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布萊希特的敘事劇:對話抑或獨白?》(1)

戲劇最本質的因素是演員和觀眾,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戲劇最早的形態來看,演員、劇作家可以合一,但是,如果演員的表演沒有觀眾,戲劇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1】格羅多夫斯基在其“貧困戲劇”的探索中發現,在戲劇的所有構成要素中,其他都可有可無,但如果沒有演員和觀眾,戲劇也就不復存在了。

這在相當程度上說明,演員-觀眾的關係是戲劇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2】美國戲劇理論家斯泰茲認為,戲劇發展的漫長歷史,就是一個演員和觀眾之間關係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它特別突出地體現在演員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變化上。【3】

 

二十世紀的西方戲劇實踐,特別是先鋒派戲劇的實踐,在演員和觀眾的關係問題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在這些多邊複雜的探索中,一個總的趨向性發展,是不斷地加強演員(或舞臺)和觀眾的之間的交流和對話,不再把觀眾看作是被動的角色,而是將他們視為戲劇中一個積極的角色。這種傾向到了現代主義戲劇,更是顯著,通過像performance這樣的概念,已經消解了演員和觀眾、舞臺和觀眾席之間的空間區分,進而將這兩個不同範疇溶為一體了。【4】

 

把握到這個基本的發展趨向,對於我們理解西方現代,和後現代戲劇的發展變化是極為重要的。歷史地看,在二十世紀的西方戲劇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新潮流中,布萊希特(編註:德國 剧作家Bertolt Brecht,1956)的戲劇理論和實踐是引人注目的。布萊希特所提出來的一系列變革性的戲劇概念,是現代主義戲劇處理舞臺和觀眾關係的一個縮影。在我看來,其中既有成功的地方,又有不成功的教訓。本文的主旨就是透過舞臺—觀眾的關係,來透視布萊希特的敘事劇理論和實踐,並從中探尋值得我們注意的經驗和教訓。

 

一、敘事劇與對話主義理想

 

我們知道,布萊希特一生都在努力尋找“科學時代”的戲劇形式,一種既不同於自然主義,又有別於表現主義的戲劇。他從皮斯卡托那里獲得啟發,提出了所謂的敘事劇(又譯史詩劇)概念。

敘事劇的一個最重要的構成因素,就是間離效果,而間離效果的基本內容,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演員和角色之間的間離,二是演員或舞臺和觀眾之間的間離。

 

說到底,第一個間離最終是為了達到第二個間離,即是說,演員之所以和角色保持距離,就是要讓觀眾看出演員是在演戲,而不是真的生活。這樣,就可以阻止觀眾向人物的共鳴和移情,以保持觀眾自覺的獨立的批判意識和立場。

顯而易見,布萊希特的敘事劇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是一種對舞臺和觀眾關係的積極的探索,一種期望打破傳統的舞臺-觀眾關係的嘗試。

 

正是通過這樣的舞臺-觀眾新關係的確立,實現他夢昧以求的理想戲劇的功能——促進社會變革,打碎資產階級的欺騙。在西方戲劇批評史中,一般認為布萊希特的這種探索,對於西方戲劇從自然主義的窠臼中擺脫出來,轉向更大的戲劇空間具有相當積極的作用。

 

釋:
[1]Brockett, O. G. History of the Theatre.(Boston: Allyn & Bacon,1968),p.23.

[2]參見威爾遜,“論觀念”,《世界藝術與美學》,第2輯,文化藝術出版社。

[3]States,R.O.GreatReckoninginLittleRooms.(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6).pp.96.

[4]Lash,S.SociologyofPostmodernism.(London:Routledge,1990),pp.11—15.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