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泓《逝去的風韻》跳躍的玉兔漫話殷代小型動物玉雕

兩只毛色略呈褐黃的野兔,圓睜雙目,長耳後抿,短尾上聳,躬腰曲體,向前跳躍。這兩件距今3000年前的古代玉雕,形象頗為傳神,刻工簡練古樸,可視為古玉中的佳作。它們1976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5號墓內,那座墓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婦好的墳墓。至今所知的殷代的玉器,多出土於安陽殷墟,又以婦好墓出土的為最多。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安陽發掘出土的玉器在1200件以上,而婦好墓中所出土的即達750余件,占出土總數的3/5以上。而在婦好墓出土的玉雕作品中,最為生動傳神的佳作,應屬那些引人註目的各種小型的動物造型藝術品,其中就包括這兩只跳躍的玉兔。此外還有巨口利齒的猛虎,華冠秀尾的鳳鳥,揚鼻嘻戲的稚象,昂喙傲立的鸮鳥,抱膝蹲踞的小熊,靈巧可愛的猴子生趣盎然,題材多樣,除飛禽走獸外,也有水族和草蟲,以及一些神話中的動物,合起來不下20余種,計有象、熊、虎、猴、兔、馬、牛、羊、鶴、鷹、鸮、鵝、鸕鶿、鸚鵡、魚、蛙、鱉、蟬、螳螂、龍、鳳和怪鳥。其中僅鸚鵡一種,數量就超過20件,都是扁體浮雕,造型上突出這種鳥那高冠、長尾、鉤喙等特征,形象鮮明且富圖案情趣。雖然主要造型特征一致,但每件的細部都有變化,並無一件完全雷同的作品。其中的一件對尾雙鸚鵡,二鳥頭向相反而尾部靠連在一起,形成均勻對稱的構圖,自右鳥喙部下經胸、爪、尾至左鳥尾、爪、胸直至喙部,形成半圓形的外輪廓線,顯得穩定連續,而二鳥的冠羽高聳,背翅形成凹線,又顯得富於變化,使作品既穩重又靈動,圖1

達到二者的和諧與統一,成為耐人尋味的精美佩飾。也有一些玉雕鸚鵡,選用了淡綠色調的玉料,使人觀後會聯想到現實的鸚鵡美麗的翠羽,使作品更富生趣。還有的作品構思出人意外地奇巧,把玉雕鸚鵡長尾的端面,磨出銳利的斜刃,於是成為極為精致的玉質刻刀(圖1),既是可供欣賞的玉雕工藝品,又具有實用功能。

殷代是奴隸制社會,這些精美的玉雕盡出於默默無聞的雕玉工奴之手,他們是在極為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的。曾經在安陽小屯村北清理過一座殷代小型建築廢址,是一座兩間相連的地穴式房屋,每間的面積都不超過4平方米,裏面殘存有一些日用陶器殘片,600多塊圓錐形的石料和200多塊殘斷的磨石,以及幾件精致的玉石雕刻品,表明這裏是用來為殷代王室磨制玉石器的場所。那裏發現的玉石器雖然很少,但極值得註意。圖2其中包括一只昂首張目向前爬行的石鱉,一只縮體於殼內的玉鱉和一雙並聯在一起的玉龜(圖2),還有一只石虎和一只石鴨。它們首次向世人揭示了早在殷代,人們就掌握了利用原來石料的不同色澤,雕出動物肢體不同部位的俏色工藝。玉鱉選用的玉料墨、灰二色相間,雕時把墨色部分安排刻為鱉的背甲處,而灰白色處安排雕刻它的頭、頸和腹部。石鱉的用材與刻技更巧妙,選用了褐色與肉紅色相間的石材,經過精心設計,雕出的成品上鱉甲、腳爪及雙眼呈深褐色,而圓潤的腹部卻是肉紅色,真可謂巧奪天工。那次發現,引起不少古代藝術愛好者的註意,打開了殷代藝術的一個過去鮮為人們所知的窗口。後來婦好墓的大量玉雕的出土,使這一窗口更加擴大了。原來,在殷代玉雕作品中並不全是表現權威、身份以及與鬼神相通的祭器,諸如琮、璧、圭、瑗、璜、玦、簋、盤、戈、矛、鉞、戚、刀等等,還有如此造型生動、雕工精巧的小型動物造型藝術品。當人們看慣了那些似乎被視為殷代藝術的當然代表的大型青銅禮器,熟悉了它們碩大沈重的形體和裝飾繁縟的紋飾,特別是常見的鼓雙目、張巨口的饕餮紋那種現實自然界並不存在的猙獰怪物之後,常令人感到沈重、壓抑、神秘、恐怖,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被一些美學家譽為偉大的獰厲的美,似乎這就是殷代藝術的全部內涵。如果說在禮制森嚴的青銅器領域有著不可逾越的藩籬,工奴們只能嚴格地按當時統治者們所規定的標準題材進行藝術加工,只能耗盡畢生的精力,用自己的血汗澆灌出獰厲的青銅藝術之花,那麼在玉石雕刻方面卻還有一小塊可以顯露他們描繪那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自由的生靈的天地,除去琮、璧、戈、鉞等禮器和儀仗以外,在小型玉石裝飾品方面是當時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控制比較薄弱的角落,於是這一塊小天地裏,工奴們擺脫了藝術中神秘沈悶的氛圍,抒發對自然的美好形象的激情,從而培植出殷代藝術中的奇葩,這就是我們在前面介紹給讀者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小型動物玉石雕刻品。

殷代的小型動物玉雕,顯示出當時對玉料的選用,開料和琢制技術方面具有相當水平,並已熟練地掌握了鉆孔、細磨、拋光等技藝。但是也顯示出另一側面,那就是與後世相比,殷代琢玉工藝畢竟仍處於中國琢玉工藝的早期階段,故處處表現出頗為古拙的特色。特別是缺乏可以將玉料任意雕琢成作者所想要達到的形態的能力。因此,在費力地把玉坯解成片、塊以後,進一步造型時只有在片、塊的原輪廓上進行部分雕琢,無力作更為靈活的改型。圖3故此婦好墓中出土的小型動物玉雕的基本輪廓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立體雕刻,大致都保持著原來的立體或圓柱體的玉坯的原型(圖3),甚至一些雕工較費力的人像也不例外。另一類是扁體雕刻,是將玉坯先解成扁片,其中較多的是把扁玉片磨圓,中心鉆孔成璧狀,再分割為若幹玦形,然後在玦形輪廓內局部加以雕琢而成形。以跳躍的玉兔(471號)為例,身長10.6厘米,可以推知原是在一個外徑可能是約15厘米,內孔徑約7厘米的圓璧形玉片上,切割下一個弧度為107度角的玦形玉片。然後在外弧上修琢出面孔上緣、耳朵和弓曲的背部的外輪廓,以及翹突的短尾;圖4

跳躍的玉兔漫話殷代小型動物玉雕


再在內弧上修琢出下頜、前足、腹部和後足的輪廓。當輪廓線修琢好後,顯現在人前的就是一只兔子的正側面剪影,再精磨拋光,使其瑩潤。然後以線刻表現兔體的細部,最主要的是刻出圓睜的兔目,並勾畫出耳朵和前、後腳爪,當時還缺乏真實地刻畫動物毛羽的手法,因此多采用勾填幾何圖案以象征毛羽的古拙做法,玉兔也不例外。最後在口部和尾下透鉆二孔,以供穿索佩帶。至此一只活躍的野兔呈現在人們面前(圖4)。那些鸚鵡扁體浮雕,皆與此玉兔雕琢工藝相同,還有鳳鳥、魚、側面扁體玉人等,圖5

也莫不如此。殷代雕玉工奴利用玦形輪廓只作部分琢修即能形成如此眾多且變化的動物形體,且均生動傳神,實是花費了極大心血的精心創作。例如為了表現猛虎的兇態,就把玦形倒轉過來,突出了挺身張口舞爪的姿式(圖5)。此外,就是利用小塊天然玉料的自然形態予以修琢成形了。至於那幾件俏色玉石雕刻,在選材方面是下了極大的功夫,以適應古拙的雕工的局限,真是費盡心機的力作。但是為什麼雕刻完工後,沒有及時把它們奉獻給主人呢?難道湊巧是剛雕好就遇上災禍,房倒屋坍而砸壓其中,直到今天才被發現?還是工奴雕出如此費盡心機的佳作,不肯奉獻給那些兇殘的奴隸主而故意藏在坯料堆中,作了一次小小的消極反抗,以致後來永埋於廢墟之中?這也許是一個小小的古代之謎吧!無論如何這些小件作品留在那座房屋中是今人的幸運,使得經發掘出土後,讓我們得以獲知遠在3000年前,無名的工奴已經能夠創作出如此精美的俏色玉石雕刻精品。(1987)

Views: 6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