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élgica querida's Blog – February 2017 Archive (9)

王岳川:發現東方與文化輸出 5

文接 》王岳川:發現東方與文化輸出 4



問:您認為輸出文化的立腳點是什麼?是不是可以有陽春白雪也可以有下裏巴人呢?…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February 27, 2017 at 5:49pm — No Comments

王岳川:發現東方與文化輸出 4

文接 》王岳川:發現東方與文化輸出 3



文化輸出有三個層次:知識型——古典經典,輸出從先秦到王國維時期兩千年的經典;對話型——指二十世紀康梁王開始到季羨林時代,他們經歷了歐風美雨以後的新的思想;生態型——指東西互動的當代文化生態,如建築、舞蹈、藝術等等。我們過去留學生總是拿出一本書送給老外,這種形式是單一的無效的。我在日本時曾經拜見一個教授,這位教授拿出一捆中國書法和繪畫。他說,當代中國的書法不行了,我一看就是贗品。還有一些三流書法,把自己的很差的作品送給講究藝術品味的老外,人家怎麼會看得起。我說,但是應該到故宮和中國美術館看看中國的真東西。…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February 26, 2017 at 3:00pm — No Comments

王海光:回憶錄的寫作和當代人的存史責任 下

平心而論,各種各樣的回憶錄,多少都會有當事人自我合理化的成分在裏面。這種自我合理化的要求,是人性使然。人們對曾經歷過的尷尬事,為擺脫懊惱和懺悔的長期煎熬,求得心裏的安寧,是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相對合理性的解釋的。差別僅僅在於,這種自我合理化產生的撰述誤區,是有心為之,還是無心為之。有心為之,長此以往的自我蒙蔽,就會把謊言當作事實。無心為之,能夠在事實面前保持住一份自我反省的清醒,能夠在真假美醜的邊界上把持住是非曲直的道德底線。所以在存史中出現誤差時,兩者的態度判若雲泥。…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February 18, 2017 at 7:03pm — No Comments

王海光:回憶錄的寫作和當代人的存史責任 中

 

回憶錄的存史方式,最適宜保存歷史發生過程中的情態。“情態”反映的是人們在歷史現場中的歷時性作為,描述在歷史事件中不同當事人的態度、神態、言行等等現場表現,是覆原歷史中最難把握的知性方面。對於歷史發生過程中的“道理”,後人通過文獻資料的研究是能夠認識清楚的;但對歷史發生過程中的“情態”,則是後人難以準確摹寫和真切感受到的。

梁啟超先生論史,最註重歷史的情態。認為情態是“過而不留”的事情,文字傳寫困難,為史者“摹體尚易,描態實難”。 歷史的知性本是生動鮮活,有血有肉的。歷史記述一旦缺乏情態,也就成了所謂“得肉遺血,得骨遺髓”的粗劣摹本,論人述事自然不免是隔靴搔癢,得理而不得其形,得形而不得其神,歷史也就成了一部生硬刻板的教科書。…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February 15, 2017 at 12:39am — No Comments

王海光:回憶錄的寫作和當代人的存史責任 上

中國當代史是發生在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急劇變動的大時代的歷史。置身其中的人們,將親身經歷的歷史事件,所見所聞的人與事,所感所受的情與理,以回憶錄的方式記錄下來,這是豐富我們民族記憶,提供文化積累價值的極有意義的事情。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薪火傳遞的文化使命。當代中國所發生的社會歷史變遷,是三千年未有過的大格局。我們置身在這個社會歷史變遷過程中,所經歷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其覆雜性可能是後來人難以想象和難以體會的;同時,由於這是一段在跌宕起伏中疾行的歷史,歷史場景變動極為頻繁,不免會給後人留下許多空白。所以,每個歷史的經歷者都有責任為後人存史。正是出於此意,韓鋼教授在《炎黃春秋》創刊十五周年座談會上提出:當代人要寫當代史,立刻得到了學界同仁廣泛讚同。足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February 13, 2017 at 9:08pm — No Comments

資中筠:中文是一種文化底蘊 4

有人批評白居易的詩像順口溜,太淺了,不能登大雅之堂。本來他寫的這些詩不是為在士大夫中間酬酢唱和的,就是有意讓鄉下老太婆都聽得懂的。我這個城裏老太婆也特別喜歡。我覺得一首詩不論深淺,主要是給你以美感。我前面說了,他的詩都非常美,像“天上取樣人間織”這樣的詞,誰想得出來?順便說到,我對現在許多流行歌曲不欣賞,先不說音樂,單說歌詞,不是因為它淺顯易懂,而是因為它不知所雲,又沒有文采。不論是詩還是文,為什麽要晦澀難懂才算有學問,有深度?…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February 7, 2017 at 9:35am — No Comments

資中筠:中文是一種文化底蘊 3

文字是思想的載體

 讀文章、詩詞,不是讀字典,必然包含著思想、情懷,或者至少表達某種意境吧?那麽我從這些古文中受到什麽感染和影響呢?今天不說外國的或現代的東西,那是另外一個題目了。我覺得我得到的感染不是三綱五常、忠孝節義那些東西。有一些傳統道德是自然而然貫穿在家教中,待人接物的態度,以及什麽可以做,什麽事情不可以做,等等,這不是從書本裏頭學來的。今天回頭來看,讀的那些中國書給我留下印象較深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士大夫的憂患意識。我所生活的時代經歷的戰亂特別多,無時無刻不伴隨著內憂、外患。我成長的最重要的時期是抗日戰爭。所以文天祥、岳飛、辛棄疾、陸遊等的作品必然特別往心裏去。像“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總之是痛感國土淪喪,總是想著要恢覆國土是吧?還有杜甫寫離亂的詩,等等。這個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多講了。…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February 5, 2017 at 3:54pm — No Comments

資中筠:中文是一種文化底蘊 2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February 3, 2017 at 8:20am — No Comments

資中筠:中文是一種文化底蘊 1

我之所以被邀請到這裏來講話,可能是因為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中國人應該首先學好中文》。那是2008年,為了迎奧運,媒體大肆宣傳學外文。打開電視,在記者的誘導下,街頭各行各業的百姓似乎都在積極學外文,連在公園晨練的老大媽也說學了外文便於出國探親雲雲。與此同時,電視的字幕充滿錯別字,廣告亂改成語成風,所謂“歷史劇”中半通不通的對話,人物的稱謂混亂:稱對方父親為“家父”,自己的妹妹為“令妹”,把自己家叫做“府上”等等,不一而足,慘不忍睹。所以我有感而發寫了那篇文章。

 現在似乎忽然走到另一個極端,強調學中文、弘揚傳統文化了,就要壓縮外文,在高考中降低外文的分量。似乎學中文和學外文互不相容。我必須首先聲明,我主張學好中文絕不是與外文相對立,也與現在以傳統文化抵制所謂的“西化”無關。更不讚成那種讓小孩子穿著古裝讀《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做法。現在講講我對學中文的看法,並且與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學中文的經歷。…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February 3, 2017 at 8:2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