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與古代軍旅有關的虎紋文物
中國古代,將虎視為山獸之君,也就是獸王。又因它兇猛,故被視為武勇的象征,常以之稱譽軍中勇猛善戰的將士。三國時期,曹軍中名將許褚,被稱為虎癡,而被馬超稱為虎侯。據《三國誌魏書許褚傳》,曹操率軍攻打韓遂、馬超時,曾與遂、超等單馬會語,左右皆不得從,唯將褚。超負其力,陰欲前突太祖,素聞褚勇,疑從騎是褚。乃問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顧指褚,褚嗔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原本軍中以褚力如虎而癡,故號曰虎癡;是以超問虎侯,至今天下稱焉,皆謂其姓名也。同時許褚所從俠者,來曹軍後,亦皆以為虎士。這些許褚帳下的虎士均英勇善戰,其後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劍客也。追溯歷史,以虎之威猛而名軍中精銳,至遲在商周之際。《史記周本紀》記武王伐紂,至於盟津,所率軍隊有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集解引孔安國曰:虎賁,勇士稱也。若虎賁獸,言其猛也。對虎賁的取名,還有另一種解釋,見《後漢書百官誌》註:虎賁舊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賁,故名焉。據《周禮夏官司馬》有虎賁氏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軍旅會同,亦如之,舍則守王閑。王在國,則守王宮。國有大故,則守王門。大喪,亦如之。及葬,從遣車而哭。表明虎賁當時是宿衛王左右的部隊。直到漢代,軍中仍有虎賁名號,設虎賁中郎將。據《後漢書百官誌》:虎賁中郎將,比二千石。本註曰:主虎賁宿衛。註:《前書》武帝置期門,平帝更名虎賁。蔡質《漢儀》曰:主虎賁千五百人,無常員,多至千人。戴鹖冠,次右將府。西晉時仍依漢制,光祿勛下統武賁中郎將。在中朝大駕鹵簿中,虎賁中郎將在禦史中丞之後,九遊車之前,騎乘,行中道,見《晉書》的《職官誌》和《輿服誌》。
在中國古代,除以猛虎稱譽軍中勇猛的將士,或以虎作軍旅名稱外,還常將與軍旅有關的事物器用以虎為名,例如將武將的營幕稱為虎帳、虎幄,發兵符節稱為虎符、虎節,遮護營壘的障礙物稱虎落(虎路),強弩的一種稱虎蹲弩,明朝時還將一種形體短粗的火炮稱虎蹲炮,等等。至於以猛虎的形象裝飾各種兵器和裝具,更是時間久遠,甚至可以上溯到史前時期。在江南的良渚文化的玉鉞上,有的精細地刻出造型奇特的神人騎虎紋圖案。1986年在發掘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時,在第12號墓中出土有一柄刃寬16.8厘米的青玉鉞,在柄端裝有白玉冠飾,柄末裝有白玉端飾,鉞體玉質優良,磨制光潔,兩面刃部上角浮雕神人騎虎圖像,兩面刃部下角雕有大嘴神鳥(圖1)。
神人雕成倒梯形的人面,頭戴放射狀羽冠,胯下是巨睛的猛虎頭的正面形象,頭很大,環形重圈眼,兩眼間以短脊相連,闊鼻、扁嘴,頭下淺雕有折曲的前肢。環眼、闊鼻、扁嘴明顯地呈現出猛虎的特征,是別具情趣的猛虎的變形圖案,有人認為表現出威力無比的神人降服了兇猛的巨虎,又有人認為本是表現巫師借助巨虎的助力溝通天地。不論作何種推測,但可肯定這類圖像應是當時人們尊敬的神聖的徽幟,持有鐫刻這種徽幟的玉鉞的人,自是具有權威的軍事和宗教方面的領袖。後來中國文字中的王字,正是由鉞的形象演化而成,鉞也一直是權威的象征物。後來到商代,大鉞這種具有傳奇色彩的特殊兵器,雖然已改用青銅鑄制,但仍常以猛虎圖像作裝飾圖案。目前所發現的形體最為碩大的青銅鉞,應屬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發掘的婦好墓出土的一對。其中較重的那件,在鉞體兩面靠肩處飾有雙虎撲噬人頭的圖案,居中是一個圓臉尖頦的人頭像,左右兩側各有一只瞪目張口的猛虎,撲向中間的人頭,似欲吞噬,散發著猙獰、恐怖而神秘的色彩。上面鑄有婦好銘文,表明大鉞是專為她制作的器物。此外,商周時期的別的青銅兵器,也常以虎紋裝飾。例如河南洛陽龐家村的西周墓中,就曾出土過一件帶有太保銘文的青銅戈,在戈闌前浮雕出虎頭紋,瞪目張口,頗顯威猛。圖2不僅在格鬥兵器上以虎紋為飾,將士裝備的防護裝具也常以猛虎為飾,特別是胄(頭盔)和盾牌。在發掘河南安陽殷墟的殷商王陵時,曾在第1004號大墓內出土有大量的青銅鑄造的胄,其中有的銅胄正面額部的圖案,就是猛虎的頭像,大耳巨目,形貌威猛(圖2)。與安陽出土商代虎紋銅胄圖案近似的,還有在江西新幹縣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銅胄,正面額部也飾猛虎頭像,大耳巨目,鼻的下緣就是胄的前沿。當戰士戴上這類銅胄以後,在相當於虎嘴的地方,正露出他們那英武的面龐,顯得分外雄勁威嚴。此外,有時還用剝下的虎皮來裝飾兵器,特別是用虎皮來制作弓袋,又稱虎。見於《詩經秦風小戎》:虎鏤膺,交二弓。註:虎,虎皮也;,弓室也。用以形容秦軍威之盛。此外,圖3當時生活在中國邊疆地區的古代民族,更是常常以虎紋來裝飾兵器,帶有草原文化氣息的青銅短劍,有的柄端以虎紋裝飾;雲南的滇文化兵器中,也常見虎紋圖案用於裝飾,特別是一件出土於雲南江川李家山的刻紋銅臂甲,以獸紋為裝飾圖紋,其中刻出一只扭體舞爪的猛虎(圖3),體態生動,是滇族猛虎刻紋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蜀地的巴蜀文化青銅兵器,不論是戈還是劍,虎紋都是其主要裝飾圖像,這可能與古代巴人白虎夷王的古老傳說有關。
虎賁虎符虎節(2)回頂部章節目錄
軍中以虎的形貌作為器物外形的青銅制品,還有虎符。《史記魏公子列傳》曾生動地記述了如姬為信陵君盜晉鄙兵符,從而奪晉鄙十萬大軍救趙的故事。信陵君得符後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表明這種兵符分為兩半,發兵時持留於王處的半符為信,與主將所持半符合符,方可發兵。圖4當時這類兵符都制成伏虎形貌,故又稱虎符(圖4)。目前保存的先秦時的虎符文物中,最精致的是1973年陜西西安郊區發現的秦國杜虎符,虎作走動姿態,伸頸昂首,長尾卷曲,體長9.5厘米,背面有用於合符的槽。虎體有錯金銘文9行共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殹(也)。據考證,秦代稱君者,只惠文君一人,他於即位14年後更元為王,因此該符之鑄造當在惠文君元年至十三年間(前337前325年)。銘文字體絕大部分是小篆,錯金技藝精湛,至今金光閃熠,尚如新制。圖5
此後,各代沿用虎符為兵符,1955年曾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美岱北魏墓出土有北魏時虎符,為完整的兩半合成整符,形作伏虎狀,前胸左右各刻河內太守銘文,腹下分刻銅虎符左和銅虎符右銘文,背銘皇帝與河內太守銅虎符第三一行文字中剖為二,只有合符才能通讀。北魏銅符,不僅四肢伏臥,且頭部過大,造型遠不如先秦虎符英俊生動,刻文亦拙稚,遠不如秦杜虎符錯金銘文精美。至於虎形銅節,以20世紀80年代初在廣東廣州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虎節最為精美,它被包裹於絲絹內放置在墓內西耳室中部南墻根下。外貌鑄成蹲踞的猛虎,張口露齒,弓腰卷尾,虎體主斑系在鑄出的彎葉形淺凹槽內貼以金箔片,呈現出斑斕的虎皮形貌,華美生動,器長19厘米。虎節正面有錯金銘文,為王命=車(徒)五字(圖5)。從紋飾、文字等方面看,與楚文化似有淵源,值得深入探研。(1998)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