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zylorda's Blog – August 2017 Archive (8)

徐小傑:“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特征研究(5)

這一戰略構想下的合作屬性是自主、開放和自願的跨區域合作,強調政策對話,突出基礎設施與發展能力的共同開發,突出政府、產業、金融與文化之間的互動、協同和綜合性合作,謀求平等、互利和共贏的合作框架,謀求建立一種非制度性與非一體化的開放、包容和可持續的合作秩序。在這一秩序下,既不存在“中心和邊緣”或“核心與外圍”的合作關系,也不復制“依附與被依附”的合作關系。雖然目前難以正面回答這一戰略構想下新合作秩序的特征,然而新合作秩序的重要前提是尊重主權國家的權益,形成共享的“絲路文化”。…

Continue

Added by Qyzylorda on August 24, 2017 at 12:12pm — No Comments

徐小傑:“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特征研究(4)

(三)潛在的沖突



 “絲綢之路”戰略構想與西方的陸海權理論存在理論差異、文化差異和發展秩序上的潛在沖突。即使在“絲綢之路”這一看似相同的語義下,我國與美國雙方的學者也具有不同的認知。霍普金斯大學中亞高加索研究所與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的2005年報告,提出了美國版的“現代絲綢之路”。這是一個完全復蓋歐亞空間的跨地區貿易網絡。美國智庫打造這一貿易網絡的目的是確保美國在歐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存在,包括鞏固在阿富汗的反恐成果,實現美國的亞洲戰略目標。(21)報告主持人斯塔爾(Frederick…

Continue

Added by Qyzylorda on August 24, 2017 at 12:12pm — No Comments

徐小傑:“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特征研究(3)

 (二)新合作秩序的特征



目前,“絲綢之路”戰略構想依然處於構想階段,也處於對外倡議初期。因此,當前來闡述“絲綢之路”戰略構想下新合作秩序的特征是困難的。然而根據過去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和對既有國際合作秩序的研究,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可能是探尋新合作秩序特征的重要前提。



1.主權國家的權益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Qyzylorda on August 24, 2017 at 12:11pm — No Comments

徐小傑:“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特征研究(2)

經過近20年的培育和合作,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和新加坡成為我國諸多產業雙邊合作的重要對象,而東盟成為我國在這一地區開展多邊合作的重要平台。南亞和印度洋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東非國家,是我國在南亞或北印度洋合作的重要國家。其中,中巴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之間的合作,是海上“絲綢之路”在北印度洋的重要依托。

 目前,中國石油集團已經在上述地區和國家有70多個油氣勘探開發項目和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上百個國家從事與油氣相關的工程技術服務。加上中石化和中海油以及其他能源公司,我國的跨國石油合作已經在中亞、西亞、東南亞、南亞、東非等地區的戰略板塊和支點形成了陸海項目並舉、區域分布相對合理、運輸通道相互呼應的海外油氣開發戰略布局。這可視為我在“絲綢之路”建立戰略板塊和支點的重要基礎和成功實踐。③今後不斷擴大這些戰略支點,形成合作優勢,可使我國的陸海“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獲得應有的戰略利益。…

Continue

Added by Qyzylorda on August 24, 2017 at 12:11pm — No Comments

徐小傑:“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特征研究(1)

【內容提要】 2013年下半年中國提出的“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下稱“絲綢之路”戰略構想)不只是國內一些地區和產業的發展戰略,也不僅是中國對外合作的新倡議,而是未來中國全方位、多領域、跨區域的內外合作、協調發展和主動融合的戰略舉措,是內外戰略相統一的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構想。這一戰略構想具有特定的地緣空間特征,認識其內在關聯與互動關係,把握其在地緣政治經濟、跨區域合作、合作秩序和外部性等方面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進這一戰略構想和對外倡議。其中,尊重主權國的權益,培育共同的合作利益和合作文化,是共建和共享開放、包容和可持續合作秩序的基礎。這一戰略構想的外部性較為複雜,未來發展有賴於積極的政策對話、共享的合作理念、良性互動的規模性經貿活動、共同投資與合作機制與慣例等“絲路文化”的支撐。同時,須有效管控有關國家和地區間的利益差異以及潛在沖突。…

Continue

Added by Qyzylorda on August 24, 2017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張新軍·可能世界敘事學的理論模型(下)

瑞恩關於人物私人世界的模態結構(知識世界、責任世界、願望世界、幻想宇宙)則提出了一種獨特的敘事語法,它們之間的沖突以及它們與文本現實世界的沖突則構成了情節發展的動力學基礎,也為讀者從人物行為推導人物的心理運作提供了有用的分析工具。



“經驗性”範疇試圖把握人們對敘事世界的心理體驗。經典敘事學中盛行的敘事交流圖式將闡釋置於假設的經驗之上,某些文本結構的在場是通過它們對讀者的效果來演示的,也就是說,將敘事交流虛構為一個由各個主體參與的關於閱讀的故事。[22]…

Continue

Added by Qyzylorda on August 7, 2017 at 11:05am — No Comments

張新軍·可能世界敘事學的理論模型(中)

關於可能世界的理論工具意義,瑞恩這樣說道,“該理論對文本符號學提出了兩個概念:‘世界’這個隱喻可以描述文本所投射的語義域,而模態概念可以對構成語義域的客體、狀態、事件的各種存在方式進行描述與分類。”[12]雖然可能世界模型框架通過提供對虛構世界的概念闡釋為虛構語義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基礎,但是多利策爾強調“關於文學虛構的綜合理論不會出自對可能世界語義學概念體系的機械挪用。文學的虛構世界通過在文學文本中體現、通過充當文化制品而顯示出一種具體性。綜合的文學虛構理論將出自可能世界語義學同文本理論的融合。”[13]…

Continue

Added by Qyzylorda on August 7, 2017 at 11:05am — No Comments

張新軍·可能世界敘事學的理論模型(上)

內容提要:當代西方學者借用可能世界理論來建立一種敘事語義學,但遠未窮盡可能世界理論的啟發價值。本文結合模態邏輯的可能世界思想和量子力學理論,動用跨學科的理論資源,嘗試提出可能世界敘事學的統一理論模型。這一模型由三個範疇組成:



(1)虛構性,描述現實世界與虛構世界之間的關系,主要論題有虛構世界的本體論、發生學、類型學;



(2)敘事性,描述敘事世界的內部結構及運動,主要論題有文本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構成與類型、人物私人世界的模態結構;



(3)經驗性,描述主體對敘事世界的建構與體驗方式,主要論題有敘事的模擬論詩學基礎、讀者的認知和情感體驗過程。



戴維·赫爾曼(David…

Continue

Added by Qyzylorda on August 7, 2017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