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傑:“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特征研究(4)

(三)潛在的沖突


 “絲綢之路”戰略構想與西方的陸海權理論存在理論差異、文化差異和發展秩序上的潛在沖突。即使在“絲綢之路”這一看似相同的語義下,我國與美國雙方的學者也具有不同的認知。霍普金斯大學中亞高加索研究所與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的2005年報告,提出了美國版的“現代絲綢之路”。這是一個完全復蓋歐亞空間的跨地區貿易網絡。美國智庫打造這一貿易網絡的目的是確保美國在歐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存在,包括鞏固在阿富汗的反恐成果,實現美國的亞洲戰略目標。(21)報告主持人斯塔爾(Frederick Starr)最初認為,他們的“現代絲綢之路”是開放的,可容納印度、中國、日本、韓國和土耳其的參與。(22)但是,其理論基礎是與“絲綢之路”沒有任何傳承關系的“海權勢力”論,是為美國介入歐亞“心臟地帶”,維護其戰略存在服務的。(23)2011年7月,時任國務卿希拉裏在印度提出“新絲綢之路”倡議,將上述“現代絲綢之路”的研究構想改造為推進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戰略合作的政策,清晰反映了美國對中亞和南亞地區的戰略意圖,目的是在2014年底美軍撤離阿富汗後為美國在中亞和南亞的戰略利益尋找出路。(24)

 在亞太區域,中國面對著復雜的地緣政治權力的沖突(包括與日本在東海海域的沖突,與菲律賓和越南在南海諸多島嶼的爭端),背後潛伏著大國的角力。未來在北印度洋也難免諸多勢力的沖擊,特別是與印度圍繞著北印度洋海上運輸、通道安全和資源開發等戰略利益的博弈。未來中印能否在印度洋共同推進戰略合作,依然需要實踐的驗證。

 不論上述哪種情形,“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外部性都是復雜的。未來的良性發展取決於相關國家對沿線地緣空間和利益的認識,有賴於積極的政策對話、規模性的經貿活動、共同的投資合作以及合作共生的合作文化。而能否有效管控主權國家利益之間的差異和潛在沖突,也是對“絲綢之路”戰略智慧的直接挑戰。

 五 結論

 顯然,“絲綢之路”戰略構想不是某些地區和產業的戰略思路,也不僅僅是我國未來對外合作的新政策走向,而是推動國內改革開放、推動相關地區和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的大戰略,是多層次、多領域、跨區域合作與發展互動推進的戰略舉措,是內外戰略相統一的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構想。

 這一戰略構想具有鮮明的地緣空間特征,即“絲綢之路”不同地緣空間之間內在的關聯和互動關系,而這些關聯與互動性有賴於互為依托的地緣戰略支點。依托和支點越多,關聯和互動性越強,合作狀態越穩定。

 這一戰略構想強調跨區域、跨領域和跨文化的互聯互通、協同合作和主動融合。這些特性既是“絲綢之路”的歷史傳承,更是現實發展的新趨勢。今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將更加突出東、中、西部發展的主體地位、內在動力以及與周邊地緣空間之間的互動性,強調這些地區在跨區域合作中通過互通有無,共同開發各地區的潛力和能力,共享可持續的發展前景。這一發展戰略構想超越了(但不代替)既有的跨區域合作戰略思路。

 這一戰略構想還具有內外結合的特征。這一特征要求從國內外整體規劃的高度,將國內深化改革、發展訴求與對外合作相協調,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動態對接,也就是將國內發展規劃國際化,同時將對外合作規劃需求內部化。這些特征是對既有內外跨區域合作戰略的重大補充和升級。

Views: 10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