱色絳帶貫孔佩劍。這是目前所知公元前8世紀後期,已使用佩劍的實例,證明這種佩劍方式確為中國所創造。以象牙制劍鞘,在中原地區或曾流行,在洛陽中州路北的一座戰國墓中,曾出土一件有繁陽之金銘的銅劍,外附象牙鞘,但制法與前引春秋時第2415號墓象牙劍鞘不同,是由上下兩葉合成,邊緣均對稱地鉆有上下葉對合的小孔,將兩葉編綴成一體。在鞘上端兩側各有兩對小耳,可穿系佩帶。除以象牙外,也以骨雕裝飾劍鞘,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第115號墓,曾出土浮雕獸面和繪有渦紋的骨劍鞘,由四塊構成鞘身,另附一骨雕小耳,應起同樣的佩帶作用。骨鞘僅有上葉,兩側有穿綴用的小孔,可能與另一葉木質部分綴連成整鞘,但木質部分已朽毀無痕。在中原地區發掘到的東周時銅劍也有附木鞘的實例,19561958年在河南陜縣發掘的東周墓中,所獲銅劍的劍體上,常附有木鞘遺痕,可惜沒有完整的木鞘實物保存下來。
在江南楚地東周墓出土的劍鞘,還沒有見到過如洛陽春秋墓那樣的象牙劍鞘,目前所見絕大多數為髹漆木鞘,其中又以由上下兩片合成,外纏絲帶或絲綢,然後表面髹漆而制成的為主,髹漆的色澤,均用黑色。近來浙江省博物館新入藏的越王者旨於睗劍所附髹漆木劍鞘,也是這種形制。除上述式樣的髹漆木鞘外,楚墓中也有一些形制特殊的木劍鞘,例如望山1號墓出土的4件髹漆木劍鞘中,3件為楚地典型樣式,包括著名的越王勾踐劍的劍鞘在內。另一件則形制特殊,在上下兩片邊緣各設有十八個小孔,通過穿孔用絲線將兩片連綴成鞘,鞘身與鞘口的橫剖面均呈橢圓形。在鞘的正面近鞘口處,浮雕有精細的變形獸面圖案。楚墓出土劍鞘中頗為值得註目的發現,是湖北荊門包山2號楚墓出土劍鞘中,有一件骨劍鞘,是由兩塊薄骨片拼合而成,其兩側及頂端有對稱的圓形或橢圓形小孔,用絲帶交叉對穿固定。近鞘口處飾一浮雕獸面紋的骨片,通過骨片四角小孔,以絲帶系聯固定在骨鞘之上。又在鞘身兩側各編綴半月形方穿附耳,以供佩系。鞘身還髹黑漆。這件骨劍鞘的形制與編聯成鞘的方式,都與前述洛陽出土繁陽之金銘銅劍所附象牙鞘接近,二者應有一定的聯系。據發掘者考證,包山2號墓所葬死者為左尹邵,下葬於公元前316年,洛陽出土的繁陽之金銘銅劍,應為楚器,所附象牙鞘的形制又與包山2號墓骨鞘一致,也應為原楚劍所佩之鞘,亦應為楚器。據此推測,雖然目前楚地出土劍鞘絕大多數為髹漆木鞘,尚未發現象牙制品,但當時楚地也用象牙制作劍鞘,是沒有問題的,尚待今後的考古新發現予以證實。(1998)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