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陳楨〈food architect·美食建築學〉
餐飲業也是一門文化創意產業。飲食的學問越來越大,越來越講究,是社會進步的象征。它意味著我們不再只是要求吃得飽,吃得好,還要吃得有個心靈的感受。
不只要求口腔舌喉的味道,還盼望心裡頭的味道;不只是味蕾的美味,還要性靈的美感。
最常見的,就是餐桌、餐盤的擺設裝飾,在味覺、嗅覺以外,再經營視覺、觸覺的氛圍。在西方,蔬果、冰塊、乳酪和牛油,都是飲食界發揮創意,創造美學價值的好材料。連草莓、鳳梨、芋頭、蜜瓜、南瓜與番薯都派上用場。
做大廚的個個至少都是蔬果調刻的藝術家,否則他們永遠只能當大廚的副手。
近年來,蔬果雕刻也在中國大陸受到推崇。這其實已經不是新的玩意兒,早在古代的周朝就已經出現,倒了清朝康熙當政,那滿漢全席道道佳肴都有蔬果雕刻的點綴。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廚師們所采用的材料,來來去去是那些冬瓜、紅蘿卜,題材也離不開傳統的龍鳳、老鷹。
來參考西方的一些蔬果、食物的裝璜,洋人叫這food architect, 已經提高到建築學、工程學那高度了。也有人說這活動是edible creation 或edible craft,可吃的創作或手藝,不簡單吶。
富而優雅的社會,讓人對美感富有想像力,即使是尋常不過的物體也給予我們美的趣味,催生創造力。
(4.8.2011 更多内容)
林蕙蓮:那麼丑的菜粄
菜粄,吃了一輩子都不厭。每次吃,每次嫌,嫌賣相,嫌口感,嫌粄皮不正宗。
然後把那說了幾百遍,孩子們都會背的故事又說一遍。
聽眾說:「不好吃,自己做。」
我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就是不會做,我的工作是燒開水負責蒸粄。」
然後一肚子氣就上來了,王大娘的纏腳布又斗了出來。
當年我媽做的菜粄最好吃,每次雨天不能割膠媽媽就會動手做菜粄。
當年是要把大米浸泡後才用石磨把米磨成漿,然後在大鑊裡把米漿煮成米糊(現在很輕鬆了,用粘米粉就能操作)。
媽媽把米糊捏成一個小杯子放入餡料,我們這群嘍囉把菜粄擺放好,數著時間滿心歡喜的等待菜粄出爐。
當我們把菜粄排列待冷的時候,後門進來一個母親,帶著兩三個孩子,假情假意地說:「答姑,做菜粄啊,好吃嗎?我試一下。」又自動的一個孩子給一個,吃了一個又一個,一輪十多個菜粄給吃了一半,我只能氣得翻白眼。
第二輪的菜粄下鑊時她終於走了,我們也鬆了一口氣;誰知道在我拿出第二輪的菜粄她又出現,又故技重施,我說:「梅姐,你們幾個吃了那麼多,我們做到現在還沒吃呢!」她竟然裝傻回我:「你快吃啊!」直接把我氣死。
過後媽媽對我說:「吃的東西不要太計較,她要吃就讓她吃吧!做人大度一點。」
今天又吃菜粄,而且是那麼丑的菜粄,自然的又想起你。
媽媽,不知不覺您離開我們那麼久了,但是您的一言一行,終是陪伴著我們,好笑的,悲傷的,都會聯想到您,我們永遠記著您,永遠愛著您。(原載林蕙蓮臉書)
Tastes in food
tastes in food also depend on the idea each class has of the body and of the effects of food on the body, that is on its strength, health and beauty, and on the categories it uses to evaluate these effects. working classes are more attentive to the strength of the male body than its shape, and tend to go for products that are both cheap and nutritious, the professions prefer products that are tasty, healthe-giving, light and not fattening. —— 引自第3頁
The producers are led by the logic of competition with other producers and by the specific interests linked to their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to produce distinct products which meet the different cultural interests which the consumers owe to their class conditions and position, thereby offering them a real possibility of being satisfied. —— 引自第4頁
he buys because it pleases him at that moment. i live for the sake of living. and so far as possible, I truly to love for the present moment. it isn't always easy. —— 引自第5頁
(摘自:布爾迪厄的《區分副標題: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副標題: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作者: Pierre Bourdieu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年-2002年];出版年: 2010-04-23;出版社: Routledge;頁數: 640;中文版譯者: 劉暉;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年: 2015-10頁數: 943)
劉心武·美國爆米花
在紐約,到一家堂皇的電影院看首輪片,到裏面,聞見一股十分熟悉的氣味,走近休息廳的售貨部,才看清原來這裏在出售爆玉米花。
在中國,爆大米花和爆玉米花本是極普通的廉價兒童食品,但近年來,起碼在我定居多年的北京市,它們從食品店中銷聲匿跡了。我曾隨口問過售貨員,是不是因為利潤太低,所以產家不產銷了,回答是:“現在啥都講究現代化,誰還吃那玩意兒呀!”
可是在紐約的現代化電影院中,偏大賣其爆玉米花。那售貨部的玻璃櫃臺裏,大半櫃粗陋的爆玉米花與周圍各種相當精致的設備、器皿相映成趣。買爆玉米花的,我本以為只是兒童或少男少女,想不到買主全是成年人,甚至有步履蹣跚的老人。裝爆玉米花的紙制容器,小的有我們喝啤酒的玻璃杯大;大的,口徑怕是有十多厘米,簡直可以稱作紙桶。
陪我去看電影的朋友,便買了一桶爆玉米花捧著,讓我邊看電影邊往嘴裏扔,並且告訴我:“這是典型的美國文化!”美國歷史很短,盡管美國的生產力發展極快,科技和生產工藝相當現代化,但美國文化缺乏積累,所以往往顯露出一種童稚趣味,如注意從這個角度觀察,則處處可指出例證。
紐約的曼哈頓區,是世界上摩天樓最密集的地方,那些摩天樓的造型,自然不乏從歐洲文化遺產中吸取靈感的印跡,但其中有大多數,依我看來都體現著美國人的爛漫勁兒。聯合國建築群的街對面,有一座玻璃幕墻的大樓,這樓從後側面望去,最高處的十來層似乎縮成了一個玻璃薄片兒,給我的印象,恰似金髮碧眼的美國娃娃,在對我戲謔地眨眼。曼哈頓南端那一對同樣高、同樣粗、同樣憨、同樣素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乍落入我這有著幾千年文化背景的中國人眼中,真覺得他們美國人花錢太浪,既要建這麽高的雄偉大廈,何不從外觀上多多體現出民族的傳統與風格,給民眾以教化呢?怎可像兒童搭積木似的,一方方摞上去便拍手了事!後來知道那建築的設計師山崎實是日本血統。但除了印第安人,哪個美國人又不是“外國血統”呢?大建築藝術家貝聿銘因為是中國血統,所以常被我們引為光榮,其實他和山崎實都已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在華盛頓,我去參觀了貝聿銘設計的東區博物館分館。華盛頓的舊建築大都是模仿乃至抄襲歐洲古文化的產物,偏那貝聿銘設計的博物館既絕非歐洲或其他什麽現成文化的風格,卻又與周圍的已定型景觀相協調,充分體現著美國人的童稚氣和想像力。那建築物有一處墻折呈17°銳角,我想不會有什麽實用價值,不過是美國人錢多了,故意要顯露出那個頑皮勁兒罷了。
坦率地說,美國的社會景觀,在我眼中也有其單調的一面。在美國多跑了一些地方,就覺得許多中小城市面貌雷同:市中心不免總有一些高層建築,其中又總不免帶有點50年代前的歐洲風味的,六七十年代盛行的玻璃幕墻的,新近的幾種風格雜揉在一起的“後現代派”風格的;而這些建築中又少不了一座或數座尖頂教堂。各處的購貨中心看上去都差不多。“麥當勞”快餐店則是故意把每一個銷售點都盡量弄得仿佛是從一個模子裏倒出來的甜點心。誇張一點說,美國的社會景觀大體上是由下列幾個部分組成的:高速公路、加油站、快餐店、汽車旅館。搭車在高速公路上跑,剛開始覺得蠻有趣,入夜,自己這邊路上是紅色尾燈連成的紅線在往前竄,路那邊是黃白色前燈譜成的光柱在往後飈,而全國統一格式的巨大的綠色標誌牌上,那些字母圖案全閃著柔和的熒光……但次數多了,時間久了,便不免感到乏味。
美國人似乎很知道自己歷史短文化淺,而發達的工業又帶來了產品及生活方式的規格化、單調化,所以他們有種拼命找樂子讓自己活得舒暢灑脫的頑童勁兒。去年11月初,在舊金山趕上了美國萬聖節,我原來只知道萬聖節有南瓜刻鬼臉殼,有兒童們裝成兇相,提著南瓜燈挨門挨戶討糖果吃,如不給則肆意惡作劇的風俗,我沒想到美國的許多成年人在這一天會比兒童更兒童。
萬聖節之夜,一位美國朋友請我去了舊金山的一個公眾娛樂中心。票價好貴,汽車存車費在外,單門票一人就要25美元,但場子裏真可謂人山人海。北京人過春節,也挺快活,有地壇、龍潭湖等處的“花會”,但中國是逛的人以看別人為目的,而品嚐各種風味小吃則是逛“花會”萬不可缺的一項內容。舊金山的這個萬聖節“花會”卻使我頗為吃驚。
首先,絕不以吃東西為其娛樂內容,偌大一個娛樂中心,那天只有寥寥幾處供應飲料的地方,且所提供的只不過是最一般的可口可樂及桔子汁而已,雖也有一個舞臺在演出一些歌舞雜技,但節目極其平庸,也幾乎沒有人專注地去觀賞。那麽,人們去那裏做什麽呢?主要是為了表演自己!凡進入那娛樂場所裏的人,都隨心所欲地把自己化裝成另一模樣。萬聖節俗稱“鬼節”,所以化裝成鬼的最多。把面部用黑白油彩畫成骷髏,身著顯示著骨架的衣衫,只能算是缺乏想象力的劣等化裝。許多人真是殫盡心力地裝神弄鬼,比如從自己肩膀後安裝上一個猛看活像被砍掉腦袋濺血的脖頸,而把自己的頭裝成真像被砍下一般,用雙手捧在拔高的胸前,又比如把自己的臉孔倒畫,仿佛一隻頭顱倒栽在了脖頸上。當然也有化裝成阿波羅、維納斯、埃及女王克利奧佩屈拉、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等雅像的。還有不少人采取近乎裸體乃至全裸體的化裝形式。我看見有位女士的化裝方式是把自己裝在一隻浴盆中(還帶有淋浴噴頭)走來走去。有位男子身上、脖子上圍著一條活生生的蟒蛇,並鼓勵周圍的人去撫摸蟒蛇的三角頭顱。整個娛樂中心的狂歡形式,就是在噪耳的流行音樂聲中,人們走來走去、跳來跳去地顯示自己的化裝。娛樂中心有幾處張掛著巨大的幕布,上面是幻燈投影,乍看令我很吃驚,怎麽變幻出那麽多的抽象派繪畫!後來仔細觀察才發現,原來也簡單,就是在一隻搪瓷盤裏,盛滿帶顏色的肥皂水,幾個工作人員用大小不一的鐵絲圈子,在那肥皂水裏蕩出大小不一相繼破滅的肥皂泡,通過一番折射、放大,便成了那大幕布上神秘莫測變化萬端的抽象派繪畫了。美國人真會玩啊!那麽大的人了,還集體“過家家”,撒開性子叫啊笑啊跳啊蹦啊,直到興盡!
原來覺得歐美發達國家的文化是一回事兒。去過西歐,去過美國,兩相對比,才知道各有各的文化。對比於西歐,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透著隨便,沒有沈重的歷史遺產包袱,因此也就沒有那麽多講究,沒有那麽多忌諱。迪斯尼樂園中新開放的旋轉民歌廳,向觀眾展示著美國歷史上所有重要的歌曲,且包括國歌在內,其表現形式都是由一些雞公鴨婆,乃至貓狗狐熊在那裏搖頭搖尾地演唱;而在洛杉磯的海灘,我看見遊戲打靶攤的靶子之一,便是真人大小的裏根總統照相膠板。我問過美國朋友,他們說那不過是“好玩”而已。
不敢說對美國人的文化心理有什麽認識,但想起舊金山的萬聖節場面,聞見美國爆米花氣味,就覺得比較容易理解一些美國人的言行了,只後悔那天在紐約電影院裏沒禁住聯翩的浮想,竟未能好生地觀賞電影,也沒多吃進幾把爆米花。(1988年2月21日 見愛墾網)
Revitalizing Our Economy through Creative & Cultural Programs
by Dr. Tan Beng Huat, Founder, www.iconada.tv
Embracing cultural creativity can transform our local economy, with initiatives like cultural tourism and homestay programs leading the charge. A key highlight of these programs is the food, which doesn't just satisfy hunger but also brings joy and a sense of warmth.
Despite our area's rich natural and cultural assets, we've faced economic hurdles due to a lack of imaginative solutions. However, dedicated community leaders are working hard to change this. With their successful track records in community projects, they've crafted detailed plans to showcase our area's charm as a top destination.
To uplift the local economy, particularly in rural areas, these plans include small-scale programs designed to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One exciting initiative is the homestay program, which taps into the curiosity of global tourists. Food, a pivotal element in the success of homestays, requires locals to master the culinary arts. While perfecting traditional dishes is essential, hosts should also learn to prepare a variety of local foods with international appeal to cater to diverse guests.
In today’s digital age, social media offers a convenient way to acquire new skills. Countless video tutorials can teach you how to cook various cuisines without leaving your home, making learning accessible and easy.
Additionally,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ELP) initiative, supported by local institutions, enhances this learning with physical facilities and community backing.
As loc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activities become more common, individuals have ample opportunities to test their skills and even build fulfilling careers.
螃蟹符號:這錢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
《紅樓夢》第38、39回寫大觀園內的螃蟹宴,其實寫的也是吃飯而已,但曹雪芹寫出了不同人物在吃螃蟹後的不同體驗所生成的不同感受。對於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貴族公子小姐來說,他們的感受可能是美食節、狂歡節、詩歌節等,當然他們的感受也有細微的區別,這從他們各人所寫的螃蟹詩可以看出。但是,作為一個貧窮農婦的劉姥姥的感受就另是一樣,她仔細算了一筆賬,說:「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錢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的了。」那麼劉姥姥的感受為什麼會與那些公子小姐相差那麼遠呢?這主要是劉姥姥的出身、經歷、動機、欲求、階級地位等與那些公子小姐不同。正是不同的出身、經歷、動機、欲求、階級地位等形成的對生活的體驗制約著他們的感受。(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2015-06-23 爱思想平台;關鍵詞:經驗 體驗 個性 深義 詩意 )
〈巴生肉骨茶高人〉
说巴生肉骨茶,高人不少,站出来而非业界叫得出他们名字者,恐怕不多。有必要多多介绍,先来两位,他们的「肉骨茶」故事,把巴生经营得有些浓浓的「乡味」来。这都是好久好久以前他们起家时珍贵写照。
[上图]「老手」的李贵彬,做肉骨茶厨艺教育,岁月漫长得几乎让人遗忘了,他的祖传肉骨茶药方,是好些男女居家烹饪或开店做买卖的信心来源。
[下图] 继巴生福建会馆杨氏肉骨茶,阿宗绑线肉骨茶是最早走出巴生的行家,让肉骨茶美食成为一盘连锁好生意。
2024一开年,肉骨茶进入了国家美食遗产名录,因为猪肉与宗教之间的「死穴」而吵翻了天,不少有识之士从「药膳汤」角度说,「肉骨茶」料也可以煮鸡肉等等而普及全民,阿宗(吴庆宗)出来跟媒体说:他早在十年前就注册了「鸡骨茶」专利。
各方努力,让肉骨茶变成地方特色经营得来的原动力,也让社区振兴变得有可能。特产、人才与故事等关键资源都在了,剩下的要看同业彼此的化学作用了。(23.3.2023)
觀眾席
某甲踏進一家餐館,坐了很久,看著別的客人吃得津津有味,卻不見有侍者來招呼他。
他不禁起身前去櫃台詢問:「請問一下,我是不是坐到觀眾席了?」
另类的减肥秘方
1、少吃姜,因为有句古话叫“万瘦无姜”!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为有句成语叫“自作自瘦”!
3、不能随便搬东西,那会“搬弄是肥”。
4、衣服帽子换勤一点,“衣冠勤瘦”好身材。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