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3,246)

西方電影史(41)

第四節、日本當代電影的發展

進入60年代,世界各國電影都面臨著來自電影的故鄉——法國“新浪潮”及“左岸派”的沖擊。歐洲A級國際電影節也都把目光集中在具有新觀念、現代感的法國電影上。同時,在發達國家也同樣面臨著另一種新的媒介形式——電視的沖擊。

在日本,面對來自這兩方面的沖擊感受最深,壓力也最大。他們的電影創作必須有所新的突破,不然就會失去原有的聲望。而電視在日本也已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普及6第一次,1954年皇太子結婚,黑白電視普及。…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May 6, 2017 at 6:46pm — No Comments

葉靈鳳·香港蚊蟲的現在和過去

東方朔的蚊蟲謎語說:

長喙細身,晝亡夜存,嗜肉惡煙,為指掌所捫。

這謎語若以香港的蚊蟲為對象,就未免有點不恰當。因為香港的蚊蟲不僅白晝也出來咬人,它們簡直是一年四季都在活動的。…

Continue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May 6, 2017 at 6:46pm — No Comments

葉靈鳳·害蟲的天堂

香港有許多美麗的徽號:東方之珠,帝國皇冠上的寶石,民主櫥窗,人間天堂,走私者的樂園……這已經不少了。可是昨天看書,忽然發現香港還有一個別名,雖然不大冠冕,卻是我以前從未聽到過的。我一向自負「淵博」,這一來才發覺自己實在很鄙陋,現在提起筆來還覺得臉紅哩。

這個別名是一位英國生物學家給香港題的。他是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學教授,喜歡研究昆蟲,尤其是對人類有害的害蟲。他說香港害蟲之多和大家對它們放任不管的情形,實在令人驚異。他認為照這情形看來,香港實在毫無問題可以稱為「害蟲的天堂」。…

Continue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May 6, 2017 at 6:44pm — No Comments

葉靈鳳·青草池塘處處蛙

香港雖然在春末夏初多雨,可是缺少小池塘,除了到新界郊外以外,不容易聽到蛙聲。因此,如要欣賞鋪滿浮萍的綠色小池裡的閣閣蛙聲的詩境,只有到江南去尋求了。但香港另有一種青蛙,它們不喜歡入水,卻喜歡上樹,普通稱為樹蛙。

樹蛙全身黃褐色,背上有一個暗黑色斜十字形的花紋。它們的趾尖有很大的吸盤,所以能爬樹,而且能坐在樹葉上面不致滑下來。

樹蛙像變色□蠍一樣,有很驚人的變色能力。它們能適應環境,將黃褐色的身體變成灰暗的樹幹或是泥土的顏色。若是有陽光,它們又能隨著藏身的樹葉變成明亮的綠色。生物學家研究樹蛙變色的過程,認為是它們吸收了光線以後在皮膚上所起的反射作用,因為若是失去視覺,它們的變色能力也消失了。這種情形頗與鯉魚差不多。因為一條青灰色的大鯉魚,若是失去視覺,立刻就變成黑色的了。…

Continue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May 6, 2017 at 6:44pm — No Comments

蘇紹連·台灣鎮鄉小孩

──為生活在台灣土地上的孩童而寫



 1

林宇彥:成衣加工區富商的兒子,就讀於某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其母親嚴厲好勝,常要求孩子事事不輸人。

小孩穿著西裝樣式的紅色制服

在校園的樹林裏疾走。地上的落葉

仰望著樹梢,曾棲息過的地方

又冒出嫩綠的新葉,是他的弟弟。

小孩跑累了,跪倒下來…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May 6, 2017 at 6:38pm — No Comments

蘇紹連·岸,你沈沈的睡著

在海邊,一個深夜,

我悄悄的下水,

向最透明最清醒的海外遊去。

我遊泳的技術熟練,姿勢優美,

星星睜開了驚羨的眼睛,

月亮也露出了圓臉觀賞,

我,是夜空中泅泳的靈魂。

不會有人類發現我,

我不必有身世,

也不必有姓名。…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May 6, 2017 at 6:36pm — No Comments

蘇紹連·秋林群鹿

侍者端來幾杯紅茶,杯子上繪有一片茂盛的秋林,我們明明看見樹根吸著茶水,而侍者說沒有,我們明明看見樹葉由粉綠轉紅褐,而侍者說沒有,我們明明看見茶葉浮升,樹葉墜沈,而侍者說沒有。我們乃低下頭,默默飲茶。

侍者回過頭來,說:“我明明看見一群鹿彎下長頸入杯裏飲茶啊──。”而我們已不知流淚,也說沒有。

一九七六·一·四

Added by Copil on May 6, 2017 at 6:36pm — No Comments

王海·關於風流一代的調查報告

由《海上文壇》編輯部策劃的“誰是最輝煌的一代”的調查,涉及66屆初高中畢業生即“老三屆”、70年代的“小三屆”(泛指1970年至1977年的中學畢業生)、如今的“六八式”(60年代出生,80年代大學畢業),年齡橫跨25年。由於各自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極其不同,所以成為事實上的三代人。另有少部分被調查者或比老三屆稍許年長,或比六八式年輕。 

老三屆:一只翻來翻去的“兩面黃”43.3%的被調查者認為老三屆最輝煌,36.7%認為六八式最輝煌,13.3%則選了小三屆,另有6.7%認為三者無法比較,不置可否。 …

Continue

Added by 開麥啦 馬來西亞 on May 6, 2017 at 6:33pm — No Comments

王蕤·給我和我一樣流過淚的女孩

女孩子們,是否渴望傾訴?是不是都有著藍色的憂郁與柔情?花開的季節有多少美麗的春夢,還是說我們夢樣的青春有多少美麗?我聽著英文歌,懷著一種優柔的執著,記錄下前人的生命華實。 

你寂寞。泰戈爾說:“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他欺騙我們。” 

你自卑。“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那只是因為你跪著。” 

你痛苦。牧師悄悄告訴你:“人比神偉大,因為神不懂得痛苦。” 

你違心。知道嗎:“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必須做,但你不一定喜歡做,這就是責任的全部意義。” …

Continue

Added by 開麥啦 馬來西亞 on May 6, 2017 at 6:30pm — No Comments

馬光復·魂

聽老人講,人是有魂兒的。但我不信世界上會有什麽魂兒。 

可最近我卻看到了。 

我乘坐的火車呼嘯著開出了石家莊市。車廂裏人挨人,人擠人,滿滿登登。 

剛上車的一個小夥子,看到一個座位上放著本又臟又破名叫《野女艷史》的書,抄起來,扔到茶幾上,旁若無人地坐下。 

鄰座一位幹部模樣的人說:“對號入座,這兒有人。” 

那小夥子眼一瞪,鼻子一抽,臉上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著對面座位上的一位穿紅上衣的十來歲的小姑娘,問:“是嗎?” …

Continue

Added by 開麥啦 馬來西亞 on May 6, 2017 at 6:29pm — No Comments

麥家·我有三本《聚書的樂趣》

我是那些尋找藏書癖所愛書的人中間的一員——愛德華·紐頓

幾年前,朋友從國外回來,見我寒酸的陋室,卻有幾櫥子沈甸甸的書,似乎有點打動他,由衷地誇了我一番,之余,又炫耀地跟我講起了一個藏書家的故事,他的名字叫愛德華·紐頓。

00輯一金“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藏書之多之奇使你簡直難以相信……現在整個歐洲都在談論他,人們對他除了應有的驚詫和膜拜外,似乎更多的是懷疑……人們懷疑他是因為他所做到的太神奇了,就像我們懷疑門捷列夫在馬車的顛簸中夢見元素周期表一樣……有些書,你也許可以想象作家是怎樣創作並讓它出版出來的,卻很難想象他——愛德華·紐頓——是怎麽索集到他櫥子裏的……他櫥子裏有很多書都是舉世無雙的,他感興趣的似乎也正是這些‘孤獨的書’……”…

Continue

Added by Suan Lab on May 6, 2017 at 6:28pm — No Comments

麥家《捕風者說》天堂碧水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要說這句話是很稀松平常的,不論怎麽說,正說也罷,歪說也罷,這句話都是沒什麽了不得的。不信,你念上一遍: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聽一聽,想一想,比一比,好嗎?有意思嗎?沒意思。八個通用俗字,一個簡單的對仗,一點小兒科的押韻,既不精準雅致,也不劍走偏鋒,詩不像詩,詞不像詞,有點四不像;再三考證,誰說的?不知道,既不系哪個名流所作,也不見何方豪士抄錄,有點三不沾,有點盲流的意味,有甚意思?沒意思!

不是苛刻,這句話確鑿是太尋常,沒名堂,細致品來,論詩沒詩意,講趣沒妙趣,索古沒典故。有一點浪漫主義的東西,似乎更證明它與兒歌、童謠是一路貨。這叫什麽玩意兒,都跟兒歌比肩去了,難怪沒個古人來認領。古人多清高,吟詩誦詞,語不驚人死不休,像這等弱智、寡淡的大白話,死了都是不肯認的。…

Continue

Added by Suan Lab on May 6, 2017 at 6:27pm — No Comments

麥家·鳳的故事

鳳是伐木工人的後代,她對伐木工人一直有很深的感情。40年前,鳳的父親用籮筐背著她進了獅子山林區當了一個伐木工人,當時她才九歲。從那以後,鳳再沒有離開過這個林區,她就像山上的一棵樹一樣,在鳥語花香中一天天過去,一年年長大。在鳳15歲那年冬天,她父親好好地走在下山的路上,突然被一塊不知從哪兒飛來的石塊擊中後腦勺,便再也沒醒過來。鳳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死去活來。沒有了父親,鳳不知怎樣才能活下來,最後還是她父親的朋友,他們都是伐木工人,替鳳在11#工區的集木場邊搭了一間小木屋,砌了個爐竈,給了她一份燒飯的差事做。他們每天在鳳擺開的簡易攤上吃上一頓中午飯,鳳一天的飯錢也就有了。鳳就這樣活下來了,快30年了,鳳幾乎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伐木工人養活的。…

Continue

Added by Suan Lab on May 6, 2017 at 6:23pm — No Comments

麥家《捕風者說》散說富陽

一晃眼,離開家鄉已經有二十七個年頭,人也過了不惑之年。我一直在漂,二十多年中先後在福州、南京、北京、拉薩等七個城市工作和生活過,現在在四川成都。年輕和文學給了我漂泊的勇氣和熱情,四十歲前我幾乎從沒想過回家鄉的事,探親的時間也很少。但是年齡在改變我,這兩年我頻頻回去,幾乎所有浙江的活動都參加,為的就是回家看看,小說中也開始出現了鄉親形象。像所有身在異鄉的人一樣,我最終還是逃不過因為年齡增長而增長的思鄉病。按說這兩年,調回杭州、上海的機會不乏其有,但最終我還是下不了決心。究其原因,說出來別人也許不可理解,我覺得那邊往前走的速度太快了。印度有句諺語:別走得太快,等一等靈魂。走得太快肯定會丟掉一些東西。總的說,這是一個物質論英雄的時代,而杭州和上海及周邊無疑是這個時代的急先鋒,佼佼者,過度物化的潛規則隨時可見,隨處可用,人都以物質和金錢論英雄,太喧囂,太鋼筋水泥了,我不適應,也不欣賞。…

Continue

Added by Suan Lab on May 6, 2017 at 5:19pm — No Comments

愛墾體驗帶動慕課札記·石頭變成一塊金子

娜斯談芬蘭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

“阿爾托對於材料的價值觀也與他的理念一脈相傳。他看重木的高貴與磚的謙卑,這是他最常采用的兩種材料。在他個人夏季別墅(一九五三年)中,這兩種材料的多樣化組合和表現力、予人深刻印象,化普通的材料為精致的效果,這是他的主張,也是他的成就。他說:‘磚是形式創造中的重要元素。……臺建築就是把一塊不重要的石頭變成一塊金子。’”(娜斯,2005,《阿爾瓦阿爾托:尋找人性的現代空間》,見散文集《想象舞蹈的馬格利特》,北京三聯書局,241頁)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May 6, 2017 at 5:16pm — No Comments

愛墾文創管理札記·帶動行業:表演藝術的未來發展

紙風車成立之初,就有人來邀請劇團協助幫忙設計比較有創意的場合,例如說學校的畢業典禮,或一些企業晚會的場合,加入一些創意讓原本無趣的活動成為人人喜歡及開心的元素,是一個最好的藝術推廣的原點,當然籌辦這一連串活動的初衷相當單純,也是為求劇團的長久生存。……校園畢業典禮、企業園遊會自然也可以是補貼經營赤字的大好機會及市場,如何吸引業主舍棄傳統的舞龍、舞獅而選擇劇團藝術;就靠發揮創意,將劇場的語匯經過巧思加以轉化,這個過程其實不容易,必須面對不同的觀眾群、不同的老板(業主),不同的藝術口味,它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程。紙風車至今已歷練多次小至校園大至萬人活動的策劃執行經驗,才能有今天將藝術創意多元化並且商業化的發展,也才能創造一次又一次發揮以劇場思維,為大眾創造出視覺美學的新體驗。(臺北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2004,《Enjoyit! 輕松享受藝術吧》,見黃金鳳編,《表演藝術:啟動創意新商業》,75-76頁,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May 6, 2017 at 5:15pm — No Comments

馮驥才·生活在別處俄羅斯十九天

第九天(9月16日)

我看過一幀契訶夫在梅裏霍沃故居的老照片,一幢林間的尖頂木板房被風雪包裹著,那種荒寒又深邃的氣息,深深把我吸引。這成為我從莫斯科向南穿過大片森林和草原前往梅裏霍沃的原故。

然而——現在,在我面前呈現的契訶夫的這個莊園,卻如同一幅展開的色彩光鮮的畫。這是一座單層的簡樸的木屋,看上去更像農舍,房間不大也不多,如今通過博物館化,內部豐富又充實,神氣活現地呈現出作家生前日常生活的景象。…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6, 2017 at 5:15pm — No Comments

福柯:什麼是啟蒙

今天,如果有家雜志向自己的讀者們提出一個問題,那它這麼做的目的,就只是針對每個人都已經有所見解的某一項主題來征詢意見,所以,想借此得出什麼新東西是不太可能的。而18世紀的編輯們則更喜歡向公眾提些尚無解決辦法的問題。我也不知道這種習慣是否更為有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會更加吸引人。

不管怎麼說,反正與這種風尚相順應的是,1784年的11月,有這麼一家德國期刊,即《柏林月刊》,刊載了對一個問題的答覆。問題是:什麼是啟蒙?答覆者:康德。…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6, 2017 at 5:14pm — No Comments

帕慕克·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之宗教

十歲以前,神在我心目中有個清晰圖像:老而憔悴,披著白紗巾,是個外表平凡的可敬婦人。她雖像人類,卻跟我夢裏的幽靈更有共同之處,一點都不像我會在街上碰見的人(土耳其語有個單字“O”的意思指“他”、“她”和“它”)。因為她出現在我眼前時是上下顛倒,稍稍偏向一邊,我幻想世界中的幽靈們在被我發覺時,羞怯地消失在背景中,她也一樣:在以某些影片和電視廣告中出現的搖擺手法拍攝周遭世界後,她的形象銳化,開始上升,達到雲霧中的恰當位置便隱沒而去。她白頭巾上的皺褶,就跟雕像和歷史課本上的插圖一樣,清晰而精細,覆蓋全身,因此我甚至看不見她的手臂或腿。每當這幽靈出現在我眼前,我便感到強大、莊嚴而崇高的神靈降臨,但奇怪的是並不覺得恐懼。我不記得曾請求她的幫助或指引。我非常清楚她對我這般人不感興趣:她只在乎窮人。…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6, 2017 at 5:13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