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年文化是青年同輩群體中存在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年齡層特征。青年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衝突,在家庭、學校和工作機構中也表現爲不同年齡層之間的文化差異和衝突。因此,可以從代際關係的角度來認識青年文化。代際派或世代論,在青年文化研究中是非常流行的理論立場,而在媒體和評論中,已經達到了“日用而不知”的地步。“60年代人”、“70年代人”、“80年代人”、“新人類”、“新新人類”、“e世代”之類的論述,都是屬于世代論的範疇。

代際派的理論,與心理學中的人的生命周期的研究是相關的,而其理論框架的基礎,則主要是功能主義學派的社會化理論(帕森斯、艾森斯塔德和科爾曼)和代際理論(卡爾·曼海姆)。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將個體生命周期分成嬰兒期、少年期、青春(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階段,而不同的生命階段都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處在同樣生命周期的群體則具有共同或共通的生理—心理特征。

從社會結構上講,處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群體則存在著不同的價值觀念與行爲模式,這就構成不同的世代。從功能主義的社會化理論來說,社會系統的均衡和穩定,借助社會化機制和社會控制機制。社會化機制就是將文化模式包括價值觀、信仰、語言和其他符號內化到人格系統,進而制約其需求結構。社會控制機制就是將地位—角色在社會系統中組織起來以減少越軌和緊張的一系列方式。但是,社會化和社會控制機制總有不成功的時候,這樣越軌和社會變遷就得以出現。

社會化過程中的“功能失調”,重要體現之就是代際之間的價值觀等方面的斷裂與衝突。由于代際之間的斷裂與衝突的存在,就有代際理論。代際理論,其實是社會化理論的延展。無論從帕森斯等人社會化理論,還是曼海姆的代際理論,都認爲存在著某種青年文化,並且以某種方式對成人社會提出了挑戰。

代際理論強調不同代際之間的差異、斷裂與緊張。如對20世紀60年代西方青年的反叛,按代際理論的解釋,就是因爲年長一代極力維護固有體制的權威和自身的既得利益,既不能令人滿意地處理各種社會問題,又威脅年輕一代的個人尊嚴、生命與自由。代際理論從世代的角度來看待社會變遷、年齡群體與社會結構的關係,認爲同一社會中的人們由于出生在不同的時代而具有不同的精神、意識結構和行爲模式,從而將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角色和地位等方面結合起來,也拓展了社會研究等方面的理論空間。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