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張叔常說自己是苦命地主。家裏給他留了塊地,他帶著幾位外勞,種了很多年蔬菜,卻沒賺到幾個錢。有一天,他看著自己一籮籮的收成搬上貨車,忽然想到,這些心血為何要讓大盤商送去批發菜市,賣給店家或菜販,兜兜轉轉最後才到消費者的菜籃?
他閱讀報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種事情叫“創新”,便打了個電話向老趙請教,農夫是否也能玩創新。老趙說:“我來給你拍照、錄影,上互聯網發消息,邀請那些開車經過你菜園的人,拐進來光顧你。可是,他們有何理由要到你的菜園來呢?”
老趙沈吟了一下說,這計劃就叫“我種菜,你收成”;賣的是“農家樂”。你的菜園不是有個大池塘嗎,順道讓大家釣釣魚蝦吧。不過,我得提醒你,你施肥打農藥,可不得違反規定,要保證你的顧客拔菜開心,吃菜安心!”
從買菜到野餐體驗
張叔接受了建議,逐漸開拓了自己的營銷通路。農夫兼菜販兼魚蝦場主,覺得自己像是個服務大眾的人了,便在幾棵果樹上綁了些秋千和網床,樹蔭下放了些粗木桌椅,方便大家休息、喝茶聊天。
他的侄女兒從外地念完書回來,躺在樹丫間的掛床上晃呀晃的,晃出一個點子:“大伯,我拿手燒菜煮飯,又愛說話交朋友。我來教大家現場DIY煮農家菜,有魚蝦有蔬果,動點腦筋,這野餐吃起來一定很有滋味!”老趙給他們這項活動取名“菜園廚房”,吸引了好些周末、假期到來尋樂的家庭。
附近一家小陶窯,看見張叔有固定的顧客,便建議和他合作,用他的菜園名字,燒一套特別設計的陶器。喜歡小勞作的家庭,可以買回去嘗試種種菜,要不當紀念品也挺有趣。
毗鄰的農家過來聊天,都說張叔會掙錢,問他秘訣在那裏。他說,也沒什麽啦,就“創新”兩個字。大家搖搖頭說,那有這麽簡單的事;萬字票都要四個號碼,你兩個字就發達了?
智慧資本四大基礎
其實,張叔本身也不知道,“創新”雖是兩個字,要成功,沒本錢可不行。偏偏,這資本卻是無形的。
這地方上的蔬果園主,當然都懂得耕地是資本;他們本身加上外勞的體力,也是資本。可是,靠這兩樣賺來的辛苦錢,並不能反映他們的努力。收成過剩或病菌侵襲的時節,更是血本無歸、欲哭無淚。
張叔的“農家樂”創新計劃,給他的勞作帶來高附加價值。這是他的智慧資本,吸引了眾多客人直接到他的園圃玩樂、消費。張叔很感激顧客、老趙、侄女和陶窯老板,可是,他沒聽說過“智慧資本”,所以並不知道,這些人其實都為他的成功轉型,墊出了各種資本。
首先是老趙和侄女的“人力資本”。他們雖說也是拿酬勞的,可是,因為他們對本身的互聯網與“菜園廚房”工作,充滿想像與熱情,所以帶來難於金錢計算的“創意資本”。透過網路操作與現場的活動設計,更發揮了“結構資本”的效益。
陶窯的特色陶器,從泥胚抓捏出來的創意,也讓張叔享有了智慧產權,因為其設計掛的他家品牌。這樣的事會發生,是因為陶窯和菜園座落在同一個地區,提供了互相信賴的“社會資本”。
是這些無形資產,組成了張叔的智慧資本。而其他農家卻因為沒想過改變,提高耕地與作物價值所需的本錢,自然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
智慧無形但有價
創新、智慧,雖然摸不著、看不見,在管理學、經濟學上,其價值卻早已確定。瑞典一家成立於1855年的保險與金融公司Skandia,在1980年就已經發現,傳統的會計方式,只對現金、應收帳目等財務資產,以及土地、廠房等實質資產有興致,完全無法反映一家企業的真正資產。
畢竟,員工的才幹、洞見、經驗、市場關系、工作意願與靈活流程等等能耐,都是無形而又難於數字化的事物。
最早提出智慧資本概念的Skandia 副總裁Leif Edvinson ,曾做過一個很貼切的比喻,傳統會計可以確定,公司停車場所停放的汽車價格;可是,卻無法確定車主會開車上那兒去。
深諳智慧資產價值的投資家,在收購別的企業時,倒能看透數字的表象,深入考量其無形潛質,而願意付出遠超過其帳面記錄的代價。從傳統公司的三五倍,到電腦軟件公司的五十、一百倍,也面不改色。
賴伊夫先生對智慧資本專業所做的貢獻,為他贏得無數榮譽。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英國BBC1998年度的金頭腦(Brain of the Year)冠軍大獎得主;亞軍是比爾蓋茨和保羅麥卡尼!他離開Skandia之後,還成為全球頭一位智慧產權知識經濟學教授,在瑞典隆德大學授徒。
更多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Comment
這幾年,馬來西亞的會展行業似乎搞得很火熱,為平時少有新鮮玩意兒的市民,提供了一個舉家周末可以走走的新去處。
何況,除了可以在冷氣間走動走動松松筋骨,免費看看新東西、熱鬧的串場活動,有時候還有贈品拿;沒有贈品也有環保袋。
我有個朋友從商展拿回來的原子筆,足以用到2030年;環保袋堆了大半間儲藏室,有時候忘了某某商展正確名稱是什麼,他說:“待我去找找環保袋就知道。”
本月15日,讀符策勤在《中國報》的專欄,我發現馬來西亞的一些大型會展,這兩年原來也不復當年光景了。他說--
與德國籍傢具設計師伙伴的“如何辦好展會?”一席話,讓我回顧了這些年來,以賣家的身分,參加了至少30場國內外大小展會的經歷。
少了暄嘩聲的展攤,德國設計師閒裡向我獻計,建議來年展攤應加大,搞噱頭裝潢,以花姿招展的方式,多招徠訪客云云。
聽起來,甚有道理。
我輕鬆回應:“應模仿中國辦展哪樣,加個‘大’字,譁眾取寵,怕人看扁小有錢心態的做法就行了 !”
設計師的一番話,咀嚼消化后,的確激起了思潮,墜回時光隧道,縱觀這些年在大馬、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香港、中國、迪拜等等的參展經驗參考。
非忠言逆耳,或倚老賣老(雖然不很老),食古不化,總之參展策略,該大,該小,或玩噱頭,應識時務為俊傑。
展攤車水馬龍?噓!
優質的訪客轉為真正的買家,才是關鍵指標,也是硬道理。
商展會儼然是商業活動前線,猶如陽光,普照賣家的希望,折射人類在關鍵時刻的虛實需求,抓摸市場脈膊,緊隨國際買家本能反應刁鑽的動向,及洞察宏觀經濟走勢的平台。
2008年的次貸風暴, 美國首當其衝;如今,樂見失業率走低,感應“谷底回揚”的正面訊號。
2011年雙低風暴至今,歐洲經濟懸崖當中,悲劇正上映著。
不穩定的未來,迫使一些本地廠商以“雲淡風輕,縮小參展,與客共在,永續經營”的方式赴會。
有一些外國廠商撙節不參展,持著“可免則免,小休一年,靜觀其變”心態。
檢討上星期剛結束的吉隆坡國際展,比較去年,歐洲、西亞的買家的確少了,反而澳洲購買團隊明顯活躍,印尼內需澎湃。
中國材料供應商祭出美眉撒手策略,騰雲駕霧,遊走展會,逐攤叩門為戰場搏彝!
展會的頭一二天,尚有密集的買家遊走,回探老供應商或覓新賣家。這一股樂觀“正”氣,確實振作了賣家們。
很快地,接下來的3天即回冷,人流零星,展會呈后勁不足之勢!
然而,依國際買家的好壞縱合動向,看今年,套一句行話,不至于太悲觀或非常謹慎樂觀。新舊感情相互扶持,指望老客戶的復單,依設計領航俘虜猶豫者的採購心,以期度過具挑戰的水龍年!
除了新聞,我很少看本地的電視節目,特別是連續劇。前兩天讀《東方日報》,看見鄭名烈寫的《歷史劇不能忽略細節》,才知道新馬的電視制作屢屢出現漏子,例如字音不對板;場景、用具與服裝錯置年代;用語出現好像周星馳取材《西游記》的電影《月光寶盒》唱英語歌曲那樣的別扭樣。
看來有關內容的制作人并不知道本身犯錯;沒有足夠的歷史民俗知識,不自覺、自知是必然的結果。中華圈網路主持人要走出一條值得尊重的專業路子,不能沒有這份自覺、自知。
看了八度空間的歷史人文節目《啟航》,發現製作單位對於一些基本常識並未經過細心考證。比方說福建人的神明張公聖君被誤置為張公聖軍。君與軍兩個字語音接近,但意思卻差了十萬八千里。如果是道地的福建人,絕不可能不知俗稱法主公的張公聖君是哪一尊神明。
再者,為了將五六十年代的勞動人家生活貧苦的情景給呈現出來而進行仿拍的黑白畫面,人物的服裝造型算是做對了,但是,用瓦斯爐煮粥,旁面還有雪櫃等現代化家用電器,一眼就被人看穿導演在造假。
投入不少心力的去拍攝的時代劇《情牽南洋》演的是獨立前的故事,但劇中的中學生的校服是上世紀70年代的款式。再者,劇中戰前街邊小食檔的桌上擺放著顧客倒茶的杯子是玻璃杯而非陶瓷杯。事實上,那時候玻璃杯是富有人家的家里備有的高檔器具。一般人家也只有在新年期間才拿出擺用幾天。
此外,目前還在播出的歷史劇《香火》,劇中老和尚的對白竟然冒出“給一個機會他”這等不符中文規範的台詞。咬文嚼字是演員中文底子不好而死背的“成 果”,再怎麼挑剔也很難改變大環境的限制。但是幾年下來,演員嘴習慣用廣東式的華語來呈現,那是導演和編輯沒有要求的緣故。當然,監製沒做好把關工作也該 打五十大板。
如果拍攝水平再提升,以本地為背景的題材的確擁有外銷的條件。但是,基本功課還得再加強。以新加坡的片子為例,自從上世紀拍了《霧鎖南洋》之後,二三十年下來拍來拍去水平依舊逗留在那里。所挑選出來的演員們除了臉蛋之外,平時有沒有讀書,從演技與內涵就能看得出來。
香港藝人黃秋生上《魯豫有約》接受訪問時,就表明不鼓勵孩子走入演藝圈,因為他認為孩子自小生活太舒適,沒嘗過貧窮困苦的滋味,欠缺人生體驗,怎能 能夠去把真實的感覺演出來? 像周潤發最初也是從搬道具開始。有歷練者,才能演什麼像什麼。養尊處優者應當去選美,不應來演藝界浪費青春。
说产品的价值,可先从产品定位、属性,考虑评估的因素。例如,冷气机的属性包括:冷、静、便宜、省电……锁定一项,若打“冷”牌,便一致贯彻的打“冷”牌。
看电影呢?可定位于卖一个一家人或和大家一起叫、一起笑的经验。
价值等于功能(Function)除以价格(Cost);一颗石头是石头,值一元,假如是艺术品,值得一百元。
看好萊塢鉅片《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lps) 預告片,發現人猿進步得好快。最有趣的是,在東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卻有這麼一則新聞,法國非政府組織HUTAN有意在那兒設立研究中心,教導聰明的大人猿學習人話。
專家教導人猿學習手語動作,已不是新鮮的是,新鮮的是,人類這回要教沒有喉嚨的人猿學習人話,好像它們準備在文明世界待下來,而不必回去森林了;或回去森林去是代表人類向它們的族群喊話。
我們平凡人還是好好學習怎樣有效的講話、講故事吧。要不有一天滿街人猿在講人話,人類自己反而說不出話。
Guy R. Powell等人著作的ROi of Social Media (2011)一书提到,社交媒体有一条“90-9-1”定律,说明,90%上你的社交网页的男女,只是资讯的消费者,他们到来看看你说什麽;或你所上载、喜欢、链接、帮忙推的内容。
另外9%偶尔会参与你的讨论,讨论不讨论,也要看他们喜不喜欢那话题;只有1%是积极的发表者,会很投入、很热忱的给大家创作、发表内容。
我们为何上网?2009年3月,加拿大行销协会(Canadi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的整合行销与顾客体验委员会(Integrated Marketing & Customer Expe-rience)曾做过一个调研。在一百位受访者中,44位说他们上网是为了做研究、调查,36位为了阅读、观赏,29位为了发表评论、与人交谈,5位为了发表博文。
两个资料的结论很接近,也就是一般上网者其实主要是资讯的消费者,只有1%的上网者是投入的内容生产人。现在,你要成为那1%的网民,你要怎样玩这盘游戏?
从网站老编的角度来看,要吸引那1%的内容创作者到来安家立户、展现才华,无疑也需要提供新点子。
没人可否认的是,今天的互联网充满噪音。噪音就是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的东西,我们看不见那pattern,或看不见那网上内容对我们有何特别的意思。对于网主来说,网友的注意力要费大力气去争取,或看起来根本没法子争取;我们都有“注意力危机”。深度的关怀与了解被牺牲掉了。而资讯的消费者,也就是网友也会彷徨:“我们到底是谁,尽让有用无用的东西轰炸、淹没!”
楼上的没答案也好说,要协助好作者得到认同与地位,用心伟大;可是我们自己都不受重视,怎样帮助作者呢?具体要做的是:(1)引起注意;(2)广邀参与;(3)参与者不只是到来消费内容、看看就走,而是也落脚发表东西,有engagement;(4)人多了,同一班朋友也定期回来看看(这点还好,现在有固定的几个网友),信任我们,感到亲切,有认同感,就能发挥影响力,帮助到作者。
当然,我们写东西、编东西的,也要首先拿出有素质的作品来,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唉,不是注意力危机,简直是焦虑,老天!
媒體上不乏誰誰玩博客、微博或社交媒體,玩出了名堂和豐富收入。這是我相信的事,可是,我總覺得此事越來越不容易。
實有不少人擁有十萬、百萬粉絲、追隨者或網友,可是你認真看看,其實都是一些本來就是著名的人士,例如藝人紅星一流的男女。普通人也有“忽然”冒紅的,可是,一來少數;二來人家也不是像宣傳所說的一夜之間“人氣大起”、“身價百倍”;他們可是掙扎了不少時日。
我這樣說不是在鬧反調,而是說要在電子媒體上求名、求利不是易事;不是不可能;問題在于怎樣經營。九把刀也還要一位柴大姐做經理人吶。我看愛墾愿意在面子書、噗浪上給它的作者敲鑼打鼓,我覺得這是正確的辦媒體的態度。他們出名,網站才出名。
一般作者一面寫東西、制作多媒體內容,一面自己敲鑼打鼓,太消耗中氣了。愛墾,行行好,幫他們開路散花吧!
moooi,老話一句,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錢當然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有沒有錢。可惜的是,許多有錢的人有錢沒概念;而有概念的沒錢。有錢有概念,網路電視是很好玩的,可以比較輕松的完成PSPD過程:Planning, Researching, Production & Distribution。
有概念,可以做好策劃、研究,知道市場、顧客要什麼,提供什麼資訊內容;現在有了互聯網,廣播線路或渠道也經濟得很。最要命的是生產那一塊,單有概念與研究結果不夠,要有份量、深度的寫東西需要錢,要生產象樣的影像、聲頻內容,也需要人才與設備。
當然,有了創意,這些問題都可以克服。
現在有許多熱心的網友,見識好、見解好又有創作能力,不計較一切自動自發貢獻好內容,這些原創文字、照片與聲頻,本身就是很值得推廣、欣賞的作品,帶給我們巨大的上網體驗。
在這些基礎上,去制作錄像內容(假如適當的話),便有比較好的開始,而不是從空白做起,增加成本。
我們已經看見傳統媒體的轉變。有的報章踏進了網路視頻,靠着他們的財勢,與外國電視臺合作,直接把人家的節目通盤搬過來,包括連續劇。聲勢很大,但不見得能為媒體本身開拓任何新局面,創造新價值。有點像霸市從國外找個合作伙伴就開業了,未必就能幫助到本地的制造業、零售業,甚至可能妨礙本地制造業、零售業的健全發展。
幸而這世界不是什麼都是靠大、靠財勢來壓倒一切的。
有的媒體則大量找本地各領域的所謂專才開專欄,貢獻免費的內容。然而這些沒有經過媒體訓練的作家,連自己的專業思維體系都搞不清,交稿時間到了就從網上下載一些文字來改寫、翻譯,或找人抓筆,然後以本身的名字發表。反正網上什麼材料都有,不擔憂寫不下去。但廣告意味多于一切。
這兩個現象最大的問題,在于本土化需要被忽略了。人們上網路電視,看外國節目沒問題,但從本土化資訊需要的角度來看,知道很多別人的東西固然很有趣,可是,本地人要怎樣借鏡、模擬呢?這就需要深入的探討、學習了。本地人的意見、建議、回饋很重要。這是我目前看到“愛墾納達故事城”的潛質之一。“”愛墾納達“也是引用許多別人的東西,但都考量過本地人的需求,發表後再要人給予看法、洞察。比較有對話、實用的價值;馬來西亞文化創意的”展現“、”呈獻“,不能忽略這本土化的元素。
互聯網的角色其實一直在轉變中,那是因為我們使用者對它的需求也一直在改變。《愛墾納達》定位在中華圈文化創意人的共筆聯手,設法定義本身的行業地位,媒體其實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我們談什麼事,很大程度上也在定義我們究竟是誰。一個天天把妞兒、美眉掛口里的家伙,我們會想這位仁兄太苦悶了。同樣的,我們大量談媒體,也在說明我們是在關注自己在媒體中能做些什麼事。
最早我們以為互聯網是資料庫,或廣義的資訊貨艙,把要用的、可能用的資訊儲統統存在上頭,也設法從那里找到自己要的東西。然後,互聯網是圖書館,資訊組織得比較完整,不是零零星星的東西,當然零零星星的東西還是有的,”龍蛇混雜“。
再後來互聯網變成了學校、講堂,內容變得更容易傳播與吸收,特別是當web 2.0出現後,沒受過歷史教育的人,也可以寫有關歷史的文章,寫得頭頭是道自然也有人捧場。像中國百家講堂某些通俗說書人,使到大家有一股學習的熱忱。當然,精彩的歷史教授的東西更是深刻。不過,互聯網讓人做到雅俗共賞。
互聯網會越變越精致。當然,它發展的時間久了,什麼東西都兼容并蓄,自然”亂“、”多“,但也可能進入質變。現在網友們說要辦展覽廳、博物館式的微型網站,這其實是早已有之的東西,Wekipedia、百度百科就是這樣的東西。可是,概念歸概念,它們還是免不了”雜亂“,參差不齊;”多“原來不是錯,因為沒有人為的、導覽式的協調與組織,東西多了就讓人毫無頭緒,感到煩厭。
例如叫了一道菜上來,有的生有的熟,你會享受嗎?若是東西一捧出來就色香味齊全,讓人胃口大開,一面吃一面交流,談笑風生,那肯定讓人有豐收的一餐。我們的要求是見解、洞察,不是為資料的真偽、優先秩序煩惱。
我們對資訊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有的迫切,為了解決眼前馬上的工作或生活問題;有的知道就好,豐富我們的談天資料,增加生活樂趣;有的可能一點用處都沒有,而有的甚至是干擾。假若有特別眼光的編輯、作者來處理這些資訊,像美術館館長把展覽品都組織好,人們到來就是欣賞,參與意見,加以豐富化,那我們的上網討厭一定很棒!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