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琳娜's Blog (174)

爱垦APP:陳明發博士与心理素质學

[爱垦APP情动转折 Affects-Percepts-Powers]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在从事人力资源開發16年的基础上,轉入文創研究與推廣至今也已28年。浮生44个春秋,雖不算焦頭爛額也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6萬筆左右內容,多少有些领悟。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October 19, 2024 at 1:30am — No Comments

爱垦APP:从“情动转折”评论陈明发博士的《我渴盼妳的碰触》

从情动转折(Affective Turn)的学术框架分析,陈明发博士1996年原创《心灵素质》系列8…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狄尔泰和维柯拼体验经济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认知体验”(Das Erleben)和维柯的“诗性思维”(Pensiero poetico)对现代管理的挑战主要涉及如何理解和应对组织中的人类体验和创造性。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August 12,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爱垦APP:“呼唤型造物”(Evocative Object)

以下三个成功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陈明发博士曾在爱垦網讨论过的“evocative object”概念,它们都融合了象征性、文化内涵和用户体验:

1. Google's AI-Powered Art Project (Magenta)…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August 11,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爱垦APP:“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sitic Programming NLP)2

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及直观创造力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在意识、直觉和创造力方面。

1. 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是一种沟通、个人发展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基于神经学(Neuro)、语言…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August 7,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爱垦APP:“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sitic Programming NLP)1

最早在马来西亚推动“神经语言学”教育计划的先驱,是陈明发博士。当时,陳博士领导着一家马来西亚政府人力资源部最早认证的其中一家培训公司,叫“激励联盟” (Motivation Alliance)。从1995年到跨世纪之初,大约六年时间。



虽然和国外单位合作的是“神经语言学”,自1981年便开始涉足培训专业的陈博士,加入了大量本土素材并个人研究心得,同步推动“心灵素质学”,并获得媒体、学府与党团的大力推荐。

由于…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July 30, 2024 at 2:00am — No Comments

爱垦APP:“意念思维”(Noetic Thinking)2

“意念思维”或“心智科学”(Noetic Thinking)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意念思维”或“心智科学”…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July 27,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爱垦APP:“意念思维”(Noetic Thinking)1

近年来,“意念思维”或“心智科学”(Noetic Science)领域取得了一些显着的发展,特别是在对意识本质和其与物质世界的互动方面的探索上。

首先,有几项引人注目的研究获得了Linda G. O’Bryant意念科学研究奖。



这些研究涉及意识的非传统理解,例如“超眼视觉”(EOV,‘extra-ocular…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July 27,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陳矮·賓斯旺格·存在主義心理學 下

我害怕自己,害怕那種感覺,因為我對它毫無防御能力,每時每刻都在由它任意擺布。這是生命中最可怕的一部分,它充滿了恐怖。……生活不過是受折磨而已。……生命已變成一座監獄。……我渴望著被蹂躪,並且實際上我每時每刻都在蹂躪我自己。



她從一家精神病院轉到另一家精神病院,從這個心理醫生找到那個心理專家,但是都無濟於事。她幾次試圖自殺,但是都未遂。最後被送到了貝爾惟尤療養院,成為賓斯旺格的病人。在賓斯旺格的照顧下,她似乎開始變得平靜和舒適,並且奇跡般的開始進食。飲食的規律加上鎮靜劑的作用,她的身體恢復了一些,人也精神了很多。…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April 22,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陳矮·賓斯旺格·存在主義心理學 中

案例:1944年,賓斯旺格發表了一篇臨床報告,叫做「愛倫·維斯特的案例」(The Case of Ellen West),報告裡講述了一個同時患有厭食症、憂郁症、強迫症和自殺傾向的可憐女人,讀來令人震驚。最終,愛倫的故事成為賓斯旺格的經典案例。

愛倫小時候是一個熱情洋溢的女孩。她很善於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欲望和對自由的向往。她喜歡看書,喜歡寫詩。只要是她感興趣的,她都會力爭第一。就像在學校裡,她總是希望自己的成績排名第一。但是她非常挑食,一旦有人讓她吃不喜歡的食物,她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April 20,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陳矮·賓斯旺格·存在主義心理學 上

人物簡介:路德維希·賓斯旺格(LudwigBinswanger,1881—1966)出生於瑞士一個叫做克羅伊茨林根(Kreuzlingen)的地方。

理論背景:

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賓斯旺格開始對胡塞爾的現象學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尤其受海德格爾的「人的存在是此在」的觀點影響頗大。

海德格爾曾說:我們存在於世界之中,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謀劃我們的可能性,而我們又是被拋入此世界的。此外,我們是以展開存在者和展開我們自身的方式存在於世界之中的。應該說,我們是在被要求、被拖進逐漸認知的過程中體驗我們自身的。我們並不是作為沒有因緣的、客觀的認知者來體驗我們自身的。…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March 22, 2024 at 10:30am — No Comments

張連海·感官民族誌——理論、實踐與表征 下

斯托勒於1995年在《具身的殖民記憶》(Embodying Colonial Memories)一書中率先使用「sensing ethnography」一詞。目前,英文世界中廣泛使用的是「sensory ethnography」。台灣學者張珣的《馨香祈祝:香氣的儀式力量》是中國感官民族誌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March 5, 2024 at 9:30am — No Comments

張連海·感官民族誌——理論、實踐與表征 中

一、「身體感」:感官民族誌的研究起點

近年來,傳統上專屬於心理學、神經學關注對象的身體感覺也變成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文學關注的焦點之一。這一革命性變化的前提是,人們已經認識到身體感覺不只是自然、固定、普遍的生理現象,也不僅是社會建構的結果(與社會階層、消費以及政治的過程有著密切關聯),它更是構成社會意義的基礎,因而是歷史過程的產物。…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March 1,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張連海·感官民族誌——理論、實踐與表征 上

摘要:隨著知覺現象學的發展,人們日益感到,身體的「缺席在場」依然是一個切實存在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具身體現研究,即身體研究由「身體觀」轉向「身體感」。感官民族誌不僅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個新研究領域——身體感,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新的方法論。以知覺現象學、人文地誌學為理論基礎的感官民族誌,其實踐與其被定義為參與、觀察和言語互動的混合,毋寧為一個具身的、具地的、感官性的和移情性的學習過程。感官民族誌力求多媒體表征,意在尋求觀眾或讀者的移情性參與,以此激發出他們的親切感和「通感」,使他們獲得充分的認同。…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February 20, 2024 at 8:30am — No Comments

王敖:詩的神經與文明的孩子 6

1934年,威廉斯這樣寫是具有一定的實驗性的,他對具體的日常經驗點到為止,但讓更多的暗示隨著閱讀揮發出來,也就是讓人「玩味」——體會那麼涼,那麼甜所造成的效果,再回頭去想「請原諒我」這個表達里到底蘊藏了多少意味。這種關於「味道」,「偷吃」,「請求原諒」的意義組合,很容易讓讀者回顧「偷吃禁果」的古老母題,性的暗示也被凸顯出來,我們被告知這個便條是詩人留給妻子的。這種詩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感官實驗室,讀者共享的關於味覺的體驗是我們對某種直感的回憶,經過意義的組合與篩選,可以促成一個比較有效的闡釋。顯然,這個闡釋本身是次要的,所謂的語感是成就這首詩的關鍵,親密低語中的清甜的愉悅感,輕柔的微顫的吐氣間的羞慚喚醒了讀者的感官,並在神經的反應中輕捷地制造出一個瞬間的回路,讓我們一次次地跟隨它的挑逗,讓意義在重演的過程中呈現變化的姿態。…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November 5,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王敖:詩的神經與文明的孩子 5

馬蘇米顯然預見到了人們會對這種觀點的反應。所以他說,愛因斯坦的理論並不意味著牛頓力學就沒用了,只是讓它有了更清楚的應用範圍,Affect理論跟以往的文化理論的關係類似。近年來,從基本命題,論證過程到具體實驗等各方面,這種翻新的物質主義都受到了質疑,攻擊和否定,尤其以魯絲•雷斯(Ruth Leys)2011年的批評為最,而且這個過程仍在繼續。但馬蘇米提前的自辯仍是有作用的,而且這種理論本來也沒自命真理。在知識與思想的生產中,我們面對的是無限複雜的對象和沒有清晰邊界的情境。從理論上講,任何論斷的反論早晚也會成立。有人說A,就有人說-A;就有人指責你們為什麼不說B。爭論到下一代人,也代替不了莎士比亞的一句詩。關鍵不在於誰能活到世界終結的那一刻來做總結發言,而在於這就是我們作為一種智慧生物用來認知並存活的一種方式。…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October 28,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王敖:詩的神經與文明的孩子 4

在此,我絕對無意把艾略特重新塑造成一個崇尚身體高於文化的詩人。詩人超凡的能力表現在他能夠擁有深厚的文化積累,也能將其瞬間穿透。我想要強調的是,所謂「詩人是文明之子」本身是一個很有活力的隱喻,我們不要把它錯誤地理解成「詩人是被文明化的後果」。詩人是文明的發明和更新者,沒有他文明會有危險;而不是相反,文明層層包裝造出了一批做詩人狀的木偶陳列品。當代中國詩的一個明顯問題就是搞錯了先後關係,或者說只認後者,很多詩人按照既有的文化闡釋去把自己復制成高價的贗品到處展覽,這是讓大部分知識分子詩人雄心勃勃,卻越寫越不堪的原因。那些歐陽江河,西川們,怎麼看都像是打扮成龐德或史蒂文斯的朗費羅。…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October 21,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王敖:詩的神經與文明的孩子 3

艾略特不解釋他的詩,或者反對流行的對他的詩的文化闡釋,其根源就在於此。他的詩不是針對任何文化危機進行的,那種有學問的意象圖解。他告訴讀者,即使你不懂,這些詩也已經在跟你交流。艾略特最具創造力的詩,是他在精神崩潰的時刻見證的那些炸得粉身碎骨的意象,以及它們在神經反應的海洋里,重新變幻組合的現場過程(在他脫軌走偏的時候,龐德替他扳回)——它要直接表達的就是這個激發性的運動,而不是什麼歷史意識,他傳達的內容擁有意義也積極地涵蓋了歷史,但更重要的是他模擬了意義重新生成的過程,把它轉譯成神學語言就是拯救與復活。…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October 18,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王敖:詩的神經與文明的孩子 2

在早期的批評文字里,艾略特仍然承認這其中存在假設的成分。在1926年的克拉克講座中,他直接用這種理論構畫出詩歌史上的四個時期,即所謂「玄學時代」:但丁的時代,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的時代,…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October 17,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王敖:詩的神經與文明的孩子 1

詩歌中的語言劇變,對很多人來說,就像大海深處的地震,經過時間的過濾,慢慢波及到他們的時候,已經緩和成了用來按摩情緒的小韻律,那一點點詩意的小閃光,原本是遙遠天空下縱橫變幻的極光。下文的討論將告訴讀者,我為什麼要以這樣的比喻開篇。

在上個世紀的詩歌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事件也許就是艾略特的崛起和迅速經典化。對《荒原》等詩篇的寫作,修改與編輯的過程有了具體的了解,對詩人的特殊精神狀態有更多的認識之後,我越發覺得詩歌史本質上是一種極具荒誕感的神秘戲劇。用批評家大衛•布朗維奇的話說,艾略特的爆發是一種歷史上偶爾出現的很邪乎的事故,似乎可以專門用來挑戰人們頭腦中的決定論。…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October 15, 2023 at 2: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