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aty 蘋果's Blog (176)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印度之行印象 3

四、在街上散步的孔雀

中國人談到印度,常引為笑談的,是他們竟讓牛隻在馬路上遊蕩,並隨處排泄。不錯,在印度教中,牛是神聖的,所以不能殺戮,並且予以適當的尊重,這可以說明傳統對現代化造成障礙,但是意義並不在於此。印度人發明不殺生的哲學,發明人與萬物因輪迴之故,實乃平等的理論。他們雖未必嚴格執行,然而在印度的空氣中仍浮蕩著這種氣氛。牛隻在道路上遊蕩,不過是這種哲學在生活上的具體反應而已。

這次短短的旅行中,我因故脫隊早返,曾乘小車駛過一段長五小時的車路,自賈普到阿哥拉是印度金三角的一邊,屬於最富庶的區域,沿途農作物生產已可機械化作業,有無涯際的綠油油的麥田。然而在沿途道路上仍然時見動物遊蕩。…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December 7, 2019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大原美術館收藏西洋畫原蹟

在這次匆忙的旅行中,路過瀨戶內海的一個小鎮倉敷,聞其鎮古樸幽雅,保存良好,有我們鹿港的氣質,乃去訪問了幾個小時。果然不錯。該鎮之古建築區乃沿一小河而建,長約一公里許,是明治時期的古市街,河邊以石砌岸,非常整齊,兩岸植柳,綠蔭扶疏,錦鯉游於其中。建築物為依當時資料修復,因保養良好,灰色方塊白縫,看上去好像是新建。這些店面建築均照傳統的功能開店,以供觀光客餐飲以及購買紀念品之需要。由於古雅的氣氛於今已不多見,所以遊客如織。

在這小鎮的諸多展示館中,最大的一處稱為大原美術館。對於喜歡美術的觀光客,這裏才是多花些時間的地方。門票六百元日幣,任大家排隊買票。…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July 30, 2019 at 9:01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企業家與文化

在攝氏二十四度的八月,到日本古都奈良去訪問,多少是有點殺風景的,即使是奈良公園中的馴鹿群,興福寺相當於宋代建造的五重塔的輕靈的輪廓,也無法使訪客的心情完全進入忘我的境地。

我來奈良是為了看中共歷史博物館所展出的「中國古代科技展」,做為我們規畫中國科學展示的參考。這是我第二次看到中共的古代科技展。第一次是在美國,看他們科技博物館辦的世界巡迴展,名稱是七千年的中國科學。兩個展示主辦單位不同,名稱相近,內容幾乎是一致的。這一點使我感到失望。比如兩個展示中都有一具所謂張衡的地動儀的復原模型。一個大型的罐子,八個方向有八條龍,龍頭向下,地上則有八隻蟾蜍,張著嘴,等待地震來時,自龍口裏接下那顆珠子。我想,如果那真是當年張衡的發明,也只是一個很幼稚的發明,並沒有甚麼科學的價值。我認為類似的復原是大有問題的。…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July 21, 2019 at 7:26a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大倉集古館的石刻

自松岡美術館出來,想順便到附近的大倉集古館看一下。大倉集古館是很有名的私人古文物收藏機構,很久就想去瞻仰一番而找不到機會,難得此行有點空閒,就不打算錯過了。

剛巧天公不作美,竟下起雨來了。我們趕緊搭上一輛計程車,請他帶路,一時忘記日本計程車的本領是有限的。這位司機先生不知大倉集古館在何處,但知道有一家大倉旅社,就向那個方向前進。由於語言不通,就把該館的地址拿給他看,上面寫著區、丁、目等,他老兄顯然茫然不知如何走法。甚至連大倉旅社的大門也找不到。轉了半天,依我推想他找不到的,就請他停車在一座教師會館之類的建築前面,冒雨進出詢問。警衛室的人員很客氣,但看了地址仍然無法指出方向。難得他熱心幫忙,打了電話給大倉集古館,又搬出那一帶的地圖,才弄清楚地點。我們按照地圖,找到自己的位置,發現計程車帶我們繞了一圈,距離並沒有縮短。索性買了把雨傘,踏著雨滴去尋雅了。…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June 27, 2019 at 11:55a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松岡美術館的古陶瓷

東京的門牌系統,在臺灣的中國人是很熟悉的。那就是先有區,再有丁目,再有號碼。若干年前,我第一次到東京,住進旅館就拿出一份友人的地址,請櫃臺的服務人員告訴我怎麼可以聯絡。他們說除非有電話號碼,在東京找一個陌生的住址是很困難的。東京的門牌好像只有郵政局當地的郵務員熟悉。他建議我最快的聯絡辦法是打電報。這辦法果然有效,我的朋友當晚就接到電報,第二天就打電話到旅館來了。(當時我的朋友尚在唸書,家裏並沒有電話。)

以後雖去東京多次,訪問參觀多半在事前安排好,或有朋友帶領,沒有遇到過找地址的問題。這次去東京,機票的安排困難,不得不多逗留一天,因此行程稍鬆散些。為充分利用機會,決定自行訪問幾處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民間文教機構,雅興有了,就不得不面對「尋訪」的問題了。…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May 12, 2019 at 9:56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靜嘉堂的木刻版書(下)

靜嘉堂的文庫是一座外觀平實的三、四層建築,大約是書庫的面貌吧!進口處亦很不顯眼,門是緊閉著的。按門鈴數次,才有一位女士出來詢問來由。我遞上名片,由同行的日本朋友解釋,終於得到管理人員的許可,容我們入內。

室內陰暗,是深色木板鑲裝的西式建築,一邊有壁爐,上懸創辦人的畫像。面積不大,應是明治時代的遺物。因係西式地板,我們要脫了鞋才能進去,靜嘉堂文庫為「重要文化財」,室內不准抽煙。我搞不懂是指這座房子為文化財,還是指庫內的藏書?請教那位朋友,他搖頭笑笑,根本不知道文化財為何物。

我們被引進一間明亮的大房間,有兩個大窗戶面對院落,很像當年的書房。裏面有二、三人踞案研讀。我們進門後,先要登記,然後填寫單子,要求取書查閱。這個手續似乎與中央圖書館的珍本書取閱方式相類,只是日本人在形式上顯得更加謹慎小心而已。…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pril 16, 2019 at 8:17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靜嘉堂的木刻版書(上)

這次去靜嘉堂文庫則是很偶然的。知道它的存在乃因翻閱讀書目錄時,發現它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古版書。我並不是讀古書的人,但近年對古典風水有興趣,不時注意這方面的古書,曾在它的目錄中發現有兩部明代中葉前的木刻版風水書,因此「靜嘉堂」這個名字就一直記在我的腦子裏,後來在翻閱中國古代美術的著作時,有兩個精美的唐三彩器,下面註明屬於靜嘉堂文庫。這當然加深了我的印象。

前些時候我曾打聽取得那兩本古風水書複印本的可能性。由於與日本的學術界毫無淵源,隨便打聽一下,並沒有甚麼結果。因此使我感嘆做點研究是很困難的。這次去日本另有公務,雖然抱著渺茫的一點希望,並沒有訪問靜嘉堂的計畫。只是在聊天時,一位日本朋友問我公餘有無其他的打算,我不經意的說,如果可能,很想去靜嘉堂找兩本書,他大為驚訝,我為甚麼知道這樣一個偏僻的所在?…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pril 16, 2019 at 8:16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東京訪古:漆了黑色的孔廟(下)

「大成殿」是五開間單檐歇山頂,屋頂比例相當舒展,正脊兩端有非常特殊的鴟尾。灰綠色的屋瓦,黑色的柱梁,灰色花崗石的正庭鋪面,整個感覺是溫和而又嚴肅的。大殿前沒有月臺,又沒有前廊,所以顯得臺基不夠寬大。在造形的意味上與我國明清以來的孔廟確實有相當大的距離,與本省孔廟的繁瑣裝飾來比較,距離更遙遠了。…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pril 16, 2019 at 7:51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東京訪古:漆了黑色的孔廟(上)

東京對我好像是一個很熟悉的城市了,因為我曾經在那裏停留過多次。然而我所知道的東京,仍然是觀光客所知道的東京。一個龐大的國際性都市,有一千多萬人在裏面過著各式各樣的生活,而數百年的發展史,留下來的無數的時代的痕跡,對一個外來的過客,即使要了解一鱗半爪也是不容易的。所以這次偶然聽到東京有一座孔廟,我居然不曾去拜訪過,並沒有感到非常驚訝,只覺得有點慚愧而已。

一位日本朋友帶領我自新宿的旅社搭火車到秋葉原方向,他們的公司裏去辦事。在前一站停站的時候,我看到河川的對面山坡上是一片蓊鬱的樹木,樹叢中有些灰灰的廟宇的屋頂。他告訴我,這是孔廟。真慚愧,來東京這麼多次,為甚麼沒有想到他們也應該有座孔廟?我大感興趣,一連問了他幾個問題,他一無所知。這只是一座孔廟而已,有甚麼好興奮的?他一生沒有進去過。然而為我的興趣所感染,同意安排利用午飯的時間,到孔廟一遊。我欣然道謝。…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pril 16, 2019 at 7:51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巴黎的街頭畫家(下)

若干年前我初次到巴黎旅遊時,特別選拉丁區的小旅館住下,希望看到些畫家的街頭活動。我當然失望了,因為我對拉丁區有錯誤的看法。靠拉丁區一面的塞納河岸,聖母院外觀最為美麗動人,照說應該有很多畫家去畫才對。其實不然。沿著河岸石欄,有很多木製的箱子,固定在欄上,並上了鎖。我初次看到是在晚間,以為那是藝術家的畫具箱。第二天去看,發現每一個箱子相當於一個攤位,打開來,撐起棚子,就是賣觀光品的小店。其販賣品中多的是印製品與廉價的古董畫頁,自然也有些寫生畫,但已完全變質了。至於當年這裏是不是街頭畫家的集結地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類街頭畫家是我這次訪巴黎才看到的。…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pril 16, 2019 at 7:43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巴黎的街頭畫家(上)

一天晚上約了些朋友到頂好市場一帶去吃飯,發現在那座三角形的小廣場擠滿了人群,原來大家圍觀的是所謂街頭畫家的攤子。

對於街頭畫家,我知道的實在不多,但是在國外旅行卻也常常看到。街頭畫家大概都是落魄的畫家。在通都大邑中,有各種階層的藝術家為各階層的人士服務。博物館級的美術家,功成名就,下筆萬金,過著帝王式的生活。畫廊級的美術家,有相當的中產階級的市場,繪畫就是產品,也能享受到富裕社會的種種利便。然而又有些畫家,尚徘徊在畫廊之外,或懷才不遇,或學而無成,或自願經受貧窮生活的煎熬,就成為社會上的浪子,過著所謂波希米亞人的生活。…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pril 16, 2019 at 7:42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歌德與席勒

主人發現我對歌德有興趣,就提議到受歌德影響最大的威瑪去。威瑪,是我早知名的城市,但我知道的只是希特勒德國以前的威瑪共和,以及我的本行。在二十世紀初,現代建築大師葛羅培在這裏設立了第一座包浩斯建築學院,為世界的設計界開創了新頁。歌德與威瑪的關係我卻一無所知。 

原來歌德在二十六歲就到了威瑪,出任當時公爵的部長,受到信任,後來就以威瑪為家了。他在這裏鬧戀愛、生孩子、交朋友、寫文章、做學問,留下了不少的事蹟。四十歲左右,他結交了席勒,當時他以自己的影響力,硬把沒沒無聞的席勒介紹給附近的耶納大學做兼任教授。他們以後若干年間,直到席勒去世,互相討論文學、藝術、戲劇的理論,來往的信件,幾乎無日無之,後來裝訂成四大冊,乃德國文學史的一段佳話。歌德的生性是浪漫的;他在去威瑪前就寫了《少年維特的煩惱》。而在認識席勒後,就傾向於古典主義,直到席勒去世,他才恢復浪漫作風。…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March 4, 2019 at 10:12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教授們的雕像

自威瑪到耶納(下圖)不過二十分鐘的車程。耶納是一所古老的大學的所在地,同時也是世界聞名的蔡司光學工廠之所在。 

二次大戰盟機的炸彈相當徹底的夷平了古老的耶納。大學的校園七零八落,剩下的不過是一個小院落,以及代表著古老歷史的幾座建築,供人憑弔。鎮市中心的大部分,今天是一個大而無當的廣場,廣場邊建造了一座圓形的高樓,為主要的校舍。即使是這樣,十三世紀的城樓的殘蹟,加以戰後修復的市政廳、教堂,及幾條街道,使今天的耶納仍殘留著十七世紀城市的意味。古老的市政廣場上尚站著大學創始人的雕像。 …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March 2, 2019 at 6:20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浮士德的酒廊

我自然也到商展上逛逛。東德共黨比較開明,對民眾的行動並沒有太多限制,對外國人自然更不加干涉。我不免要到市中心去逛逛了。萊比錫與歐洲其他城市一樣,有觀光局所設立的旅遊服務中心,可討取或購買觀光資料或紀念品,所以街上擠滿了觀光客。朋友告訴我,大部分來自西德。 

萊比錫曾被稱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但在戰爭末期,盟軍有一段時期失掉迅速取勝的信心,竟下毒手,炸毀了大部分德國的文化古城,萊比錫被夷為平地。我在古城街道上溜達,尚可感到舊有市街的規模,朋友說,這都是戰後修理或重建的。東德政府對於古老市街與建築的恢復顯然也下了點工夫,但與西德比較,尚有一段距離。萊比錫老城的大部分都被改建為現代的鋼骨大廈及水泥廣場了,實在可惜。 …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February 24, 2019 at 4:31pm — No Comments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歌德與席勒的國度

我們的飛機是自阿姆斯特丹飛往萊比錫的。在萊比錫機場,初履共黨國家的土地,不免心驚肉跳,雖然同行的朋友一再的寬慰我。在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支配世界政治局面的今天,共黨世界也只好打開他們的鐵門,讓外人出入了。我們來到東德的時候,正值萊比錫的春季商展,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國家各種人物,自企業家、商人,到僅為看熱鬧而來的老百姓,成千上萬的擠滿了萊比錫的市街。 

朋友告訴我,萊比錫的商展,每年分春秋二季,自十五世紀就開始了。這一傳統使萊城一直是德國重要的工業中心,到今天仍然是東德政權僅次於東柏林的大城。可以說,萊比錫與商展是分不開的。城中心裏大部分的建築都是為商展而存在的,在市郊,且有一永久性的、規模龐大的展覽場。每年兩次,歐洲各國的企業家,暫時擱下政治信仰的歧異,到這裏觀摩他人在科技上的成就,或互相交換貨品。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February 20, 2019 at 10:14pm — No Comments

鐘乳凝滴──讀《風情與文物》瘂弦

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能破萬卷,下筆自能有神,此或即劉勰《文心雕龍》所謂「積學以儲寶」;行路如過萬里,胸襟當能開闊,此或即所謂「酌理以富才」了。其實人的器識無非是在閱歷與見聞中培養,先器識而後能文藝。 

就如我們學文學的人,莫不欽仰歌德,卻常只知他是個偉大的文學家,殊不知歌德也曾經打算做個畫家,一直努力到四十歲才放棄。而歌德也是位數學家和科學家,他精研礦物並收集分類,他推論地層的演化,他重複了牛頓的光學實驗,而各方面的著述卻為其文名掩蓋。我們要如此熱切地學習大地上的事物,是否因為我們太熱愛短暫而倏忽的人生,並且因為一切光華也隱藏在瞬間即逝的夢影裏,所以我們對人生也常懷鄉愁。另一方面,「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在流動的大地上,或許我們的鄉愁到最後也要以文化的母體為歸宿,當我們壯懷萬里,心懷中國,頓覺天地浩瀚,千古悠悠,生命雖短暫,實也豐饒無限。 …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February 17, 2019 at 10:28pm — No Comments

柯志明·歷史的轉向: 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8)

Abrams 使用「偵訊」一詞,或許不經意間又讓人回想起社會科學的高傲與優越感。在敘事進行當中,解釋的介入的確像是個不受歡迎的外來者,打破讀者「一廂情願」的跟隨,對故事的發展構成礙手礙腳的「侵擾」,並頤指氣使地予以「糾正」。就此,敘事與解釋兩者看來氣味大不相投。但是,反過來說,在難以應付質疑而說不下去的情況下,要讓聽眾能有信心繼續跟隨故事,也不得不忍受解釋的入侵。單憑直覺而立即的理解—聽來「合情合理」—來支持故事的推展是不足的。深思熟慮的聽眾會批判性地跟隨故事。一旦質疑出現,不管有多煩厭,講者還是得停下來接受檢查,必須「信而有徵」才能繼續。這種我戲稱為「檢查哨」的質疑,也就是學術專業所認可的批判精神(critical reason),在歷史敘事裡還真的隨處可以碰到,也多少節制了故事可以隨心所欲的空間。9…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October 19, 2018 at 1:51pm — No Comments

柯志明·歷史的轉向: 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7)

在《番頭家》的寫作上,除了歷史敘事的第一部外,還有個比較接近一般社會科學習見之討論方式的第二部:故事在先,非故事過程在後。在第二部裡我從事了概念的分析並通過演繹將其彼此關連起來,明確交代了該書的理論架構,同時也提出了可供檢證的命題及使用經驗證據檢證了其他學者的對立命題。就《番頭家》的例子而言, 在第一部歷史敘事裡所提供的詮釋是作為邵式柏詮釋的對立說。兩套詮釋均能自圓其說,但卻在關鍵性的命題與證據上有所扞格。把競爭性的詮釋付諸檢證,看哪一套詮釋更能經得起經驗證據的考驗,勢所難免,也無妨跟從敘事理論大師Ricoeur (1991a: 159-160) 將之類比於Karl Popper 的否證(falsification)。8 …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October 13, 2018 at 2:07pm — No Comments

柯志明·歷史的轉向: 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6)

歷史解釋的任務雖在減輕意外所扮演的角色,然透過知道結果之後的後見之明,再重講一次,就足以將機遇逐出歷史,而代之以必然?實際上並不難見到,在重講的時候,不少歷史敘事就此取消了「過去的將來」。不知什麼時候,情節被轉化成為事先安排好的(預先決定的)秩序,歷史事件的時序只不過是某種主導性力量或法則自我開展的過程,而不是並未設定最終結果的一連串選擇所形成的因徑依賴(path dependence) 過程。歷史過程被結果解釋掉(explained away) 了,敘事的情節反而被擱置一旁。就此議題我在《番頭家》裡的心得摘述如下(頁 372):

 …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October 13, 2018 at 2:07pm — No Comments

柯志明·歷史的轉向: 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5)

說故事是人類最普遍的一種溝通方式。故事可以轉譯進出不同的語言與文化而原意少有折損。由於學界過於專注在歷史一詞雙重含意內指涉過去事實的面向,在認識論上急切地要與說故事(歷史的另一個面向)撇清,以致輕忽了人們為什麼會對歷史著作感興趣的這個根本問題。W. B. Gallie…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September 9, 2018 at 12:34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