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五四的學生運動,清華轟轟烈烈的參加了。記得我們的學生領袖是陳長桐。他是天生的領導人才,有令人傾服的氣質。我非常景仰他。他最近才去世,大概接近九十高齡了。陳長桐畢業之後,繼續領導學生自治會的是羅隆基。學生會的活動引發好幾次風潮。不一定是學生好亂成性,學校方面處理的方法也欠技巧。有一晚全體學生在高等科食堂討論罷課問題,突然電燈被熄滅了,這不能阻止學生繼續開會,學生點起了無數枝蠟燭,正群情激憤中,突然間有小鑼會(海甸民間自衛組織)數人打著燈龍前來鎮壓,據說是應校方報案邀請而來,於是群情大嘩,罷課、遊行、驅逐校長,遂一發而不可收拾。數年之間,三趕校長。本來校長周寄梅先生,有校長的風範,亟孚人望,假使他仍在校,情勢絕不至此。…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31pm — No Comments
我是清華癸亥級畢業的。現在又逢癸亥,六十年一甲子,一晃兒!我們以為六十周年很難得,其實五十九周年也很難得,六十一周年更難得。不過一甲子是個整數罷了。
我在清華,一住就是八年,從十四歲到二十二歲,回憶起來當然也有一些瑣碎的事可說。我在清華不是好學生,功課平平,好多同學都比我強,不過到時候我也畢業了,沒有留級過。品行麽,從來沒有得過墨盒(只有品學俱佳熱心服務或是奉命打小報告的才有得墨盒的資格),可是也沒有被記過或進過“思過室”(中等科齋務室隔壁的一間禁閉室)。
級有級長,每年推選一人擔任。我只記得第一任級長是周念誠(江蘇籍),他是好人,忠厚誠懇,可惜一年未滿就病死了。最後一位是謝奮程(廣東人),為人精明,抗戰期間在香港作寓公,被日軍慘殺。…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31pm — No Comments
第七部書是卡賴爾的《英雄與英雄崇拜》(Carlyle:On Heroes Hero Worship and the Heroinic History)原是一系列的演講,刊於一八四一年。卡賴爾的文筆本來是汪洋恣肆,氣勢不凡,這部書因為原是講稿,語氣益發雄渾,滔滔不絕的有雷霆萬鈞之勢。他所謂的英雄,不是專指掣旗斬將攻城略地的武術高超的戰士而言,舉凡卓越等倫的各方面的傑出人才,他都認為是英雄,神祗、先知、國王、哲學家、詩人、文人都可以稱為英雄,如果他們能做人民的領袖、時代的前驅、思想的導師。卡賴爾對於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有一基本信念,他認為人類文明是極少數的領導人才所創造的。少數的傑出人才有所發明,於是大眾跟進。沒有睿智的領導人物,渾渾噩噩的大眾就只好停留在渾渾噩噩的狀態之中。證之於歷史,確是如此。這種說法和孫中山先生所說“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若合符節。卡賴爾的說法,人稱之為“偉人學說”(Great Man…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26pm — No Comments
第六部書是《六祖壇經》。我與佛教本來毫無瓜葛。抗戰時在北碚縉云山上縉云古寺偶然看到太虛法師領導的漢藏理學院,一群和尚在翻譯佛經,香煙繚繞,案積貝多樹葉帖帖然,字斟句酌,莊嚴肅穆。佛經的翻譯原來是這樣謹慎而神聖的,令人肅然起敬。知客法舫,彼此通姓名後得知他是《新月》的讀者,相談甚歡,後來他送我一本他作的《金剛經講話》,我讀了也沒有什麽領悟。三十八年我在廣州,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林文錚先生是一位狂熱的密宗信徒,我從他那里借到《六祖壇經》,算是對於禪宗作了初步的接觸,談不上了解,更談不到開悟。在喪亂中我開始思索生死這一大事因緣。在六榕寺瞻仰了六祖的塑像,對於這位不識字而能頓悟佛理的高僧有無限的敬仰。…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25pm — No Comments
叔本華的基本認識是;人生無所謂幸福,不痛苦便是幸福。痛苦是真實的,存在的,積極的;幸福則是消極的,並無實體的存在。沒有痛苦的時候,那種消極的感受便是幸福。幸福是一種心理狀態,而非實質的存在。基於此種認識,人生努力方向應該是盡量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因為根本沒有幸福那樣的一個東西。能避免痛苦,幸福自然就來了。
我不覺得叔本華的看法是詭辯。不過避免痛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慎思明辨,更需要當機立斷。
第五部書是斯陶達的《對文明的反叛》(Lothrop Stoddard:“The Revolt against…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23pm — No Comments
第三本書是白璧德的《盧梭與浪漫主義》。白璧德(Irving…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22pm — No Comments
第二部書該數《胡適文存》。胡先生生在我們同一時代,長我十一歲,我們很容易忽略其偉大,其實他是我們這一代人在思想學術道德人品上最為傑出的一個。我讀他的文存的時候,我尚在清華沒有卒業。他影響我的地方有三:
一是他的明白清楚的白話文。明白清楚並不是散文藝術的極致,卻是一切散文必須具備的起碼條件。他的文學改良芻議,現在看起來似嫌過簡,在當時是震聾發膭的巨著。他的白話文學史的看法,他對於文學(尤其是詩)的藝術的觀念,現在看來都有問題。例如他直到晚年還堅持的說律詩是“下流”的東西,駢四儷六當然更不在他眼里。這是他的偏頗的見解。可是在五四前後,文章寫得像他那樣明白曉暢不枝不蔓的能有幾人?我早年寫作,都是以他的文字作為模仿的榜樣。不過我的文字比較雜亂,不及他的純正。…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19pm — No Comments
我喜歡書,也還喜歡讀書,但是病懶,大部分時間荒嬉掉了!所以實在沒有讀過多少書。年屆而立,才知道發憤,已經晚了。幾經喪亂,席不暇暖,像董仲舒三年不窺圓,米爾頓五年隱於鄉,那樣有良好環境專心讀書的故事,我只有艷羨。多少年來所讀之書,隨緣涉獵,未能專精,故無所成。然亦間有幾部書對於我個人為學做人之道不無影響。究竟那幾部書影響較大,我沒有思量過,直到八年前有一天邱秀文來訪問我,她提出了這麽一個問題,她問我所讀之書有那幾部使我受益較大。我略為思索,舉出七部書以對,略加解釋,語焉不詳。邱秀文記錄得頗為翔實,虧她細心的聯綴成篇,並以標題“梁實秋的讀書樂”,後來收入她的一個小冊“智者群像”,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最近聯副推出一系列文章,都是有關書和讀書的,編者要我也插上一腳,並且給我出了一個題目“影響我的幾本書”。我當時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個考生,遇到考官出了一個我不久以前作過的題目,自以為駕輕就熟,寫起來省事,於是色然而喜,欣然應命。題目像是舊的,文字卻是新的。這便是我寫這篇東西的由來。…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16pm — No Comments
有一位好心的讀者寫信來說,“先生不必為聾而煩惱,現在有一種新的辦法,門鈴或電話機上都可以裝置一盞紅色電燈泡,鈴響同時燈亮。”我十分感謝這位讀者對我的關懷。這也是以目代耳的辦法,我準備采納。不過較根本解決的辦法,是大家體恤我的耳聾,不妨常演王徽之雪夜訪戴的故事,而我亦絕不介意門可羅雀的景況之出現。需要一通情愫的時候,假紙筆代喉舌,寫個三行五行的短箋,豈不甚妙?我最向往六朝人的短劄,寥寥數語,意味無窮。…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06pm — No Comments
我寫過一篇《聾》。近日聾且益甚。英語形容一個聾子,“聾得像是一根木頭柱子”,“像是一條蛇”,“像是一扇門”,“像是一隻甲蟲”,“像是一隻白貓”。我尚未聾得像一根木頭柱子或一扇門那樣。蛇是聾的,我聽說過,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不是蛇能聽,是它能感到音波的震動。甲蟲是否也聾,我不大清楚。我知道白貓是絕對不聾的。我們家的白貓王子,豈但不聾,主人回家時房門鑰匙轉動作響,它就會豎起耳朵竄到門前來迎。我喊它一聲,它若非故意裝聾,便立刻回答我一聲,我雖然聽不見它的答聲,我看得見它因作答而肚皮微微起伏。貓不聾,貓若是聾,它怎能捉老鼠,它叫春做啥?…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06pm — No Comments
從前讀書人十載寒窗,所指望的就是有一朝能春風得意,紆青拖紫,那時節躊躇滿志,縱然案牘勞形,以至於龍鐘老朽,仍難免有戀棧之情,誰捨得隨隨便便的就掛冠懸車?真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人是少而又少的,大部分還不是舍不得放棄那五斗米,千鐘祿,萬石食?無官一身輕的道理是人人知道的,但是身輕之後,囊橐也跟著要輕,那就諸多不便了。何況一旦投閑置散,一呼百諾的烜赫的聲勢固然不可復得,甚至於進入了“出無車”的狀態,變成了匹夫徒步之士,在街頭巷尾低著頭逡巡疾走不敢見人,那情形有多麽慘。一向由庶務人員自動供應的冬季炭盆所需的白炭,四時陳設的花卉盆景,乃至於瑣屑如衛生紙,不消說都要突告來源斷絕,那又情何以堪?所以一個人要想致仕,不能不三思,三思之後恐怕還是一動不如一靜了。…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04pm — No Comments
退休的制度,我們古已有之。《禮記·曲禮》:“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事就是致仕,言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也就是我們如今所謂的退休。禮,應該遵守,不過也有人覺得未嘗不可不遵守。“禮豈為我輩設哉?”尤其是七十的人,隨心所欲不逾矩,好像是大可為所欲為。普通七十的人,多少總有些昏聵,不過也有不少得天獨厚的幸運兒,耄耋之年依然瞿鑠,猶能開會剪彩,必欲令其退休,未免有違篤念勛耆之至意。年輕的一輩,勸你們少安勿躁,棒子早晚會交出來,不要抱怨“我在,久壓公等”也。
該退休而不退休。這種風氣好像我們也是古已有之。白居易有一首詩《不致仕》: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
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03pm — No Comments
時間走得很停勻,說快不快,說慢不慢。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在宴會中總是有人簇擁著你登上座,你自然明白這是離入祠堂之日已不太遠。上下臺階的時候常有人在你肘腋處狠狠的攙扶一把,這是提醒你,你已到達了杖鄉杖國的高齡,怕你一跤跌下去,摔成好幾截。黃口小兒一晃的功夫就竄高好多,在你眼前跌跌跖跖的跑來跑去,喊著阿公阿婆,這顯然是在催你老。…
ContinueAdded by Bir Tanem on February 12, 2020 at 7: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February 12, 2020 at 1:55pm — No Comments
而且,歸根到底,是不是值得
當小吃、果子醬和紅茶已用過,
在杯盤中間,當人們談著你和我,
是不是值得以一個微笑
把這件事情一口啃掉,
把整個宇宙壓縮成一個球,
使它滾向某個重大的問題,
說道:"我是拉撒路,從冥界…
Continue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February 12, 2020 at 1:52pm — No Comments
而且我已熟悉那些眼睛,熟悉了她們所有的眼睛——
那些眼睛能用一句成語的公式把你盯住,
當我被公式化了,在別針下趴伏,
那我怎麽能開始吐出
我的生活和習慣的全部剩煙頭?
我又怎麽敢開口?
而且我已經熟悉了那些胳膊,熟悉了她們所有的胳膊——…
Continue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February 12, 2020 at 1:52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