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布萊希特正是通過這樣的人物特征,一方面解釋人的複雜性以及和環境的關係,同時也是為了阻止觀眾向人物移情和認同。因為道理很簡單,如果大膽媽媽是一個純粹的善良的悲劇人物,觀眾和她共鳴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而人物身上的另一面,則會改變觀眾對人物的一致情感聯系。第二類矛盾是布萊希特多次強調,演員和角色不能一體,兩者之間有必要保持距離。演員不只是表演人物,同時還必須傳達出對人物的態度和批判。換句話說,布萊希特強調一種反映出演員、導演和角色之間差異和矛盾的戲劇。
照理說,這樣的戲劇本應該構成一種多義的複雜狀態,激發觀眾的想像力和理解力應不成問題。但實際上情況並不這樣簡單。…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November 19,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作為這個探索一部分的布萊希特敘事劇,與其他探索相比,是不太成功的。我們知道,現代戲劇在激發觀眾想像力和主動性上,一個重要的途徑是多義和含混,只消把布萊希特的敘事劇和荒誕派戲劇比較一下,就不難看出前者的弱點和不足。
從某個角度看,布萊希特和荒誕派戲劇的探索,都具有向觀眾的欣賞習慣和陳規挑戰的意味,不過結果卻有所不同。這個不同究竟在哪里呢?從交流模式來看,理想的戲劇和觀眾的關係,應該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關係。
…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November 13,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與此相反,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世界中,作者和許多人物則是處於同一平等的水平上,他們之間不斷地發生爭吵和辯論。所以,巴赫金總結道,托爾斯泰的小說是一種“獨白”小說,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是“復調”小說。
後者才構成真正的“對話”。在這個比較的意義上說,布萊希特雖然期望達到對話,但實際上卻與托爾斯泰式的“獨白”小說很近似,而從來沒有達到他所設想的“對話”性。因為布萊希特自己毫不諱言地說過:“那就是有意性,這事實上就是真正的間離效果的一種標志。情節的插入不再是不自覺的,滑動的,機械的,一旦間離效果出現,它就衝破藝術的束縛。表演的意圖從事件中以原始狀態大膽地表現出來。”【21】…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November 4, 2020 at 11:56pm — No Comments
我們甚至可以用布萊希特自己的戲劇來說明這個現象。他的那些較為成熟的作品,如《四川好人》、《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高加索灰闌記》和《伽利略傳》,其中那些能夠激發觀眾的思考,或者給他們帶來深刻啟迪的部分,通常不是那些強調間離訴諸理智的片斷,而恰恰是那些喚起觀眾情感體驗的場面和動作。
其次,布萊希特極力主張在他敘事劇中,通過間離效果的運用,把觀眾變成真正的觀察者和批判者,變成一個平等的角色和主動的參與者。我以為,他的這個目標是否實現了,也是值得深究的。
換言之,如果從他的戲劇實踐來看,間離效果實際上並未完滿地,實現他所規定的以上功能。或許我們有理由進一步指出,在頻繁運用間離效果的敘事劇中,觀眾並沒有象布萊希特所設想的那樣,轉變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而是相反。…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November 4, 2020 at 11:51pm — No Comments
這里,我們可以簡單地歸納一下構成對話的基本條件:
首先,對話必須有對話的雙方,而且雙方必須有所差異,正是差異才有對話的可能,否則就是千人一腔了。其次,對話必須是平等的,角色應該是對稱的,對話雙方中不存在哪一方的優越和優勢,一方主動,一方被動,這就打破了對話的平等關係和均衡狀態。
最後,對話還必須是雙向的互動的。所謂雙向的,是指在真正的對話關係中,不存在一方只有給予,另一方只能接受,用哈貝馬斯的話來說,就是角色的“可互換性”。在更加寬泛的意義上說,這種雙向就是指對話的每一方,都有保持自己獨立思考和做出反應的權利。這正是布萊希特所希望的“平等”關係。 …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November 3, 2020 at 9:00pm — No Comments
這里,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布萊希特戲劇美學的基本思路:戲劇的功能在於促進社會變革,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戲劇——敘事劇;而敘事劇的基本特征是通過間離效果,來達到舞臺和觀眾的間離;這種間離的基本作用,在於保持觀眾的獨立意識和批判立場;而這樣的意識和立場才是促進社會變革的重要環節。
顯然,布萊希特戲劇的核心問題,就是舞臺和觀眾的關係問題。打破傳統的亞里士多德式的戲劇,以及正在流行的自然主義戲劇,就是對舞臺觀眾新關係的重建。一言以蔽之,就是建立一種舞臺和觀眾的對話關係。而自然主義的戲劇由於觀眾向人物的共鳴,而使得戲劇變成了一種單向的一元的“獨白”。從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主張來說,他的戲劇觀中應該說,是包含了某種“對話主義”的願望和動機的。
…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November 3, 2020 at 1:30am — No Comments
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和實踐對舞臺和觀眾關係的探索,可以說是在對現存的乃至傳統戲劇批判的基礎上,這種批判和創新的全部理論根據就在於,布萊希特堅持認為,傳統的戲劇(即他所說的亞里士多德式的戲劇)發展到現代,出現了自然主義的戲劇,這種戲劇的主要功能在於通過對現實生活的逼真模仿,在舞臺上創造出一個身臨其境的“生活幻覺”。
這樣的生活幻覺首先是通過各種舞臺手段,特別是演員和角色的同一而實現的,演員和角色的同一,並由此創造的逼真生活幻覺,又反過來把觀眾帶入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結果是在演員和觀眾之間形成了一體化的情感聯系——觀眾向人物的情感共鳴。 …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November 2,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戲劇最本質的因素是演員和觀眾,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戲劇最早的形態來看,演員、劇作家可以合一,但是,如果演員的表演沒有觀眾,戲劇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1】格羅多夫斯基在其“貧困戲劇”的探索中發現,在戲劇的所有構成要素中,其他都可有可無,但如果沒有演員和觀眾,戲劇也就不復存在了。
這在相當程度上說明,演員-觀眾的關係是戲劇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2】美國戲劇理論家斯泰茲認為,戲劇發展的漫長歷史,就是一個演員和觀眾之間關係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它特別突出地體現在演員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變化上。【3】
…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November 1,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