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茫茫大地養育了人類,人類在大地上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在當代的旅遊大潮中,先祖創下的文明正造福於今人。在近年來的行旅中,頗感慨於急於牟利的現代人在操作旅遊時,輕率地任意打扮這些文明遺產,或將天設地造的景觀改造得面目全非·使其原有的本真魅力蒙塵而暗淡。最近,沿“茶馬古道”北上考察,此種感慨又油然產生。
石鼓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名鎮,在著名的長江第一灣畔。青瓦白墻的老屋鱗次櫛比,五花石道路上有多少“茶馬古道”故事的余韻余音。古街盡頭,神秘的石鼓如一輪永恒的古月靜望人間滄桑。江畔柳林茂密,油菜金黃,古渡的輕舟往返於清波綠浪中,極有邊地的個性。如今,金黃的油菜田和如詩般的柳樹林已成昨日舊夢。長江第一灣畔,突兀地建起了一個其狀如現代渡輪的碼頭,以及一個覆蓋著眩目的琉璃瓦的“江灣公園”。古道上的古鎮、古渡與大江相融一體的古樸魅力因此而黯然失色。…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February 27, 2017 at 11:53pm — No Comments
2010年7月,我回麗江參加茶馬古道學術研討會,其中有一天走了從玉龍縣拉市鄉到龍蟠鄉的茶馬古道,隨後又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政協主席和秀瓊等人一起去考察茶馬古道的幾個古村落以及著名的龍蟠渡口。我的學生楊傑宏博士也一起前往。途中知道他參與此次會議的籌備,已經在龍蟠鄉走村串寨做了認真的田野調查。時隔兩年,傑宏竟已經寫出了這本《龍舞高原——龍蟠茶馬古道民族志》,全書基於認真的田野調查,可見其用心學術,專註田野第一手資料的治學精神和踏實學風。
我曾在《茶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護的幾個問題》[1]中談了如下觀點:…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February 27, 2017 at 11:52pm — No Comments
三、一種中國式的“美的分析”
一旦我們把中國古人所理解的“美”定義為“有味道的形式”,那麽,這意味著對這種美的分析就是對所謂“味道”的分析。這樣,通過對“味道”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一種中國式的美有以下幾個特征,而這些特征與康德美的分析所推出的特征迥然異趣。
第一,美具有“親體性”
錢穆先生說:“疑目視耳聽,其與聲色相接,顯分內外。……惟口食,則所食皆化而為己有。故惟味,乃可繼之以道”。4 在這裏,錢穆先生為我們指出的味覺與視覺和聽覺的根本區別:如果說視覺和聽覺以其我與對象的二分而有內外之別的話,那麽,味覺則以納對象入我口並“化而為己有”,從中以一種“成己以成物”的方式,實現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之道。5…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February 9, 2017 at 4:59pm — No Comments
——中國古代審美中身體性維度的探析
【內容摘要】從身體出發的中國哲學不僅導致了中國古人對身體的生命欲望的積極肯定,而且也進而從“欲”到“食”、從“食”到“味”地使“味道”作為“原道”地位得以確定。把這一理解用於審美領域,則使我們得出了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結論,即:對於中國古人來說,美與其說是一種貝爾所謂的視覺化的“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不如說是一種我們所謂的味覺化的“有味道的形式”(tasty form)。同時,這種作為“有味道的形式”的美,一如對味道本身的分析所示,其具有“親體性”、“鹹和性”以及“品味性”這三個主要理論特征。這些特征表明,與中國古老的大易之道一致,並與業已趨於唯心化的西方傳統的美學理論迥然異趣,中國古代美學代表了人類文化中的一種更忠實於我們自身生命的,也更為原生態的美的理論。
…
Added by 美食 庫 on February 8, 2017 at 8:19am — No Comments
三、以食物為途徑的文化反思
西方人盡可以盛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而我們自己恐怕應該更多地思考“吃”的內涵和意義以及由“吃”所表現出來的文化上的問題與困境。聯想到前面提及的關於good to eat 還是good to think的爭論,我們完全可以提倡由飲食而進行反省,即“飲食文化”有益於反思(good to reflect),也就是重新思考那些我們每日身在其中而不知、司空見慣而視作當然的東西。…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February 5, 2017 at 2:51pm — No Comments
食物與進食,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卻又再重要不過的事情,無論對個人、家庭、國家和社會而言,都是如此。而把“吃”作為研究、思考的對象,卻多少給人雞零狗碎、不務正業的感覺,這對於以“燦爛的飲食文化”為榮的國度來說,似乎又不大相稱。在西方學術領域,以食物作為對象的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和作品其實並不少見。美國社會人類學家、哈佛大學的華琛(James L. Watson)教授講授“食物與文化”(Food and Culture)長達25年之久 ,多年來總是學生們熱選的課程,甚至要靠抽簽來限制聽課人數;而其授課內容涉及生產、交換、消費、民族、地區、宗教、政治等諸多領域。華琛教授認為,通過食物這個“透鏡”(lens),幾乎可以觀照社會和文化特征及其變遷的所有方面。以食物和飲食文化作為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專著也有不少;而且多年來這一研究領域中的文化唯物論(cultural materialism)與歷史偶然論(accidents of history, arbitrary)一直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前者以主張文化唯物主義的美國人類學家馬文·哈裏斯(Marvin…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February 5, 2017 at 2:51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