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工哲學's Blog (188)

老牙·羊蹄子

豬蹄子肥腴,羊蹄子味香。普通人以為羊蹄子四個幹木橛,沒什麼吃的,那是不曾吃過。怎麼吃?連皮吃。

羊蹄子拔毛是件苦差使。羊毛本來細若花針,蹄子上的更纖弱一些。有些飲食攤點把松香化了,羊蹄子浸在裏面,冷卻後敲下來,羊毛一根不留,是很聰明的辦法,但松香這東西據說有毒,並不可取,但嗜羊蹄子的諸公並不介意,反正自己不曾看見。用松香拔毛也許還是好的,有的攤點用的是瀝青,那可就更有些為人不恭。曾經見過一個退休工人自己做羊蹄子,坐在樓前陽光下用鑷子拔毛,從午間直到日落,姿勢不曾有絲毫改變,這需要極大的涵養。…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24, 2016 at 9:17pm — No Comments

老牙·小米稀飯

上學時老師常用沈甸甸的谷穗來教育我們要謙虛,因結滿實的谷穗是彎腰低頭的,而長了稗谷的谷穗則高揚著頭。大概聽得多了,我現在就很謙虛。學生當年要下鄉"幫秋",幫農民收割莊稼,在田間就看見過谷子,一小片,大概是種來改口味的,喏,粗大的谷穗,可直垂地面。谷子去殼,就是小米,不常吃,因為是被視為雜糧的,即使現在農村也不是很多。零星地喝過幾回小米稀飯,有些糙,感覺不是很好,直到吃了陜北的小米稀飯,觀念才大為改變。…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22, 2016 at 11:55am — No Comments

老牙·肥牛

聽說一個MM要請客,連忙打電話給一個酒肉朋友,征詢西安最近有什麼好吃的,朋友說南二環開了一家肥牛火鍋,看上去和北京的差不多,不禁大喜過望。舍它其誰?就宰她一頓肥牛吧。

北京常去,肥牛常吃,思念如織。入冬,傍晚時分,沿北京街道走去,路邊火鍋店門楣上的霓虹燈總是五彩繽紛地閃著,從闊大的玻璃窗望進去,裏面熱火朝天。隨便進一家看看,都是熱氣氤氳火光炎炎場景,人聲鼎沸。在挨挨擠擠的食客中間找個位子坐下,環顧四周,人人抱一燒酒精的小單鍋,面前擺幾盤紅艷艷的肥牛。不過這樣的地方有些吵鬧,幾百號人擠在一起鼓起腮幫子大嚼,厲聲勸酒的,高談闊論的,有人捂著耳朵打手機,還有女同誌站在走道裏喊孩子。三五知己,欲推心置腹,最好找個小包間,關上門,慢條斯理坐下,悠哉悠哉地調制著蘸料,一邊就著紅心蘿蔔或是爽口西芹喝兩盅。等鍋燒開,一邊涮一邊聊,隔著桌子和蒸汽看對面的青春面龐,乃人生至福。…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13, 2016 at 11:25am — No Comments

老牙·羊羔肉

一到冬天,就特別想念寧夏的羊羔肉,該有朋友捎來一兩只小羊羔了吧,何以還不見動靜?羊羔剝了皮,赤裸裸裝在蛇皮袋子裏,用車拉來,在砧板上卸成幾大塊,凍在冰箱裏,吃時剁成拇指大小的碎塊,下油鍋爆炒,鮮嫩無比,吃得滿口油汪清香,可以忘憂。…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9, 2016 at 12:08am — No Comments

老牙·螃蟹

又是一年吃蟹時。昨晚與從北京來客一起吃飯,有一盤大閘蟹。客人說,北京最近不知從哪兒來了那麼多螃蟹,都臭街了,十五塊錢一斤,最便宜的十二塊。確是便宜,西安炭市街三兩左右團臍的要賣到四十塊。

對螃蟹的了解,源於鄉下溪流,搬開一塊石頭,底下就有這黑乎乎的蠢物遊走,眼疾手快,一把就抓上來了。抓上來有什麼用?玩。北方山溪的野蟹沒有肉,少有人吃。偶爾小孩會把它殼內東西全掏了,糊上面芡,在油鍋裏炸了來嚼。南方有一種面拖蟹的吃法,大概就是這樣,但南方螃蟹大,要攔腰斬了,然後再做。周作人感嘆螃蟹無頭無頸只能腰斬,或是囫圇蒸煮,說這是一種非刑,卻無從改良。小時候讀《紅樓夢》,見賈母一幹人等在藕香榭河中亭子裏吃螃蟹,賞桂花,不覺其妙,對林黛玉詠蟹的"螯封嫩玉"、"殼凸紅脂"也無法想象,倒是寶釵諷刺世人的一句"皮裏春秋空黑黃"記憶深刻。鄉間野蟹秋天剝殼後,裏面黑的黃的一團,當時以為是泥屎,覺得很惡心。…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7, 2016 at 5:16pm — No Comments

老牙·內蒙手把肉與寧夏手抓肉

多年以前,在內蒙沙漠裏,殘陽落盡,夜幕在天邊開始扯上來了,有五個穿著油汙工服的小夥子,拎著安全帽和手套,饑腸轆轆地走進一個叫陶利的蘇木,我是其中之一。因為野外施工上銜接問題,我們一整天沒有吃過東西。蘇木裏沒有別的,只有羊肉,走進一家腥膻油膩的飯館,院子裏一蒙人蹲在地上殺羊,皮恰要剝完。用刀剁成三五斤的大塊,下鍋煮了,上桌來,是放在白瓷臉盆裏的,一人一塊,盆子就空了;老板嘩啦一聲給桌上倒了一捧生蒜,有個要醋的,老板給端來半碗。那時剛參加工作,還沒吃過羊肉,據說很多人第一次吃羊都要皺眉頭的,但我沒有,實在是餓極了,雙手把牢骨頭兩端,半拉臉紮進肉裏,氣已不出,哪還有功夫做愁眉狀。半個小時,我們把那只羊吃光了,由此開端,羊肉當無不食。…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4, 2016 at 6:25pm — No Comments

沈宏非:虛擬的盛宴

上學的時候,學生宿舍晚上十一點準時熄燈,不過熄燈只造成上床,並不能導致睡覺。一房六七個"早上八九點鐘的"男生,就這樣在八零年代的黑暗中有一搭沒一搭地瞎聊著。聊得最多的,是吃。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各自家鄉的吃食都有各自的美味。要知道,在黑暗中談吃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聊天,當然聊女生也很刺激,不過在夜裏十一點以後聊女生這個話題通常都不會有實時的結果,最快也得等到天亮。談吃就不同了,這個話題之所以不僅刺激而且危險,是因為它比女生更具有操作性,因為聊著聊著,各人的肚子就開始感覺到餓了,黑暗中甚至聽得到從空洞的腹中傳出的咕嚕咕嚕的聲音,而結局則往往是:黑暗中終於有一個人忍不住從床上坐了起來,接著,就有更多的人也從床上坐了起來。正所謂坐言起行,坐起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偷電,與此同時,有人負責點亮蠟燭,有人從床底上抽出校方嚴格禁用的電爐,也就是說,一頓扣人心弦的夜宵就要開始制作。…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2, 2016 at 11:10am — No Comments

梁實秋·漫談讀書

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古者,“著於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希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於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簡,翻來翻去以至於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麼吃力!後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制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鈔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於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29, 2016 at 2:30pm — No Comments

老牙·魚頭

袁枚說,雞魚鵝鴨,自首至尾,俱有味存,不必少取多棄,是勸人不要暴殄天物,浪費東西。過去北方人少吃魚,魚頭更是鮮有問津。現在席間也常見一條魚身子零落像是梳子,而頭顱碩大渾圓,不改原型,一雙死滅的白眼陷著。其實現在上桌多是活魚,魚頭但吃無妨。

話雖如此,可我還是不善吃魚頭。自家做魚,魚頭內定要淘洗幹凈。大概太富於聯想,看著魚的口腔,總想起它曾呼吸吞吐,故而在外面吃飯,很少打魚頭的主意。同事有一女士,聚餐魚頭非她莫屬,別人剔肉,她總是叉開筷子把魚頭撚走,盤子裏頓時少了一半東西,原本完整的魚也瞬間變得淒慘無比。有一長輩,絕少吃魚,偶動雅興,只吃一口:魚下唇帶腭那一小片。前不久在外地開會,對方公司宴請,上一條清蒸桂魚,坐上首的就把那一片先夾給我,說是整條魚身上的精華,先敬貴賓,而我不覺得有特殊的味道。…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26, 2016 at 7:16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書 房

書房,多麼典雅的一個名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一個書香人家。書香是與銅臭相對的。其實書未必香,銅亦未必臭。周彜商鼎,古色斑斕,終日摩娑亦不覺其臭,鑄成錢幣才沾染市儈味,可是不復流通的布泉刀錯又常為高人賞玩之資。書之所以為香,大概是指松煙油墨印上了毛邊連史,從不大通風的書房裏散發出來的那一股怪味,不是桂馥蘭薰,也不是黴爛餿臭,是一股混合的難以形容的怪味。這種怪味只有書房裏才有,而只有士大夫家才有書房。書香人家之得名大概是以此。…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23, 2016 at 3:52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雅 舍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地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麼“上支下摘”、“前廊後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茆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裏,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並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並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18, 2016 at 11:46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舊

“我愛一切舊的東西——老朋友,舊時代,舊習慣,古書,陳釀;而且我相信,陶樂賽,你一定也承認我一向是很喜歡一位老妻。” 這是高爾斯密的名劇《委曲求全》(She Stoops to Conquer)中那位守舊的老頭兒哈德卡索先生說的話。

他的夫人陶樂賽聽了這句話,心裏有一點高興,這風流的老頭子還是喜歡她,但是也不是沒有一點慍意,因為這一句話的後半段說穿了她的老。這句話的前半段沒有毛病,他個人有此癖好,干別人什麼事?

而且事實上有很多人頗具同感,也覺一切東西都是舊的好,除了朋友、時代、習慣、書、酒之外,有數不盡的事物都是越老越古越舊越陳越好。所以有人把這半句名言用花體正楷字母抄了下來,裝在玻璃框裏,掛在墻上,那意思好像是在向喜歡除舊佈新的人挑戰。…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15, 2016 at 9:30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送行

“黯然銷魂者,別而已矣”。遙想古人送別,也是一種雅人深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驪歌,灞橋折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剛要啟碇,汪倫老遠地在岸上踏歌而來,那幅情景真是歷歷如在目前。其妙處在於淳樸真摯,出之以瀟灑自然。平素莫逆於心,臨別難分難舍。如果平常我看著你面目可憎,你覺得我語言無味,一旦遠離,那是最好不過,只恨世界太小,惟恐將來又要碰頭,何必送行?…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10, 2016 at 9:02am — No Comments

梁實秋·寂寞

寂寞是一種清福。我在小小的書齋裏,焚起一爐香,裊裊的一縷煙線筆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頂棚,好像屋裏的空氣是絕對的靜止,我的呼吸都沒有攪動出一點兒波瀾似的。我獨自暗暗地望著那條煙線發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樹還帶著不少嫣紅焦黃的葉子,枯葉亂枝時時的聲響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先是一小聲清脆的折斷聲,然後是撞擊著枝幹的磕碰聲,最後是落到空階上的拍打聲。這時節,我感到了寂寞。在這寂寞中我意識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這種境界並不太易得,與環境有關,但更與心境有關。寂寥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裏去尋求,只要內心清凈,隨便在市廛裏、陋巷裏,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象中翺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遊。所以我說,寂寞是一種清福。…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4, 2016 at 9:09am — No Comments

梁實秋·悲 觀

悲觀不是消極。所以自殺的人不是悲觀,悲觀主義者反對自殺。

悲觀是從壞的一方面來觀察一切事物,從壞的一方面著眼的意思。悲觀主義者無時不料想事物的惡化,惟其如此,所以他最積極地生活,換言之,最不為虛幻的希望所誤引入歧途,最努力地設法來對付這醜惡的現實。



叔本華說,幸福即是痛苦的避免。所謂痛苦是實在的,而幸福則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時之狀態,無以名之,名之曰幸福。是故人生之目標,不在幸福之追求,而在痛苦之避免。



人生即是一串痛苦所構成。能避免一分的苦痛,即是一分的幸福。故悲觀主義者待人接物,步步為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是悲觀主義的真諦。…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9, 2016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了生死

信佛的人往往要出家。出家所為何來?據說是為了一大事因緣,那就是要“了生死”。在家修行,其終極目的也是為了要“了生死”。生死是一件事,有生即有死,有死方有生,“了”即是“了斷”之意。生死流轉,循環不已,是為輪回,人在輪回之中,縱不墮入惡趣,生老病死四苦煎熬亦無樂趣可言。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輪回,證無生法忍。出家不過是一個手段,習靜也不過是一個手段。

  但是生死果然能夠了斷嗎?我常想,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何處去,生非甘心,死非情願,所謂人生只是生死之間短短的一橛。這種看法正是佛家所說“分段苦”。我們所能實際了解的也正是這樣。波斯詩人峨謨伽耶姆的四行詩恰好說出了我們的感覺:

  Into this universe, and why not knowing,

  Nor whence,…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16, 2016 at 8:50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下 棋

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的人。殺死他一大塊,或是抽了他一個車,他神色自若,不動火,不生氣,好像是無關痛癢,使得你覺得索然寡味。君子無所爭,下棋卻是要爭的。當你給對方一個嚴重威脅的時候,對方的頭上青筋暴露,黃豆般的汗珠一顆顆地在額上陳列出來,或哭喪著臉作慘笑,或咕嘟著嘴做吃屎狀,或抓耳撓腮,或大叫一聲,或長籲短嘆,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詞,或一串串的噎嗝打個不休,或紅頭漲臉如關公,種種現象,不一而足,這時節你“行有余力”便可以點起一支煙,或啜一碗茶,靜靜地欣賞對方的苦悶的象征。我想獵人困逐一只野兔的時候,其愉快大概略相仿佛。因此我悟出一點道理,和人下棋的時候,如果有機會使對方受窘,當然無所不用其極,如果被對方所窘,便努力做出不介意狀,因為既不能積極地給對方以苦痛,只好消極地減少對方的樂趣。…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10, 2016 at 11:14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喝茶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麼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但是,數十年來,喝過不少茶,北平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雲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凈的高末兒,都嘗試過。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幹解渴,唯茶是尚。茶字,形近於荼,聲近於槚,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份,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未?”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January 27, 2016 at 8:11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閒暇

英國十八世紀的笛福,以《魯濱孫漂流記》一書聞名於世,其實他寫小說是在近六十歲才開始的,他以前的幾十年寫作差不多全是以新聞記者的身份所寫的散文。最早的一本書一六九七年刊行的《設計雜談》(An Essay upon…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January 4, 2016 at 7:05pm — No Comments

尋味 舌尖上的鄉愁 (7)

主副食兼為的傳統餃子也是各具特色。有傳統剁餡兒餃子(芹菜、白菜等蔬菜配豬肉),有純豬肉或牛肉丸兒餃子,有素餡兒餃子,有老關東酸菜肉餡兒餃子,有類似老邊餃子的煸餡兒餃子,最美味也最具代表性的要數三

鮮餡兒餃子。

說到餃子,就不得不說河北。河北人愛吃帶餡兒的面食,好吃的三鮮餡兒餃子就在史上龍興之地解除封禁後的闖關東大遷徙中,落腳哈爾濱了。同時,哈爾濱因為受外僑冷食習慣影響,配菜就變成了熏醬熗拌制品。餃子和熏醬涼盤結合在一起作為快餐這一哈爾濱的飲食特色,就源於這裏。

說到哈爾濱餃子,一定要說老都一處和範記永,因為最能代表哈爾濱餃子特色的三鮮餡兒餃子,就是由他們傳承下來的。…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January 3, 2016 at 6:58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