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Tastes in food
tastes in food also depend on the idea each class has of the body and of the effects of food on the body, that is on its strength, health and beauty, and on the categories it uses to evaluate these effects. working classes are more attentive to the strength of the male body than its shape, and tend to go for products that are both cheap and nutritious, the professions prefer products that are tasty, healthe-giving, light and not fattening. —— 引自第3頁
The producers are led by the logic of competition with other producers and by the specific interests linked to their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to produce distinct products which meet the different cultural interests which the consumers owe to their class conditions and position, thereby offering them a real possibility of being satisfied. —— 引自第4頁
he buys because it pleases him at that moment. i live for the sake of living. and so far as possible, I truly to love for the present moment. it isn't always easy. —— 引自第5頁
(摘自:布爾迪厄的《區分副標題: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副標題: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作者: Pierre Bourdieu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年-2002年];出版年: 2010-04-23;出版社: Routledge;頁數: 640;中文版譯者: 劉暉;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年: 2015-10頁數: 943)
螃蟹符號:這錢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
《紅樓夢》第38、39回寫大觀園內的螃蟹宴,其實寫的也是吃飯而已,但曹雪芹寫出了不同人物在吃螃蟹後的不同體驗所生成的不同感受。對於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貴族公子小姐來說,他們的感受可能是美食節、狂歡節、詩歌節等,當然他們的感受也有細微的區別,這從他們各人所寫的螃蟹詩可以看出。但是,作為一個貧窮農婦的劉姥姥的感受就另是一樣,她仔細算了一筆賬,說:「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錢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的了。」那麼劉姥姥的感受為什麼會與那些公子小姐相差那麼遠呢?這主要是劉姥姥的出身、經歷、動機、欲求、階級地位等與那些公子小姐不同。正是不同的出身、經歷、動機、欲求、階級地位等形成的對生活的體驗制約著他們的感受。(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2015-06-23 爱思想平台;關鍵詞:經驗 體驗 個性 深義 詩意 )
中國魚文化
在中國,自古以來「魚文化」就在人們的飲食 , 風俗 , 美術等方面都各有體現。在表現為各種生熟美食的同時反映出了魚的餐飲文化;在表現為各種魚祭、魚信仰的同時演化出了魚的風俗文化;在表現為各種圖畫、造型的同時展現出了魚的美術文化。
而京郊密雲縣,這個北京北部生態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不僅擁有好山好水好物產,更是自古以來就與「魚」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因捕魚的人數多,而被稱為漁陽郡,而現今由於有著密雲水庫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出產享譽華北的「密雲水庫魚」,其具有天然無汙染無機魚的特性,品質優良,一直以來很受京城百姓的青睞。
每逢旅遊時節,慕名而來的遊客皆把品嚐鮮美的水庫魚做為遊密雲的必要內容,水庫魚已經成為密雲旅遊產業的品牌產品。依據這從古綿延至今的獨特的「魚情緣」,密雲縣旅遊局今秋特別推出了名為「遊密雲山水,品魚王美宴」的魚文化節活動。
1 、中國的「魚文化」
在中國,自古以來「魚文化」就在人們的飲食 , 風俗 , 美術等方面都有各種表現。
在表現為各種生熟美食的同時反映出了魚的餐飲文化;在表現為各種魚祭、魚信仰的同時演化出了魚的風俗文化;在表現為各種圖畫、造型的同時展現出了魚的美術文化。
( 1 )魚的餐飲文化
人類在制作和品嚐各類魚鮮的同時,創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這種飲食文化實際上有美食本身的內涵文化和它給人帶來的外涵文化。
如:吃生魚鮮的外涵文化反映出個人的勇氣,膽量,氣質和審美情緒。象淡水湖泊里的鯉魚、青魚、鱖魚等都是很好的生魚片原料。享受生魚片,古人已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如明朝藥物大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凡諸魚之鮮活者,薄切洗凈血腥,沃之以蒜,韭,姜,醋,鹽五味食之。
」
( 2 )魚的風俗文化
自古以來,人們對魚內涵的解釋有以下三種:一是都把魚看成是「活」的象征,多吃魚「聰明靈活」的觀念非常普遍;二是魚懷卵量大,繁殖率高,多吃魚有「多子多福」,「人丁興旺」之意;三是「魚」與「餘」同音,「吉慶有餘」「年年有餘」可寫成「吉慶有魚」,「年年有魚」,都有喜慶富裕,祝願美好的意思。
依據這種文化,活動中可以把我國沿海地區「祭魚」的風俗活動移植過來,組織「祭魚」儀式。同時在媒體上以「多子多福」、「年年有魚」為主題,進行文化炒作,吸引遊人參與。
( 3 )魚的美術文化
魚是水生動物,它給人類的首先是形態美。大大的眼睛,圓圓的嘴,健壯的身體上有斑紋清晰的魚鱗,在陽光下能炫耀出金色的亮光,這就是人們心目中魚的形象。
正因為魚類具備這些特定的美,所以,魚類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揚。從魚圖磚塊,魚形瓦當,魚背龍骨,到魚紋鋼材,魚骨結構設計,魚形建築等,都參考了魚的天然造形;從魚形竹器,魚形木雕,到魚形玻璃雕刻,魚形不銹鋼構件,魚形雕塑等,都具有魚的美術形態;從民間的穿魚服跳魚舞,剪魚紙掛魚燈,到現代舞臺的魚裝飾等等 , 無不帶有強烈的魚文化色彩。
2 、密雲 「魚文化」定位
( 1 )密雲「魚文化」歷史背景
京郊密雲縣,自古以來就和「魚」字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因為捕魚的人數增多,被稱為漁陽郡,這是密雲「魚文化」最早的記載。
解放後, 1958 年開始修建密雲水庫,後形成了華北地區第一大水庫,目前已成為北京城唯一的一盆「凈水」。
同時,密雲的捕魚業也揭開了新的篇章。為了凈化水源,從 1997 年開始,密雲水庫在每年的 4 月到 9 月實行休漁制。由於這期間是密雲水庫各類魚的繁殖、生長期,魚兒在 180 平方公里的水面下自由生長 4 個多月,體美膘肥。所以使水庫在每年 9 月份成為捕魚佳期,並成為京郊旅遊的獨有風景,密雲的金字招牌。
近幾年以來,密雲水庫的魚種類繁多,繁殖速度快。尤其是一種名為「潮白河鯉魚」的原生魚種,又稱「潮白河金黃大鯉」,素有「美人魚」之稱。
( 2 )「水庫魚」文化定位
依據密雲縣的「魚文化」背景,「水庫魚」文化可定位於:
「生態之魚」
「多子之魚」
「喜慶之魚」 (新浪愛問)
延續閱讀:
古清生《坐在黃河岸邊的小鎮上品飲》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1-689
辛波絲卡·在赫拉克利特的河流裏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286637
程明琤《歲月邊緣》話魚談往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60269
劉春《種下六株百香果》
中午,嫂子帶回六株果苗
讓你種在屋後
你找了六個地方,用鋤頭挖開地面
把它們一株一株栽進坑裏
扒些泥土蓋住樹根。
想像開春後枝條尾部長出小葉片
不消幾個月,藤蔓就爬上墻頭
和預先搭好的棚子
再一年,綠色的珍珠掛滿屋後。
而你並不急於采摘,悠閑地
端一張長椅躺在南風中
哼著小曲,間或擺弄一下身旁的
瓷杯和茶壺……
回到屋裏,母親問:
拿鋤頭幹什麽?
你說,種百香果。
種在日頭能照到的地方了吧?
你楞了一下,嗯。
鏟掉旁邊的雜草,別讓它們
扯走肥料。
你又楞了一下,嗯。
記得淋點水。
……嗯。
母親上樓午睡了。你悄悄地
跑到屋後,挖了六個小坑
給果苗挪地方
再把四周的雜草鋤掉
然後提著桶,向井邊走去。
《蘇東坡吃山芋》
楊憲益是一位淵博的學者,讀了很多歐美各國的野史和筆記。他在解放前寫了一本《零墨新箋》,其中《李白與菩薩蠻》、《康昆侖與摩尼教》等篇引證中外文獻,都有令人信服的結論。此書中的某些篇章最近在國內和港澳報刊重新發表,對讀者仍有莫大的吸引力。
此書的第二十三篇為《蕃薯傳入中國的紀載》,作者根據彼得齊埃加(Pedro Cieca)於一五五三年寫的《秘魯史紀》(Cronicade Peru),考定蕃薯傳入中國在明代萬曆四十五年,亦即公歷一六一七年前後。這卻是大可商榷的。
為什麼大可商榷呢? 因為早在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便與蕃薯打交道了。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對《蕃薯》一條,比較審慎,沒有介紹其流傳的歷史,但詳載了蕃薯的“山芋”、“甘薯”、“紅薯”、“紅苕”、“白薯”、“地瓜”等六種異名,這對問題的解決是大有幫助的。
我想應該再說明一下,《辭海》寫作蕃薯,比楊憲益寫作蕃薯要妥當一些。
蘇東坡曾寫過《和陶酬劉紫桑》一詩:
紅薯與紫芋,遠插墻四周。
且放幽蘭香,莫爭霜菊秋。
窮冬出甕盎,磊落勝田疇。
淇上白玉延,能復過此不?
一飽忘故山,不思馬少遊。
這裏的“紅薯”無可懷疑的就是蕃薯,也就是山芋。而“淇上白玉延”,蘇東坡自己作了註釋,是指的山藥。我們知道山藥自古以來就是中醫所用的補氣良藥,而作為一般食物,也算作上品的。到現在為止,宴會上還常常用“拔絲山藥”作為甜菜,也受到外賓的欣賞和贊揚。
在這首詩裏,蘇東坡把山芋作為觀賞植物來對待,而且是把山芋收藏貯存起來,到冬天再吃。甚至認為滋味還在山藥之上,則未免有點誇張了。
(續上)現在的四川省,也是山芋的主要產區,然而原籍四川樂山縣的蘇東坡卻說:“一飽忘故山”,可能當時四川樂山還沒有山芋。
蘇東坡和山芋打交道,以山芋為題材寫作詩文書信,並不止這一次。黃庭堅的《山谷跋偽作東坡書簡》說:“此帖安陸張夢得簡,似是丹陽高述偽作,蓋依傍糟姜山芋帖為之,然語意筆法皆不升東坡之堂也。”從黃庭堅的語氣看來,蘇東坡是寫過《糟姜山芋帖》的。
蘇東坡為自己的詩集作序時說:“過子忽出新意,以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所以蘇東坡不僅喜歡吃山芋,而且也對山芋羹的色香味作了很高的評價。誰首先發明山芋羹的,蘇東坡好像把這一分光榮給了他兒子蘇過,這並不公平。因為同時代人的晁補之也有“一杯山芋校離騷”的詩句,既是一杯,當然是半流質或流質的山芋羹,而不是整塊的山芋。看來,當時社會風氣的確對山芋比較重視。晁補之把“一杯山芋校離騷”作為雅事來寫,大概就像我們現在把一杯麥乳精或蓮子羹放在桌上而讀唐詩或宋詞的情調相近罷!
又有一個周文雍,寫過“哦詩禮塔作佛事,同吃地爐山芋羹”的詩。大概古代的大寺院也用山芋羹招待善男信女的。
元明兩代的山水畫我看了不少,發現許多不同的樹木上掛了同樣的枯藤,頗為不解。後來到了四川,親眼看到四川人把山芋收獲以後,都把山芋的藤掛在樹上,使之曬幹吹幹。因此,我想即使北宋時代四川確實還沒有山芋,那末元代甚至早在南宋也就有了。決不是等到明代萬歷末年傳進中國的福建,再從福建傳到四川去的。
楊憲益之所以采用《秘魯史紀》的材料,也不是草率從事的,對於中國的文獻,他也作了探索,他看到了明末周亮工所著《閩小記》書中關於蕃薯的記載:“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以種。初種於漳郡,漸及泉,漸及莆,近則長樂、福清皆種之。”“其國有朱薯,被野連山而是,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然吝而不與中國人,中國人截取其蔓尺許,挾小蓋中以來,於是入閩十余年矣”等等。《閩小記》和《秘魯史紀》倒是對得起頭來的。
我查考了《長樂縣誌》,記載比較詳細,基本上和《閩小記》相近似,而且也介紹了山芋流傳到浙江、河南、山東等省的情況。《寧化縣誌》、《連江縣誌》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
因此,我認為《閩小記》說明代萬曆年間山芋才傳入中國雖然不對,但所記載的流傳情況也還有一定的價值。看來山芋傳入中國不止一次,路線不止一條。當然,這明代萬歷年間的一次並不是最早的一次,可能是最遲的一次了。
《閩小記》提出了山芋另一異名為“朱薯”,也是其它典籍所未載的。楊憲益同誌的文章最後一段如下:
附帶提起的,就是蕃薯在美洲原名為 Pa Pa。我們一般認為蕃薯的“番”字是“外國”的意思,其實也許是Pa Pa的譯音,這與淡巴菇之為Tobacco相同。又美洲土人又名蕃薯為Chunno,這與“薯”字的音也有些相似。
關於讀音和山芋的異名問題,清代末年杭州人施可齋提出了一條十分值得重視的意見,他從根本上排除了“番”即“外國”和山芋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說法。根據福建方言的讀音,施可齋認為“甘”與“番”相近,因此他懷疑“蕃薯”兩字是從“甘薯”訛傳而來的。
我還想談一談山芋的香味問題,蘇東坡的詩說“且放幽蘭香”,似乎是指整株植物。
《閩小記》說:“器貯之有蜜氣,香聞空中”,是指收來貯藏的山芋,是兩件事。事實上恐怕山芋既是分幾次傳入中國的,品種也就隨之而異,其香味自然也就不同了。以我們現在所吃的山芋來說,紅皮的有香味,白皮的就沒有,也許這紅皮的就是“紅薯”,而白皮的就是“白薯”吧! (1980年《散文》第3期)
《蘇東坡吃山芋》鑒賞
賞析這是一篇關於一個“學術”問題的科學小品文,談的是“山芋”這種植物傳入中國的年代問題。
由於文章是從別人的已成定論的觀點中發現問題,提出異議,進行商榷,所以如何使文章所談自圓其說,成一家之言,其難度是很大的。然而,由於作者對問題有深入的鑽研,掌握了大量準確的材料,經過精心的引征推敲,終於充分地說明了問題。文章嚴謹而有序的結構,為準確地表達思想觀點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按照一般文章的做法,在提出問題和“立論”以後,就應該運用論據進行論述了,但本文作者卻於此宕開一筆,特意審明《辭海》中對《蕃薯》一條的解釋,緊接著,又補充一句:“《辭海》寫作蕃薯,比楊憲益寫作蕃薯要妥當一些。”
讀完全文,我們會感到,作者在這裏所作的這些說明,對於說明問題是大有幫助並十分重要的,它們起到了清除障礙、暢明道路的作用,為最後水到渠成地說明問題做了鋪墊。
再如,中間經過大量的論據——正確考定蘇東坡確實“吃”過山芋以後,又巧妙地回應開首提出的問題,認定楊憲益運用的材料和提出的觀點,也並不是草率從事的,文章又用不少的篇幅介紹楊著觀點的來源及造成欠妥的原因,並充分肯定了楊說的價值。這樣,就更使文章觀點穩妥可靠,文意貫通無隔。
擺事實,講道理,用論據說話,細致的考據求證,周密的邏輯推斷,嚴謹的語言敘述是本文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持之有據,證之以理,看似隨意漫筆,實則緊扣中心,在旁征博引的同時,追求文意內在的聯系,在突出自己見解的同時,不忘照應原來的觀點,這也正體現了“商榷”小品文的特色。
另外,文章所選用的材料,雖然大都是從史書或古代文學作品中采擷而來,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很能說明問題。讓人看後,在自然地接受其觀點的同時,也驚嘆作者那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文章把一個純粹的學術性問題講的有聲有色,意趣盎然,嚴謹而不乏活潑,沈實而富有文彩,這又表現了作者精湛的駕馭文字的功力。(原載《愛墾網》)
沈宏非·吃在廣州?
“吃在廣州”是一句老話,至於“住在杭州,死在柳州”者,無非是因了杭州的環境好,有山有水,一年四季無聊的活動特多,怎麼住也不悶;柳州的棺木好,死了以後,屍體可得較長時間的保鮮。
今天看來,這種追求不僅過時,而且非常的老土。杭州好不好住,已經很難達成共識,與此同時,在各地火葬場火力大致相若的情況下,更沒有人會專門跑到柳州去死。唯獨在吃的問題上,盡管國人對粵菜以及廣州人的吃有著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觀感,不過,“吃在廣州”這四個字無疑仍具說服力,大家也懶得去爭論有無改寫的必要,有吃就好。
事實上,廣州的全國美食中心之地位,正在發生動搖。首先,粵菜之名,近20年來已遭過度開發,嚴重濫用,遠至拉薩的八角街,亦有“生猛海鮮”供應;其二,各路菜系大舉湧入廣州,不讓粵菜專美,而在廣州落戶的京、川、滬菜,亦無不出現程度不一的枳變,“ 吃在廣州”的純潔性被進一步稀釋。
在這種情況下,廣州的吃,如果還想尋找什麼個性,只有在文字上做點手腳,將“吃在廣州”調整為“廣州在吃”,就仍然能保住全國領先的江湖地位。“風在吼,馬在嘯”,“廣州在吃”不再迷戀往昔的光榮,強調的是吃的現在進行式以及吃的可持續發展性,並且被賦予一種現代化的聯想,有“廣州在線”的味道。(沈宏非《吃在廣州》)
延續閱讀 》
韵文化:食韻
愛墾慕課·美食篇
香料·歴史·觀光
跟《馬來紀年》走一帶一路·望加錫
古達:婆羅洲海角
古達:婆羅洲海角
亚庇嘉雅街
亞庇嘉雅街
絲路文化智庫行動計劃
愛墾雲端藝廊: 中藥故事館
彼得·梅爾《品味》滿口黑珍珠
食物與廚藝》の調味醬料
楊照《故事照亮未來》真實感受
《吃的藝術》入味
胡椒·牽起世界貿易網
香料群島 小豆蔻贸易
百年種植:檳島豆蔻是搖錢樹
小小胡椒,打造世界經濟版圖
醫藥水果小豆蔻·腸胃療效佳
家明·中藥學裏的“英國歷代地圖”
梁秉鈞的食饌詩學及其文化政治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17》:檳城:何謂中心、邊緣?
歷史上,香料貿易在蘇拉威西地區占有重要地位,當地政權和外來勢力激烈競爭以控制香料貿易,最終荷蘭取得瞭望加錫地區的貿易壟斷權。1942年二戰時望加錫被日軍攻占,印尼獨立後併入印度尼西亞。
從人口上看,望加錫是蘇拉威西島的最大城市、印度尼西亞第五大城市。1971到1999年間,城市以前殖民時期的一個城堡為名,稱作烏戎潘當(Ujung Pandang),望加錫和烏戎潘當這兩個名字經常互換使用。城市坐落在蘇拉威西島南半島西南海岸,面朝望加錫海峽。(Source of Photo:https://fr.wikipedia.org)
望加锡舯舡( Padewangkang),上圖是1839年的照片。
亦舒:番薯糖水
有一種食物,叫番薯糖水,真好吃。
一般超級市場裏買得到番薯,分紅肉與白肉,紅肉比白肉好吃,紅肉本身已經夠甜,切塊,水中加一塊冰糖,煮二十分鐘,已經可吃。
香、糯、甜、最適合吃,秋冬季下午,一覺睡醒,不管有沒有好夢,就可以大快朵頤。
因為簡單省時容易做,有價廉物美,大可天天吃。
從前,至愛吃的甜品是黑洋酥湯團及糖藕,此刻南貨店都有現貨,因大量生產,只甜不香,看樣子還是自己動手最好。
老匡說他在三藩市儘管吃,故胖得不得了,無獨有偶,我亦孜孜不倦煞有介事做這個弄哪個,吃得級多,可是,體重不變。
許多常見的甜食都合我意:新鮮的玉署藜、酒釀丸子、糖炒栗子、拖肥蘋果、牛俐酥、前年糕……多多益善。
愛吃甜食,脾氣有希望由急燥轉溫和,吃飽飽,滋潤潤,不去想那麽多,自然少挑剔,便可以高高興興做人。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