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過度's Blog (254)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5

然而,這並非表明讀者可以脫離文本和作者,實現完全自由。在劉若愚看來,讀者作為自我深入文本把握到的時間觀歸根結底屬於詩人。「通過由語言結構創造的世界,詩人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也使無數的讀者能在他們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裡重新創造詩中的世界。」詩人創造出流傳於世的詩歌,使之獲得時空自由。當讀者以自我姿態把握詩歌,其所創造的文本世界本質上是詩人奠定下來的。讀者只是以替身角色再現詩人對時間的情感處理。「把作者置於理論的中心,而在欣賞者身上產生的道德效果和快感效果,則成了由於作者情感的自然流溢而碰巧獲得的副產品。」劉若愚將視角轉向讀者,其目的在於反證詩人自我的先在性,強調抒情主體、讀者和個體詩人相一致。

周策縱也強調詩人自我和讀者自我面對時間的一致性。他認為中國文學批評強調創作的直截了當和閱讀的即刻無間,體現了對短促時間因素的體認,這種審美傳統可稱為「當下」:…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17,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4

在上述分析中,陳世驤把詩中的情感主體視為現實中的寫作主體,即詩人就是抒情主體。這提示了中國抒情傳統的一個基本預設,即文本必為真實的個體詩人所作,且文本中抒情主體的聲音和詩人的聲音是一致的。如在分析《九歌》的「生命化的時間和空間」之前,陳世驤認為「承認《九歌》是個人心靈的創作,以及看重這個節式各部分的契合內聚及其統整,是我們所必須強調的」。又如《四時詩》存於《陶淵明集》,但《全晉詩》列入顧愷之《神情詩》。對此,陳世驤以該詩對仗工整、時間表現過於平板、浮面,宣稱「乃淵明所不屑為的」,而歸到了顧愷之名下。若不拘泥於真實作者,大可不必下此判斷。但給出這種判斷,恰恰說明陳世驤重視個體詩人及其所帶來的意義確定性。…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16, 2025 at 8:00pm — 1 Comment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3

基於上述認識,陳世驤認為《離騷》標志著作為普遍、主觀時間觀念的「時」的詩學轉向:

它剖白人類所有的心緒,居於最深刻的人類的焦慮中,與人類在時光之流面臨的「存在」、「自我身份」問題相搏斗;如此,它始創了詩的時間(poetic time)。那是經過洗禮的時間,它的蘊含煉造為詩的意象,因此稱之為詩的時間。

《離騷》表現受時間之流所命定的人類焦慮的情感,進而呈現人類以搏斗姿態在時光之流尋找意義的行動。此一飽受人類情感和抗爭浸潤的時間,反過來又凝練為各種各樣的意象,成為《離騷》的內在肌理。可以說,「時」與「詩」是互相證成的。時因詩而成為一種真正的主體時間,詩因時而浸透著飽滿的主體情感。…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14,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2

在楚系簡帛中,「詩」除本字以外,還可用「寺」「」「志」「時」等7個字來表示。發音相近,共同擁有「止」或「之」部件,共享內在的時間意味,既是「詩」「」互換的基礎,也是「詩」「時」互通的根源。周策縱並未考慮到此情況而進行了迂回論證。他列舉經典文獻說明「時」的「射中」之義,但目標卻非把它與具有相同含義的「志」貫通,而在於烘托作為文學的「」的在場。既然具有射箭義的「志」構成「詩」之時間性的基礎,把更具標志性的「時」作為首要依據,豈不更加直接而有力?可見,以語義比附的方式體現「詩」的時間性,是海外漢學構築抒情傳統大廈的起步動作,但完成效果並不很理想。…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29,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1

摘要:時間意識是中國抒情傳統得以建構的一種路徑。其具體策略表現為:首先,尋求「時」與「詩」的語義關聯和詩學關聯,建立時間主題與抒情文類之間的內在邏輯;其次,探索詩人自我在呈現詩之時間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凸顯中國抒情傳統的個體抒情特質;最後,爬梳古典文學發展史上時間主題的賡續和綿延,展現其輻射中國抒情傳統的歷史向度。以時間意識透視的中國抒情傳統,彰顯了個體自我與情感責任,展現出對中國古代文論話語的一種現代建構;但是,由於固守作者中心論,這一現代建構難以完全涵蓋中國文學傳統。…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22, 2025 at 12:00a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8

巴塔耶的一大創見,在於他不僅極具前瞻性地研究這種關於消耗的理論,而且在這種理論與文學藝術之間建立了橋梁。在巴塔耶看來,文學本身也是獻祭的一種形式:「小說的虛構特性有助於我們去承受那些,在實際情況中也許會超出我們的承受能力、削弱我們的東西。」⑯也就是說,文學中的虛構不受現實的約束,作者可以在其中盡其所能地描寫各種放縱、失常、毀滅性的東西;而讀者會被虛構中的恐怖內容感染,在現實生活不受威脅的情況下,「享受它(災難)帶給我們的那種迷失感或危機感」⑰,暫時脫離現實,回歸存在的延續性,沉浸在一種「迷狂」(extase)之中。這一核心觀點,也被巴塔耶寫在了《天空之藍》的「前言」之中:…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30,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7

也就是說,人是無法真正觸及存在的延續性的。但是,死亡能夠將人無限趨近於這一理想狀態,讓主體在一瞬間隱約體驗到存在的神聖性。基於這一觀點,同時基於多年的人類學研究,尤其是對原始社會宗教儀式的思考,巴塔耶提出了「獻祭」(sacrifice)的概念:

在獻祭中,被犧牲的對象不僅會被赤裸暴露於眾,還會被殺掉……對象死去,而參與儀式的人們便會獲得一種由對象的死展現出來的特性。這一特性就是那些研究宗教的史學家們所謂的、可以被命名為神聖的東西。神聖就是存在的延續性,在一個莊重的儀式里,這一存在的延續性會展現在那些目睹了一個非延續的存在死去的人們的眼前。⑭…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17,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6

拉扎爾代表的是一種托普曼無法理解的政治狂熱;格耶妮代表的則是讓他感到不適的虛偽的資產階級意識:「格耶妮來巴塞羅那坐的是臥鋪車廂,可她居然在讀《人道報》!」(第188頁)而從未現身的、他的妻子伊迪絲則代表著令他反感的傳統家庭倫理關係。只有蒂爾媞,一個和他一樣,時刻挑戰著社會禁忌、在個人的極端行為中放縱的人,令他無比痴迷。結尾處兩人在墓地中媾和的行為,是一種涉及色情、死亡、宗教等主題的全方位僭越的形式,這是作者通過小說試圖讓存在本質的延續性顯露出來、試圖構建一種跨主體性交流的嘗試。巴塔耶此處所用的超現實意象最能夠證明這一點:男女二人身下的泥土地,卻仿佛是一片星光搖曳的天空,而敘事者托普曼則感覺到他們兩人差一點就會「跌入黑夜」,「墜入了天空的虛無之中」(第200頁)。那片像徵著極限的天空突然出現在兩人身下,這意味著存在的本質在一瞬間向他們展現出自己的真正面目。…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15,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5

三、人類學的反抗:僭越

托普曼或巴塔耶對抗政治與形而上的焦慮的方式是一種不可能的極限體驗,那麼這種所謂的不可能究竟意味著什麼?巴塔耶所研究的「耗費」「色情」(érotisme)、「僭越」(transgression)等概念,也就是通往不可能世界的具體方式,究竟在什麼意義上幫他對抗著焦慮?…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12,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3

二、形而上的焦慮

巴塔耶的寫作有兩個最主要的源頭:尼采與薩德侯爵。前者對於西方哲學中主體性傳統的批判啟發了巴塔耶對於現代性的反思,而後者的色情文學則成為巴塔耶對抗現代理性的武器。在「前言」中,巴塔耶強調《天空之藍》一書源自「一直折磨著我的痛苦」(第112頁)。這種痛苦不僅是具體語境下對於政治與歷史的焦慮,更是一種更為本質的形而上的焦慮,而這種形而上的焦慮也有著歷史源頭。…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7,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2

與現實相對的,是托普曼那看似荒誕不經、卻具有強烈影射意味的夢。在托普曼的第二個夢境里,他造訪了一座蘇聯的革命紀念館。這個夢像徵著那個年代歐洲左翼知識分子的共同夢想:去共產主義蘇聯「朝聖」。但是,這座記錄無產階級革命歷史的紀念館卻被蘇聯官方炸毀了,而夢的敘事者則同一群孩子一起被一個代表著政府權威的警察追趕。在法語中,無產階級一詞為「prolétariat」,源自拉丁語「proles」,意為後代。…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3,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1

對不太熟悉巴塔耶的讀者而言,《天空之藍》這部小說便如同巴塔耶的整體思想一樣,既充斥著神秘而晦澀的個人體驗,又不斷挑戰著社會道德底線。因此,閱讀這部作品時,讀者可能會產生強烈的「不適之感」①。這再正常不過,因為巴塔耶終其一生游走在傳統經驗與知識的邊緣,研究被現代社會所摒棄的「異質」…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26,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書摘 下

犧牲了虛假國王的農神節,允許人們暫時地回歸黃金時代。角色被顛倒了:主人侍奉了奴隸一次,而這樣一個代表主人權力——這個權力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分裂——的人,隨後就被處死,這確保了每個人在一場唯一的舞蹈(甚至在一種唯一的苦惱、在一陣快樂的唯一的迸發)當中,實現融合。…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書摘 上

[VI]尼采·關於一場以萬物為祭品的獻祭

當我寫作時,焦慮來臨。記述(récit)一旦開始,便在我眼前,始終被涂改得一團黑,它渴求墨水。但對我而言,設想它已經足夠。不得不完成它且不從中期待什麼,這讓我惶惑。

回憶著洛特雷阿蒙(Lautréamont)的《詩》(Poésies),我設法顛倒主禱文…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15,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序(下)

我們不是一切。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有兩種確信,即對我們不是一切的確信和對死亡的確信。如果我們意識到我們不是一切,正如我們意識到我們終有一死,那麼,這就沒什麼。但如果我們沒有麻醉劑,一種無法呼吸的空虛就揭示了自身。我想要成為一切:我因此墜入這個空虛,但鼓起我的勇氣,我告訴自己:「我恥於想要成為一切,因為我現在看到了,那就是沉睡。」自此,一種獨一的體驗開始了。精神在一個讓苦惱和迷狂成形的陌異世界里運動。

這樣一種體驗並非難以言喻,但我向那些未意識到它的人進行交流:其傳統是困難的(成文的傳統幾乎不多於一種口述傳統的介紹);它要求別人事先具備苦惱和欲望。…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6,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序(上)

在黑夜中存在

哈貝馬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表述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喬治 ·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和海德格爾是尼采最重要的繼承者,這兩個人,是尼采通往法國後現代思想的兩個必經之道。

「我曾有一刻屬於我所使用的對象的領域並始終陌異於我所寫的東西。在黑夜中存在,淪入黑夜,而沒有足夠的力量看到它,知道自己就在這封閉的黑暗里,且無論如何要看清,我仍可以承受這樣的考驗,當我閉著眼睛,嘲笑我的「孩子氣」。——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



喬治·巴塔耶…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3,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韓連慶·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下

3.異化與分離

斯洛文尼亞哲學家齊澤克在《無身體的器官:論德勒茲及其推論》中認為,在新科技湧現的初期,目前的科技倫理學有一定的作用,這類似於當我們踏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時,可以用舊的規則作為行為的臨時指南,但是這並不能取代我們制定出新的規則,否則科技倫理學就會喪失倫理學本身的意義。

齊澤克的意思是說,目前科技的發展直接對我們原有的人文價值觀提出了挑戰,例如生物基因技術會改變我們關於自尊和自主的觀念。面對這些挑戰,如果我們固守以前的價值觀,試圖通過已有的倫理觀念來限制科技的發展,就會走向一種新的「蒙昧主義」,從而錯失了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問題:這些新的科技突破如何迫使我們改變和重新發明自由、自主和倫理責任的觀念?…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21,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韓連慶·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中

2.「哲學的貧困」或者「貧困的哲學」

斯蒂格勒在《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的結尾曾說,像電影這樣的「時間客體」可以同時被成百上千萬、甚至數億人觀看,由此促生了與群體意識和群體下意識相符的、新型的事件結構。這就是說,由於電影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電影會影響人的意識、經驗、知覺和記憶,塑造出「電影感知」(cinematic perception),影響我們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例如電影中的很多情節和元素會內化為我們的認識和經驗的模式。電影還會把現實、過去和歷史重新組合,從而成為「集體記憶」,例如通過你喜歡看什麼電影就能知道你是哪個年代的人。…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14,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韓連慶·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上

 

韓連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1.電影與意識的同構

楊德昌的電影傑作《一一》中,有句很有名的台詞:自從電影發明以來,人類的「生命」延長了三倍。換句話說,電影讓我們閱盡人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秋日午後,如果你郁郁寡歡、倍感煩悶,那麼你不太可能通過讀一本書來打發時間,更有可能去看一部電影或者網劇。動態的圖像之所以勝過書本中的字句,是因為有時候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無需動腦,只需觀看,甚至可以盯著畫面想別的事情。這或許也就是大量的平庸電影之所以存在的一個理由。…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1,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